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至今日,再纠结于莎翁古典故事情节之现实性,未免可笑;此版重点看头在于威尔斯对光影运用的深谙、独具匠心的倾斜画面、建筑场景内造就的景深和紧迫感、仰拍的气势,都是他的拿手好戏;惊艳开场奠定悲剧基调,剪影如刻,《第七封印》的死神舞蹈有无参考这个呢? |
|
1952戛纳金棕榈。奥逊·威尔斯以表现主义风格拍摄,对白则较多还原莎士比亚戏剧台词,既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舞台感和戏剧性,又发挥出了电影摄影与剪辑的优势。奥胖的表演着实癫狂,人戏合一,米歇尔·麦克利亚姆莫伊尔对伊阿古的诠释也无可挑剔。影片在摩洛哥与意大利实景拍摄,资金几乎全由奥胖自己承担,就目前修复的版本来看,确实华丽,不再有未完成的遗憾。首尾均以葬礼相衔接,肃穆悲凉。送葬队伍上坡的远景剪影像极了[第七封印]。光影卓绝,硬是将奥胖拍成了黑人;大量暗调高反差布光,剪影,人脸时而以伦勃朗光造型,时而几乎隐没于黑暗之中(内心斗争,凶相毕露与结尾坠入黑色-地狱);栅栏与窗格刺的暗影(囚禁与钉死女主);广角镜下的空旷空间;逼仄仰拍和倾斜构图贯穿全片,压抑感似[审判]。嫉妒、阴险、轻信、自卑与狂怒尽显。(8.5/10) |
|
这是为了证明电影并不比舞台剧好多少而拍的吗? |
|
资金拮据迫使威尔斯经常即兴发挥。被广泛推崇的土耳其浴刺桥段,便是由于款项迟付之类的原因,那场戏的服装没有到位,威尔斯干脆就改在了浴室。但因陋就简也不总能妙笔生花。场景、配音甚至演员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明显的。不过威尔斯强大的视觉意识和剪辑能力尽量弥补了上述缺失。最终的修复花去了一百万美圆。伊伯特戏称,如果当年威尔斯能有这一百万,此片根本就不需要修复…… |
|
虽然是OW的,但是真的不行。完全不如看书去。 |
|
对于重复的使用:一、当奥塞罗从伊拉古那里听到妻子和凯西奥睡在一起,一组重复的,略有变化的奥塞罗穿过门框的镜头。二、奥塞罗自杀后,摄像机仰视、跟拍奥塞罗,配合大面积斑驳的屋顶,造成眩晕的感觉。重复三次,然后接一个旋转空镜。以上两次重复都起到了投射奥塞罗情绪波动的作用。 |
|
所有對話盡發生在門廊與走廊,是空洞也是迴盪。 |
|
1952年著名导演奥森·威尔斯成功地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爱情与嫉妒的主题、轻信与背信的主题、异族通婚 |
|
開場的俯拍就昭示著命運主題,戲劇化的剪影效果,平靜與嘈雜的碰撞拉開電影帷幕,也同時奠定了全片的用光和節奏.幸好有優秀的演員才能掌控住那些不自然甚至有些蠢的臺詞,部分段落的視點略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多仰拍鏡頭,悲劇式的英雄形象,背叛與嫉妒.談不上多麼出色的電影,但仍有可學之處. |
|
非常想看彩色剧照,感觉奥孙的粉底涂得一块一块的,视觉语言很给力(开头我可以循环100遍 |
|
那个时代的莎翁剧看之前都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基调,奥逊也不能免俗 |
|
【B】奥森威尔斯分明是在用黑色电影的技法拍莎翁剧,即便如此,还是没能跳出舞台剧的框架,反派角色不停地自言自语看上去很蠢 |
|
大多悲剧来自嫉妒 戏剧台词直接用在电影里非常不合适显得极其拖沓,不够口语。不过关于嫉妒的描述,值得回味。 |
|
大段删词和缩减情节必定对人物的发展有影响,这版Othello性格沉稳些是蛮好,但是心理的转变显得突兀,Desdamona则过柔,演技也堪虞,唯一表现得比较好的角色是Lago,这大概是因为这个人物没什么发展余地所以一路下来比较顺畅的缘故。 |
