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尾没有背景音的独白,掷地有声。 |
|
北影节上最难以忘记的电影。一部属于工人阶级的公路片(中文片名译错了)。因为它真正站在底层的视角,让你重新体会漂泊、孤独、痛苦和爱的滋味。里面所有的镜头、音乐和诗篇,都在用你似曾相识的语言,传递着你视而不见的消息。 |
|
“这一切于我毫无意义。每天,我仿佛都从噩梦中醒来,觉得自己像一匹疲态尽显的老马,眼睛疼,头也疼,我早已失去了干活的力气,我希望能抓住工友的胳膊,告诉他们,我们这一生都像傻瓜一样任人摆布。我累了。我希望我们能抛开一切。我知道没有人会听我的,可我还是想告诉所有人,我们的生活就是个巨大的骗局。我们拥有的不过是强壮的臂膀和早起的意志,日复一日,永远如此。有时我梦见我独自在森林,我能听见远处人们寻找我的声音,他们来找我,感觉我好像做错了什么。我就这样躲起来,躺下,整晚,我的脑子里却仍然只有这几个字,我活着。” |
|
散文電影,或者稱獨白電影,難得一見的不做作不矯情不粉飾,平靜而質樸,很有力量。 |
|
#mubi |
|
一个本来永不会为人知晓,然而即使被讲述出来也无法让这个世界泛起一丝涟漪的人生故事。真正可怕的不仅是每个人对于彼此的陌生,更是日复一日的生存中自我感知的消逝,突然的寂静因此如雷贯耳。 |
|
巴西影展最棒的一场。无论被苦难的生活如何打压,他似乎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去面对残酷的世界,尽力抓住最后的希望,他会在丢失工作后还弹着吉他唱自己的故事,在心爱的女人离开后还怀着对爱情的向往。看似淡定从容,其实攥紧了拳头,几处关于上帝的细节暗示着他对信仰的困惑和坚持,以至于在最后终于被生活击垮时,他在无声世界的落幕显得那么诗意神圣却又那么渺小。好一场带着暖色调的底层悲歌。 |
|
看见吴老师安利立刻去看了。味道上有点像土耳其的《蛋》《奶》《蜜》系列,最后工厂那段无环境音的段落确实加分不少,相比之下其他部分用歌曲填补情绪的用法略多而平。 |
|
诗意的随性和忘不到边际的生活,互相鼓励相互扶持。 |
|
虽然巴西影展前面踩了很多雷,但是看到这一部也算是值了。令人浪漫而心碎的日常,并不贩卖苦难的底层视角,一个人毫不起眼的一生究竟该怎样被记起?又该如何被遗忘?如果流浪才是人类永恒的宿命,那就回家吧,就像当时你出发时一样。 |
|
摄影好看,几个空镜像油画。像一篇格局工整段落清晰的文章,首尾呼应。两个未知的“你”,护士口中“只能和你说”的你和“你让我们写下生活中重要的事作为在工场表演的素材”的你。每个人的生活都硝烟四起,能不能看见能不能听着都不重要,只要心还跳动,就无法放弃转动生活的那根铁锹。 |
|
#不推荐以后给女儿看 太抑郁了 |
|
如果有一支笔,一张纸,你会诉说什么呢?生活从未欺骗我们。天大地大,回家吧。 |
|
离开监狱后我开始试着思考,感知大地的节奏,忍耐工厂的轰鸣,被资本榨干希望;我在路上看车,等车,搭车,向这一段落告别,找些烟和音乐,往前不断遇见与尝试。最终我会和被误解的巴雷托、爱搬鱼丸的卡洛斯、安娜子宫里的孩子一样死去,成为亲人朋友口中被平静叙述的一段故事。我的货车里曾挂着十字架但得不到上帝的爱,我回不了家。我的世界魔鬼横行。
摄影不错,配乐适宜,没有不必要的煽情,以日记叙述的形式向观众把故事娓娓道来。安静,力量十足。 |
|
“爸爸,我不要竞选市长,但万一我竞选上。”
几个重复的车前镜头,行走,生活就是索然无味,没有新意。
被磨平了,被装进袋里,成为流水线上的钢钉。
但人生不应该是流水线。
讨工资的画面,老板“我也没钱啊,你也没签合同啊,拿20箱柑橘吧。”
唉。 |
|
75。影像调动了观影的心情,从开篇一点一点的沉下去,但即使这样我还是不喜欢旁白的部分,尤其再最后,好像有人要告诉你现在要结束了一样。 |
|
人生来就像浮萍一样,毫无根基,没有父母在身边照料,没有太多的学校教育,完全靠自己野蛮生长,长大了行走各地,有工作就去做,可能是果园摘橘子,摘了一段时间后,农场主也没钱给你结算,拿橘子走吧,卖了钱算工资,可你就是孑然一身,也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啊!辗转来到了工厂,毫无保护的就接触各类粉尘,金属碎屑,你其实也不可能知道究竟有多少有毒物质,爱情算是老天爷给你的唯一甜头,可自己都无法生存,如何能够担负一个家庭的责任。人像野狗一样,听天从命。能够建立某种文明,能够给后代物质积累,好的制度做保障的都是好的人类文明。让人在某种前人积累的高度上,继续累计,为了后来人。 |
|
很自我化的电影,以旁白来推动剧情,描写了一种飘浮人生。没有家人,亦无朋友,人生没有任何锚定,任由命运将自己推至任何地方。虽然渴望爱情,也期盼家庭,却又害怕这种羁绊,也无力承担这种责任。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生如浮萍啊。
