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来唯一一部几乎没有恐怖镜头,但是我半夜看的时候一度觉得心里发毛的电影。导演在特效上基本不费一兵一卒,却能在开场让我感到心颤,过程让我感到孤独,结局让我感到末世的荒凉,超乎想象的世界观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对于那些看不懂的人我想说,把它当鬼片看真是糟蹋。 |
|
怎么说呢。。。到底是要吐槽“文艺片为什么拍的这么恐怖”还是要吐槽“恐怖片为什么拍的这么文艺”呢。日本也是个很奇怪的民族,一方面很崇尚人与人之间淡薄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又很惧怕孤独。坏人做坏事是因为怕孤独,死亡其实就是永远的孤独。。。既然这么怕,活着的时候就好好跟人相处啊。 |
|
与其说是恐怖片,其实是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一种观察。借角色之口发问:孤寂的怪人和死人有何不同?这片子没什么故事,以并行的方式呈现两个主角寻找生(之意义)的努力,主题还有点励志是不是?可它在精神层面是疲软的,表现方式是啰嗦重复的,那个反复出现的表示角色已死的黑影,我觉得是深植日本人精神深处的对原爆的记忆(死于原子弹高温的人只会留下一个黑影)。全片对气氛的渲染尚可一记,开场时总把人物放在玻璃之类障碍的后面,调色也弄的像湿漉漉的泥沼,完整呈现跳楼和飘忽的演员走位在技术上令人惊叹,这些精巧的设计营造出了超自然力的压抑感,不过后面跑跑跑挣扎挣扎的重复戏份看上去偏写实(且无聊),和这份超自然力其实没承接关系 |
|
黑泽清最好的几部片子,都留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胶片的质感刚刚适合他电影里的阴翳。 |
|
這樣低分真讓人心寒。我重溫咒怨發現絲毫不害怕了,三池老師的痛感系列也不怕,結果這部變成了我心目中日本恐怖片No.1了,紅框出入口設定奇佳,且具有尋常恐怖片不可企及的存在主義式后現代文學性,看得我悲從中來 |
|
在每场戏都把后景拍的极深,这样在镜头旋转或移动时,有时再加一个反打镜头就可以把整个场景环境构建出来,人物在其中多是远景,这样当环境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物作用于观者心理时,加上满布噪点褪色暗黄的色调,全片散发的压抑恐怖气息是远大于那些一惊一乍的电影的 |
|
“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人与人之间的孤绝隔离,心灵的荒芜冷漠,是黑泽桑一向最想表达的主旨,肉身化为齑粉,在末日阴霾下恍若隔世重生;空间本身具有的活物吞噬感与偷窥感,足够毛骨悚然,利用光线与录像带介质的粗粝挤压/堆砌出的具象ghost/spirit。 |
|
只是拿恐怖类型做个壳,本质是艺术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这个类型的壳实在是太太太吓人了,吓得要蚀魂了。此生看过的最吓人恐怖片,节奏、镜头,一切都是顶级的。今生不敢看第二遍。 |
|
孤独如影人如形,如影随形。生而孤独,死亦如是。 |
|
感觉黑泽清一直做的是类型混搭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就效果而言,独属于自己的节奏其实早就找到了,但群众基础方面,则显然远没有侯孝贤和阿彼察邦那么好。《电影手册》之所以坚持对其力捧,大概在于不讨好迎合的姿态值得肯定。 |
|
重刷了Arrow Video家的蓝光版,当年没看懂,现在再看才发觉一部文艺片,红色胶带封起来的密室让人印象深刻,在那个电脑刚刚兴起的时代,日本人竟然就开始拍孤独了,这样的题材拿到现在是不是更容易有共鸣了?活着的时候看似热闹,其实有很多孤独的灵魂,活着的时候孤独,死了之后还是无尽的孤独。对于讲鬼魂太多,会在某些闲置的房间里溢出来,最后的东京成了一个巨大的闲置空间,这种视觉恐怖的概念跟最近网飞那个《蒙上你的眼》有点像。 |
|
看恐怖片怎么还会有人看出思想论?2001年日本IT的差劲程度简直让我震惊,上网也要扫盲,连PrtSc键都不会。恐怖片没有恐怖感最讨厌了。除了跳楼那小片段,也只是“惊”,不是“吓”,疑惑怎么一个镜头到底拍出来的 |
|
