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高于生活 Bigger Than Life (1956)

    最近更新: 2024-01-09 HD
    • 主演:詹姆斯·梅森 (James Mason) / 芭芭拉·拉什 (Barbara Rush) / 沃尔特·马修 (Walter Matthau)
    • 导演:尼古拉斯·雷 (Nicholas Ray)
    • 编剧:西里尔·休谟,理查德·麦鲍姆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1956
    • 更新:01.09
    • TAG:剧情
    • 别名:狂夫淑妇(港)@@@比生命更重要
    • 片长/单集:95分钟
    • 豆瓣评分 7.6 (1891票)
    • IMDB评分 7.4 (8,357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1%
    • TMDB评分 7.30 (热度:6.49)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高于生活》的免费在线观看,《高于生活》是对白语言为,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6分,有724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为治疗一种致命的疼痛,一位友善、成功的乡村老师兼牧师,被要求开一种名叫可的松的激素药。没想到他自己逐渐沉迷到吸食这种试验性药品中而不能自拔……由此性情大变,成了一个有精神障碍并且极度暴力的家庭暴君……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Bigger Than Life 1956 1080p BluRay x264-LEVERAGE[6.56GB ] 详情
      Bigger Than Life 1956 1080p BluRay x264-LEVERAGE[6.5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igger Than Life 1956 PROPER 1080p BluRay x264-SADPANDA[8.75GB ] 详情
      Bigger Than Life 1956 PROPER 1080p BluRay x264-SADPANDA[8.7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igger Than Life 1956 1080p BluRay H264 AAC-RARBG[1.83GB ] 详情
      Bigger Than Life 1956 1080p BluRay H264 AAC-RARBG[1.8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igger.Than.Life.1956.PROPER.1080p.BluRay.mp4.torrent 详情
      Bigger.Than.Life.1956.PROPER.1080p.BluRay.mp4.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igger.Than.Life.aka.One.in.a.Million.1956.1080p.BluRay.x264-LEVERAGE 详情
      Bigger.Than.Life.aka.One.in.a.Million.1956.1080p.BluRay.x264-LEVERAGE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字幕1
      高于生活[简繁英字幕].Bigger.Than.Life.1956.CC.1080p.BluRay.Remux.AVC.FLAC.1.0-SONYHD 详情
      高于生活[简繁英字幕].Bigger.Than.Life.1956.CC.1080p.BluRay.Remux.AVC.FLAC.1.0-SONY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高于生活[简繁英字幕].Bigger.Than.Life.1956.CC.1080p.BluRay.x264.FLAC.1.0-SONYHD 详情
      高于生活[简繁英字幕].Bigger.Than.Life.1956.CC.1080p.BluRay.x264.FLAC.1.0-SONY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高于生活[简繁英字幕].Bigger.Than.Life.1956.CC.1080p.BluRay.x265.10bit.FLAC.1.0-SONYHD 详情
      高于生活[简繁英字幕].Bigger.Than.Life.1956.CC.1080p.BluRay.x265.10bit.FLAC.1.0-SONY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Bigger Than Life 1956 720p BluRay H264 AAC-RARBG[1.16GB ] 详情
