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片名为Jackie,不是《第一夫人》,甚至不是《杰奎琳》,而是《杰姬》——这个传奇女人的昵称。这是一部很私人的电影,拉雷恩的近镜头聚焦这位前第一夫人在丧夫后的悲伤与坚定、脆弱与强大,娜塔莉波特曼与她的容颜并不相像,却将声线与肢体模仿得惊人传神,这不只是一部传记,更像一曲挽歌。 |
|
没有预告,没有剧情介绍,以为是传记却颠覆了人们普遍的期待。从一次采访说起,穿插甜美和悲痛的,不愿触及的回忆,记叙了总统丈夫刺杀后自己的心理,时常听到观众的抽泣。首映场结束后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Nathalie演得超神!红毯也美! |
|
要影后了啊,我发现镜头的压迫感即将被用滥。记者的那段剧情,就是在提醒观众,关于肯尼迪或任何历史人物的一切,不过都只是个故事。「历史」就是人类说给自己、关于自己的一个故事。 |
|
3.5 波特曼的表演很精彩,经受住了超近特写的考验,冲这点值得看。剧本还获了奖,这点不太明白,因为感觉这片子的短板正是剧本的单薄,很多填充时间的嫌疑,实锤很少,除了主角之外都鲜有刻画。这样看来拉雷恩的炫技和花式剪辑虽然又弄出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但好歹也算是挽救了剧本吧 |
|
这样的题材拍成这个样子真是不容易,很久没看过让人这么舒服的传记片了。Natalie Portman演得真心好,第一夫人的文雅与坚强、睿智与幽默,还有她的脆弱与伤感都被演绎的恰到好处;即便大量的特写镜头,也分分钟让人相信荧幕上这个女人就是Jackie。 |
|
跟《追捕聂鲁达》灵气逼人的后半段相比,《第一夫人》就像简单粗暴的人物放大镜。拉雷恩用各种手法毫无节制的给娜塔莉·波特曼加特写,其它人都充当了虚焦人肉布景。奥斯卡影后如果靠这种外挂再拿小金人,对其他演员毫无公平可言。整部电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匠气”。 |
|
如果能再极端一点就更好了 |
|
失去一个人就失去了一种生活,一个自己。想介绍《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Lee和Jackie认识认识。 |
|
只能说娜塔莉演太好,让我更讨厌杰奎琳了。一个呼之欲出的控制狂:事无巨细的把控,朝向一个荣耀的目标,亲笔审核修改记者文章的每句表述,向历史争讨所谓正确的名分:一场著名的人生,一场著名的死亡,历史上一个短暂闪耀的时刻。不否认她丧夫之痛的真实,只是这悲痛一直与不朽和伟大的执念纠缠不清。 |
|
3.5 南美的导演貌似都有这么种神叨叨的感觉,配乐奇怪到居然能产生观影不适感,面部镜头特写的压迫感强到甚至有一种一直在侵犯角色的感觉,好在片子整体不错,footage和特效交错很有味道。全片差不多是娜塔莉波特曼一个人的演技撑了起来,奥斯卡影后奖项有看头! |
|
剧本入选过黑名单,但挺不好拍,集中刻画肯尼迪遇刺后四天内第一夫人的情绪状态,她的美丽优雅,她的脆弱无助,她与媒体报道中截然不同的真实面。乱序剪辑,还原许多经典服装、历史事件,包括总统被爆头的惊心时刻。虽然娜塔莉是我最爱的演员,但我觉得这次她演得过于刻意了,尤其是一口别扭的口音 |
|
奥奖三提都很硬,波特曼至少应该拿一个威尼斯啊…影片有个极其漂亮的心理结构,没有硬去建构冲突却在写人物上面颇有新意。音乐不错就是灌得太满招人烦。剧作细腻地描绘了敏感时期的各色人物反应,并触及到了所谓历史与记忆,大众媒体等等命题,观点非常清晰。作为传记片水准在[至暗][铁娘子][国王]之上 |
|
@balmes 剧本难度挺大的,完成度还不错。波特曼一定又花大力气去研究人物,从口音到那股讨厌到极致的自私虚荣太像了几乎让我重历了看jackie传记时的恶心感(也是借记者好好吐了一通槽吧)。相比之下其他角色过于单薄全无交互碰撞的火花,本该是一场扯皮大戏却沦落成演技欣赏的行为艺术颇可惜啊。 |
