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撒旦之外 Hors Satan (2011)

    最近更新: 2021-04-12 HD
    • 主演:奥罗拉·布鲁坦 (David Dewaele) / David Dewaele (Alexandra Lemâtre) / Alexandra Lematre (Christophe Bon)
    • 导演:布鲁诺·杜蒙 (Bruno Dumont)
    • 编剧: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
    • 分类:考驾照
    • 地区:法国
    • 年份:2011
    • 更新:04.12
    • TAG:法国,布鲁诺·杜蒙,2011,BrunoDumont,法国电影,Bruno_Dumont,剧情,2010s,文艺,法國
    • 别名:魔非魔(港),帝国,L'empire,Outside Satan,Exo Satana
    • 片长/单集:110分钟
    • 豆瓣评分 7.3 (697票)
    • IMDB评分 6.4 (1,807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0%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63
    • TMDB评分 6.60 (热度:2.48)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撒旦之外》的免费在线观看,《撒旦之外》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分,有261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在法国加莱海岸的沿线,有一个小小的村落。这个村庄里没有多少人家居住。小河和沼泽遍布在村庄之中,使得这里看上去像一个世外桃源。村庄里住着一个怪人,他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照顾自己、一个人祈祷。
      当地一家农户的女儿前来照顾他的生活,给他食物。并和他在村庄外的树林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享受生活的同时,“撒旦“也悄悄开始在他们周围徘徊。一个男人和这个姑娘纠缠不清,这个怪人就把他杀了;一个护林员在树林里巡视的时候,又被这个怪人毫无征兆地打了个半死。随着他的这种奇怪的举动越来越多,人们不禁开始对他的身份产生了好奇,他究竟......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撒旦之外 外挂中文字幕.Hors Satan 2011 1080p.分卷压缩包 [14.70GB ] 详情
      撒旦之外 外挂中文字幕.Hors Satan 2011 1080p.分卷压缩包 [14.70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外挂中文字幕.Hors Satan 2011 1080p.分卷压缩包 详情
      外挂中文字幕.Hors Satan 2011 1080p.分卷压缩包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15网盘 外挂中文字幕.Hors Satan 2011 1080p.mkv 详情
      外挂中文字幕.Hors Satan 2011 1080p.mkv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Outside.Satan.2011.FRENCH.1080p.BluRay.x265-VXT[1.71GB ] 详情
      Outside.Satan.2011.FRENCH.1080p.BluRay.x265-VXT[1.7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Outside.Satan.2011.FRENCH.1080p.BluRay.x264.DD5.1-EA[14.70GB ] 详情
      Outside.Satan.2011.FRENCH.1080p.BluRay.x264.DD5.1-EA[14.70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Outside.Satan.2011.FRENCH.1080p.BluRay.H264.AAC-VXT[2.09GB ] 详情
      Outside.Satan.2011.FRENCH.1080p.BluRay.H264.AAC-VXT[2.09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撒旦之外[中文字幕].Hors.Satan.2011.1080p.BluRay.x264.DTS-QuickIO 详情
      撒旦之外[中文字幕].Hors.Satan.2011.1080p.BluRay.x264.DTS-QuickIO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撒旦之外[中文字幕].Hors.Satan.2011.1080p.BluRay.x265.10bit.DTS-QuickIO 详情
      撒旦之外[中文字幕].Hors.Satan.2011.1080p.BluRay.x265.10bit.DTS-QuickIO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Outside.Satan.2011.FRENCH.720p.BluRay.H264.AAC-VXT[1.33GB ] 详情
      Outside.Satan.2011.FRENCH.720p.BluRay.H264.AAC-VXT[1.3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Hors Satan.2011.mkv.torrent 详情
      Hors Satan.2011.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在法国加莱海岸的沿线,有一个小小的村落。这个村庄里没有多少人家居住。小河和沼泽遍布在村庄之中,使得这里看上去像一个世外桃源。村庄里住着一个怪人,他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照顾自己、一个人祈祷。当地一家农户的女儿前来照顾他的生活,给他食物。并和他在村庄外的树林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享受生活的同时,“撒旦“也悄悄开始在他们周围徘徊。一个男人和这个姑娘纠缠不清,这个怪人就把他杀了;一个护林员在树林里巡视的时候,又被这个怪人毫无征兆地打了个半死。随着他的这种奇怪的举动越来越多,人们不禁开始对他的身份产生了好奇,他究竟是什么人呢?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3 IMDB 6.9 正片
      Cavalo Dinheiro
      2014
      剧情片
      葡萄牙语

      马钱

      Cavalo Dinheir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慢慢慢妙妙妙电影竟然还能这么拍震了我了 这还是电影吗这他妈是诗+摄影+戏剧再加音乐啊 Pedro Costa好萌葡萄牙人真奇妙。
      • 雖喜歡電影,但我可能更喜歡導演本人……欣賞他用鏡頭拍下這些人經得起耐看的臉孔,他們靈性的眼瞳。更喜歡的是,導演是與演員一同商討如何創作,如何透過多次反覆的拍攝,捕捉連演員都認同的形象,這將演員與自己置在同一地位,呈現出對演員的尊重,在鏡頭外亦實踐了他對平等的堅持。
      • 佩德罗科斯塔仍旧在拍他逝去的方泰尼亚,一个老人自葡萄牙康乃馨革命起囚困于医院三十几年,他的朋友、家人一直以诡异的梦境形式出现,去年有小康,今年有Ventura,两人唱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啊。。。另外这部新片原来就是去年那部短篇集《吉马良斯》里面那部的延长版,那个只有两个镜头
      • 方泰尼亚三部曲的延续,三部曲现在成四重奏了,标准公司未来肯定会收录发碟。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另类的鬼故事,死去的亲人不断出现,人们永远活在过去的回忆里,记忆甚至会迎面袭来跟自己撞个满怀。片子采用黑白高对比度极高的摄影,让片子看上去像一部德莱叶式的表现主义恐怖片。★★★★
      • 当代艺术家们,请放电影一条生路吧
      • 的确是见证历史,导演太懂!这次Q&A也算得最难忘的之一,需要写篇文章了~空间感依然强悍,Setting of Mind: 一切关于物质与材料,像是伦勃朗来画Siza和de Moura(反正是老乡)的空间,再加上身体和服饰的肌理。最后导演被夸急了,直接说你回去随便找一部德莱叶看就知道我拍的都是垃圾,哈哈太可爱了!