用互联网来反讽无孔不入的孤独——一种比死亡更恐怖的感觉。死亡是刹那之后便无知,孤独却是刹那之后即永恒。错误的以为这只是部商业恐怖片,看到间离的表演方式与互动后意识到本质是文艺和类型下的反类型。而故事的后半段是最贴近伊藤润二鱼和漩涡的情怀。那慢动作女鬼逼近是我见过最恐怖的桥段之一。 |
|
镜头里深不可测的黑暗空间,以及刻意增加的灯光下演员的影子,加以鬼魅的呻吟,的确是与众不同的恐怖片。这种恐怖来自于黑泽清对现代文明中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悲观思虑。废弃工厂象征工业时代告一段落,但屏幕背后的信息网络时代却让21世纪依旧鬼影重重。现代文明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电话不会使人的呼救声得到回应,电视播报不能让无端失踪的人回家。英特网加剧个体的孤独,空间变得拥挤,内存不足。工厂会荒废、计算机实验室会荒废,现代文明会消失在火海,人会灭亡,唯有孤独在生死之间恒常如新。孤独使生与死没有分别,使游荡在车站、在空无一人的游戏厅、在黑暗的荒野中的现代男女,同在图书馆内浩瀚书海里的孤魂野鬼没有分别。看似拥有远洋舰的人类,也只不过是是汪洋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
|
刚开始的一个小时因为情节无聊能感受到恐怖,后面一小时渐渐有灵魂了却丝毫不感到恐怖了,这是否就能证明虚无,未知,空荡就是恐怖的来源。影片结束后,最后定格画面逐渐缩小,与大框架黑色背景板刚好形成一个“回”字,“回”由两个封闭的方形框架组成,框架内空无一物,隐喻着孤独,而一大一小的两个方形框架刚好说明了无尽的孤独,片名“回路”实在是精妙了。 |
|
黑泽清把末世隐喻发挥到了极致,人际隔阂,孤独荒芜,悲观主义。内容重于形式的典范。 |
|
麻生久美子同学之所以能逃出生天是因为她无癖无痴因而无深情无真气,才不会被任何诱惑所吸引——我是当她反面人物看的.........p.s.后来读到某书上说黑泽清本人也对结尾的妥协性不满意,hoho我终于跟正确答案接近了一把..... |
|
一个人生活大概可以体会这种孤独的恐惧。我背后的墙壁快要被靠出这样一个形状模糊的印子了。美智以为墙上的黑影是矢部君的部分,助けて的声音从耳机里像贴着耳膜传过来,这种音效实在太讨厌。门上红色胶带贴出来的红框有种无声的压迫,用枪爆头的男人房间墙壁反写满救命,空无一人的街道实在带感的不行 |
|
其实不是恐怖片,是讲孤独的,是哲学的而非事件的。但它并没有让我失望,在这个数字化、冷漠的世界里,尽可能地向观众阐述人的孤独。日本在人口密度惊人的情况下,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个人空间,个体困在其中感到无形的孤独。最佩服的还是黑泽清用一些看似简单的方法来做心理恐怖,包括背影与慢动作的使用,过程中我是汗毛直立。 |
|
黑泽清的恐怖片太文艺了 看困我好几轮
永久的死亡是无尽的孤独 |
|
黑泽清 爱 跳楼 爱 坠落。。 |
|
Virtual Death,消失是后鲍德里亚时代的传统艺能。人们被迫将身体与关系上传至网络,鬼魂不是程序,而是吸入虚拟世界的屏幕本身,这些人依旧是有形体的,就在它们闪现的过程之中,不断默念“救命”。人们被现代空间阻隔,疏离。温室中的人类与镶嵌电视屏幕的居间,是影片最为著名的两个隐喻。
与此同时,《回路》中的鬼魂也不再是闯入个体感知的异象,反而是一种宏大的,启示意义的社群行为,就在人类消失之后,东京的城市空间被二次发现。就在结尾,二人驾车穿过的空无一人的东京在滤镜之下有如游戏画面。坠落的飞机不再是灾难,而是不断被拟像覆盖的世界所生成的灾难性事件。影片建构在一群企图通过重建relationship抵抗虚拟死亡的人们,用绝望奔向希望的未来。 |
|
门窗,屏幕,甚至银幕,现代文明组成的这些矩形如此容易被hank,唯独这份条框组成的日常濒临世界末日时,人才从孤独中剥丝抽茧地找到对方与自我,光是这点,去年的《散步的侵略者》基本就是复制本片了。 |
|
两人驾船离开已经幽媾漂浮化作灰烬的废土城市时,漫漶全片的恐怖、诡异、压抑氛围终于找到了释放的路径,“小舟从此逝”是每一个孤寂的现代个体必将面临的无定的漂泊,看起来像是浸淫互联网之后的安哲罗普洛斯。 |
|
忘掉message(日本人也太寂寞了),记住imagery就好了 |
|
最抵触黑泽清的节奏 |
|
后半段穿越IT狂人goth/生存家族/哥斯拉/回忆三部曲臭屁
空间场景是真的玄妙 无限以建筑眼光来欣赏 门洞 隔墙 书架 总有一些框景(除了建筑空间 甚至白窗框红胶带本身!)一些隐匿一些光影对比(昏暗室内和带高光的窗/ 亮晃晃列车和逃出去无边黑暗 (爱死机某集火车外的玉米地)