|
讨厌煽情,不喜欢过度美化。娜塔莉很努力地模仿了很多小表情,格蕾塔几乎没什么戏但只要她出现就很难不 pay attention to her Frances Ha face🙄 |
|
观感并不是那么好,音乐做得中规中矩而且煽得略廉价。遇刺现场和葬礼交叉叙述那段不错,直接爆头还是很震撼的。娜塔莉-波特曼有很多戏点,苦情戏居多,有场面对镜头羞涩和假装微笑的戏让人印象深刻,表现颇工巧,演的痕迹略重。 |
|
任何回忆都可以是假的,任何言说也可以为真。Jackie在那里,但像Citizen Kane一样死了,Cemelot是她的Rosebud。前半段几乎是Mica Levi个人秀。 |
|
事件型传记片,拉进与演员的距离,增加情感的感染力。这种片太捧演员了。 |
|
我觉得挺好看的,以我个人的职业来看,人物报道一定要至少呈现她一个两个缺点,这点做的很好。接受采访的人很可能是有私心的,那你就要适当的满足(但不要给她看稿)!关于波特曼的表演,只能说她完成的很精确,该表达出来的都到位了.... |
|
为什么会是Emma Stone获奥斯卡女主? |
|
这片在趣味上简直可怕。各种小巧思(以杰奎琳介绍白宫为剧情主线)各种大背景,最后展现出的竟没有一个可以让观众共情的活生生的人。没有母亲没有妻子甚至没有第一夫人,只有“奥斯卡最佳女主”。为了演绎而演绎,是我最不能忍的取向。 |
|
时代在进步,止步不前的作品套路是要被人民嫌弃的 |
|
波特曼用力过度like always 出道即巅峰的最好例子 为了奥斯卡而拍的片子 主题只有快看我演技多棒 和Jackie本人没什么关系 着实被恶心了一把 |
|
她最后终于明白,她所期望的盛大游行和葬礼并不属于肯尼迪,所有的阴霾也不会永远属于美国,她的悲伤只属于她自己。约翰逊夫人劝她脱下沾血的礼服她恍若未闻,孩子问她穿礼服是不是过生日她无言以对。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却被上帝选中经历丧夫丧子之痛,摘不下戒指的手指如同她憔悴困窘的人生。 |
|
这类电影,为小金人而生,年年都有,年年就那样。真正能留下来成为经典的,还是《刺杀肯尼迪》那样的片子。所以,拍不出什么新意,就算了吧。这个总统都上推特的时代,已经没有政治巨人,只有跳梁小丑。 |
|
杀死Jack的子弹栽进了Jackie心上,她的恍惚或决绝,情绪渲染得够平易、直截而好看,“第一夫人”译名差劲,违背了回归一种具体的神伤的意愿。但那为凸显主角表演的桎梏镜头,太让人想起Tom Hooper了...Jackie不经心语气下,设计感强烈和目的明确的话语,也难以构成饱满的剧本。没跳脱出故事的人 |
|
无论是对故事还是表演来讲,这都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电影。其实,对于任何一桩历史事件,人们更多的都关注“台前”而忽略“幕后”,毫无疑问,本片旨在将镜头聚焦“幕后”,作为第一夫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悲伤、痛苦、愤怒,你可以对之不感兴趣却绝不可否认。RIP John Hurt |
|
Natalie Portman从头哭到尾 哭出了一部电影 |
|
觉得99分钟有139分钟那么长,配乐倒是配得上之前的各种赞美。NP作为演员的点我是get不到了,总觉得在看一台齿轮如何运转都呈现在台前的机器。 |
|
大特写考验演员也成就演员,情绪化和碎片化的叙事进一步加强感染力;但这样的手法使叙事角度太正,叙事距离过近,适得其反,令人在情感上本能地退让。 |
|
大量特写太有压迫感了,娜塔莉的情绪细节表情都演绎的很到位,但太过工整显得有些假。 |
|
一部被北美颁奖季湮没掉的佳作。只是横截了几个杰姬的人生片段,花哨的形式技巧下细致地将一块块私人情感拼图打乱并拼接,却又在很多时候告诉你,这一切也许并不真实。去年美国电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配乐,而这两项即将输给《爱乐之城》是令人遗憾又无话可说的。 |