      • 人物真實的景況套入那如畫的高反差鏡像中,行屍走肉的身體,生命裡的呢喃細語,凡圖亞那張不能自控的手,已經寫實到一個地步,變成了片粹的夢幻,Costa二十年內的題材都沒有離開過社會上的邊緣人物,與演員間的親密感換起了這群人的聲音,沒有昇華,沒有同情,只是安靜在地一旁細聽他們不受重視的一切
      • 还要导演干什么, 阿尔伐狗也能拍电影, 打开电影模版库, 静若侯孝贤, 动如塔可夫, 蔡明亮瘟疫蔓延东南亚, 王家卫霓虹灯管畅销全世界, 欢迎加入北欧性冷淡俱乐部, 日本导演排排坐在小津屋檐下, 伊朗电影都像阿巴斯一个人拍的, 还有一种摆拍叫天画画天, 套版电影,狗都会拍, 还要导演干什么
      • 明暗清晰如雕刻,色调几乎严格局限在黑黄白红绿之内的廉价数字影像在科斯塔手下自有无可比拟的美感。一部意在忘记的电影,其极为有限而晦涩的叙述对剧中人来说是私密的疗伤,而对观众而言则是开放的悲悯。吟唱苦难的歌和飘零坚韧的生命是这里泛着光芒的主角。
      • #HKIFF# 无法描述Petro Costa新片,就像马尔克斯说的只能对一个新世界指指点点。4:3画幅、Jacob Riis的移民黑白照片、画面大部分的阴影和小部分油画般的光亮、痛苦和疯癫、低语和与雕像般沉默的人对话(最后一场电梯里的戏)。总之需要再看一遍。
      • 大概好的艺术片就是这样吧,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围城,是什么样的围城呢?大概就是一座能将一头雾水和头头是道的人区隔开的高墙,高墙里面咿咿呀呀传出墙外人听得似懂非懂的声音。墙外人略感惊奇虽对其语音、语法和词汇一窍不通但也产生了一种对陌生文明的猎奇欣赏,于是乎模拟相似的声响以作回应,假装与他们在说着同一番语言。
      • 朗西埃就是科斯塔的自我意识
      • 啧啧啧斯特劳布高徒。
      • 安德鲁怀斯式棕暗的新写实主义绘画影调,蔡明亮般的固定机位长镜头构图与凝固表演风格,阿披察邦式的隐晦而超现实感的政治象征设计,来试图重新发掘一段葡萄牙的历史时空。不过革命这东西实质的力量在于能发动大多数人,有力革命的本质表达特征应该就是通俗易懂,如此小众而隐晦的艺术手法终究词不达意
      • “法國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便曾形容哥斯達電影內的人物,擁有「某種領主氣度、浪遊式的高尚風骨,一種李爾王或伊底帕斯式的英雄」。”
      • 这部太表现化了,反倒没有之前的喜欢。但很值得再分析。
      • 镜头极为讲究,光与影很富质感,构图有着极强的表现力。除此之外,乏善可陈。
      • 9. 5+ 方泰尼亚三部曲恢弘篇章完结以后,科斯塔转向了更加私人化到创作 视点从宏观变为微观 ,内核仍是割舍不下的方泰尼亚情怀。伦勃朗式光线映衬下的医院成了流转的光影迷宫 跟着文图拉与长镜头穿梭在葡萄牙历史的时空 一小时10min处电梯镜头入梦 片尾曲响起才意识到结束 玄妙迷幻的体验 。
      • 2015/04/24 21:15@双井UME
      • 难得用一下家里蓝光机。盛佳仍是品质之选。
    • 豆瓣 8.2 IMDB 7.3 安娜的战争
      Les Rendez-vous d'Anna
      1978
      剧情片
      法国

      安娜的旅程

      Les Rendez-vous d'An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蔡明亮说过这部电影对他有所影响。果不其然,固定镜头,静默,阴郁。失去爱人的男人向她倾诉,喜欢她的男人的母亲向她倾诉。火车上的陌生男人向她倾诉。每个人都有故事,但最终问题都无法解决,人永远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情愫里。交流不一定会带来结果。
      • 凌晨3点25分,我醒来了。我已经习惯了这个每天入睡和苏醒的时间依次推迟的生物钟大循环。私人微信群里有447条未读消息,她们在聊摩梭族母系社会的种种好处,以及这个男权社会的种种坏处,其中一条消息说:男人不行。我烤了两片吐司、倒了一杯牛奶、切了一个西红柿、撒了点白糖、打开电脑开始看这部电影。导演的另一部影片《让娜迪尔曼》是我最爱的电影。看完这部电影时,天刚蒙蒙亮,城市的天际泛起一层渐变的橙色,与青蓝的天空接壤,想起那一年在阿塞拜疆的早晨。她穿梭于欧洲各个城市,去往布鲁塞尔的旅途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困顿和哀愁。喜欢安娜的外套,喜欢她的裙子,喜欢她的后背,喜欢她的高跟鞋,喜欢她的裸体,喜欢她在床上反复听电话留言的姿态,我学着她把窗户开了一道小缝,冬日寒袭,世间最美妙的时刻莫过于此。
