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电影就像二哥的文笔,断而无续;你不能要求观众每次都重新开始。任何形式感过强的电影我们都要警惕,很可能是年轻气盛、能力不够的表现。 |
|
很拉夫迪亚兹的样子。。变换画幅,变换色彩,空镜,平移环绕镜头,荒诞电视clip,祭祀,痛哭服丧,敬神宣言,大吵,演奏,跳舞,再痛哭,演奏,大吵,变换画幅,变黑白,环绕镜。。。 |
|
音效和“框中框”的构图画面引人入胜;祭奠仪式当属文化猎奇,但篇幅较多,比重很大;画幅变换、色彩切换,不明其意,可能用意都是在吸引观众更好的进入故事之中;解恨之路,上帝不如你手中的刀刃。 |
|
很喜欢导演要讲的这个主题,男主角回到宗教味道很重的故乡,追问父亲“被谋杀”的原因,感受不到上帝“给予”他的力量,被理解为不爱这个家庭,是一个异类,只有信奉上帝,才可以是这片故土的一员吗?片子用了黑白和彩色 ,还用不同的画幅,形式在记录和剧情之间游走,属于你看了一小时,根本不知道导演想做什么的电影,接着看一下就会觉得这是那种很纯粹的电影。 |
|
摄影出众。法律不张的地方,可以从宗教那里去找慰藉,但不是逃避。 |
|
这个摄影挺有趣的 故事有点太直白了 |
|
影像炫技,很适合洛迦诺/威尼斯。没看懂,太深奥。 |
|
有几场戏拍得极好。 |
|
7.5。聚焦外來宗教與本土信仰面對「罪與罰」議題時的激烈交鋒,對尋常儀軌的忠實紀錄與日常生活中的神性時刻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
|
多米尼加哈姆雷特面对复仇的踟蹰。没有处理好主人公的意识如何受仪式和自然浸染的问题,并不是他在场就可以。现在全片的诡秘体验是缺乏附着物的。倒是中段跟母亲吵架那种荒诞派福音戏剧的感觉我蛮喜欢。 |
|
67/100 形式感太强,谜语人太多;感叹拍得好的同时,又痛恨这稀烂虚浮的文本。 |
|
面对信仰冲突的无计可施,复仇的焦灼渴望与实现的不可能,九天的仪式,热带的躁动。几乎是反情节的,但那种无序感与错位感正是其迷人之处。形式也极尽自由,画幅色彩镜头运动交叠变换,带来强烈的审美冲击。 |
|
#Berlinale 74th 补课
【C+】 |
|
故事的背景是多米尼加。通过一个人的葬礼,展现了多米尼加乡间生活与民俗传统,宗教与巫术的混合,城乡之间的比对。可惜导演没有讲述故事的能力,只能通过玩各种雕虫小技来表现,彩色与黑白,宽窄银幕,模糊与清晰的切换,比较小儿科。 |
|
漂亮的视觉体验,神秘遥远异域(多米尼加)的祈祷、仪式或是风情,透过归乡客、复仇、宗教展现了民粹而又野性的文化侧像,“世界尽头”的概念适用人迹罕至的角落,无论海岛雨林或是荒漠,同样也适于寻找人精神层面的庇护所,即融合宗教价值观和个人寄托所追求的“神的怜悯” |
|
【3.0】 |
|
1.两个阶级的音乐对比很有意思,配乐非常精彩。
2.全片应该是没有一个主观镜头,像是想彻底切断观众与角色的情感联系,提供一个完全的第三视角,就连观察角度也是多变的,情绪完全不能持续连接。
3.多处环形运镜看不出什么特殊含义,但像是有种刻意打破传统的镜头里的空间感,将情绪从环境封闭带给观众的感受中抽离出来。
4.画幅的变化有什么意义?黑白和彩色的交替又有什么意义?
