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导演和女演员都让人刮目相看,把卢森堡、阿伦特都拍了一遍,而且一点不露怯。都是有思想密度的电影,视听语言在其次。片子里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这样的价值观简直无可挑剔。直面(国际)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尤其是分歧。牛之于她,是不是跟老马之于尼采一个道理。 |
|
对花草的迷恋,对事业的执着,对爱的执念与勇敢。认真而intense地活着。值得一看。"她始终是一只鹰". |
|
1914年德国战争拨款法案投票,SPD全体成员只有李卜克内西一人投反对票。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书里的一句话,在当时却是无数人辛劳奋斗的付诸东流以及几百万人被送往地狱门口。 |
|
我来过,我又到来,我还将重临! |
|
我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依然这样! |
|
有关在沉静的空镜之外,是敏感而尖刻的表情特写。这个偏执而又神经质的跛足女人,只要一站上演讲台便充满了奇特的魅力。颇具舞台感的内景设计与调度,为此增添不少意趣。 |
|
一个货真价实的女革命家激情并悲怆的一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并且入围戛纳真的是一件勇猛的事。 |
|
拍得太苍白了,对于罗莎卢森堡这样一位如火如鹰的职业革命家来说,展现她的品格、情感生活当然是必要的,但对她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不懈地批判修正主义,不懈地鞭策德共德社党人,不懈地坚持国际主义旗帜,她与斯巴达克同盟以及“十一月革命”,但对于这些电影只是一笔带过。她和列宁的争论,她对于群众运动和民主的深刻理解以及后世影响,几乎都没有提及。(不过考虑到冷战东西德意识形态影响也可以理解)
不过,不管电影拍得怎么样,罗莎本人就值得五星了。(另,非常喜欢电影展现的罗莎和克拉拉她们的情谊🥰看得出是女导演的镜头 |
|
@Quad. Bollocks to the ardor for humanity without investing in the human. |
|
虽然叙事比较跳跃,不了解历史背景的话很容易摸不着头脑,但此片表达出了女革命者心中与激情相交织的理性、浪漫与诗意,把罗莎卢森堡的思想深度也呈现得很好,其实要好于20多年后特罗塔与苏科瓦再次合作的《汉娜阿伦特》。 |
|
八十年代出品,扮演罗莎·卢森堡的和前年扮演汉娜·阿伦特是同一个人。同时看两部片感觉很怪异。主演太过敏感,神经质,以致于有些干扰了两部作品的历史人物原型。剧情也很沉闷。这点上还比不过意识形态很浓重的东德《台尔曼》。不过在两德未统一前,西德做到这样客观的看待激进左派分子已经很难得。 |
|
主张和平,最后被主张战争的反对党派暗杀。个体难免一死,在历史的记载中她的言语依旧有力也锋利。 |
|
致谢每一位女性革命政治家,永远的红色罗莎永远的鹰,如此的激情理性又浪漫诗意。
“你会在信里放些花朵多吗?”“会放很多很多。”
“只能独自欣赏如此美景真是一种痛苦。在你们匆忙之间,不要忘记...抬起你们的头,仰望一下天上的银云,感受一下那些菩提树下的小花们热情呼吸的空气吧,享受这一天里的奢华与美丽,因为,今日将永不再来。”
“我站在那里,这动物盯着我看,眼泪从我眼中流出,它们是牛的眼泪,当我看到它们默默的承受着痛苦,感觉我面前站着的就是自己的亲兄弟,我可怜的水牛,我可怜的亲爱的兄弟,我跟你们一起静静的站在这里。”
“我让我内心的力量保持活力,等待这一刻的到来,见证我的观点被认定为正确的,自由是我的权利!”