      • 电影三女性——玛格丽特•杜蕾斯、凯色琳•布蕾亚、香奈儿•阿克曼
      • 影像在对现实进行复刻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扭曲现实,所以传统电影为了制造共情只有通过再造情境,从而唤起客观经验,并同时试图解释世界,这种共情或者体验是间接的、理性的。阿克曼做到的是无限打破影像的限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丢掉情境、戏剧和构建的“跳板”,从这点来看,阿克曼的电影是最接近真实的(用光、场面调度),这种不被时代、地域所绑架的直接情绪属于全人类。
      • 寂寞空虚冷,孤寝难自忍;漫漫白天长,谁人暖我床。
      • 非常明确的确立了“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电影的规范,我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心里就是一直想着这样的电影,它帮助我打开了格局和找到了意义。这部电影里我同时也看到一种立体的时间感,就是事情发生的当下,我们承认不了他们的意义,但发生过后那件事好像又再一次的发生在当下,它不多余,它也不是现在美剧们强调了一种anything is nothing ,它是无常是失序,但是我们正在经历。
      • 镜头的出奇地固定,没有上下高低的变化,只有水平方向的平移,走马观花一般闪过不产生任何意义的行人与建筑;或者是非常标准的透视视角,无论画面里正在呈现什么,视线总是不自觉地盯着中心那个焦点,仿佛看向虚无,人物背对着走远时仿佛也在走向那片虚无。实在是非常空洞无趣的旅程,辗转在各色人等之间互相倾诉,世界多么熙攘却能异常精准地避开热闹和吵嚷。泰然自若的神情看起来是经过旷日持久的修炼,似是已同寂寥握手言和,然而暂时从这一段旅程中抽离出来,又即将走入下一段雷同的旅程中,才觉得这一切都是没法选择的,都是被迫委身于孤独。
      • 影史最佳
      • 2020年度十佳第六部,一段关于导演香特尔·阿克曼自己的漫长的孤独之旅。芥川龙之介说“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阿克曼用细腻的镜头记录了一个女性在移动空间与连续时间内的情感变化,自闭型人格与疏离的人际关系互为因果,从他处获得信息,建立对环境的感知,丰富内在精神世界,可情绪一直飘浮,个人认知始终游离于周遭世界,孤僻的性格令喜悦戛然而止。要有多敏感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做人实在是太累了。
      • 这几天太多烦心事了 每一件事都跟安娜与别人的交流一样充满了隔阂和障碍
      • @ 冰厅|抑郁者看世界。主角虽然活着但已dead inside。长时间静止的固定机位无比死气沉沉,拍疏离寂寥效果特别好,还精确捕捉到了我最喜欢的那种搭乘夜车/夜航的感觉。全片最有意思的一条线其实是主角的女性欲望表达:她拒绝了第一个男人,和自己母亲聊女同体验,第二个男人因病无法继续后在她上药时拒绝了她的“探索”。女同体验是否改变了她?性的客体逐渐转为男人。顺便字幕把He’s got me“他有我呢”翻译成“他得到了我”
      • 杰作,很少能通过一个个镜头持续不断地体会到强烈的孤独感与焦虑感了。香特尔阿克曼在《让娜迪尔曼》塑造了一个被“束缚”在家的中年妇女,而在本片却塑造了一个时刻在旅程中、“无拘无束”的女性导演,看似会引向不同的命运,但她们都是封闭的,世界永远将是疏离无望的。
      • 对这种过于亲密的母女关系感到费解。略微看到日后Léa Seydoux的影子。
      • Absolutely concise,Absolutely facinating!★★★★★★
      • 我很喜欢她的身体。
      • 开头月台出口的固定长镜头,奠定了本片旅程模式与人物孤独状态,后面的对称中心构图虽然在形式上制造了美感,但由建筑框定住的架构却牢牢的把主角锁在了其中,在开始的旅店中,两张床铺的对称构图却只有一个床睡了人,这个左右不均衡的设计对照了自我内心的空虚,当到了后面与母亲同在时,由女主填充了缺失的一部分,和母亲一起完成了一个完整了构图,意预着自我内心的填充,在最后的段落,摄影机是垂直于人物的,这时的构图转换为了女为上的主动方式,意味着主动寻求慰藉填补。数次人物谈话,安娜的反应逐渐改变,最终释出,这一过程得以让我们瞥见她的世界。地点在火车—旅店之间流转,当最终到家之时,却是一眼望到头的绝望。片中贯穿的平行推轨镜头也在对照旅行。而中景正面回答对话的使用,则模糊了间离和打破第四堵墙界限,表达了她沟通的迫切。
