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个国家的近代历史作为人民的创痛一直深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影里,因此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影总带着一股癫狂的浪漫及绝望特征。镜头下的人物总是在现实里栽种超现实,在超现实里试图挽回不断过去的现实,在不可能当中打开幻想与革命味道的可能性,又在可能性乍现时被自我的局限收窄。 |
|
有什么比含着眼泪的微笑更动人 |
|
捷克电影透着一股子癫狂劲,加上60年代各种解放,感觉就是个文艺小青年拍的实验片,表现欲太强 |
|
4.9 又一信息量极丰富的神作,消化费事但又极悦目悦耳。清新自由,甜蜜凄惨。燃烧的赛璐璐,鸟飞蛋打,伏击的持枪幽灵,镜头抽离和死人复生.... 隐喻多得可以大书特书。不想费脑也可以简单看做浪漫欢快的三人行悲喜剧。配乐嗲惨啦。捷克新浪潮代表作之一,微妙的1969:布拉格春之后的冷战里。 |
|
女孩漂亮~ 梦旅人+朱尔与吉姆 |
|
我更喜欢一本正经的超现实,而不喜欢那些对着屏幕说:看,我多超现实,我多荒诞,我多有趣……之类的影片 |
|
挺喜欢女主角的样子,结尾却……可惜啊可惜~~ |
|
躺在硬盘里很久了,终于拿出来看。 |
|
勉强及格。故事在这部电影里像是个扔到水里的泡腾片,无数泡沫让它的面目扭曲而模糊。它讲的是三个战争孤儿的浪漫与狂欢,这段三角关系最终失衡迎来毁灭结局,全片用的是梦呓的语言与方式,堆砌着大量不可解的意向,要想理解它们只会让自己烦躁,我借助这媒介倒是想起了自己和小美鸡相处的时光,但作为编导亚库比斯克来说,这样一种凌乱、无逻辑的画面堆积的创作手法,还是需要整个摄制组来托底,其实本片的摄影和音乐做的非常好了,摄影师是后来拍了《铁皮鼓》的Igor Luther,画面色调和质感更接近门泽尔,六七十年代捷克电影的暖色调运用是无敌的。本片一些癫狂情绪流露和虐待动物(主要是鸟,还有刺猬)属于东欧—巴尔干电影的套路,这些民族好像不觉得虐待动物是什么问题,但在其它文化里这会让角色丧失观众的认同感。女主角身材颜值不错,露了两点 |
|
像小鸟一样到处乱撞,最无拘无束的三人行,但这一切在70分钟后戛然而止,多么悲伤的一部斯洛伐克电影啊。 |
|
什么是悲伤?若想获得勇气,必须先有失败,你获得失败了吗?……世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悲伤呢?为什么悲伤是唯一的美好事物,它总保持良好的状态?ps:竟然还“致敬”了几大电影公司的logo! |
|
小骚片,三粒海沙前传 |
|
断层的叙述,近似意识流般的表述,闪烁其词的语言 |
|
好色彩 |
|
funny |
|
7。五光十色欢乐了半天,最后是个悲剧,结局注定是悲剧的。 |
|
a masterpiece |
|
三个人的罗曼司,在嫉妒中毁灭。 |
|
夜裡第一次看的時候頭很痛。早上再看一次。 |
|
一个用眼睛拍照女儿的旅程,一对养鸟乐怀的无忧青年,渗透着哲学意味,过于意向化的表述,让这部电影很小众 |
|
just take us apart |
|
不錯的片子 |
|
7/10。非线性时空剪辑,梦幻色彩以及借助民族元素呈现的诗意,丰富了影像的寓言性。广角镜头的变形强化了空间造型,如拍摄长方形饭桌上的鱼和果子,室内的鸟、白鸽,人物服装和酒瓶、面具等装饰运用,独具趣味性。影片的废墟场景也犹如电影厂的道具仓库,二战游击队的身影穿梭于公路、教堂,颇有时空交错的超现实之感,大卷大卷的电影胶片堆在野外燃烧,玛尔塔和安德烈身上挂着胶卷在冰面起舞,这里讽刺的是东欧国家开创的游击队类型片,电影被宣传机器用来塑造反法西斯的神话,但胶卷打造出的社会主义理想国如同废墟,色彩丰富的画面伴随着景框的缩小和放大,是对宣传机器的一种嘲讽。而刻画民族元素的喜剧手法之外,是对个体悲剧的思考,结尾尤里克出于嫉妒,杀死怀了友人之子的玛尔塔,到桥上和裹着的尸体一块投湖,鸟儿携带灵魂,飞翔于冰融的湖面。 |
|
