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遗忘诗行 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

    最近更新: 2024-07-25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假如你永远不会遗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遗忘诗行》

    作者:一捧清水影视

    《遗忘诗行》 遗忘中的遗忘才是真的遗忘

    作者:趣利奥利奥

    世界已离去,而我承载你 | 智利美学电影《遗忘诗行》

    作者:嘉薪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4K/2160P

      遗忘诗行[高码版][中文字幕].Oblivion.Verses.2018.2160p.HQ.WEB-DL.H265.AAC-DreamHD 详情
      遗忘诗行[高码版][中文字幕].Oblivion.Verses.2018.2160p.HQ.WEB-DL.H265.AAC-Dream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080P

      遗忘诗行[中文字幕].Los.Versos.del.Olvido.2017.BluRay.1080p.DTS-HDMA5.1.x265.10bit-Xiaomi 详情
      遗忘诗行[中文字幕].Los.Versos.del.Olvido.2017.BluRay.1080p.DTS-HDMA5.1.x265.10bit-Xiaomi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Oblivion.Verses.2017.SPANISH.1080p.BluRay.H264.AAC-VXT 详情
      Oblivion.Verses.2017.SPANISH.1080p.BluRay.H264.AAC-VX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Oblivion.Verses.2017.SPANISH.1080p.BluRay.x264.DTS-HDH 详情
      Oblivion.Verses.2017.SPANISH.1080p.BluRay.x264.DTS-HDH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rigsby Bear 2017.1080p BluRay AVC DTS-HD MA 5.1-FGT[34.60GB ] 详情
      Brigsby Bear 2017.1080p BluRay AVC DTS-HD MA 5.1-FGT[34.60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rigsby Bear 2017.1080p BluRay x264 DTS-HD MA 5.1-MT[7.95GB ] 详情
      Brigsby Bear 2017.1080p BluRay x264 DTS-HD MA 5.1-MT[7.9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rigsby Bear 2017.1080p BluRay REMUX AVC DTS-HD MA 5.1-FGT[25.14GB ] 详情
      Brigsby Bear 2017.1080p BluRay REMUX AVC DTS-HD MA 5.1-FGT[25.1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遗忘诗行.2017.BD1080P.AAC.H264.CHS.BTSJ6 详情
      遗忘诗行.2017.BD1080P.AAC.H264.CHS.BTSJ6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Oblivion.Verses.2017.SPANISH.720p.BluRay.H264.AAC-VXT 详情
      Oblivion.Verses.2017.SPANISH.720p.BluRay.H264.AAC-VX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 elderly caretaker of a remote morgue possesses an impeccable memory for everything but names. He passes his days showing corpses to those searching for their lost ones and tending to his beloved plants. When protest in a nearby city breaks out and the militia covertly raid the morgue to hide civilian casualties, he discovers the body of an unknown young woman. Evoking memories of personal loss, he embarks on a magical odyssey to give her a proper burial with the help of a mystic gravedigger who collects stories of the dead, an old woman searching for her long-lost daughter, and a hearse driver tormented by his past.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9.0 IMDB 7.4 高清
      Still Life
      2013
      剧情片
      英国