      • 内在地感知自身每一个体验和行为的内时间意识压过对象性反思性意识的影像。天涯共此时的缺席与凄清寂寥的在场,不断播撒和失散的因缘际遇交会,在自动机般的前进中感知到死亡无所不在的悬持,以自我催眠将未知的残酷催化为值得活下去的理由。躲避回忆或以回忆为食,再不然沉醉于迷离惝恍的想象中,男人想象再次遇见并爱上法国女性,想象自己回归大自然化身女性哺育后代。每一缕多愁善感的个体化细流组成历史洪流并受其冲刷与掣肘,移民与漂泊,时区和感觉的错位,适应和融入新的空间与习俗,如果过往的地缘体验没有烙印于经久难变的口音上,那么故乡才是最难适应的异在之物。有人还在耐心等待,有人早已无所期盼,有人不甘妥协,叫停虚假的慰藉,或试水陌生的同性性爱领域,乞灵于乱伦般的至恶与至善 。牛奶、蜂蜜、快乐的价格都越来越高。幸福在哪里?
      • 男朋友:她看起来有很多微信要回的样子
      • 中心对称构图加布莱希特式的表演。
      • 2.5 太私人了,觀感是Jeanne Dielman的兩倍長,當阿克曼失去了對時間的魔法的掌控,再美的構圖和鏡頭也只會淪為對觀眾漫長的折磨 #BC ps. 偷聽到同場的觀眾都在抱怨看Jeanne Dielman看得津津有味但這部正常片長卻差點撐不住
    • 豆瓣 7.4 IMDB 6.3 HD中字
      Jauja
      2014
      剧情片
      法国

      安乐乡

      Jauj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星空下那场戏是我今年的最美观影瞬间,配乐一响起,让人有种想定格在那一秒的冲动。这是个可以用弗洛伊德有支配欲的父母那套来解释的片子,渐渐的这也不再是一个故事,而成了心理解析,像是一场清明梦,超越了时间,甚至像某种生命的轮回。片子大多数时间处于失语状态,最后十分钟用力太猛。★★★
      • 古典摄影之美,那一抹红绝了!https://kickass.so/usearch/Jauja/
      • 复古画幅中的独角戏比群戏要迷人得多,超长镜再多都不觉得浪费时间。星空下的升华感充盈身体后,究竟是历史还是梦还是另一个世界,最后都不重要了。
      • 静默之中窸窣,风吹草摇依稀可闻,雅致构图比例,澄澈碧丽摄影,漫长静默凝视中的无限诗意;原是乌有安乐乡,岂闻世外桃花源,浮云悠悠南柯梦,恍如隔世斧柯烂;鞑靼人的沙漠,另一时空的戈多;撇去特写之后的超长镜头,在广袤时空中有永恒的意味。
      • 彻底重构《搜索者》以及整个西部神话的任务竟然是由一个第三世界导演完成的,真是Albert Serra的好基友。片子不飘,看完却如酒醉般神形涣散,太对胃口。
      • 7分。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更趋近于“桃源”的Jauja。丰茂无定-荒忽洞穴-古堡葱郁三段,古典构图配色。前半拖沓节奏有害整体表达,后半开放性和隐喻性赞,家国没落与现代身份困惑。“焉知非鱼”与“不知周也”的思路,或许东方可更彩。
      • 孤独是乡愁的梦乡。
      • 阿隆索在巴塔哥尼亚的土地上再一次提出了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永恒问题。若能以自然景象来创造时空尽头的神秘感,又何需凭空幻想一个陌生的世界?人去歌声近,星空化浓云,毛边的黑色画框内似是以一秒千年的尺度演绎着在对美与征服的追求下不断重复的人类文明史,谁又能肯定自己不是身处山洞之中呢。
      • 阿根廷版蔡明亮,“找不着北”版老塔
      • 时间无涯的荒野,深绿浅绿中,阴沉碧潭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愁多知夜长,仰望众星列,误入烂柯洞,芳华己老朽,四顾何茫茫,竦峙丘与坟,投石问潭水,时间又涟漪
      • 当所有毁灭之后 碎片沉淀 我该将我的思绪安葬何处 陌生的荒漠 绝望的故乡
      • 4:3画幅内前景与背景形成有张力的透视感,极少正反打,人物移动出景框,留下空荡的旷野,四下阒寂,风过草窸,云翳渐浓,遮没星辰,追寻的路途拍得好似聂隐娘,然后是沧海桑田、镜花水月的翻转,当目标已缈不可及,踽踽独行的身影便浸入朦胧如梦的原野,“我梦见我的血液漫过峭壁,流入大海”。
      • Zama方方面面完爆這部片⋯地景的處理、tableau式場面調度算有形,卻也稱不上精彩有神吧,感覺有點稀薄。很多人稱讚的收尾,我覺得不OK⋯
      • 方形画框总给一种从窗口窥视的感觉,再加上不是远景就是全景的镜头,观者和这部片子的间离感简直不要太强烈。不可否认取景的精妙带来的很美的视觉体验,但诗意有时也是一种催眠,趋于零的叙事和台词很考验耐性,似梦亦或是现实的结尾给我补了最后一刀。我,看不懂