|
|
在纽约见到旅居美国二十年的Barbara Sukowa,竟然是一个论调完全脱离当代现实,典型的欧洲精英主义反移民倾向者... |
|
专门在卢森堡诞辰150年的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天来看,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流水账一般回顾罗莎卢森堡成熟时期的半生,对罗莎的情感生活大书笔墨,相比之下政治的片段则显得有些局促,时间线不清晰,也略过了很多重要事件(比如完全没提到列宁,也许是出于冷战形势的无奈),没有多少铺垫,让人有一种性别叙事喧宾夺主的感觉。但同时这也使得罗莎本人的形象极其丰满,不管是演讲时的澎湃激昂、恋爱时的热情冲动还是对生活的丰富感悟(与传统的职业革命家形象大有不同),都在女主角出色的表演下鲜活生动(女主在20年后又与导演合作汉娜阿伦特)。结尾干净利落,甚至有些冷酷,只有悲凉的兰德威尔河水缓缓流淌,诉说历史的哀伤。让我们在这个日渐紧张的时代再次回味一下她的绝笔吧——我来过,我又来到,我又将重临…… |
|
为这段历史中的任何一位男性作传,必然会充斥肃杀庄严的气息,可当一位女性导演的镜头照进这位伟大的女性先驱生命里,呼之欲出的却是脆弱、柔软、慈悲的力量。卢森堡一瘸一拐地走向演讲台、走向监狱、走向爱人、走向她孤独的花园,她写下的每个字母都开了刃一般锋利,可她又时常垂泪哀恸,甚至希望自己带着普通的期待活着。我喜欢这部电影这样不动声色地呈现一个女性的丰富与复杂,它的精彩不只源自于主人公个人历史的伟大,而在于其格调的真挚与无畏。 |
|
怎么今天才看到?有太多值得纪念的人物被遗忘。没有左翼,没有斗争,现今会怎样?对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而言,作为受益者的我们——是否忘恩负义! |
|
在冯特罗塔对情感的优先处理和苏科瓦larger than life的表演之下,《罗莎·卢森堡》放弃了与其女主角的距离和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机会。导演将卢森堡多次的监禁场景剪在其革命抗争的段落里,展现出其常年斗争后的灰心和倦怠。但这一倦怠的源头是影片映射的男性主导思维么?她所设想的无产阶级是否是那个革命性并热爱和平的大众?她最后的失败究竟是谁的背叛?这些问题在本片中都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回答。 |
|
演讲戏尤为精彩,此前我一直在想演讲戏到底应该怎样处理,除了导演摄影对于场面和群演的调度之外,演员表演的分寸,情绪和细节究竟该如何呈现,我认为这部电影示范了一些好的例子,芭芭拉苏科瓦面部是硬线条但五官有细节,演讲戏她则是在表现一个自我的突破,涨红的脸,用涌出的泪水,她没有喊但你角色她下一秒要喊出更伟大的话语,就是在这个区间内,让我觉得她是激动的,充满热情的,同时场面也是被煽动的。因为有这样的戏,死亡戏也被对比得很好看,开篇的”假枪毙“,结尾的真开枪,她都表达了恐惧,前是肢体的细节,最后则是对白的演绎。 |
|
你看那個陽光的小鼴鼠,它一直在挖洞,挖洞,它要走出這監獄。那我們就做陽光的小鼴鼠吧 |
|
开始她被蒙眼诈了一枪即刻闪回到童年眼巴巴望一朵玫瑰盛开,后来净身入狱即刻闪回到童年教厨娘认字都很有张力。泛舟湖面的场景很像《青梅竹马》蔡琴家客厅那幅画。。她思路清晰ideology细分 但理想主义者搞政治太难了监狱就进过十次… |
|
@2022-07-14 20:44:54 |
|
Luxemburg’s analysis has multiplied the points of antagonism and the forms of struggle for control or planning of these struggles by a political leadership; it has proposed symbolic overdetermination as a concrete mechanism for the unification of these struggles. Yet the very logic of spontaneism implies that the symbolic class unity should remain indeterminate. (Laclau & Mouffe) |
|