      寂静人生

      Still Lif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个人如果寂寞,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影片中多次展示了罐头面包、鱼、蛋糕、冰淇淋和再一次的罐头面包,极度的寂寞夺然而出。
      •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 他尝试了热可可,冰激凌,还有啤酒。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和她之间还会发生些别的故事。
      • 我想若干年后,流浪汉会带着一瓶酒来看他;凯莉会为他献上一束花;在停尸房工作的青年会带着填字游戏在他的墓前坐一会。
      •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 男主最后一次怀着希望坐火车回家是唯一一次座位与火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对强迫症跟我一样严重的男主来说,坐火车反向座位的痛苦你们一定不理解吧。
      • 善良人的最后欣慰是,葬礼不会无人出席
      • 他不是英国政府的公务员,他是上帝的公务员。
      • 在此哀悼约翰·梅的一生,他生前是肯尼顿区的社区服务工作者,为这项他热爱终身的事业奔波二十二年,替无名的孤独死者寻找姓名和失联的朋友亲人,为他们写悼词,挑选墓碑和视野开阔的墓地,把他们遗留世间的照片整理成册,常常成为他们葬礼唯一的悼念者。 自己被解雇后的last case,他拜访了死者的所有亲友,他认识了死者的女儿,下周他们将去约会,于是他在超市里买了两只可爱的小狗杯子。这将是梅先生此生最满意的事,他第一次找齐了死者的全部亲友参加葬礼,但也很遗憾,他自己却没能到场,因为此时他正在另一边的墓地孤独下葬,没有吊唁之人,仅以朽木为碑,墓园里的鬼魂送他最后一程,这段悼词就当是我为他棺材上撒的最后一捧土。 梅,于2011年6月21日去世,享年44岁,死于孤独结束之路的车祸。
      • 不胜唏嘘的结尾,一直忙活着别人的生后事,却忘记了去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 “在此哀悼珍福特的一生,她生前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1945年夏天,当和平终于到来,她出生在斯加波罗,是杰克和诺拉福特的独生女。在那动荡的年代,能够幸运结婚,抱着也许是意外出生的可爱女儿,他们一定很高兴。她长大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晴天时海滩上的温暖;一条简单、品味高雅的项链;还有一个新口红。她很热衷于舞蹈,特别是弗朗明哥舞,当她穿着红舞衣走进舞池时,总是耀眼夺目。她晚年对爱猫苏西的照顾无微不至,苏西伴她走过许多快乐岁月,总是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庆祝圣诞节。”用带着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冷峻刺骨的题材,鼻头发酸、眼中含泪。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所有人,即便是被嫌弃的人,终其一生,仍在寻求心灵安定之所。
      • 结尾直接多给一星!
      • 安静的、孤单的、缓慢的、一丝不苟的人生。最喜欢那个单人小餐桌,还有从桌上抹掉食物残渣的沙沙声。
      • 生活是什么?想必阿甘会跑过来跟你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倘若询问《寂静人生》里的男主角,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人走茶凉后的一杯热巧克力。但在室迩人遐之前,生活也是那一场场无人庆祝的葬礼。将快乐注入到悲凉之中的乌贝托将生死缠结成了一个环,因此葬礼都成了男主角奔向新生的一次次演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超越了《双生美莲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尽管弥漫着浓浓的末世况味,但我们却还是能从“宁静致远”的结尾感知到一份“淡泊明志”的喜悦和慈爱。
      • 150612太一廣播。最後10分鐘之前,一直覺得這片子太平淡了。疑似處女座般謹慎細心又寡言面癱的公務員,為孤獨死去的人找回無人記得的人生,為TA辦葬禮選音樂寫悼詞尋找親人,幾十年如一日。直到他的生活出現改變;而他也在學習嘗試新生活。然而結局。然而結局。然而到頭來,只有他們;還好有他們。
      • 对于畏惧孤独且一眼可以望到头的人生,死亡反而成了温暖的子宫。
      • 你的葬礼不会无人出席……结尾太棒了……
      • 题材类似《入殓师》,但风格要灰暗得多,没有多少温情,只有枯燥压抑的现实,人们活在一个信仰失落,高度原子化的社会。结局还是呈现了某种希望和安慰。
    • 豆瓣 8.1 IMDB 7.4 随风而逝
      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1999
      剧情片
      法国

