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米情商极高、可爱,奶奶们常常流露出“你这个笨小子动作太慢,我来!“的神情,哈哈哈 |
|
职业病了。自己也跟拍过各种知道个中艰辛。美食纪录片不好好在厨房做我就觉得摆拍痕迹太重了。这种为他在泥地里捣珐琅锅的然后还要重新烧几份摆盘给拍的心痛和回忆上头严重抵消了表现出的烟火气。(我是非典型观众) |
|
奶奶你什么星座 我们圆圆座 |
|
不错,下饭。奶奶是一个家味道的传承,奶奶做什么小时候吃的就是什么,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口味习惯。片子一部分介绍传统做法,另一部介绍主持人做的中西合并的创新菜,以一个老外的视角看现在的农村中的老去的劳动者以及她们身上所传承的劳动技能,蛮好。 |
|
这部纪录片实在太棒了,在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引而出,主要是因为大米并没有站在旁观视角去探索美食,而是通过自己去交流去学习来寻找最地道的味道,而相对应的回馈是就地取材做一份料理,真正的中西结合,除了能改变当地人对食材的认知,也算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交流呀! |
|
大米真不错,期待第二季!哪里美食节目都没有郑州,但最合自己口味的还是家乡美食。 |
|
外国人视角的中国乡村和美食,真的很好看 |
|
盛赞这部纪录片的创意和选角。主持人非常有礼貌,而且很会举一反三。不仅尊重了东方传统饮食文化,也推荐西方与之相似的烹饪艺术。好看又有趣。 |
|
尴尬 |
|
没有说教,没有旁观评论,没有假大空的文案,一个英国人甚至比中国人更能平等的看待中国的民间美食,并且亲身参与其中 |
|
大米是我最爱的中国美食节目大厨,他亲切热情接地气。奶奶最懂得不光是关于美食的节目,更是关于她们的人生故事。虽然都是在旅游村镇,很多家一看就是旅游业者,但这样的节目,还真的挺勾乡愁的。7 |
|
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美食,虽然深度不足,但是诚意满满,最妙的是做到了中西合璧。 |
|
奶奶们真是各有各的人生阅历,各有各的性情、可爱!
想起了我的外婆!
大米也蛮可爱的。 |
|
跟这普通话十级选手逛吃 |
|
虽然有摆拍痕迹,但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希望有更多的人发现那些原生态的美食,也有更多的人能和这些深藏不露的奶奶们说说话 |
|
特别紧凑的节目,二十几分钟里,2道当地美食,两道自己做的中西合璧的美食,然后还特别会跟奶奶聊天,每个奶奶都很可爱…… |
|
牛瘪印象深刻 |
|
“我是大米,美食是我的第一语言。”宝藏纪录片。每一集两位奶奶两道各地传统家常菜,大米则在奶奶们料理的基础上,创新制作两道中西合璧的菜式。关乎亲情、民艺、传承……当然也关乎美食本身。太期待他走遍中国,希望能有第二季。 |
|
温暖胃,温暖心,让我在梦里也梦见了奶奶 |
|
没想到这么好 |
|
这个就是记忆中中国的老味道吧· 很暖的· |
|
大米很懂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人情世故。比如烧鱼时大锅起火,就一句 年年有鱼,红红火火,真是人才。 |
|
奶奶们懂得的也许是最传统手艺,因为复杂辛苦渐渐失传,很可惜 |
|
主持人和每位奶奶都好可爱啊 |
|
这部纪录片太喜欢了,探访了很多奶奶级的美食家,平凡普通的食物,才是最不平凡的,很多手艺只存在于奶奶辈了,希望可以一直传承下去。大米普通话标准的同时还这么了解中国的文化、交流方式,煮菜还这么厉害,太棒了🌟 |
|
重复又繁琐的工作也有美的部分――大米
在这部记录片里我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大米对中国文化的痴迷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得到~ |
|
没有满分文案,没有大光圈拍出来的食物,这个真的让人充满纯粹的食欲啊,卧槽我这大晚上的干嘛自虐…… |
|
不太喜欢有情节设计的美食纪录片。 |
|
朴实可爱的奶奶们。第五集的黑暗料理“牛瘪”原材料取自胃,貌似比《早餐中国》第一季的取自肠的“羊瘪”要好接受一点?😂😂 |
|
升华了 我的米 |
|
看完第一集记住了两位奶奶👵的样子,可以一眼认出来了 |
|
一个老外带我们去发掘最传统的中国美食,每一个奶奶都有一段故事呢,大米的中西合璧的创意菜也是看点十足,可惜只拍了八集啊。 |
|
从几年前二台的《天涯厨王》就爱上了这个永远亲切随和,从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大米。虽然觉得他贡献的改编菜色,大概没有奶奶会真正地喜欢(同理那些太原始“古怪”的东西,他也只能浅尝辄止),但胜在真实,不用刻意在镜头面前说好吃,然后你好我好;而是年轻一辈聆听长者的食物记忆与故事,长者则重新找到做饭的热情。这份跨越年龄,跨越地理界限,跨越风俗差异的对话,相交成对美食最单纯的追求。 |
|
快速发展的时代,总有人愿意去承担起传承老手艺的责任。拍摄节奏拿捏得很好,看得津津有味。 |
|
服了这个老外1 |
|
大米的中文太溜了。 |
|
自在自如,非常好。 |
|
大米从奶奶这个角度取材太温暖了,农村的老年人更多的是失落的群体。不仅有人文关怀,而且作为美食纪录片也非常赞!不像《舌尖2》,脱离食物主线,显得煽情,刻意! |
|
我的奶奶做饭很难吃,也没有拿手菜。所以我很羡慕那些能吃到家常美味的小孩子,你们太幸福了。男主性格很好,很阳光,很有亲和力。长寿面。传统手艺很辛苦,所以做的人越来越少。分享美食才有意义,一个人太孤单了。臭鳜鱼。美食来自于民间。村民很热情。布谷肉。平潭八珍炒糕。香芋扣肉。海南椰子鸡。 |
|
什么神仙主持人!太会说话了!还会做菜! |
|
真实度极高的美食和真实的奶奶们,温暖。 |
|
不敢恭维(技术),值得借鉴(态度),距离套路美食展示佳片《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有相当差距。 |
|
奶奶最懂得,家的味道、天然的味道和情感的味道。 |
|
主持人是英国人大米,有着很暖的眼神,细腻的心思,他用中国的当地食材做西餐是很好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奶奶当然懂得多,但因为过去环境造就的心态,他们不太懂得或者说不太愿意享受,面对镜头总有几分严肃,希望随着生活的变好,中国人生活中可以更放松一点。 |
|
还挺好看! |
|
很温馨,跨国界的美食碰撞 |
|
相当温柔,要是没去那么多旅游区,就更符合探寻“民间”美食的用意了… |
|
美食节目就该这么拍。最喜欢大米中西合璧做菜的创意。 |
|
美食没有国界。 |
|
思路特别简单正确。特别暖特别好。等于一集一个故事,一道中餐一道西餐,希望出第二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