5.个人的情绪抽离完了,中间大段仪式还蛮让人有沉浸感的,如误入佛堂一般。人物动机的出现和发展和之后结局的跳跃来的太突然,理解不了。人物感觉还是不完整,蛮可惜的。整体还是多少有点神神叨叨。 |
|
镜头语言很丰富,那些仪式抛开宗教元素也有点似曾相识... |
|
时长骗人,憋尿憋惨了。。。Cocote是愚昧的信众,也是无法起到武装作用的信仰本身。与其虚张声势,不如以牙还牙。 |
|
4.5 诡异的观影感受,非洲鼓与宗教独白构成独特的韵律,通过对外部及他人描绘抵达人物内心焦躁。 |
|
其实并不神秘,就是一次波折的回乡和纷乱的心神。美轮美奂的影像在不同形式间切换,忠实的纪录还原和富有张力的情节创作并进。一个不被接纳的游子,一个富庶家庭的工人,中间是厚重深长的历史隧道和对空言说的苦闷。 |
|
看的第一部多米尼加电影,它强调了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地区的美学和伦理方面,这使它非常吸引人。然而,电影镜头的观点往往把美学置于叙事之上,再加上情节的大量转折,使得这部电影很难继续下去,如果你眨眼,你就会输。 |
|
还是感觉和2666有很深的文本联系,氛围不错但确实有些技法压过内容,喜欢关于宗教的部分但好像缺乏上下文就直接进入到冲突,有些迷茫。导演自称是“小说家”。 |
|
另一种阿彼察邦,纪录式镜头里的离奇疯狂。镜头的调度啧啧,葬礼祷文加溪流岩洞森林,大远景溪边吵架,复仇前环绕两圈镜头,见到仇人桌面环绕镜头(段落就叫做circularity),和警察走向景深里海边镜头,黑暗中逃命,街上来车,接天上星,再拉下来到有钱人家,唱歌,最后越加急促铃声。厉害厉害会玩 |
|
what dis |
|
所以几杯酒与一次狂欢,你放弃了你的信仰,或者你从没有过信仰。在画幅与色彩中来回切换,有几次尝试着分析之间分别代表着什么,但不管那种画面都在讲述着一个骇人的故事:他们把我父亲的头给砍了,不管是美若梦境的蓝海还是悚然的死鱼。 |
|
妖路 |
|
仪式、景观、直觉,甩迪奥普几个身位。 |
|
+ |
|
纷繁的是更多源自简陋感,反而有着别样的艺术成就。可是终究还是装神弄鬼啊。 |
|
社會正義,信仰衝擊,生的意義雜糅在一起,加一點弔詭的奇幻,形成的刺痛與不真實感。漫長的儀式,似乎永遠停不下的鈴聲,是為了祭奠死者還是生者良心的聊以慰藉 |
|
殖民者的上帝能救赎原住民吗 |
|
看得真够累,一个半小时像看了三小时,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纪录片似的追悼仪式,念祷文唱歌跳舞哭号,剩下的就是大段关于信仰的争吵和歇斯底里,视听语言很有特点,但真的太沉闷 |
|
如果看之前没有在雨里把自己淋的透心凉,我可能会更喜欢。 |
|
其实就是一部纪录片,所以导演还是缺乏灵性之光。 |
|
mysteries and mindblowing |
|
形式有點跳,但掌握力不錯,2018.07.07@華山 |
|
如此简单的故事和浅白的主题,让或许别具特色的视听语言显得花里胡哨。吵架吵半天,葬礼哭闹闹半天,真“难看”啊。 |
|
摄影特别美,很多慢慢旋转的长镜头都,还有最后跑回城里的汽车灯光紧迫感都很好看,叙事特别慢。以为要往神的原谅方向去了,最后还是拿起了屠刀。 |
|
我tm竟然睡了一半。镜头真的晃得好难受。个人不太喜欢它的构图。英文字母闪太快又有点乱,我看的也是各种跟不上很乱。我旁边的老奶奶开播没一会儿就着睡了,后来睡醒了,就,走了……走……了……😂好几个人中途离开了,大概是看不懂吧? |
|
冲击力很强,几个调度看得我直拍大腿。环境音和人声用同一种模式处理在这里可能不太合适,有些可惜。 |
|
Em...No |
|
3.5 MIFF 2018 @KinoCinema 1.33,1.85,黑白,彩色,始终想给这些不同的组合形式找到依据,未果,全片充斥着诡异的构图方式,除了令人烦躁仪式音乐,配乐也很诡吊,无尽的仪式,观众和男主一同受罪,英字滚得略快很多没跟上,喜欢河边吵架的大全景,警察海边对话和星空接雇主家的三场,剧情不难懂但导演显然不想只是说故事,所以应该说我没怎么看懂这部电影 |
|
【3.3】错位静态的仪式,剪切的躁动。 |
|
第一次看多米尼加电影,还行。关于复仇的宗教思考。画面讲究。情节略为单薄。 |
|
画幅变化、黑白与彩色的转换、环绕镜头,以及结尾的奔跑戏很有张力 |
|
早知道就应该一开始成为那个被屠宰的羊,就不用在看完电影后还要想着能从中得出什么了。一个阿根廷导演苦心孤诣地完成了一次形式的堆积,然后把内容嵌在里,也正因为前者的拼接而导致画面和后者的一种断裂,你好像听到了无休无止的吵闹,抓不住画面的中心,又好像是主角没有尽头的迷茫和行走,这会是知行合一么?不会,是自由灵魂在乡野粗俗之景里的迷失和灭亡。 |
|
web-dl |
|
神乎其技,形式感十足,看着看着也不在意剧情了,就看导演怎么挥洒,很有意思~ |
|
非常严肃、沉重且很有看头的电影,也有着非常好的质感,但导演的讲述手法却太飘忽不定了,最起码在我这边是喜欢不来的。三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