      随风而逝

      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女人也可以做服务生倒茶 2、没有爱不能活 3、人像机器一样也有可能失灵的时候。同之前《樱桃的滋味》一样,阿巴斯的镜头美感十足,拿捏到位:通片但见一望无际深深浅浅偏红或白得黄色土地和麦田,配以深厚油亮的绿。就像我不耐烦读现代诗一样,探讨人生哲思的自由式也不能让我止闷。2011.12.24.DVD
      • 评论大多集中在说阿巴斯影像的美,但似乎没有正确理解这个故事。故事讲的(应该)是一位电视台记者为报道村里愚昧封建的葬礼仪式,记者和他的朋友住在村里,等待他们的报道材料,即村里某位老人的去世。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想到老人病情逐渐好转,而朋友和领导则催促他快点回去放弃报道。中途,记者遭遇被活埋的村民,他开车奔走相告,最后成功抢救了他。第二天凌晨,记者开车离开村庄时,发现老人过世,村民们成群结队的身穿黑衣走向老人家。而记者只是拍下几张照片后扬长而去。这其实是讲一个人真正面临死亡时,他才知道死亡那沉甸甸的残酷,也明白了自己为期盼老人快点死去,成为自己报道材料的愚昧和自私。风吹麦浪,最美的那一段,也是他离开自己驾座的唯一一次经历,医生(哲人)的话启发了他。他离开村庄后把墓地里拾到的骨头扔进了河里。
      • 坑爹的翻译,伊朗电影是个大市场,你可长点心吧。
      • 他戏弄奋力爬行的乌龟,把它翻个肚朝天,又嘴角带着嘲谑低头望向脚边,那里有只屎壳郎正卖力的推着一个粪球向前跋涉…这一刻他高高在上,开着上帝视角,大概自觉主宰力爆棚,却未想:自己每日数次,驱车急急奔向丘陵山野的高处,追逐信号就为接个看似也没啥要紧的电话,与积极推粪的虫豸蝼蚁也无二致。
      • 太散了,一不小心就会走神,如果说蔑视叙事是种风格,这也有点过了(此类电影我能坚持下去的极限了)……而且阿巴斯到底有多爱拍人开车?全片最触动我的是那个滚屎的屎壳郎。剧情一开始以为主角是来给老妇人挖坟墓的,但是到最后好像又不是,看了评论居然没人知道……汗,一点也不好玩。还有翻译太误事
      • 乔治·桑(George Sand)梦到她站在一条黄沙小径边,看见生命随风飘游而过。她写到:“有什么东西比一条路还美?它是生命变动不居、活跃有力的象征与意象。”
      • 阿巴斯是重复的大师,从《橄榄树下的情人》无数次ng,到《樱桃的滋味》数次求救,到生生长流n次问路,到这里无数次登上山顶的通话。有仪式感,欲念却是朴素的。阿巴斯的主角已经成为独立的一类,他们有精英感,态度平易,但也能感知到惊奇。
      • 居高不错 临下就讨厌了。 真正让我感兴趣并坚持看完的,是风景和人情,好熟悉。 小时候的乡村体验,土屋和迷宫,场,麦田和路,小孩子的羞赧,乡邻朴素的友善,让人舒服。可是被利用,又觉得不舒服- -
      • 四刷。1.从乡村三部曲不断重演的“问路”情节和影片指向之“寻找、失去和创造”,到不愿生在此世的《樱桃滋味》对接《随风而逝》掘出大腿骨的日常诗意,阿巴斯将电影中的某些特定行为,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往复呈现,来表达主人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及追求,平淡琐碎之中提取最美妙的动人情愫。2.没有诗意的生命,大概只剩下无止尽的重复和虚无,我们周而复始的生育、工作、奔劳,一如推粪球的屎壳郎和笨拙的乌龟般。3.大远景对话无视声音距离;过场人物无面部处理;长镜运用较比前作更为流畅自然,以近乎生活常态的舒缓流动。4.我的夜晚简洁明朗,风儿遇上了叶。我的夜晚全然充斥着苦痛。听,你听到影子在低语吗。5.“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阿巴斯之后,再也没有一位导演,能带给我这样的感动了。|一个人没有爱是无法生存的(9.5/10)
      • 最喜欢的一部阿巴斯的电影,里面的角色好多都藏在幕后,只听到声音见不到人,或者拍到背影而看不到脸:一个忙于挖坑的人,一个背着一大捆草的人,一个健步如飞的佝偻的黑衣老妇,一个因害羞而像兔子一样逃掉的女孩,一个濒死的老太太,电话里的女上司,还有主角的两个同事,电影因此有一种诡异的色彩。
      • 大概生命的来去就是这么寂寞又无聊吧。我注意到的,阿巴斯在这部电影强调落差。村庄沿着山坡矗立(有不少俯拍镜头),在地下刨坑挖洞的男子,主人公一再跑去最高处接电话——却仿佛在进行着极端琐碎无聊的现实交流。
      • 伊朗高原同时熔铸了广袤和逼仄两极,这风景自身的意蕴太深,叙事几乎可有可无,只有人,存在,遁入虚无,也就使得观影时很难专注时常神游。穿行于崖壁泥胚房小巷和空旷麦田。但闻其声不见人的墓地对话。爬行却被翻转的陆龟身上有呼之欲出的生命意志。挡风镜前的长腿骨逝水东流。