      • #HKIFF# 圆角、4:3画幅。极简而诗意的阿根廷电影。父亲草原寻女的故事,到后半段遁入意想不到的转折。视角的转换巧妙,把现实变作意象,把一个故事变成另一个故事。
      • 正方画幅,构图极致,长镜头里的荒漠悠扬,星空下的沉睡,不是梦不是故事是一首虚无轮回的诗。Where did she run away from?From nowhere.结局扔公仔有点突兀。[雨果叔不经制片,还作曲,还设计海报,还翻译剧本台词
      • 第一次包场……马克一下。虽然看到最后已经糊了。这个电影的画幅是圆角矩形的!感觉逼格很高……
      • 87/100,圆角的画框与景深长镜头设计,结合规矩的构图和浓艳的色彩,让这部影像犹如一帧帧的油画,人物在情境中行走,亦是在梦乡里追寻自我与永恒。两次配乐响起犹如可触的时光症结,流露着摄人心魄的魔力。
      • 除了美国西部、苏格兰高地,电影里阿根廷荒漠也美得醉人。影片有点《皮囊之下》的调调,一个人的漫游,找寻某种意义,《安乐乡》比软科幻的《皮囊之下》更可感知。结尾狗与玩偶虽与前面剧情有所呼应,导演明显想升华,反而画蛇添足。近景中景远景搭配的构图美不胜收,赞摄影!
      • 3.5 重看。还是觉得结尾十分钟太败笔了。Lisandro Alonso和Serra或Martel存在比较远差距的原因在于他觉得尚有解释,限制和引导的必要,而对观众的自由理解无法给予全部的信任。
    • 豆瓣 7.8 IMDB 6.8 HD中字
      Тихие страницы
      1994
      剧情片
      俄罗斯

      沉寂的往事

      Тихие страницы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片牛大发了,游走于老塔和杨索之间的索科洛夫。
      • 索科洛夫常用的倾斜变异的镜头,水雾覆盖,破败凋颓,从头至尾的灰色,一派末日场景;无需盯住原著不放,只需看看这故意朦胧颗粒的光线,就能感受到【罪与罚】;一部极其缓慢的、荒凉绝望的内心戏。
      • 迷人的索科洛夫。1、将事物导向某种极致只为了更好地审视它的真实状态。精巧光影雕琢的是沉郁的内心世界,一派破旧扭曲亦是如此。虚焦滤镜下灰暗色调的水雾缭绕,似有呢喃细语徘徊耳际,那份缓慢流动的静谧诗意,其滞留感更甚于塔可夫斯基。2、《Whispering Pages》不仅是单纯地把十九世纪的俄语文学转化作银幕上的动态影像,更以独具匠心的视听表达联合主题所述(个人至集体的迷茫)对接今日俄国。3、抚摸石狮内壁,一种自身缺失的母爱寄思。4、确有表现主义之形。
      • 让一个明显神魂颠倒的男人沿着阴暗的运河漂流,并穿过洞穴式的隧道,对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展开沉思。我们通过飘移的雾霭看到隐隐约约的动作;偶尔,白桦林在场景中叠印闪现。
      • 看完这部我意识到我永远无法参透索科洛夫 死亡作为永恒命题在他眼里是否痛苦?人类经历的一切都是痛苦 男主躺在石狮下躲在阴影里定格成为最后一页 这个镜头实在令人难忘 马勒:亡儿曲
      • 版本不好,黑白色彩一切皆混沌,唯有留下沉寂厚郁的生命细细呢喃。乍一看有点早期表现主义。
      • 我要把小說再看一遍。
      • https://dou.bz/4b6sl3
      • 不愧为塔可夫斯基的爱徒和继承者,一开始的那个镜头就给镇住了。当你以为是《潜行者》加《乡愁》的时候,与颓废、破败相称的声音成了主角。特别是那个楼上人们陆续跳进梦幻世界的固定镜头,还有随后的那个像印象派画家画阳光下颤抖的空气一样的长镜头等等,“往事”氛围这块索科洛夫是拿捏的死死的。
      • 《罪与罚》的诗电影演绎。
      • 索科洛夫的“死亡三部曲”之一。看完只记得教堂里升起的水雾,烧掉衣服是“二次死亡”的仪式。 应该去读一读小说。
      • 所有的,细碎的,都像雾一样散了。幻想着某种苦闷的黑与白,流动的苦痛荒凉,有如灰色粗糙的沙砾的帘,有无穷无尽的弥漫,轻声呢喃,缓缓作上。索科洛夫总是以黯淡沉寂的影像,颇为极端地,一面是浑浊粗颗粒的颓美感,一面是癫狂厚重的生命之难。或许正是一出「罪与罚」。
      • 索科洛夫先生得经历过多大的苦难才能拍出这样沉重的电影啊!太压抑了,好像他肩扛巨大的十字架在泥地荆棘里艰难前行。他的电影让人看不到一点儿希望。我想,他肯定不是在装深沉,这玩意真装不来。或许是历史书读多了,[发呆]他的电影对我产生不了任何共鸣与启发。
      • 人们纷纷跳水自杀,梦呓,文学性极强台词。但老实说……一点也看不懂……
      • 雾气弥漫,细碎呢喃,黑白与赭褐色的世界,粗颗粒美极了
      • 细语呢喃,往事氤氲。