|
平心而论,莎士比亚4大悲剧之中,奥赛罗委实略逊一筹。虽然剧情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明显不如《罗》,除去华丽的词藻,和韩剧却几乎并无二致。一如他的《麦克白》影片使用了45度角仰拍及俯视,还有景深镜头的运用,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本片摘得金棕榈奖,多半应该依靠着威尔斯精湛的导演技术。 |
|
重看。摄影有进步与可取之处,在往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真实质感上面发展,剪辑也比奥胖的其他片更讲究蒙太奇所带来的冲击力(开头甚至有种苏联学派的感觉)。可惜了,声音太差(话说这也不是奥胖的责任) |
|
奥胖在莎翁改编上做得显然不如黑泽天皇啊,虽然尝试用前几部黑色电影的场景思路和镜头设计来凸显奥式风格,无奈还是被莎翁强大的气场给扭转成仪式感偏重的舞台剧电影了。Orson Welles的表演也没有出彩之处。 |
|
威尔斯喜欢用高仰角镜头;喜欢用高仰角镜头的人比较自恋;威尔斯是个自恋的人。PS,画面冲击力很强,单纯的画面冲击是不能征服翟墨子的,这个电影不是我的菜。不收藏 |
|
针对女儿“独裁修复”的现行版本来说 完全是过分倚重剪辑的成品 突出构图光影的片段组接 匹配表现主义美学和戏剧舞台节奏 这种连环画式的手法确实也有拥趸受众 然后就是奥胖的妆造呼应了黝黑的肤色和善妒暴躁的角色设定 配乐和声场都有现代化的处理 …… 可刨除这些 我们再也无法窥见曾经以摩洛哥国家身份拿到戛纳最高奖的欧洲版本具体如何,很多精彩段落也是拍摄暂停 经费不足 焦灼之下偶然得到的 土耳其浴室杀戏是否启发了柯能堡?开场葬礼的仪式远景是否也点亮过伯格曼?前后拉扯这么多年 很难分清 G.R. Aldo 作为 dp 到底负责了多少画面 尤其还是暴君奥胖的主导下 p.s. Ennio Morricone 作为吹奏手第一次进入电影工业就是给 Othello 参与演奏配乐 |
|
克服了很大障碍才决定看这版本,但无奈还是不能接受blackface奥赛罗,刨去这点其他🉑 是在用心地作为电影来调度和表演,而不是舞台剧录播。【edit 210713我为什么会发表这样的understatement, 岂止“不是舞台剧录播”啊,是拿叶子心服口服的程度啊!字幕不知道是不是参考朱生豪译本的,比孙大雨译本更美些。 |
|
摄影和剪辑张力十足,目不暇接,叙事有些破碎,表演也显得刻板。这大概就是电影和戏剧之间的孽缘,靠近或远离原著都难以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对于看客而言,好看的正是它们之间的那些拉扯。 |
|
C / 这部金棕榈居然是目前看的最差的一部奥逊·威尔斯?假如要把戏剧的封闭空间打开的话,为什么要保留演员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和一板一眼的剧情推进呢?人物的心理层次完全被原本的悲剧结构所束缚了,情绪极度僵硬且匮乏。除了那些依然奥逊·威尔斯的技巧性痕迹之外,几乎看不到一个跳荡有生气的魂魄。相比《麦克白》简直是本末倒置。 |
|
想起买书时送了vcd。。。 |
|
整理网盘里保存的电影资源,下载了500G的电影,不知道从哪一部开始看起,太多的选择了。按照自动排序的列表,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安乐乡、奥赛罗排在了前面。也是个办法,不然我和奥赛罗的缘分还得往后再推个一两年。自带的字幕到一半没了,下载了一个字幕却一直无法精准同步,太折磨了。 |
|