      • 阿巴斯的乡村之诗,获1999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阿巴斯以一位外人闯入者的视角偷偷观察一个村落,片中的工程师亦两度“偷拍”女性(一次被咖啡馆女老板阻止,另一次则是边拍群像边告别)。2.人说,阿巴斯拍的是地形学电影,一如每次接电话都要出门开车到制高点,在无尽的重复中,每一回都有差异生成。3.伊朗高原的金黄土地,青翠绿树,苍茫远山,打架的小狗,放牧的羊群,垂直落差分布的农舍,兀自滚落下地的苹果,踢翻的乌龟与推粪球的蜣螂,还有阿巴斯标志性的远景中的迂回道路与间或插入的上帝视角,自然与日常的诗意涌流其间。4.将高地墓穴中挖出的大腿骨投入小河中,随波漂远。5.正对镜头的剃须全程展示,恍若一场仪式,而前后两次的闲聊又彰显出趣味盎然的差异(几个女孩几个男孩?-5女4男;-5女5男)。6.写诗,不需要文凭。(8.5/10)
      • #重看#阿巴斯影展以此收官,如一个句点,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远方有优美的鼓声,有佳句天成的诗,还有猝不及防的死亡;此番重温阿巴斯,如重游旧地,途经的熟悉风景,唤起的感受更复杂更贴近自身现实,正如他在反反复复的相似镜头中,悟得一些渐露的清明真相,方能在生命长河中明白何谓现实好过誓言,从怀揣着功利心地等待一场葬礼,到扔掉墓中挖出的腿骨,随风而逝的是人类微末的蝇营狗苟,生生不息的是从地窖走出迎来的第一束光。 平铺的大远景+错落参差的地形样貌美不胜收,永远盘旋在蜿蜒山路,永远发生在远处的故事,风吹麦浪间传来的自然界声音如一首天然雕饰的诗歌,正如祖先命名此地为“黑谷”,乃是不曾断流的文明。
      • 不要说话,让风说话,让一棵树说话,让一条通向无限的道路说话,让孩子的眼睛说话。小学时的基亚罗斯塔米,没给任何人说过话。他用眼睛画画,只有孩子的眼睛才是神赐的礼物。人类的劳作在短时间里或许还能留下一些痕迹,但是人类的声音、其中的生死哀乐或许只是一阵莫名的风,一朵刚刚停下的云。有人把这部电影乃至阿巴斯电影里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道路比作阿巴斯的电影本身,他的镜头,和真实生活平等甚至还要低一点的镜头——那也是一个孩子通常的视角,才能看到一般人不愿看、看不见的那些事物。
      • 伊朗人都是诗人呀,阿巴斯延续了《樱桃的滋味》的主题,一个世外桃源的小村庄和一个迷惑的外乡人,大量的画外音和被隐藏的面孔,呈现出来的是麦浪,大树,动物和河流,生之意象与黑暗、骨头、驼背老人的死之意象的对比,它们和谐于这个世界中,生命伴随着风与水、日与夜交替往复,生生不息
      • 声音的震撼先于视觉。风声,麦浪翻腾声,靴底碾过砂石的声音,当然还有大量生活流画外音的使用,共同营造了开阔的空间,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觉呼吸清朗。壮丽的光与色彩让全片像一场漫长永昼,当结尾夜晚倏忽而来,那等待许久的死亡与哭声,也悄然降临。不评价男主的行为。一次次穿过田野到高山的墓地寻找信号,非要比作如推粪球的屎壳郎的话,这种看法恐怕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其实,我觉得屎壳郎磕磕绊绊前进的那一段,有一种动人的认真。另外,要我说的话,片中最美的风景不止海报上这条田间路,还有男孩脸上无比淳朴的表情。
      • 阿巴斯的等待戈多,一个等待的人观察等待的人,他看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曲线上,处于不是前进不是后退,只是在等待的状态。从九个孩子生到第十个孩子的妇女;洞穴里一直在挤牛奶,甚至看不到脸孔的女孩;一直在挖坑的工人,直到塌方,我们才看到他的一只脚。最后是骑摩托的老医生,他直接点题所有人都在等着死亡。于是人的业障引刃而解,一切交予山川河流,抛却执念,随风而逝。
      • 死亡,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 8.3/10,和《樱桃的滋味》相互对仗,一个是向死而生,一个是敬畏死亡。阿巴斯的这两部成熟作品,看的时候会心一笑,看完却值得反复回味,看似静谧而充满诗意的长镜头下,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随风而逝》里屎壳郎的镜头真点睛之笔。#4K修复-美琪
    • 豆瓣 8.5 IMDB 7.5 第47集
      Lazzaro felice
      2018
      剧情片
      美国