      Bigger Than Life 1956 720p BluRay H264 AAC-RARBG[1.1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igger Than Life 1956 PROPER 720p BluRay x264-SADPANDA[4.37GB ] 详情
      Bigger Than Life 1956 PROPER 720p BluRay x264-SADPANDA[4.3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igger than life 1956 720p bluray x264-leverage mkv[4.37GB ] 详情
      bigger than life 1956 720p bluray x264-leverage mkv[4.3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Bigger Than Life 1956 720p BluRay FLAC 1 0 x264-DON[5.50GB ] 详情
      Bigger Than Life 1956 720p BluRay FLAC 1 0 x264-DON[5.50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为治疗一种致命的疼痛,一位友善、成功的乡村老师兼牧师,被要求开一种名叫可的松的激素药。没想到他自己逐渐沉迷到吸食这种试验性药品中而不能自拔……由此性情大变,成了一个有精神障碍并且极度暴力的家庭暴君……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1 IMDB 7.8 正片
      Mamma Roma
      1962
      剧情片
      意大利

      罗马妈妈

      Mamma Rom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慈母多败儿。儿子样子好挫。最后情感升华,母与子表演都令人满意。Anna Magnani 有“一夜白头”的感觉~ anyway这个坚强的母亲跟阮玲玉的《神女》相比,确实表现出两个民族的不同性格特点。就好像谁说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女演员的表演能像德国女演员那么狂野,在《铁皮鼓》中疯狂吃鱼那段”。
      • 8.0 Mamma Roma最后看到了什么,也许从她的脸上可以读出些许,那是一种愤怒、绝望与恐惧的复杂融合,是对窗外的城市,对社会无望无力的控诉,其实能有这么多可以咂摸的滋味只能说演员演得太好了,还有母亲与孩子的交叉剪辑确实让人心碎。
      • 战后意大利社会的缩影,荒芜的空地上长满杂草堆满垃圾,游荡其中的有人尽可夫的未婚妈妈、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满目苍夷异色的罗马由此勾勒。罗马妈妈由开头坚定的憧憬直到儿子在罗马因行窃病死监狱,由渴望远离污浊成为上等人反而沦为更悲怆绝望的孤家寡人,充满无奈与悲愤。安娜·麦兰妮演得很好~
      • 《卡比利亚之夜》到ppp前两作,该期间的意大利电影,多可定义为新现实主义的再发展和终结,保留的是艺术态度,集中表现在抽离人造因果(起承转合)的叙事方式。发展并终结的,只需回想卡比利亚片尾的“目光流盼”,看看此片中星光辉映下的长镜头。一种破败的现实材质——等待被展示的废墟不相冲突的精神力被提炼了出来,从情节的碎屑之中,被吸附而回归此前若隐若现的基督教主题——整个欧洲的磁石 或许因为大环境处过渡期,ppp该作作者性比之处女作不进反退,受广泛认可的多是结尾处的平行蒙太奇、及罗马妈妈的锥心演绎——新现实的另一核心:取消表演意识,在此阶段随着摄影棚等等也逐步“归正”,只是不再是朝向“优质电影”的教化窠臼,不再重复俯身往下的姿势,而是从私人的“目光流盼”的体验,用作者个人的眼睛,凝视着人间与天上的牵挂
    • 豆瓣 7.9 IMDB 7.1 正片
      La Ciénaga
      2001
      剧情片
      西班牙

      沼泽

      La Ciénag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似凌乱,其实编织得很细密。例如非洲老鼠的故事,那口牙齿,男孩的换牙,咆哮的狗,电视新闻中的高塔,男孩的坠亡。一个事件细细密密地铺垫了无数,但却努力让事件看起来像是生活流中的偶然。弱点是缺少透气通透处,不太好看,但却有意思。有评论说是契诃夫戏剧的阿根廷版。
      • 观感可谓诡异。开场一连串的流畅的中产符号的局部特写竟然流出了些许布努埃尔的感觉,之后人物就一直在受伤—痊愈或弄脏—洗净,从超现实跳到了现实。倒不觉是散点叙事,是偏松散的意识流,没有时间留给预知未来走向,只能被拉着走,这大概能说明这电影为什么生活感强。手再松点可以五星。