      • 和安娜卡拉曼佐夫一样很难拿下来……
      • 6。看过基本等于没看,尽管我在很用力的看字幕
      • 礼包码 5lbbude4e943
      • 实验性,有启发。作为电影,导演显得有点过于自我~充满设计感的画面和镜头运动不一定真的是最好的选择。
    • 豆瓣 7.8 IMDB 7.1 HD中字
      Le diable probablement
      1977
      剧情片
      法国

      很可能是魔鬼

      Le diable probableme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长发少年很美,背着蓝色布包。画面简洁,色调舒服,基本都是中景,只能看到下半张脸,让人感觉压抑局促,却和整体孤独忧郁感很吻合,这种表达方式很独特,波兰海报多贴切
      • @arsenal berlin 布列松对于人类社会的冷眼到这个阶段已经趋于全面绝望甚至残酷,在他看来什么都无法带来拯救:政治不能,科学不能,宗教不能,爱情也不能。资本利益驱动下人性如薄冰,一碰即碎。大量机械运动的特写(电梯、公交车门、开锁等等)与人的行为并列出现,使得人物的僵硬与漠然更为突出。
      • 纪实主义与强烈现实感的粗暴介入,让冷静的布列松也不可避免得卷入滚滚的左派浪潮中,当然导演本人的态度与观众们接受感不可同日而语,「很可能是魔鬼」的确是当时人类对于世界乱相的直观心声,叛逆的青年人与革命则是另一种毁灭世界的魔鬼,只是如今看来连叹息都泯灭了。
      • 作者纬度里为数不多的有鲜艳时代背景的作品。冷战后期的核恐怖、后工业化环境污染、宗教规劝的无效,布列松仍然机械地将时代热点“冷”处理了。只是这一次电影中的主角呈现出了某种异质性:巴黎青年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知识分子式的高度自觉,心怀人类的悲悯不如《乡村牧师日记》般具有普世性。这可能也是李沧东的某些作品的问题所在:批判时代症结的锋利或许会在病理性上停留过久,从而使得具体情节桥段功能性过强。
      • 以前会觉得布列松过于冷漠 现在觉得他是超脱人类集群的理性和客观 虚无一切都是虚无 爱情政治宗教都是可有可无 当我真正完全的厌恶这个世界 才发现他的描绘是如此恰如其分 失望的尽头是否是虚无抑或反之 整部色调都青青暗暗 素寡疏离沉闷无望 戛然而止的死亡是必然 讲不完那句话 甚至会在他转头后毫无征兆的开枪 结局 便也只能以死亡作为结局和出路 除此之外我找不到方向
      • 小莫23号钢协第二乐章主题响起在恰到好处
      • 主人公在不停的寻找生命的意义,从宗教,从政治,从爱情,其间又涉及了很多人类破坏,污染毁灭环境的东西。在寻找的过程里,那个男生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想的越多,越没意义,最后只有去死。
      • 正如影片本身所表现出的失措、虚无、漫无目的,忧郁的年轻男子在经历了社会与自我的多重崩溃之后陷入了一种绝望的混乱和无序,于是把人生无意义归咎于神秘主义的魔鬼作祟,一遍一遍毫无表情地向这个世界表达温吞犹疑的反抗,就连死之前都还在试图谈论自己无用的怀疑,布列松却不留情面地让他一枪毙命。
      • 许是布列松真不是我的菜, 许是我对剧情真的不感冒, 许是中文字幕实在太差, 反正我是不知所云, 我....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对我来说, 此片绝对是魔鬼。
      • 4.0。1.一个忧郁的巴黎青年注定要死,宗教无意义、环境无意义、爱情无意义,甚至连存在都无意义。2.68年5月风暴之后,布列松的思考也接近于戈达尔,甚至于主人公的行事动机。3.极简风格省略太多,不少情节需要脑补太多。
      • 布列松展示着末日影像,但情感与它仅仅是若有若无的关系,因为真相仅是真相,支撑着这个世界的系统无论如何都稳定地运转着,唯有情感奄奄一息地试图在每一次艰难的脚步与拥抱间苟活。
      • 主题对象延续自新时代美国弥散而来的“垮掉的一代”,布列松以惯常的行动聚焦封闭住了那一代年轻人的意志,无限重复“移动步伐-游荡街头-回到房间”的步骤,其中的每一步都透露着无所指的焦虑和空洞,偶有情爱、辩论、表达,也如无形青烟一般不具有推动力量,无法让镜头跳出封闭来,也就止不住三重空间的循环,直到最后借助毁灭的科技(手枪)结束于三重时空外的黑夜墓地。 “要和平做爱而不要战争”的嬉皮士精神并未带来如数学般精确的答案(片中以数学指代科学),战争永远在发生,危险永远存在,政治抑郁和个人存在危机相互绑定,无法根治,数学和精神分析都是短暂的自欺,自我到底如何存在于个体和政治的两者间,才决定了和平的正当性和做爱的有效性。 (布列松极简主义的意义指向反而是最丰富的,不进行心理归因的行为主义可拥有无穷释义。