      幸福的拉扎罗

      Lazzaro felic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则关于善良的神格寓言。虽然结尾有走火入魔之嫌,但剧本太太太厉害了,打破时间和空间屏障,讲了阶级、贫富、人性各种问题。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有拉扎罗没有变,他的眼神依然清亮,他依然默默的任劳任怨。而我们——我们活在圣人已死的世界…
      • 好想掉进这故事里,步骤慢点,气氛神秘。(贾科长,想拍社会大变化又想魔幻现实,跟年轻人学一下不好嘛,非要自己致敬自己,尴不尴尬)
      • 拉扎罗无疑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银幕形象之一,他对世间一切都不清楚不明白,但却从不困惑不迷惘。他的淳朴成为他蠢笨的罪证,却又如镜子一般照出旁人的丑恶。被奴役的状态不会因时间地点而改变,只不过奴役者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但导演无意控诉,她只是温和的注视着这个世界,正如拉扎罗一样,除了自省,便是喟叹。
      • 魔幻,神谕,狼的意象,阶级的消亡,圣经故事。导演太有才华了,真的很难拍。男主角像雕塑般的脸庞,又清秀又圣洁。
      • 四星半,主竞赛看到现在的最惊喜,希望三大奖可以取其一,无论是形式、影像、主题、表演、演员选择,各方面都非常出彩。16mm拍出的复古感,乡下的自然风光,自带灵气的男主,城市与农村的对比,以及不经意的超现实部分。都让这部影片非常难得,一种自然主义风格,安静、舒服。
      • 恶还有隐蔽性,但善良是醒目的,它像月光一样皎洁。人们信奉神、敬慕神、召唤神,却也误解神、驱赶神、叱骂神。在这样的人间,善良无法栖身,神无处降临。其实,什么是神呢?神就是:一个好人。
      • 愚蠢的人类认不得神的样子,只在自己需要时急迫地呼唤祂。
      • 制度和时间改变不了穷人,也改变不了拉扎罗,他出现过,他又出现了。
      • Lazzaro没有正恶立场,也无好坏判断,始终在单向地吸收概念。唯独Antonia察觉到了他这种易受影响的被动性,在行骗过后谎称是魔法,并不再拉他参与。却依然无法避免他在全新的社会形态中,笨拙地运用新学概念与旧有经验,从而导向那个悲剧结局。这些村民,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在面对更高阶级(哪怕是没落的Luna家族)的时候,始终只能“在门外”。
      • 在断桥下不敢渡河,我却能徒步通往文明。在鸡窝边提防猛兽,我却能狼嚎与之共鸣。佃农制的收割机旁,我是穿着破布的农民;现代化的挖掘机边,我是容颜不老的圣人。悬崖边坠落未被饿狼蚀骨,银行里落井却被众人投石。闯进教堂想听圣音,却被轰走。人与神的时间,人与兽的语言,人与人的悲欢,终不相通。
      • 奴隶时代的穷人和新时代的穷人,穷法都是一样的,更可怕的是,文明没有前进反而退回到了蛮荒时代,没有任何人能够幸免,包括神秘的拉扎罗。
      • 圣人没有死于粉身碎骨,却死于现代生活。
      • 哎,怎么感觉是个如同网红店的电影,装修得很高级,但是不好吃,时尚人士纷纷来打卡、自拍、发朋友圈,热泪盈眶地表示喜欢。
      • 伊始,我以为是乡村爱情版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期间,我又以为是北方一片苍茫版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最后,才恍然大悟,是意式太阳照常升起版的《柏林苍穹下》。
      • 5.0。你就像一个王子,但你今天真的太伤心了。
      • 琴键按下去没有声音我眼泪就流下来了;电影看完半个小时了,我还没想通自己为什么会哭
      • 继承了意大利电影的魔力,谱写出如此清新脱俗的诗意影像,放在这届戛纳主竞赛里面太耀眼,令人沉醉。教堂颂歌那段犹如神来之笔。
      • 《幸福的拉扎罗》会像费里尼的《大路》一样永恒。
      • 男主换成王宝强你们再试试…
      • 我陪伴宇宙的欢乐,就像管风琴的轻音陪伴女声。最大的印象冲击,反倒是声音的使用。烟草田里,众人齐呼,反复接连不断的“拉扎罗”,践踏善意令人厌恶反感,但呼声又如同心声,好似祈求神明。后来,风声、狼嚎,各式各样的声音,变成可以被带走、被收回,直至教堂的点题场景。可惜,结尾差那么一口气,寓言说得太明白了呀……也可能是隔了半年,期待值被撩得太高了。
    • 豆瓣 8.4 IMDB 7.7 HD中字
      A Torinói ló
      2011
      剧情片
      美国