6/10。最能衬托卢森堡政治觉悟的是座座高墙铁门,来囚禁女性的自主意识。影片从寒冬中守卫森严的狱墙上拉开序幕,以卢森堡在不同时期的监狱生涯为切点,用狱中的回忆叙述她对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向往,但艰难和沉重的时代没有给予卢森堡事业上的自由,在意识到现代工业国家党派制度的伪解放后,女性为了参与重大政治事件,不得不以牢狱为家,并逐渐蜕变为一个只会严词冷血的政治家,当革命群众以叠叠报纸为堡垒、争取革命斗争时,赶来劝说的卢森堡意见不被接纳,最终她也被宪兵枪杀后扔进了护城河,永不复生。特洛塔对他的政治偶像满怀钦佩之情,倾注了多次大特写去展现卢森堡的演讲和鼓动能力,在军国主义社会面前革命的激情,以及一生伴随牢狱苦难的沮丧和忧郁,看到了女性寻找自我的艰难:她的理想足以把自己置于死地。叙述和情绪还是太碎了,没有凝聚。 |
|
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罗莎谴责“为了工作可以放弃任何一个女性。”的男性。当男革命者问罗莎的时候:“你是想要革命还是想要孩子?”罗莎说:“我都要!”(对于女性来讲革命与生活/爱情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问题,但是对于男性似乎只有一个选择)。与激进派不同,罗莎非常清楚所有的社会变革必须经历阵痛的过程,她自己已经做好为此牺牲的准备,但更重要的是革命应该有爱和耐心,她所做的准备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社会制度,由于一战爆发,她认为德国现阶段应该尽力避免流血暴力、大规模战争和工人阶级无辜死亡,故而罗莎是一个指向未来的革命理想主义者。 |
|
8.3分 「我有一种感觉 这个疯癫的世界 这个我们目前所深陷的泥潭 从今天早上开始 会在某时 如同变魔术似的突然转变成美好。 ——不要像一只等待被踩踏的青蛙一样生活。」 我很少会被政治人物相关的作品感动,大概因为我比较中立吧… 很难被任何一派煽动起来。 但本片中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讲,以及经前后对比更凹陷出漫长残酷的牢狱生活真正让我为之动容了。 芭芭拉苏克瓦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好表演,特洛塔的导演也是很有想法,绝非俗作。 新年宴会那一幕俯拍镜头真好啊!人们为两位舞者让出路来,回首方觉如梦似幻… |
|
通过画外音朗读罗莎卢森堡本人的文字与演讲现场再现的方式将罗莎卢森堡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社会主流政治风貌一一呈现,带领观众认识她与她的时代,而不时穿插的生活场景又避免将其个人神化,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罗莎卢森堡即是一个努力开创新时代的实干家与革命者,也是一个与普通人别无二致的人类,她以血肉之躯抵抗当权者的迫害,她会哭她会疼但她始终如一,坚定的、乐观的、积极的处理她的事业与生活。 |
|
难以评价历史,但是苏科娃真是一个优秀的女演员。 |
|
波兰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梦想着德国威廉主义时代的革命。尽管卢森堡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在德国和波兰多次被囚禁,但她与爱人和同志们疏远,直到这位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因她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巴达起义中的领导地位而被弗赖科普暗杀。中间穿插一段罗曼司:罗莎卢森堡抛弃出轨的丈夫,跟一个崇拜者发生情愫。由巴巴拉·苏科娃(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罗拉》(Lola, 1981)中的明星)出色而冷静地表演,是对极其复杂的性格的一流介绍。它必然被简化了,同时也代表了卢森堡传记中至今最被接受的那些方面。 |
|
"Die Revolution sagt ich bin, ich war, ich werde sein." |
|
想了下还是不为原型人物本人加那一颗星了。影片在人物的政治形象、个人生活面貌上的刻画有很多亮点,可以说完全能对得上“西方左翼眼中的完美”的描述。然而可能是我由于看了几十年东方的无产阶级描绘并且对罗莎出身以及德国家底儿不够了解吧,看着精致得张爱玲都会喜欢的衣食住行条件、华丽殿堂里的聚会、觥筹交错中迸出的会议精神还是有些割裂(要是早十年估计会幻灭一下下)。
不过很喜欢一百年前发生、四十年前拍摄出的各种男性窘迫、懦弱、狰狞和冒失,并再度陷入如果女人有足够话语权人类不至于发展这么慢的迷梦中……
想起之前书中看到某大人物巧妙隐遁的经历,人是否只有开启自保闸门牺牲自身安全以外的东西,才能让伟大和理想主义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怎样避免陷入纯粹性自证呢?