      • 影片展示了阿根廷西北部两所曾经富有而如今缓缓陷于各自生活泥沼的家庭琐碎而松散的日常生活,并借此案影射国家自九十年代末经济危机起面临的社会陷落。在安稳环形叙事中,场景外的角色大都无法预知当前事件走向,而包括死亡在内的关键事件都被去显著化,美学上采用了乡村情节剧与抽象戏剧的混合形式。
      • 又沉又闷,有车有房还有个荒废的游泳池,就是稀缺胡椒粉(生活用品)。隐隐觉得暗藏着对那个国家和民族社会的命运隐喻。
      • 闷闷之夏,四下嘈嘈, 恹恹树梢,雨云訇訇, 黏腻酒杯,残汁滟滟, 红酒泠泠,冰块琮琮, 手中摇动,丁丁冬冬, 铁椅拖地,刺刺拉拉, 舍间声响,密不透风, 嗜睡家族,昏昏沌沌, 生命虱子,密密麻麻, 床上男女,丫丫叉叉, 泥沙俱下,淅淅沥沥, 生活死水,慢慢腐坏, 化为沼泽,缓缓沉沦, 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 女孩儿们和她们的哥哥都挺好。表面上都是毫无意义的家庭琐事,实际上是表达亲子、兄妹、女仆、同龄友人的微妙情感关系。看似符号化的各种道具创造了超现实感。大量近景镜头创造了逼仄感。灯光师和音效师居功至伟。
      • 7.6 听觉被环境音塞满,视觉总见泥泞血迹,感觉被炎热潮湿环绕,共同拧成燥闷窒息、死气沉沉、无法冲出的沼泽生活,南美再见,南美。
      • 永遠陷在泥泥沼沼的地表~永遠無法癒合的皮膚傷疤~永遠深埋於心的階級意識暨心防。
      • 阿根廷的雨水,红酒,少女的体液,都在这无尽沼泽中交揉。
      • 35mm,家庭成员间沼泽一样的关系,逃不开出不来,角色追求的目标也始终无法达成,就连日常琐碎中也并无多少事情发生,圣女的现身是遥不可及的幻象一如社会环境为角色们营造的假象,这部电影的叙事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在挣扎中无法被改变的角色生存状态,一种缺乏意义与目标的家庭与社会生态呈现。
      • 【BAMPFA】2018.4.20.7pm 拖拽的椅子、夏日腐坏的泳池、山里的枪声、不间断的雷声嗡嗡、无人接听的电话(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爱人)、隔壁的狗吠、不断添加制作的冰块、无法成行的前往靠近玻利维亚边境的旅程;用刀在水中砍鱼的场景、女孩正在洗浴时伸进来冲洗的脏鞋。一朵阴郁轰鸣层次繁复的黑云。
      • 戲是好戲。沒有什麼可以比雜音和噪音更能凸顯不堪其擾的生活,可我尤其討厭電話鈴聲,整場都像被綁在座椅上聽人刮玻璃。導演對室內空間的處理很乾脆,製造出光亮的壓迫感,讓人極度不安的天井,觸感的燈,舊得毫無生命力的傢俬,都像是浸泡在噪音裡一樣,也可能就是池塘裡死去的牛。
      • 1.马特尔没有给予影片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结束,她置摄影机于一旁仅作“记录”,客观描摹了阿根廷西北部几个中产阶级家庭数日里发生的事情。不必言明的人物关系及塑造,毫无意义的片段式故事反显琐碎繁复的生活本相。2.环境音带动情绪与人物状态(同一空间内)的微细流变。3.恰比生活是泳池——沉闷只是陈腐的脏乱,闪现的灵动圣女便是划开平静的那阵涟漪。所有人都妄想把握神迹,但既定的人生走向又岂是藤蔓固定这般轻巧如意。玻利维亚太遥远,圣女又无处可寻,我们都是濒死之牛,深困泥沼力竭而终(看不见的狗&孩童攀梯摔落同该喻)。4.非洲老鼠轶闻;“受伤”意象耐人寻味;种族与阶级指涉&隐晦的乱伦情欲。(9.0/10)
      • 影片展现的是被永恒凝视的中产阶层的交流场域。除了在必要之处填充符号和隐喻外,导演并未人为地干预到创作,情节呈自然的发生状态。湿热气候、无休止的睡眠、无意义对话、电视机里播放的圣女奇闻、伤痕的治愈,所有暗示都旨在缝合阶层从失落到复归的完整过程,观影体验从梦境逐渐过渡到现实。★★★★
      • 沼泥、鼠狗、牙齿、游泳池、电话铃、血、水、无尽的炎热,众多符号及隐喻指向生活的虚无层面。阿根廷北部大家庭的生活描述,简单又纷乱的日常状态,人与人关系的牵连与亲疏,给人遥远的沉浸感。
      • 勉强及格,人物众多且剪辑没有叙事上的逻辑照顾,导致跟的吃力,摄影好,导演也把演员状态控制的不错,是一个阿根廷的坎皮恩了,片子适合拿导演奖什么的。容量很大,隐喻多尤其民族和宗教,儿子被印第安人打伤和全片的多处受伤一起,对拉美白人中产阶级的发展神话进行解构和质疑,给琐碎的日常以象征
      • 实在是太没有剧情感了……
      • 【#1500】身体、玻璃、电话声...... 马特尔展现了由声音和肌肤组成的独特触觉,整个视听极具物理质感,这种丰富的声音加大敏感度,也就让电影离观者距离更近,更动人了,好细微的感觉,和《扎马》一样都需要多看。
      • 许多动人的细节和画面,关系微妙的庄园大家庭,人与人之间距离和界限在潮湿的空气中相当之模糊。易碎的阶层关系,沼泽般的傲慢与偏见。开头老妈子的跌倒和结尾小儿子的摔下来,呼应着整个家庭隐藏的脆弱。
      • 拖拽椅子的噪音,摔碎的玻璃杯,孩子腿上永远洗不完的泥巴,漫长慵懒闷热的午觉,响个不停的电话,连外出逃避几日都找不到借口。仿佛从另一个片子中随意剪辑而成。琐碎如斯,才是生活的真面目,而剧中人也正如他们所担忧的,活成不成器的父母辈的样子,无法打破这死气沉沉的循环。然而时不时的,总让人担心意外会随时发生
    • 豆瓣 7.3 IMDB 7.2 正片
      浪華悲歌
      1936