      都灵之马

      A Torinói ló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能忍受这部电影,你就能忍受生活!
      • 4.5。风不止,一如疯不治!①是为塔尔收官之作,电影寥已终结,洗洗睡吧!②整体章节铺陈及叙事结构似塔尔巅峰前作,自不论其既往的运镜布光。③马夫的耶稣式睡姿。④枯井之难似如大洪荒预象,风沙不灭则促我想及马孔多。⑤Mihály Vig配乐宛如神迹。PS:看罢竟更甚期待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
      • 源于尼采,终于尼采: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 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穿衣服,看你脱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烧水,看你水没了;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
      • 张爱玲:中国人认为人一年年活下去并不走到哪里去,人类一代一代下去也并不走到哪里去。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有意义没有,反正是活着的,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 徐童《算命》:内俩乞丐,没好吃没好喝也没好住的,没任何乐趣的生活还有必要活着吗?老厉回答我:欸,活着难道一定要有乐趣才活着吗
      • 兩口子,一日兩餐只有馬鈴薯可吃,到最後,煮馬鈴薯的水也沒有了,只剩下冷冰冰的土豆,老爸說:"you have to eat." 竟如女兒跟絕食的老馬所說的一樣。便,道出了生命的困窘與艱難。
      • 那第一日,皮毛斑驳污脏的老马,在烈风与凄寒浓雾中举蹄维艰,挣扎迈步。那第六日,井已枯、水已尽,炭已熄,油灯无法再点燃,上帝已死,尼采说:没有光,世界便没有光,遁入黯黑死寂混沌。天地不仁,万物为“都灵之马”。塔尔贝拉以此作收官,留下一个绝望灭殁的黑洞。
      • 天地初开混沌鸿蒙,人类所有惰性贪婪罪恶都要消失于无休无止的风沙之中;配乐太加分。
      • 风在吼, 马在叫, 尼采在咆哮, 尼采在咆哮!
      • 于我而言,世上最伟大的导演,只有两位,一位是已去世的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一位是已封镜的贝拉塔尔。对大多数其他人而言,电影只是电影,对他俩,电影是进行哲学思考的手段。固此,从不表达琐碎与庸俗,从不展现七情六欲,只有最本源的最抽象的命题,人被赋予神的尊言。仰望星空,脱离世俗之外。
      • 不是扯到尼采就有思想的
      • 神七日创造世界,塔尔七日毁灭一切!贝拉·塔尔的封山作, 这是一个关于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故事,当年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贝拉·塔尔追寻了那匹马的故事,或许也是尼采的故事。塔尔一贯的前卫风格和长镜头,场面调度和摄影的景别变化绝对大师风范。★★★★
      • 尼采的说明之后,前两句台词:准备好了吗,该睡觉了!
      • 自觉脑补我的神态: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_~→~_~→~_~→~_~→~_~→~_~zzzZZZZ
      • 創世紀逆行。人行走於白晝如黑暗。剝食馬鈴薯(真的不需要再說什麼)就可以說明生命。電影散場時,看到觀眾紛紛拿起智慧型手機,在facebook上滑呀滑。你電影螢幕沒了光,真的沒甚麼大不了。上帝已死。尼采已死。但願這匹都靈老馬也能一同被您tag上。
      • if you’re going to stay home and watch the world end, you might as well have drop-dead views生命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的直到結束么?或许命运根本不会改變而你注定要走着一遭【氛围黑】
      • 五星;匈牙利艺术片大师贝拉塔尔的收官之作。一部需要耐心看完的神作,电影实验性强烈堪比任何哲学名著,每一个黑白的镜头都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反创世纪逆向工程,在第六天光也消失的时候,一切冗长重复艰涩也结束。
      • 我道行不够,还没看出个倪端。就觉得导演很大气。现在是3个月后,这个影片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 在没有空调的房子里看这片有降温的奇效,那寒风感觉都要从屏幕上吹出来了。邻居的那段独白印象深刻:因为无论他们触摸什么,都使其陷落,而他们触摸了万物……天堂已归其所有,他们拥有的全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而那些高贵的、伟大的、卓越的人只是站在那里……
      • 塔尔的作品如此难以下咽,但是没有人可以因此否定它伟大的艺术价值。对于大师,可以选择追随,可以拒绝,不必全懂,否则也会生出曲高和寡的孤独。
    • 豆瓣 8.8 IMDB 7.8 HD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2004
      剧情片
      希腊

      哭泣的草原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流亡,然后死亡;这条河的源头没有风光,只有泪光。
      •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 充斥着虚假的漂亮画面,叙事手法浮夸,矫揉造作,令人讨厌的假呻吟片子
      •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 看得老子沉重和诗意了一个晚上
      •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 一团烟雾升起,心爱的城市毁于一旦。昨晚,我梦见我们一起去寻找河流的源头。
      •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 大师,您实在太苦了,还是安息在20世纪吧。
      •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观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好。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 10开始的《哭泣的草原》12点40才结束。字幕亮起, 左边的女生在抹眼泪。看电影也不能改变什么, 你我都还是俗人。乌泱泱的人群涌出影院,无非是解决屎尿和食物。南京路上车水马龙,真实的人间一口把人吞噬。
      •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 12th BJIFF No.10@天幕新彩云。三星半。跟《流浪艺人》连看。作为安哲晚期作品,语言与《流浪艺人》时期其实并无变化。只是不同于早期作品更加侧重历史书写,希腊三部曲试图落到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洪流裹挟中的离合悲欢。然而这对安哲而言不啻舍长就短:三个小时的时长大半时间都在低效地交代主角的私奔故事,到最后几十分钟节奏陡然加快,忽然就将主角抛入时代风浪。两个主角如希腊雕塑,美则美矣,却没有人间活气,看不到性情与心灵。作为观众实在很难对他们的别离与恸哭动情。画面极其唯美,如树上悬着的群羊、满江悼亡的黑帆(复刻《猎人》场景)、小舟送别的红线,许多场景或许是为构图设计了剧情,形式感过重,未免本末倒置。
      •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版
      •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 我真是有毛病,明明已经看了安哲两部极其无聊极其苦大仇深的片子,还看一部,作死。
    • 豆瓣 9.1 IMDB 7.9 BD高清中文字幕
      Ностальгия
      1983
      剧情片
      意大利