      • 还是布列松式无表情的表演、精确的取景与剪切、抽象的绝望,但这部的政治批判实在太直白也太虚无了。先是把70年代开始成为焦点的环境议题拿出来,用档案影像(他之前的电影里从没插入过别人的影像吧)呈现了地球的毁灭,然后在整个电影里,布列松把对于这种毁灭的各种回应展现出来,一一宣布它们无效:极左翼即使还能调动一些年轻人但早已走偏,天主教已经不再与当下相关,技术主义者相信科技引领未来却无视种种危险,精神分析对人类的精神危机也并无效用……对此,早已谈不动恋爱的年轻人只有两条出路:沉迷毒品或走向自杀。总体感觉十分(保守主义的)偏激但这个绝望气质我还是喜欢的。20240613 @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Parlons cinéma avec… Olivier Assayas
      • 3.5布列松的演员永远和橱窗模特一般 政治在他手里一点激进意味也无 留下只是世代的记录而已 就算自杀这样煽动的结尾也可以拍的如此克制而干净 女生都很美好 一片 pale and frail
      • 紐約知名川粉小嚴舌在足矣老師在我右前方不時嗤笑、戰術後仰、清喉嚨,在觀看這樣一部70年代離經叛道的片子時守住了一個虔誠天主教徒的本分。
      • 布列松创作的后期,显然已摆脱了形式的束缚,虚无主义的特质涌现在电影的各个方面。比起早起对人性的关注,这部电影的格局更为宏大。气质同样更加飘忽。对人类未来表面的忧虑下,更真切地涉及到存在和虚无的终极问题,主角最终以死亡对抗虚无。毕竟世界皆有主观念头创造,生死又有何妨?
      • 边缘化、局部化的构图,去表演的表演与画外之音,非常Bressonnien。70年代末,朋克飓风卷走了后68年代左翼意识形态的余烬,政治狂热、宗教狂热,布列松给了一切一个虚无主义的答案。唉布列松啊,多年过去了,你还是那么难啃……1117
      • 每个精密运动的局部影像构成了整体视域,在朝向人物动作的镜头中不断与前景物互动又将背景虚化延长,在摄影机与被摄物的不可知交互中生成图像。因是对白增多后期配音的缺憾被进一步放大,如此立体而深邃的视觉空间却涵盖着这样平面、空洞的声音设计,人物动作的延长与反复都在不止不休的话语声中渐而怯魅,极简主义理念在声画不协调的割裂中落入混沌。自然是极其现代性,不仅是剧作思维的转变而在媒介与空间/人物的联系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延,甚至于对人物形象的解构与感知经验的瓦解、重塑。
      • 布列松倒数第二作,获柏林评审团大奖。1.布列松最有时政性和社会性的作品,在刻画一个遍寻生活意义无果的青年大学生的最后岁月的同时,插入了多段纪录片影像,如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统计报道(棍击小海豹残忍),以及课堂上对核电站风险的讨论和教堂内对天主教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质询。2.尽管是彩色片,但无论是服装还是环境空间均为冰冷肃杀的色调(棕、灰、黑)。3.对肢体动作的大特写,人物冷漠空洞的神情,以及爱情、政治、宗教、心理治疗等多方面均无出路的体验,浓浓的虚无感至终渗入了观影者心中,结尾话未说完的猝然死亡则更彰显出无情的世事冰冷。4.对伐木树倒的镜头的无尽叠加,噪音,间或插入主人公紧捂耳朵的近景,令人窒息。5.在教堂里播放着赞美诗乐,瘾君子却在狂盗捐赠箱的硬币,如此绝望地呈现出赎救的不可能。(9.0/10)
      • 8.5/10。①巴黎一个青年在宗教、政治、爱情等方面努力寻找活着的意义,但最终无果于是选择自杀。②布列松式极简主义的零度表演、零旁白、一些画外空间、很多肢体特写、极少画内/外配乐、硬切型剪辑等。整体高水平。③教堂里放着圣歌,画内却是人在偷钱。这个声画对立是对信仰虚无的绝佳视听化。④比起他最好的那几部,这部画内台词太多(尤其是前半段,后半段好很多),应该尽量代之以更模糊多义的身体表演和视听语言才更契合布列松美学;比起《驴子巴特萨》来说这部剧情还是太详细;电影亮度和饱和度都很低,但我还是认为黑白画面最适合布列松的电影。
    • 豆瓣 7.0 IMDB 5.6 HD中字
      Film Socialisme
      2010
      剧情片
      法国/瑞士

      电影社会主义

      Film Socialism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们操蛋的马克思老师叫我们写这部电影的影评!!!