Iago对于演员来说,果然会是个有趣的挑战~自信的奥胖演奥赛罗不是太合适,整个放不开~不过他确实,挺适合演莎剧的………… |
|
故事没什么意思,应该依然是以场面恢弘光影美感取胜。莎士比亚的东西极大程度保留了台词风味搬上银幕真的完全就是灾难,难看的要死。因为除了本身就够装腔作势之外,翻译也不会让步,最后就是更加更加装腔作势的译制味儿的华丽但晦涩的中文字幕。奥迅威尔斯把脸涂黑了是吗?他真的好搞笑,看着就像个调皮的风流浪子,完全不适合这种角色。今天看了两部戛纳都是关于“看处于权利旋涡之中的男人们的女人们是如何被造黄谣毁掉的”。奥赛罗侮辱自己媳妇那一段台词给我看笑了,他说媳妇你多好闻了,别人闻到你的香味儿都会怜爱你;然后说媳妇你多贞洁啊,你的贞洁就跟夏天肉铺里肉上的苍蝇一样,一边播撒卵子一边又在受孕。我真的笑死,这些男的真的搞笑的要死。。。 |
|
黑白片不全都是好的好么···为了莎士比亚和威尔斯面子我不知道还用什么能形容此电影。只能说非常尊重原著恩···但是作为电影,你懂得 |
|
涂黑自己扮演奥赛罗也就奥逊威尔斯这种人才能想得出来吧。 |
|
green-eyed monster.一个连自己结发妻子都不信任的男人注定要悲剧。 |
|
光影交织蛛网堡,潮打爱城猜嫉生。
命若苔丝情死诫,灵柩还过女墙来。 |
|
镜头数量略溢出,但在决胜时的速度感毫不客气地把握住了,印象最深刻的是Desdemona倒下后,一个正反打的时间,灰尘迅速落满了她的周身...在此推崇这个业已淘汰的不当技巧下的成果有些不真实,可看看这部电影,一些“最具情感冲击力的瞬间”清楚地回答了在感受一部影片(我完全不知道防弹背心与贴臀秋裤是如何搭配的)时阐述技巧是否必要的问题。 |
|
即便是让奥逊威尔斯去翻拍《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必也是弥漫着恐怖如斯的阴冷气质吧。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让人不由反思——为何男人的嫉妒总是更容易走向“摧毁”女人的结局?奥赛罗的嫉妒之火究竟是因为妻子的贞洁被玷污了,还是自己那名为“妻子”的所有权被剥夺了?他真正捍卫的是“爱”吗?抑或只是他可怜的自尊心。 |
|
这两天看的《奥赛罗》和《麦克白》的电影版,主演们都呆呆的,没演出奥赛罗和麦克白那种内心饱受折磨的张力,可能因为戏剧台词把内心活动都说出来了,反而夺走了表演的空间?果然电影还是一门想象的艺术。于是两部电影相隔70年,都不约而同地用了黑白,在摄影上大下功夫。仔细想想,几个主角里最好演的可能是李尔王,一是演员年龄和阅历上去了,自然镇得住场子,二是李尔王刚愎自用,前期没什么自我怀疑的戏份,最主要的就是发疯、发狂,这种情绪比嫉妒、犹疑这类幽微的人性挣扎容易多了。所以演哈姆雷特的劳伦斯·奥利弗真的很厉害。 |
|
威尔斯第二部莎士比亚,与之后堪称莎翁最佳改编作品《午夜钟声》的随心所欲相比,这部明显可以看出威尔斯怕制造出舞台感,因此大量的剪接不同机位拍摄下的同一场景,剪辑频率明显升高,突破舞台单侧角度,甚至使空间破碎化来达到这一目的。建筑本身也不是完整向的出现,即便作为表现主义的形式表达,也都以局部光影使用,没有惯常从景深与空间的用法。加上前一部莎翁改编的《麦克白》,可以明显看出《奥赛罗》的表演方式处于两部之间,不完全舞台也并不极其贴近现实的中点。音乐上很独特,可能是首次尝试现代风格的配乐。缺点在于戏剧转变电影中,伊阿古的动机没有夯实,不同于戏剧脸谱的天然划分,电影需要一个基础性的理由,因此伊阿古为何如此费尽心机行事就不是那一句民族主义式的台词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就这一句台词威尔斯也没有解释清。 |
|
对原著精神的还原还是不错的~ |
|
光影构图,爱与嫉妒。 |
|
高亮的结局。。。不过真心觉得略刻板- - |