      乡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如果真有诗谶一说,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中则成了影谶。疯子多明尼克和诗人戈尔恰可夫简直就是他的两面,一个灵魂不得栖息,一个永远都在流浪;一个用自焚醒世,一个守护烛火。在片末长达七分钟的火苗的特写里,那火燃而又灭,灭而复燃。我想起了安·兰德的诗。终于最后,烛光燃烧着到达了对岸,但生命之火却黯然熄灭,人在死中完成了救赎。所谓故乡,那是心灵最后抵达的原乡。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 永恒的乡愁与精神家园的失落。①于干涸的圣凯瑟琳温泉池秉烛踽踽独行,是我看过最有力道的长镜头之一。②诗是不可翻译的。③1+1=1;④伴着扭曲破碎的欢乐颂,冷漠的看客瞥见疯子灵魂的涅槃之火了吗?⑤又见漏下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致竟是微缩版俄国乡村,同结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9.5/10)
      • 只有疯子 才知道这世界的羞耻
      • 最后一个镜头,我看着时间在进度条上右行,不能言语。
      • 老塔化身诗人,将灵魂交予疯子。被自我封闭的诗人、被世界隔离的疯子,两个相似的人在镜中重合:疯子选择自焚来追随自己的信仰;诗人则拿着烛火行走在干涸的温泉中,最终倒在烛火旁。 其实墙上的“1+1=1”(万物本一体)早已喻示了导演、诗人、音乐家三人的统一,即每个人都有的、解不开的乡愁。
      • 给我八分钟不灭的烛火 借以怀念赎罪灵魂失所 待我到达彼岸油尽灯枯倒地长眠 终得涅磐
      • Nostalgia希腊词源意思是'homecoming'。拍摄本片时,塔可夫斯基已经离开苏联,这里的乡愁自有对俄罗斯‘母亲’的眷恋,亦有人类拒绝现代性之下价值和信仰缺失/时刻靠欲壑填补驱动的异化状态、渴望回归有信仰支撑的摇篮文明的一面。然而往昔终不可及,愁绪化作触不到但无法排解的痛,诗人和疯子两条故事线正是这种乡愁的两面;诗人说翻译‘永远无法理解俄罗斯’正在于她是一个现代人,而现代人—如第一幕交代—是无法在圣母像前跪下的。诗人护着象征信仰的烛火走了三遍才到达彼岸,教堂残垣中坐落着记忆中家乡的木屋,回忆的画面总伴随着流水,清澈可见却抓不着,塔老的诗电影正正是伯格曼所讲的电影语言的本真在于现实与梦境交织的体现。能够把意大利明媚的景致生生拍出了俄罗斯的凋零和深沉,真的是人在哪祖国就在哪了。悲悯,动人
      • 自由该是直白的,因此也是诗意的。很美很美。节奏是正确的,是美的,但又觉得是过长的。该有将节奏加快但也达到同样意境的办法吧...摄影美到没话说了。还是把理解写下来吧,感觉很快就会忘了。觉得是关于原始的欲望与文明的冲突。文明是指简单的正直与正确。自由便是一种欲望,尤金娜追求和安德烈睡的自由,被囚禁的家人追求解放的自由,老人们追求不死的自由。因正确性而抗拒自由为违背欲望,安德烈不和尤金娜睡,多米尼克保护他的家人。有些正确性只是自以为正确,最终还是归根结底到一种隐藏的欲望。泉水既是生命,蜡烛既是欲望与正确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多米尼克找不到这种平衡,他把自己掷入火中,企图继续搜寻。多数人不知道正确性的存在,正如他们不知道自由是何物。安德烈最后在枯涸的生命中寻找这种微妙的平衡,尽心竭力,终于回归了原始的美
      • 每个定格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长镜头都是一首律诗,而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 很奇怪,大半夜的竟然被我看完了,而且看得津津有味。不敢说懂了多少,与想象有差距。我对世界的认识与电影的疯子相同,他采取的是极端悲观的方式,而我一直把持乐观的态度。乡愁一词还有对被遗忘或搁置的文明的怀念与关怀。