|
娜塔莉小姐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作的表演,除了表情夸张、走路像一只雏鸡之外,还把杰奎琳变成了一个大舌头——那些说口音学得像的,不会自己上youtube找一找吗? |
|
毫无节制的人物大特写更加暴露了野波演技的拙劣生硬和微表情的不连贯 努力却没有天赋的演员 年轻时还能用所谓灵气来掩盖 到了一定年纪气质愁苦起来就十分尴尬了 演任何电影都会变成喜剧片 演喜剧片却堪比惊悚片 娜野胎莉嗨勒! |
|
波波的表演很好,真的很好(打心底成称赞不是说反语),但是我不喜欢看,甚至想离场。就好比你知道有很多很多的影史佳作,但是其中有一些就是没有想看的欲望。 |
|
演得非常棒,虽然苦情戏分有点多。Jackie和JFK弟弟的关系也诠释得很微妙。肯尼迪夫妇的这段婚姻其实很复杂,被刺杀的前一晚俩人都没睡在一个房间,传记电影难免会过于尊重和涉嫌洗白,但能看出这是个关于母亲的故事。一家之母亦是一国之母。在历史面前,人人都是渺小并无力的。 |
|
太难看了以至于我没看完 |
|
非常讨厌!越来越恶心这种完全为表演而拍的电影,本末倒置!对电影产业来讲,冲奖电影的大量出现实在让人很难用心感受 |
|
拿腔作势的模仿历来最易以传记之名被误解为演技,哪怕原型可能比你本人还浅薄,没有一秒钟触及灵魂就是白扯。段落截取也是无才至极 |
|
【B】剧本其实不差,尽量避免了传记电影的套路,但拍得实在流水账,导演没有把该有的矛盾冲突拍出力量,也就失去了节奏。还配满奇怪的配乐,让气氛走向诡异。波特曼的表演见仁见智吧,反正我觉得不能更刻意,口音也学得极尴尬,该入年度十差吧? |
|
3.5,四平八稳的真实事件改编人物电影,最好的和最大的看点还是波特曼精湛的演技了。看看,这才叫表演。 |
|
真的很难看,大肆的煽情,显得特别的廉价。结尾部分尤其拖沓,好几段明明可以收住上字幕,结果还要来几个镜头,真的多此一举。另外觉得娜塔丽·波特曼也没传说中说的那样演得特别好,总感觉她演得十分用力,一点都不自然。 |
|
一部非常私人的电影,并不像其他颁奖季热门片一样有太多的社会热点或政治诉求,而是一切从人出发,从本能的情感出发,也是这个剧本非常非常精良的原因,因为热点谁都会抓,诉求谁都有,情感不是谁都能写。希望以上回答了你们的问题。留给导演的拍摄难度确实很大,表演空间也很大,大家都好棒。 |
|
导演在兼顾奥斯卡命题作文的任务,风格并没有之前那些非好莱坞电影时的极端,有点可惜。在其他人虚焦之后,最后剩下的只有娜塔莉•波特曼一个人的表演。 |
|
看了Jackie才知道,这部片居然不是讲成龙的,感觉被骗了! with Anana |
|
2.5 居然还威尼斯最佳剧本奖。。。除了展示好莱坞工业的技术实力、波特曼挺会演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 |
|
喜欢,比于佩尔演得好。 |
|
波特曼的口音牛逼,John hurt实在太适合这种角色。比一般的biopic好很多,每个剪辑每句台词都很成熟很考究。A slice of life的感觉(但是怎么说呢,也因为是a slice of life所以对角色理解很limiting),而且对天降大难的各种感受把握很到位。 |
|
白宫的苦难,人情的冷暖,瞬间的转变,让人仿佛身处其中,但是主演感觉稍差强人意,没有演出人物的感觉 |
|
Take my breath away |
|
剧本非常差 简直像留学美帝名校不食人间烟火的北上广文艺小仙女写的 毫无营养和担当的小清新鸡汤 神他妈烦这种时尚杂志一样的电影 还非要扯上政治事件显自己有逼格 波特曼心态太功利 表演堪称灾难 导演对仪式感有很大误解 刚进场还以为这是娄烨cosplay
浪费了本能干活的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