      • B / 很难理清到底是什么吸引我看下去的,也没办法找出某种肯定性的语汇进行归纳,而只能以否定进行排除。拒绝“叙述麻醉剂”,也拒绝全然崩溃的碎片;拒绝视听的整一,也拒绝影像的纯净与声音的连续;拒绝封闭的阐释空间,也拒绝纯粹内外转译符号分层的表意。一种不在“梦境”之中的梦呓,或是不“撕裂”的断裂。这莫非便是索亚所说的第三空间?
      • 那,听一个既不是艺术家又不是政客的人谈艺术和政治,是不是幼稚可笑且不可理喻?
      • 带中文字幕又看了一遍,还是无法完全理解本片,打四星出于尊重
      • http://cinema-scope.com/wordpress/web-archive-2/issue-43/spotlight-film-socialisme-jean-luc-godard-switzerlandfrance/ http://www.davidbordwell.net/blog/2012/02/06/the-ship-of-statements-sails-on/
      • 无法作评。自己还不具备理解戈达尔此类片子的能力。他已经逐渐转化为社会学家了。DVD花絮里的访谈能让我稍稍对影片有所认识,“社会主义用一个微笑打发了世界。”
      • 钱如海水的比喻诗意又讽刺,那么,非洲即是没有希望的荒漠,欧洲则沉沦在其中,随着被提纯的夜店噪音所舞动,三段式的影片集结了可能是新世纪戈达尔最强大的创作力,数字影像从未如此美丽,却同时将一切荒谬所揭露,历史则以模糊化的面目令人困惑,影像背后的真实世界,“不予置评”。
      • no comment
      • 他乱拍的 相信戈达尔是乱拍的
      • 也只有林奇老师的内陆帝国可以打败你了
      •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戈达尔把他的激进的左派烙印大写加粗的打在标题上。进入艺术探索的中后阶段,他执著地探索以“电影”这个与资本极为亲密的艺术形式撰写声讨资本主义的檄文。《德国九零》是苏联解体后的陆上西行,浓烈的悼亡情绪直言西方的衰落。而本片是环地中海的海上行舟,展开对欧罗巴文明的寻根与预言:提纲、田野调查、结论。他后期的艺术语法的声量被压低,内容与论述却空前膨胀:照相术的溯源重塑电影的源流,殖民主义的旧罪在现世的果报,欧罗巴文明企图斩断的黑色根脉,文化霸权的瘟疫荼毒世界,革命的残骸在旧地横陈,还有末世之舟承载的消费社会之光怪陆离。戈达尔如此执拗地做这个时代的异见分子,即使他老迈的箴言已经被供上神坛落灰,众人只管膜拜不必理解,但他似乎不打算闭嘴,这,大约就是英雄主义「戈达尔23」
      • 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入围 疏离感 突出前景 多重性 开放性
      • No Comment 一早知戈达尔实验,但是原来连字幕翻译都可以玩实验?
      • 奇怪的音效,一度以为是版本不好。那,评价真的说不上来。至少我是理解为何没有多少人能完整地看完,要么中途离场要么打起瞌睡来。戈达尔仍在做着自己的电影,无所谓观众和潮流,特立独行。
      • no comment
      • 这个时代终于迎来了这部电影,伟大得我看完真的不知所措
      • 在实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俺没评分的能力.
      • 小白,你上电影了
      • 大哥,你是神,不過作為作業的參考確實不錯。
      • 蛮好,一场子人心态都老好的。我前面的大爷气氛带动地也蛮好的,片开始”嘟嘟“的时候他都在笑,搞的大家都笑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