      • 雕刻时光,雕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初春的下午,昏昏欲睡。知道他是大师,也知道大师牛逼的地方,就是觉得太闷了。看了一下午头疼。电影如果作为纯艺术的东西,是不是太折磨人了?老头54岁就猝死了,跟鸡丝老爷一样的年纪吧?!
      • 两个小时似有一生之重,诗人敏感、纤细而脆弱的内心一览无遗。缓慢的变焦长镜里显现出“不可能”的调度,像徐浩峰说的,“不能真实,要拍出空间的不可解”。水的流动,一如《飞向太空》,在整个声画空间里再次占据重要地位——一种生命之外的自然的恒常的更新。他们在荒芜的城市里游荡,那根绝望的弦似乎随时都将崩断成华美的一瞬,在镜子的两边,失去故乡的男人是一体两面。于是见证了这一切的你也无法轻易走出这个荒谬的境地,精神与肉体都已经焚毁于路人无动于衷的视线之中。在最后看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震撼结尾:谁付出身家性命去护送一支烛火,谁就将在这个肮脏的世界里领受神的旨意。
      • 我想把身体献给你 你却把灵魂给了疯子
      • 忍不住怒吼一句,乡愁真是太好看了,真的是个奇迹!每一帧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场肃穆的仪式。睡?不会睡,完全被吸入,彻底的沦陷。为拯救世人而牺牲,诗人与疯子互为表里的镜子,潜行者中一再出现的水屋……乡愁是塔可夫斯基的百科全书。蜡烛,倒影,教堂中的故乡……
      • 在一种巴赫奥芬所言的“乱伦”世界里,物体的本义和其象征义是断裂的,乡愁是失序的补偿——婴儿指向母体的依恋,缺席的太太有类似圣母的面容,背井离乡却背负标签的异乡人,对比常人的精神失常者,译本无法回溯的母语诗歌,镜中看得见却拉不出的自我,年轻人与老人男人与女人健康者与残疾者...…世界上的混乱可以用一种“偏离”来解释,我们曾在仍在将在回溯之路上,但人类真正称得上怀有“乡愁”的地方却仅有一处,那就是永恒被逐出的失落天堂。
      • 最后那幕场景好震撼!在诗人回忆的画面中,他离乡背井,妻儿在俄国乡下遥望着他。而在结尾处,目光方向被反转,他在妻儿的位置上,望着不可及的思念者。镜头拉远后,我才发现,诗人背后的家和风景,是利用透视关系构筑的微缩布景。一切实则都被置于教堂内。太天才了!(记得《牺牲》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场面。)当我细想这个家和教堂结合的异质空间有何隐喻时,理解了诗人为何一直在追寻索丝诺夫斯基的踪迹:人在异乡,就像把树移植到另一处土里。那些根系发达的树,是很难成活的。
      • 忘不了作家拿着蜡烛踽踽独行的片段,“不需要言辞的情感才是难忘的。”导演的诗化语言都表现着对古老俄罗斯精神的回归。2024年重温,多米尼克与安德烈的双重映照,把家人在房中锁了七年的“疯子”和来到意大利的苏联作家,多米尼克自焚与安德利拿着蜡烛穿过温泉。“乡愁是一种对存在的遗忘”by梁中和老师
      • 突然能理解蔡明亮电影中的一些手法,比如缓慢的要死的节奏,压抑的叙述手法,对身体局部的特写,眼泪。这明显是在模仿塔可夫斯基,只是蔡给人一种疏离感和压抑,而老塔给人一种诗意。人物动作缓慢,喜欢拉、摇镜头,莫名伤感留下的泪水。对人类的关怀。最后音乐响起、焚烧、戛然而止,点蜡烛穿过池塘。“《乡愁》这部关于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影片的核心部分,整个是由半现实、半梦呓交织构成,现实就像幻觉。而幻觉也完全像是现实,老塔在此之中抓到了最根本的核心。乡愁就是对两个无法融合的世界的忧思。”
      • 老塔的电影需要一个准确的情绪切口才能观看下去,乡愁曾经试图看过几次因为情绪不对都失败了。雪后第二天阴冷的早上独自一人在冷清的家里,情绪对了就完成了这部每个定格都油画般的老塔与时空对望的尘封已久的乡愁,每一根点燃的蜡烛,都能照亮他凝视过往鲜活记忆时空的双眸。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