高尚好难,世界好烂。
罗莎,谢谢你在乎牛的痛苦。
|
|
女主棱角分明,人物个性突出极为丰满。不过时间线、背景和主题略含混模糊,这样的遗憾在26年后的《汉娜·阿伦特》里得到了补偿。玛格丽特与芭芭拉,携手为着同一个目标奋斗了一生呐。 |
|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电影,导演展现了红色罗莎的三个方面:演讲,爱情和监狱。导演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典型男子气概的气质,并非一部传统的传记片,实际上,罗莎传奇的一生完全可以拍得更加富有故事性,但导演刻意规避了这种拍法。最后罗莎被处死的结局拍得十分冷静,甚至冷酷。我想这是符合罗莎价值观的一种创作(如果罗莎的事业也是创造的,当然),那就是一种反战的,诗意的,但又是强韧的,一种温柔的革命。 |
|
1h47的时候的芭芭拉近景,她的眼神很犀利很美。还有她和小猫mimi相伴的场景记忆犹新。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演得很不错。导演也挺会拍的。颜色逐渐变得灰暗沉重,人物的化妆也是,结尾的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激起水花后归于平静,冷峻 |
|
作为《汉娜阿伦特》的延伸看过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你可以不同意她的主张,但又不能不有限度地赞赏她们殉道者一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乌鸦陪着“鹰”散步的场景很酷。 |
|
听声音,苏科瓦的波兰语跟俄语应是自己配的,棒👍当年东西欧对峙还没彻底结束(柏林墙还在)吧,Von Trotta阿姨太有才了👍坑这么深,掉进去得躺好几年哪~~ |
|
这部电影拍出的,是被阉割的罗莎,她已经被稀释成了客观性的人。但是,他们依然抹杀不了,罗莎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
|
我理解它这个流水账拍法,传主本人的思想比什么人造戏剧性都震荡,引用大段演讲、书信而抽掉情绪心理的影像表现,保证高效讲述。但视听上完全是偷懒,竟留下如此多只图快捷的抒情段落和充数镜头,至少不该加这些配乐……罗莎当年面临的困境放今天看迫在眉睫,改革和改良、普世价值与民族主义,现在何尝不是一触即发的状态?影片有几分自己的意思是,罗莎在政治运动上获得从男女关系里解放的力量。干脆的结局很好,全片就输在不够干脆,应该做到粗糙紧密,把那些僵硬的象征都扔掉。巴巴拉面孔阴鸷,独特。 |
|
片子有点老气,要么在演讲,要么在坐牢。 |
|
觉得凯拉奈特莉是鞋拔子脸的可以试试这个,当然这位阿姨演技要好一些 |
|
一位政治家的热情在不断地冷却,逐渐变得无力,但对外部情况刻画较少。 |
|
历史的黑色长河,会告诉我们答案 |
|
她比列宁小一岁革命者和思想家,她是残疾人,她是犹太人,站在思想之巅的人,她被很多资本主义学者—守旧的人,所打压。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走的是同一条路。自由?西方因为匮乏,才如此的叫嚣。 |
|
为了一个信念,最后死得好惨。 |
|
美术很厉害,很多画面又美又忧伤。眼睛总是被罗莎牢房里那盆开着白花的仙人球吸引。我们忙着贴标签,忙着争论,忙着否定共通的人性。仙人球,百合花,拉车的公牛,虎斑猫mimi,都不言不语。 |
|
她预言了俄国的共产主义会走向独裁。 |
|
有些沉闷 但是女革命家的故事谁不感兴趣哇 以后找其它讲她的书来看 |
|
3.5吧……感觉还没有看到过拍得很好的传记片……虽然导演是我们自己人一片丹心拍了卢森堡拍阿伦特…… |
|
为什么红色革命者的传记片总是很容易变成流水账+口遁,例如本片,并配上高密度的文学性台词。但是更着重描写了罗莎作为女性的一面,即使是当下看来有刻板印象嫌疑的过于经典的旧时代“女性气质”,这可能会让现在更进一步的女权主义者不满意,但历史上的罗莎确实是有“小女生”的一面。她选择革命事业本身就是一种女权主义的宣告,亦是阶级斗争这一普遍性在具体之处的体现。作为革命者的政治活动与作为“传统女性”(同时代的柯伦泰比她前卫更多)的个人生活,二者的矛盾和并存是一个有意思的视角。 |
|
80年代是这样的,起码那个时候还能回顾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