一切都这么美,导致我怎么也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局,一下子增加了好感度。这个混搭很厉害。 |
|
「三个独身人士在探戈 需要什么舞步才能没有人错人人亦 投入到像拍拖」 |
|
三头鸟 |
|
# NBFF 14th
【D】裹挟着政治情绪的蛮荒的堆砌,便注定不可能超过时代与导演私人的局限走向隽永。 |
|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
|
毁灭 |
|
流光溢彩 |
|
哈哈哈哈~ |
|
7.8 摄影机穿插其中 |
|
自由是疯癫,爱是无私,痛苦需要勇气 |
|
电影在捷克人手里用得真不错啊 |
|
天才之处都跑结尾去了。。 |
|
毁灭的故事,看上去是三个人的纠葛,背景考虑政治,那时是就是说的战争的影响。电影里出现的将鸟类放置在火炉上、在刺猬身上插蜡烛的行为应该批判看待。 |
|
荒诞的斯洛伐克电影 |
|
捷克嬉皮士的陨落?失去过自由,就失去了勇气和快乐。很多设置都突出了肆意疯狂,配乐和场景有想象力 |
|
存了好久一直没看。过了文青的年纪再看到这种电影只会觉得虚伪、矫情。 |
|
如果你有一间屋子,他们就会拆除它。但在你的内心,你要开始重建它。做回你自己,在那儿盖所房子,住在里面,你就会找到幸福。 台词不错。 |
|
4.5 |
|
角色们,无论年龄,舉止和服飾都類似嘉年华或化装舞会,纵情嬉闹,如同维拉·希蒂洛娃《雏菊》般癫狂欢快的气质。但我们会在討論其模糊的动机和混乱的时间安排時感到困惑,实际上导致电影梦幻般的混乱,角色的行为随心所欲,视觉和记忆刺穿了日常生活的表面。
前卫的棱镜大胆地描绘着涂鸦、裸体和宗教的禁欲生活的破坏,快速移动/切换的镜头跟拍角色,缩放画幅、滤镜变色來表現人物之间的激情碰撞,他们对留守的房东,某個老修道士百般戏谑和凌辱,让他跳楼,心梗,被焚烧,父权的末日。
“由於父辈们互相残杀,我们就成了孤儿”。這個世界疯狂、肮脏、毫无人性,他们陶醉在世界的罪恶中,看到无处不在的动物、游击队,或是在高速行驶的车上跳舞,焚烧胶片堆,通过改变现实的物质基础,来讽刺制度与权力结构。结局却是特吕弗《祖与占》那般感伤。 |
|
电影原始人 |
|
7.0/10。①两男一女(三人都是孤儿,且虽都是成人但都如孩子般幼稚天真)的奇特三角恋故事。②忧郁而癫狂的诗意氛围的营造:破碎跳跃的剪辑;制作团队偶尔入画;美而悲伤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高水准运镜/场面调度(营造了诗意);突然变换的画幅;黑白与彩色画面的突然切换;各种诗歌般的台词。③故事上并不完全是②说的氛围(癫狂是的,忧郁不好说),而且故事本身也讲的不清不楚,所以形式与内容有着挺大的错位(影片并非(戈达尔式的)纯旋律电影,因此形式与内容的对位很重要)。④摄影质感似乎有点粗糙,不符合影像需求。但可能是个人的资源问题,暂不扣分。 |
|
距离上次看隔了一年多。剧情明明全记得。突然就从男主把自己和女主蒙在被子里用匕首捅个没完那里开始爆哭…一直哭了半个小时。太悲伤了。…明明就好像什么都没变。大家都在笑个不停。每天都像在过节。玩幼稚的游戏互相亲吻大言不惭地说爱。世界还是那副ìì脏兮兮的色彩斑澜如同腐烂的模样。可是,小鸟都哪里去了呀?那个噩梦一样幽长的隧道里摆满了笑着做着诡异动作的小孩子,隧道时尽头是变成了大人的你们的尸体一样膨胀开来的俗世的幸福。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父母杀死了彼此。我们是被世界抛弃的孤儿。我们没有明天只会在拼命去爱去恨去跳舞和亲吻中不计后果随随便便地死掉。我们诅咒幸福我们享受所有病态的脓肿的绝望的欢愉。你们却先活成了教科书一样幸福快乐的尸首。我成了这里唯一的孤儿。我再做不了快乐的愚人。我的鸟儿全都不见了。 |
|
和「金黃色的回憶」是同一女主?汗,沒認出來,倒是同樣覺得女主非常漂亮。 |
|
我想看个好字幕啊 |
|
身负铜像不觉沉,满把白酒涂铁栏;烈火焚身心却凉,寒江渡魂愁难解。 |
|
不幸的童貞 |
|
两人是缘,三人为孽,纵使良辰美景,亦终将雪散冰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