      剧情片
      日本

      浪华悲歌

      浪華悲歌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电影自习室。沟口健二第一部有声片,前半部分太过疲软始终难以入戏,中间一段又过于画龙点睛,导致整体起伏难定;从复杂的人物关系跳脱到个人兴衰历史,几无累赘人物登场,以纯女性视角抵御男权社会,螳臂当车的决绝和悲壮溢于言表;最后的推进特写意象味十足,算是先河吧。
      • 沟口健二善于塑造悲剧式的女性角色,在他的电影中,一切悲剧都源自无法逃脱的死循环:女性地位低下,男性统治一切,女性必须依附男性才能得以生存,男性自恃高人一等却又褚小怀大。本片与《衹园姐妹》并称为日本现代电影的两颗明珠,但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艺妓故事,沟口电影中的女性永远是才秀人微的。
      • 沟口第一部有声片,并且开始了对现实的关注。并将这系列主题延续至之后许多年,靠不住的男人,悲剧式的女人。比较不同的是山田五十铃的角色相比之后的田中娟代更泼辣一些,没有田中娟代那么圣女,总有些自己的鬼主意,不过结局依然是悲剧式的,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 recall the swing decade. 从前不以为它很好,却是越忆越有滋味。沟口之名篇
      • 沟口健二首部有声电影。运镜和调度风格已经初见端倪。摄影机默默远观着为了生存而“堕落”的女性,某种程度上和今村昌平的部分作品暗自契合。本片在高潮和结局的处理上可以比照《魂断蓝桥》,前者已然尽力向尊重女性个人的西方新思潮开放,而后者则纯然是一派古旧东方的传统悲剧。(8.0/10)
      • 我还是觉得女主角的行为挺离谱的,如果我是她男朋友,最后也没法接受她啊。还有最后在家中抽烟和吃饭时的表现,家人肯定心中很火啊。
      • 属于片子的核。 冷漠,疏远。女性可以高贵地被追求,同样可以卑微地向人乞求。 褪去热情的外衣,雄性的好斗与雌性的软弱填满了所谓爱情的内里。
      • 与《青楼姐妹》一起被誉为日本现代电影的璀灿的金字塔。对于女人公的遭遇,导演和编剧抱着既不同情也不袒护的态度,只是写她刚强的性格,向前而决不退后的顽强,她并不美,甚至会让人感到憎恶,但这正是那些不得不靠卖艺来生存的那些并不可爱的少女出生成长的真实写照。
      • 在那个时代背景中,女人的悲剧。。沟口更多的表现社会的现实性,而在刻画女性情感动机背后无奈的描写却少许点滴。。总体感觉总缺少点什么。。
      • 男权社会下注定的女性悲剧,即使在今天这种事也在一遍遍的重演。导演在运镜上始终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来展现绫子一步步走向堕落的过程,不做任何主观上的引导,将话语权交由观众,这赤裸裸的社会现实对底层女性的压迫让人不免唏嘘。
      • 修复版情况不好,黑白片还整出柔光来了,全片镜头又较远,导致人脸煞白一片分不清谁是谁,不过好在剧情简单,依然是沟口的悲苦女性视角:女主老爹志村乔不争气的偷挪公款,女主男友无力筹钱她只好去做上司情人,想摆脱后者时却被告发偷窃,沦入社会、家庭和男友的背弃。镜头没什么设计,基本是稳定的正机位中全景,偶尔摆个倾斜机位调剂一下节奏、营造一下纵深,总的来说舞台感浓郁看着死板。有价值的是记录了30年代日本城市生活一隅,包养什么的已属司空见惯,职业女性已有工厂之外的更多选择。这个故事倒不是一味卖惨,把女主设计成那种《神女》式哭唧唧的弱质形象,女主其实很有行动力,男友拿不出钱就立马去找上司,最后被家人排斥时还依旧嘻嘻哈哈颇有死皮赖脸的意思,不算单纯批判父权,其实引发她遭遇的根源恰恰是父权的弱势,她爹太无能了毕竟
      • 沟口健二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作品,影片不带批判性,开创了日本现实电影的先例。
      • 女性悲剧主题,却奇怪地套用了好莱坞轻喜剧的故事模式和角色关系。叙事节奏、演员情绪等诸多方面,都缺乏感染力。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景深镜头。
      • 本身来说,只能打三星的。 但是如果作为沟口早期作品的历程碑的话,这片绝对值得五星。虽然说还有一些模仿美国片的痕迹,但对对话以及空间把握的精准,已经能够窥得80%。沟口的控局实力也许并没有那么好,但足够让我喜欢。
      • 1936年的作品。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一个坚强韧性的女儿、一个父权的社会。据说这个父亲的原型就来自于沟口健二的父亲。
      • 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霍克斯第一部有声片,成濑第一部有声片,再包括本片,其中人物设定,都和声音有关,这显然绝非巧合。电话接听员的山田五十铃来自家父長制度的压迫,无法“发出自己声音”的时代悲剧下孤独侧影和憎恶眼神印象深刻。