清水混凝土建筑肃静的暖灰调调里的一些红色(红胶带 可乐 红椅子 灭火器 上衣 杂志.. )
材质上的一些轻重虚实 “透明”在这里是未知的恐惧 玻璃暖房的透亮 厨房毛玻璃 到处是塑料布(制造许多的layer 花房里的植物 房间里命案)地铁窗外的漆黑 对比之下 室内混凝土材质(楼梯的一些几何 混凝土墙加玻璃书架好美!)的体块感 室外楼梯金属框架的半开放空间 和街景(许多高对比下的剪影)的线条感 以及室外室内空间的切换
|
|
我的恐怖片15佳。1.日式恐怖一惊一乍套路尽皆被黑泽清颠覆,缓缓渗入骨髓的恐惧负有浸透灵魂的能量。2.简朴而令人恍然的设定:网络传播,魂魄界满,孤独之鬼。3.现代人永世孤独的命宿,人与鬼间仅有一线相隔。4.末世荒城,红色胶带,人影暗渍。5.以布光,轻雾,帘帐形塑鬼蜮空间。6.悚然歌声与音效。(9.5/10) |
|
看过美国版的,这个版还没看过地。。10年后,竟然wowow出了高清修复。 |
|
黑泽清好像是阉割后的今村昌平,将强烈的欲望置于另外一个世界,从超现实走到鬼片。 |
|
除去借鬼魂之口直陈的「永久的死亡是无尽的孤独」略显刻意外,其他皆好;阴影的使用(成形/遮挡/移动/静止)最为高妙 |
|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黑泽清,世纪初的一次完美寓言,当你触碰到内核,便不再觉得可怕,甚至可以发出自嘲笑声——现在谁不是深陷网络的孤独永生之中呢?Doctor Who S7E6的WiFi原来是本作的完美戏仿,包括坠落的飞机都一模一样。 |
|
上承《午夜凶铃》,下启《咒怨》,吞噬感从电话听筒、电脑屏幕、卧室角隅弥散至楼宇、街道和城市,暗藏哲思——能量在暗处积蓄,终成系统性灾难。黑泽清擅用寻找出路自证永无出路,所有人都拼尽全力帮助他人摆脱死亡之惧,同样所有人都无能为力阻挡他人溺死孤独之墓。恐怖氛围的营造不倚靠未知,全凭真实存在的“模糊”意象动摇观者的预期,镜头的运动先于人物视线,酝酿出一股画外的动势,却无法扭转镜头记录的当下。 |
|
A / 确实不需要挖掘单个具体概念而只需要一个模糊的概念星丛。因为这本就是一部完全自指的“图像化”电影。不论是视角的区分、恐怖感的具象营造、场面调度的逻辑还是情节的推进方式,都紧紧依附于图像的材质、运动速度以及分层。生与死的二元关系从而被置换为虚拟图像和现实肉身的关系,并最终被后者的模糊所超越。恐怖类型也因而获得了一种强大生命力:拍摄出的图像本身便会从观众的目光中吸取生命——但黑泽清却也相信它所能给予的爱同样慷慨。 |
|
用最朴素的电影手段营造出绝佳的恐怖氛围。 |
|
7.3/10 平静的诡异,缓慢的压抑,荒凉的幻境,故事略有点晦涩。 |
|
电影还是挺讨论哲学问题的,虽然不太讲究某些现实逻辑吧。但是网络上的人,好像就会随时烟消云散一样,感觉是某种暗示一样。总之,片子还是有些看点的。 |
|
文青式恐怖片 |
|
黑泽清空间布置特点:白色塑料薄膜,毛玻璃的恐怖压抑感,不停飘动的窗帘和窗外的强光象征的灵异力量,废弃工厂的非现实感,异化的空间。 |
|
真正厉害的恐怖类型片永远是在传达情绪,此中疏离绝望,无语癫狂。情绪是失衡的,镜头却是平静的。末日来了。 |
|
影片有品质,但我的碟片没品质 |
|
鬼魂出没的互联网世界,黑泽清总会在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炫技,晦涩暗淡的滤片、镜头的无缝拼接,拟出鬼魂的混音变化,倒也是心理建设方向。2q |
|
3.0 拯救不可救藥。無愛敵不過死亡。 |
|
前面气氛营造的很好,后面就喇叭腔了 |
|
4.5 密室是枢纽,是总脑,是能排除时间不可抗性的实体,是结界,是封锁思维的蛊咒,是迫于震慑的抉择,是意识,是控制无人区的末日领袖,是区别现实的时间,是雕刻生灵的圣手,是简单的附身概念,是幽灵,是无处不在无需媒介的传播,是无法改变现状的死亡,是鬼魂,是可触摸的幻影,是逃离不了的阴翳。 |
|
末世情怀,凄凉无比。犀利的黑泽清,一如既往。 |
|
和🧠🛒一起。不是很懂捏,但是大家一起看电影好有意思😋 |
|
3.5 |
|
中间有几段效果真不错,不是那种立马可以反应的惊吓是事后觉得恐怖的,而且重点是还没花什么钱拍出来的啊,不过黑衣女人那段还是被吓到了一下。主要还是那种漫漫推进的压抑感,融化在墙上的黑影,“太接近会死亡,相距太远又会走近一起”,鲜红色的胶带,“我并非虚幻”,另外役所广司就是来打酱油的吧 |
|
看得我昏昏欲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