|
|
电影把他爱情浓缩成5分钟,却把整个人生拉直无限长。 |
|
2.5 |
|
充满力量的寡淡,渗入骨髓的诗意现实 |
|
面向工人阶层的写实与体验 |
|
留白的艺术,摄影出彩 |
|
低调耐看:关于某个无闻者的一生,在人人爱唱两句的巴西。工人们闲来弹唱的那些歌谣(其中至少Caymmi的"Marina"是名曲)仿佛已是他们生命的华彩段。工业小镇的少年安德烈发现主人公Cristiano遗留的一本自传手记,这整个引子有点奇怪,但非如此又很难开门见山地让那昏迷在床的人回顾此生……由于时间跨度大、画外音运用得宜,深入了《I, Daniel Blake》一类写实电影不易探询的心灵世界;画外音属于文学化手法,对外语观众而言也许不够友好,但有补于影像的感染力。 |
|
随便不要哪一段、多长都没什么不一样。中文名叫《安德烈》确实非常非常糟糕。人生中所遇到的不如意之事大概比撒哈拉沙漠里的沙子还要多。 |
|
真挚的 |
|
开头到正片的主角转移,点出每个配角都是主角;无声收尾,小人物的故事又被篝火湮灭了 |
|
开篇的病房段落,我还奇怪这视角怎么就散了,后来才知道就是个的引子……所以为啥不直接从出片名那里开始?完全可以用更好的方法达到同样的效果吧。 |
|
我还活着,一个人 |
|
太温柔了,即使观影途中很疲惫但最后也能收获微妙的释怀。 |
|
感谢这个触手可及world cinema的时代,realism on full display. 昨天看了法国工人抗议工厂迁至第三世界,今天就见到第三世界的工人,叩问这一切有何意义。 |
|
2018509 二星还行 |
|
摄影特别讲究,截图足矣拿去参加摄影比赛。 |
|
仿佛一场人生旅行的《阿拉比亚》是宛如《醉乡民谣》那样主讲命运的一场配乐诗朗诵。不同的是,这篇游记从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悲观而伤感的宿命论调。无产阶级的困境在于他们永远在路上:不是在寻找家园的路上,就是在建设家园的路上。命运让他们记得爱情的模样,然而却无法让他们拥有。只能被回忆占据的男主角为此写下“满纸荒唐言”交予他的读者,但这些振聋发聩的“辛酸泪”又因缺少存在感而难免会令银幕外的青少年们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他只记录了爱情的生与死,却没有留下真正的历史。渴望新生活而不得——这无疑是现代人最为普遍而清晰的命运。可惜影片在处理记忆与历史的关系时却显得暧昧不明,作者最终也没有将“回忆”的视角归还给当下“观看”的眼睛。本片把流变的人生拍成了一根抛物状的直线,我们在漆黑且无声的结尾没有发现任何历史的折光。 |
|
3.5 非常接近我想拍的那部电影。我觉得内核是另一部《帕特森》,是反成功学的,如果你有一个自给自足的精神世界,那么你就可以抵抗这个世界。 |
|
想起路边野餐,也是用诗一般的镜头与旁白讲述平凡与日常的故事。片子结尾的那一段独白掷地有声 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止了转动 只为安静听他说完他的人生。 |
|
书卷气极强的影像,完全通过念白展开,偏重于记录过程而不是故事性,是让人心会静下来的电影。 |
|
我从监狱出来后,先去了马路,并不想回到我成长的地方///卡在心口,如鲠在喉,工人与公路,死后才被孩子看到 |
|
有力量的独白。 |
|
MUBI. 希望每天都能看的电影。"Let's go home" 喜欢这种许多的独白,镜头漂亮,大部分时候都在游荡的电影,游走的美丽故事。 |
|
一个巴西底层工人的流浪史,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谋杀,根本就没有奇迹发生。 |
|
最近看过的比较好的电影诗 |
|
2.5 一部精彩的说教回忆录,底层的并不都是苦难的。好多情节前后不连贯,有些莫名其妙。抒情台词就更不必说,总感觉哪里神似安妮宝贝。两颗星是给片头,小孩子说,这世界上没有上帝但有魔鬼,坏事接二连三,可却没有奇迹。 |
|
音乐太棒了 |
|
三星半 短暂的人生一眼望得到头,贫乏、疲劳和疏离,并被资本主义吞噬消耗着生命。普通民工的自述本身还是质朴感人的,虽然他的诗意和忧愁难免被赋予了一些崇高的深意。 |
|
7分 主题挺鲜明的 就是节奏太慢了…喜欢里面的巴西音乐 |
|
令人着迷的日常。 |
|
现代化? |
|
这部片子集合了我喜欢的一些元素,公路、动荡、琐碎日常、不起眼但真诚的爱,以及,挣扎无望的未来。平淡又真实,就像每一个你我他正在经历和即将体验的生活。 |
|
能把一个人的故事讲的这么详尽而不失重量和整体感真的是很让人有满足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