      • 对于女性独立刚强性格的表现总是摆脱不了对于身体背叛的叙事。男权社会倾向于如此塑造女人,女人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也有意无意的利用此种倾向,走向痛苦的堕落。但问题终究不过是:在这样的社会,身体堕落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即使堕落身体也无法达到目的。
      • 据说,沟口健二是以自己的父亲为模特儿来塑造片中那位父亲的,封建形式化下威严尽失又装腔作势范的父亲。而当时的日本女人生存能力似乎非常的弱,一旦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堕入风尘或者沦为有钱人资助包养的情妇。
      • 绫子的迷惑,道出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喜欢的男子怯懦毫无勇气,得知绫子不雅之事很快撇清关系,不中用的父亲侵吞公款,引人讨债,哥哥读书尚缺费用,这些钱都落在了绫子肩上,给人当情妇一事暴露,遭到所有人嫌恶,付出的回报,竟是这般有苦说不出。
      • 东亚社会里家中的女儿太惨了,家庭、社会双重叠加压迫,导演真是妇女之友来的。“ayako,你病了吗”“也可以说是病了”“什么病”“不良少女,您知道怎么治吗?”“这我可治不了”。
    • 豆瓣 8.4 IMDB 8.0 正片
      Festen
      1998
      剧情片
      丹麦/瑞典

      家宴

      Fest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手提拍摄很奇怪,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是世界上第一部Dogme95电影。剧本很强大,但可能因为下载的版本原因,扩大了观影的不适感。但还是对导演新作狩猎充满期待。
      • 比起罪有应得的父亲,永远正襟危坐在荣誉那边的母亲才更像一个魔鬼吧
      • 在瑞典、丹麦这几个北欧国家,我甚至猜想凡是有纳粹背景的家族常有父亲性侵自己儿女的行为,他们甚至把这个当成一种为人父的权利,好比【龙纹身的女孩】里的那个纳粹家族。那一个晚上一场热闹的家庭庆典成了一场家变,家丑被导演处理成了一个个连环炸弹,彻底撕掉了资产阶级的遮羞布。★★★★
      • 搜了一下dogme95,所以只有丹麦这种吃饱饭没事做的北欧国家才会搞出这种无聊规则,明明剧本很有意思,拍得让人头晕晕,给仁波切去看吧
      • Dogme95真的生猛(拉斯冯提尔和温特伯格都是金牛),能把这么classic的剧本拍的倍儿带劲,剪辑太不讲理了简直就是把观众一把推在墙上赤裸裸的耍流氓,摄影也非常爷们儿,金牛男可真是法西斯。四星半,剧本太无懈可击否则我会给五星的。
      • 本片是第一部遵守道格玛95“纯洁誓言”的电影,也是温特伯格成名作。影片撕破了一个表面高贵光鲜家庭的遮羞布,将不堪的家丑赤裸裸示人。俯仰偷窥多视角的手持拍摄完美契合了这个躁动不安、暗潮汹涌的故事。剪辑粗粝随性,三兄妹浴室寻宝的交叉蒙太奇精彩万分。一部张力满满抓马不断的佳片。(9.0/10) | 2025.2.22 上海影城重温,可能也是在大银幕上看过的最极致的手持拍摄+跳切快剪的电影&画质最差的长片之一(毕竟是用当时的Sony DV直拍再放大印制成35 mm胶片)。道格玛95的吊诡之处也在于,为打破旧有电影陈规惯例而新制定了超级严苛的十条写实主义拍摄规则,但最终道格玛95的寥寥几部电影几乎都破坏了自己许下的“纯洁誓言”(本片不明显,但那几个“幽魂视角”镜头八成可以算入)~
      • Dogma#1,第一部用迷你DV拍摄的电影,反叛父权。虽规定抛却形式,但在机位的选择上格外用心。几处监视器视角及鱼眼镜头给人强烈的窥视感,高至天花板低至地面的摄影角度加强了幽灵视点的怪异,让自杀去世的双胞胎女儿Linda始终保持一种疏离的在场。最后烛火熄亮间插帧,浅梦中死去双胞胎的召唤,再填几分鬼魅。不太信服的是过度破碎的剪辑,既然选择使用DV还原现实感,为什么还要反复切角度将时空的连贯性打碎呢?3047
      • Dogme1。比较少被提及的一个点是Dogme95是最早对数码影像进行回应的艺术电影运动,而在对数码摄影机手持优势的极端运用之外,Vinterberg也同时乞灵于欧洲电影传统的两大脉络:实景、同期声、无音乐、时空连续性的极端现实主义,以及非连续性的蒙太奇(两者或许存在内在冲突)。借此Dogme将自身与同期好莱坞数码电影(科幻片为主)的奇观路线区分开来。
      • Dogme 95的作品,晃时间长了也不错,不过还会觉得用古典拍法,变革和反讽的力量会更明显。牛逼的还是剧作本身,以一种传统的家庭故事做派入手,不断解构和演变。
      • 亲密而又疏离的流变(上帝)视角在私人以及公共空间里缓慢攀爬或肆意飞行。偌大的聚会上不是人与人的相敬如宾而是彼此之间的相敬如冰,温特伯格的《家宴》正如拉斯的《狗镇》一样生猛而直接。这个两个天才型的反叛者都在剧本上显露出他们自然而外溢的才华,但二人在叙事的语言和形式上却也沾染了过多“失败者”的戾气。“众声喧哗 总是艺术又失败了 艺术的胜利都是静悄悄的”,木心明审。于是接着说“惊世骇俗 就是媚俗”。
      • 剧作太神了,即使不是Dogme95的片子也会很赞啊。没有流于简单的家庭情节剧,寓言性很强。剪辑是这部片子里最亮的部分。