|
威尔斯以他特有的镜头语言,配合光影的巧妙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奥赛罗内心的风暴。他的奥赛罗是一个权力和威严背后所隐藏的脆弱性的象征,而这种脆弱性最终被爱妻苔丝狄蒙娜的假象所触发的嫉妒所摧毁。 |
|
经典莎翁剧,总是缺乏带入感 |
|
【A+】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如《教父》的开场,我们感受奇异的角度:大面孔率先闯入,在运动中感受前所未见的庄严。而那些庄严与逼仄贯穿全片,视角的优势淋漓尽致。毕竟电影之于舞台剧最大的优势之一便是灵活的视角,我们被充分调动与感受:奥胖当然改编出了最好的莎翁。而光影与运动,奥胖所拥有的感知力天赋更无需再提,电影在此彻底苏醒。 |
|
9.4;威尔斯是个博闻强识的野心家 |
|
你们逃不出的孽圈 |
|
奥胖的形式风格和莎翁狂轰乱炸的台词配在一起,让观影过程有些疲惫。但你无法不惊叹那些光影交错的缝隙间流露出的挣扎,和那些死死矗立在高大建筑前的人,卑微地挪不动一个脚步。 |
|
白黑人演得不错啊,哈哈。
字幕下载:http://shooter.cn/xml/sub/123/123082.xml |
|
最愚昧的人啊,你的心被一块不值钱的手帕蒙蔽了,竟狠心亲手打破了你的最珍贵的琉璃心啊。 |
|
9。莎翁台词句如诗,奥胖光影剪一绝,经典一拍再而拍,天才之作无超越 |
|
莎翁台词句如诗,奥胖光影剪一绝。潮打爱城猜嫉生,命若苔丝情死诫。 |
|
感性的人看伊阿古,完全就是恶魔的耳语。理性的人看伊阿古,会被他那种超然的冷静所震撼。听听这一段话,“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座田圃,我们的意志是这田圃的园丁,不论我们插荨麻种莴苣,栽下牛膝草,拔起百里香,或者单独培植一种草木,或者把全园种的万卉纷披,让他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垦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要是在我们的生命中,理智和欲望不能平衡,我们血肉的邪心就会引导我们到一个荒唐的结局。可是我们有的是理智,可以冲淡我们汹涌的热情,肉体的刺激和奔放的淫欲。我认为你所成为爱情的,也不过是那样一种东西。” |
|
8/10。影片以淡入奥赛罗的脸为开始,悲剧已经发生了,一列抬灵柩的人沿着海岸堡垒移动,巨大的十字架、教士的剪影拖成曲折的线条;通过透视法,城墙顶部站着一排拿长矛的士兵;奸诈的伊阿古被扔进笼子,悬吊在奥赛罗的葬礼上。威尔斯的视觉天赋体现在极具风格的场景选择中,盘旋的海鸥、小巷的水、拱门、环形楼梯、风中飘扬的帆和旗帜;地中海强烈的阳光、宏伟的特写镜头和侧拍,强调了奥赛罗那张异族人的黑脸,伊阿古对摩尔人的种族偏见激发了他的恶行,在谋杀凯西奥失败、罗德里格死亡的场景,浴室的蒸汽让人惊讶的眩晕感,产生了世界毁灭带来的阵痛,如同高潮处,在伊阿古不断制造伪证的煽动下,奥赛罗亲手把妻子闷死在床上,光线伴随着猛烈转变的特写暗淡下来,柱廊后面响起情感激荡的台词,镜头疯狂围绕着死去的奥赛罗旋转,他的世界被自己毁灭了。 |
|
阴暗、逼仄、邪恶、愤怒,奥赛罗的世界被人性中最可怕的负面因素包裹,他无处可逃,即便他信奉自我内心的道德,威尔斯把一出古典戏剧处理得先锋现代,快速剪辑交待背景叙事,大篇幅心理白描,用环境影射人物内心,摄影机永远出现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似乎每个画面都在炫技,笼罩迷雾黑暗不见底的河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