      • 天主教的北欧滋生了像伯格曼和托马斯·温特伯格这样的对性和对偶婚姻的平衡与“纯净”有着极端感受的文化,正是因为把性视为罪恶,把肉体视为堕落的象征,所以电影中漂浮着对人类身体的管制,通过家庭制度、现代法律、亲邻关系的全景敞视监禁,人的兽性被规训起来,由这种压强所产生的变态行为也格外令人怵目。一个有趣的对比:帕索里尼就几乎不会在这个意义上处理乱伦的题材,即使是《俄狄浦斯王》和《索多玛120天》,也是完全不同版本的故事。
      • 加强升级版《雷雨》。尽管Dogme95实在无聊透顶,但很难不给这部片子打个5星啊。
      • 还没看到过国内真正反思二战与人性的电影,场面不用漫山遍野地逃荒那么大,时间不用连绵几十年,一天一家人足矣,期待能有人破冰。
      • 又看,再次感慨牛剧作神剪辑。很多人认为不晃更好,伯格曼也是这么说的。但我觉得晃得很好,有必要晃(除了鬼魂视点这个动机,你不能否认摄影机架好,演员就很容易端起来油起来,而这里演员的松紧适度,对不可预知的摄影机有一些不知所措的状态非常有感染力)就是画质太渣
      • 首部Dogme95,表面规矩得无可挑剔内里奇思堆叠的制限反利用,尤持拍特点被凸显至强烈却超现实的在场感.若真有个手持DV赴宴的存在,那必是带着冷彻洞察力和空无悲哀的幽魂.内幕的极端将戏剧化程度一并带高,但却像是投影,敛回原点就是实态.摊开的真相前,亲近与自私点燃的虚伪依旧毫不自知.剪辑凶猛而又平衡
      • 名为家宴,实为家变,热闹喜庆的寿宴变成残酷人性修罗场。锦衣玉食背后的肮脏,歌舞升平之中的丑恶,众人试图装作无事发生,但终究如鲠在喉,那一份所谓名门望族的体面,都是自欺欺人的谎言。道格玛95宣言的首作,以粗粝而自由的影像,诠释着来自北欧的生猛。用一场寿宴引出家族性丑闻,眼看他大宴宾客,眼看他人设崩了,剧本写得太好,如果换成宫斗戏一样精彩:当朝太子怒骂昏君,满朝文武逢场作戏。寻宝游戏的交叉剪辑石破天惊,大儿子如假死一般睡去,妹妹故作镇定实则心如刀绞,小儿子在浴室中重重摔倒,昭示着三人的心境,也是对人生巨变的预言:拼死一搏的决裂,摇摆不定的焦躁,失去父权庇佑后的失望。无处不在的鬼魂视角为故事添加了一丝别样的温情色彩,姐姐就算死了也还是同样牵挂着弟弟的安危。如果不是这糟心的画质,几乎可以五星奉上。
      • 【B-】还是接受不了这个导演的风格。但是剪辑真是厉害呀。这个剧情应该去豆瓣“直播我身边的皇家极品”小组
      • Dogma95,手持镜头之下的家庭宴会上是伯格曼后期克制,低语的家庭心理剧的反面,在《家宴》之中,大广角镜头将空间抽离,变异;而“舞台”之中的戏剧化人物往往本能的携带着一种速度眩晕。这意味着Dogma95是一种混杂着维利里奥“竞速学”的巴赞主义,摄影机同时具有了肉身与幽灵的双重性质。 《家宴》是一场暗流涌动的家庭哗变,令传统的家族关系在一场宴会中解体。被偷走的车钥匙令他们如同布努埃尔般滞留在这里,温特伯格尝试在一种粗糙,有如监控录像的俯瞰视角之中令幽灵影像回归,由于这一运动本身的限制,Christian在深夜的弑父狂欢中从森林中返回,他的到来取代(或附魔)了已经死去的女儿,在忽明忽暗的烛光,以及不安的电子声音之中重新显现——一如她通过信件,符号成为宴会的闯入者。
      • 4.5;一场家宴分成日场和夜场,白天上位者冠冕堂皇围看年轻人献祭的盛宴,夜晚底层边缘者联手暴动推翻国王,这是一次以血泪和生命代之以硝烟的战争,注定是要父权和神权退位的战争,教义和规训捆绑的漫长黑暗已然过去,他们要从泥土里生长出来,从被绑的林中走来,登堂入室。 手持的晃动契合混乱,偷窥的视角加持秘密的气氛,俯视视角很明显是幽灵的视线,缺席的妹妹实则一直在场,她是“暴动”的缺口和源泉,也是见证者;寻宝蒙太奇很有张力,一声巨响将三条支线迅速汇合;剧本行至一半,实则出现了某种悬停,因为往事开始出现“罗生门”,但就在那一刻剧情已然越过分水岭,在座的衣冠楚楚和观众已然明白真相,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神话的破灭。
    • 豆瓣 7.6 IMDB 7.6 HD中字
      I pugni in tasca
      1965
      恐怖片
      意大利

      口袋里的拳头

      I pugni in tasc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那个年代思想最深刻、最变态、最看透死亡本质的人都在做电影,现在则都是些最无聊的人都在做电影了。感叹衰落,不过也是规律。
      • 傻逼
      • 第一千部。
      • 阴谋论中的家庭叛逆,情节多少有点类型化。尤其是它的结尾,借以宣告的不是革命性的呼声,而是对革命性行动的绝望。和贝尔托鲁奇的作品一样,这一代导演的“革命/政治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总是一开始就带上了自宫的架势
      • 异常行为如果不能被熟识之人及时纠正那么这种不作为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属于那种“看过几眼就觉得颇具水准再一查果然处女作便因风格独特而一鸣惊人广受推崇可即便如此受到其特定故事主题或情绪状态的影响还是很难看得下去”类的电影。
      • 处女作
      • 潘老师滴课 坚强的忍了下来
      • 4.5 One of the best films from Italian Cinema!
      • 莫里康内
      • 想起发条橘子和哈内克的funny game 798D9 TLF.mkv
      • “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既不是柯南伯格最好的作品,也不是处于巅峰状态的法斯宾德--像《口袋里的拳头》那样,如此深入地暗示并有效地提出痛苦和疾病是纯粹的反抗和解放。”
      • 处女作就这么优秀。1,60年代是意大利电影的黄金时代。大师正当巅峰时期,新导演又不断涌现;2,手法新颖,情节上有很多跳接;3,家庭关系的崩溃,走向 另一种现实主义,;4,现实的批判,人性的剖析,让人震撼
      • 差点弃了,然后被惊喜,有些东西新鲜的就是拙劣的,比如电影,老电影,穿透时空把我抓住抑制住我的多巴胺散发我的催产素让我生出有意义的愉悦!
      • 先锋另类的意大利电影,完全摆脱了之前的新现实主义风格,一个家族杀死的故事,男主角像极了年轻时的马龙白兰度,影片中大量脸部特写的镜头和意识流的剪辑风格相互交叉,场景构建也极其出色,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突破意识。
      • 政治批判一直是青年电影贯穿其中的要素 但对叙事中「发生了什么」导致角色动机的暧昧运用 避开个人意识控制之外的标识 处理为主观现实主义的电影视角 使得电影指向心理及社会活动的具体结果 有点晦涩 又有奇妙的情绪体验 批评和其他材料相联系 是对新现实主义类型的一次更新 /19年好起来了 有幸选到越来越多四星佳片拉
      • zx 口袋里的拳头
      • 一部出色的处女作,影像风格稳健沉郁,打光与构图均令人印象深刻;题材的大胆出格,但却处理得自有一种古怪的优雅与扭曲的细腻。无父家庭的秩序失衡,利益酝酿的反叛怒火,身处无望环境的极端自讽,势必蹈入毁灭的癫狂与放纵。
      • 全片下来,人物塑造、情节、叙述方式、摄影等等,并没有特别喜欢的点,看在宝拉·皮塔格拉很好看的份上,勉强及格。
      • 意大利式愤怒,优秀长篇处女作
      • 一个具有变态思想黑暗心灵的小伙。。
    • 豆瓣 7.7 IMDB 7.4 HD中字
      Distant Voices
      1988
      剧情片
      英国

      远方的声音

      Distant Voic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画面不对称会死、人物不居中会死、镜头不平移会死、每隔5分钟不唱首歌会死、每隔6分钟不转换时空会死...这导演太多“毛病”了,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影像风格。厉害!回忆时是恨,缺席时满是怀念。
      • 重看。断裂的画面就像是记忆宇宙深处投射而来的光线,明明灭灭,跳跃在窗棂门楣,眼角唇间,扫过泛黄的相片,积灰的纸页,时而聚拢时而分离,最终乘着时间之河的波浪遁入空无,散失如朝露。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是永远无法读懂的秘密,那么近又那么远,令人不知所措却无法触碰,彼此刺伤又互相需要。所以即使痛苦,我们也可以忍耐和歌唱,然后不顾一切地去爱他们。正如Norman Maclean所写“We can love completely, without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
      • 8.9;为了把破碎的情感拼装成完好无损的心脏
      • 我承认这是英式纯艺术电影,但是拍的太一般了
      • 今天看了戴维斯最早的几部短片和这第一部长片,才发现他拍了几十年其实拍的都是一件事:对暴力的父亲的恨(和悔),对温柔母亲的爱和不舍,对性向的迷惘,对旧时的不断回溯。拍处女作就能“想到哪就来一段”,感觉太好了
      • 看了十来分钟觉得眼熟,一搜果然是Terence Davies的第一部长片。依然是从沉思的静态入画、过曝淡出、纯人声歌谣、唱诗、平移镜头的转场串连起来的叙事风格,不变的回忆录,风格浓重的情绪碎片呈现,却准确捕捉了飘忽的潜意识里那些未讲出的伤痛和欢乐。作为处女长片讲足够老成了,只是进步空间也显见。
      • BFI百大.短短一个半小时却道出了一个家庭愈十年的情感变迁.从父亲的阴影和争执(远方的声音)以暗夜母亲的哭声为高潮转变到父亲逝世后新生活里出现的百态生活.以更为凄惨的意外为结尾.其中穿插的全家福体现各个时期的家庭状态.以最后一张最为圆满.婚礼再多再欢乐也掩盖不住结尾家人在黑夜里渐渐分离的悲伤和无奈.大量使用平移镜头/摇镜来构成时空转换.油画般的对称构图.缓慢运动的摄影机延长观者共情时间.画外音构成另外空间.人物对话愈发尖锐.唯一柔软的是贯穿全片的歌声-不仅带入回忆.而且是最有效的形式来表达情感(此片尤为充沛)
      • D+/ 声音如何在一部电影里死亡。假如说一开始声音还作为与画面分立的力量扰动着牵引着叙事,最后声音几乎完全被碎片化的情节拼贴所规训,成为强硬推动但实则附着于画面的卑微力量,太虚张声势了。
      • Terence Davies -- discovery of the year
      • 悲傷時讓我們唱一首歌,快樂時讓我們唱一首歌,當我們回憶往事的時候,那許多的不如意和如意是不是都像極了各種各樣的歌呢?我不知道,我只是緩慢地淪陷,掉進記憶的陷阱而無法自拔。不間斷的大雨,明亮到晃眼的陽光,暴戾的父親,溫柔的母親,兄妹,姐弟,朋友,一切的一切,都慢慢地氤氳開,滲透。
      • 几乎想打五星的片子。特伦斯戴维斯第一次拍长片就如此出手不凡,叙事NB到一定境界了(《长日将尽》就差了),能在“时间”这个题目上拍到如此高度真是少见。后半段“still life”控制力稍弱。色调讲究,声画关系特别有想法。场面调度上不给定场镜头,偏于舞台化调度。音乐虽好但是太多……
      • 此泰伦斯(戴维斯)和彼泰伦斯(马利克)都是大胆、独特而精雕细琢的导演,此片也是如此。朦胧的复古画面配合固定镜头特地做旧成“老照片”的样貌,谱写了一首“回忆”之歌。不过从技术来看画质的模糊和色调的黄应该来自35mm摄影机(IMDB)和调色。电影有家庭内外日常的琐碎情感冲突,也有日复一日的酒馆时光,是英国人(利物浦人)的样子,也是回忆里最深刻的内容。说“伤痕”谈不上深刻,说“故事”又冠冕堂皇。一种看似淡如白水的美,却又有“岁月如歌”的煽情修辞。可以说是一种“纪录”,不过谁的艺术作品不是一种记录呢。作为80年代末英国电影,或“Kitchen sink drama”来看确实耳目一新,但内核并未看到任何改变。
      • 特伦斯·戴维斯处女作&代表作。1.前半部极佳,以婚礼与此前父亲的去世(父权的阴影与消逝)为核心建构了回忆空间,流转跳跃的时空中盈溢着恩典与神意,婚礼、丧礼与圣诞夜的歌曲极富感染力。2.后半部基本转为顺时线性叙事,以片段的方式展现三位子女之后的成家过程,遗憾的是歌曲太多,且并无充分唱歌动机,与前半部相比,割裂与不协调感明显。3.多用横移或横摇镜头,以对房屋局部与家庭物件的深情注视(如楼梯、窗户、壁炉与地上的玩具等)转场过渡。4.除闪回外,多以画外音(声画分离)中过去的对话来重构回忆空间,充分发挥了声音的作用。5.歌曲如何参与叙事和渲染情绪,歌词如何辅助与补充情节,本片是一大范例,只是稍有过头。(8.5/10)
      • #重看#3.5;几乎是戴维斯的自传变奏,宗教的影响与父权的阴影均已呈现,碎片化的简略叙事,固定机位的凝视,平移长镜里达成的时空转移,以及日后偏爱的楼梯场景。在这座房子里,年华老去,爱情式微,婚礼和葬礼交替出现,生命长河平静流淌过日日夜夜。
      • 沦入形式的泥沼,以致呆呆的镜头充满无聊的歧义。至于音乐,噢,算了吧!
      • 很能跟这部影片很有共鸣,也总是在一些特别的场合气氛里响起我的父亲,他很多时候也略显残酷,但我对他就是有很强烈的感情和思念,,在女儿婚礼和儿子的婚礼,他们都分别失声痛哭的时候我也止不住自己的眼泪,镜头用得很好,很多时候只是听到人的声音看到场景而已,灯光正面打在人物的正面显得凝重
      • 交错的镜头,交错的时空,倒也连贯。个中滋味看你咋个体会、回味了。
      • 9.0/10。①一个英国普通工人家庭在40—50年代的生活,前半部分是暴力父亲在世时的少时家庭生活,后半部分是三位子女成年后的大家庭生活和各自的成家过程。②通过大量唱歌片段(每隔几分钟就有一首)和碎片化跳跃化的时空(通过J-cut、遮挡转场、长镜头等方式实现)来构建反叙事的抒情诗歌。③以低饱和度老照片质感的摄影和有时梦幻的打光奠定了一种既怀旧又痛恨过去的复杂的情绪基调。④以大量严谨构图(对称/人物中心/九宫格/等)、浅景深、固定镜头的注视、横摇和横移和垂直升降镜头(以便在保持严谨构图的基础上观察场景内的人与物的细节)来辅助塑造一种宗教画般的恩典感。但在该片中此气氛的渲染非常依赖于第②点的质量,所以后半部分由于歌曲和剪辑逐渐格式化平庸化导致这些视听特点无法产生足够的恩典体验沦为鸡肋。
      • 第一次看特伦斯·戴维斯。影片是回忆家庭的片段,凌乱的表象下是无处安放的情感,一个暴戾的父权家庭,每个子女都可以仇恨到可以弑父,软弱的母亲只能默默承受,众多英式民谣穿插的每个瞬间,子女离家、结婚、生子、父亲病危、死亡……是在把破碎的家庭关系重新拼凑成看似完整的样子。而女性角色婚姻仿佛又是另一种不美满的延续,离开了原生家庭而结婚后也只是延续了另一个桎梏,只有歌声才能释放自己,其他则是委屈求全。无处安放的爱,无法改变的宿命。
      • 说个题外话,那个女人真像苏珊大妈。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