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题材的影片中植入广告异常显眼,战场中时隐时现的可乐广告牌,柬埔寨小兵拿着微型奔驰车牌问“美国人都开什么车啊”,令人无语。 |
|
我们该庆幸还是该警醒 |
|
观影前,先去知乎搜了把赤柬。以前去过金边的杀人场,已经对赤柬的罪行有所了解,意外的是知乎里点赞最多的是一篇质疑赤柬罪行的回复。由于在柬看过不少故事,不能接受给赤柬的洗白,但死亡人数偏差大的确可疑。难得的是本片并未一味谴责赤柬,阐述了美国的错误轰炸才是根源。影片的历史意义大于其质量 |
|
1.毫无章法、狂轰乱炸的配乐,实在难以忍受,战争片并不需要一直用惊悚动作片的配乐塑造氛围;2.很好的题材,但是导演实在没拍好。 |
|
只有替米国人干活的柬埔寨人才配逃出生天 |
|
对于冷战后出生的人来说,和平似乎真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些曾经为和平牺牲、呐喊、欢呼的人,都将和恐怖的罪行一起,被遗忘在历史的灰尘里。I love Cambodia.【アゲ】 |
|
反映柬埔寨红色高棉大屠杀事件,但影片并没有片面渲染屠杀本身,也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刻画人物情感、还有对西方政府的谴责(注:本片由英美出品),在我看来,合格的大屠杀电影就是这样的,视野广阔,不避讳加害者以外人士的负面,而不是用虚伪的英雄主义,去掩盖战争更丑陋的一面。 |
|
最后响起Imagine。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
|
万里绵延的人骨 |
|
在我的印象里,一个人的死亡尽管不等于所有人的死亡,而至少是那些和他相关联的人的死亡。昨天你还看见他,今天没了,你心中的一部分也就死了。所以,战争大于一切恐怖,让死亡成为数字。看完此片,想起我还未出生的那些昨天,原来,死亡深埋在数字的后面,需要大量的挖掘、求证,才能完整呈现一个暴虐时代的全貌来。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被消失、被湮没在历史的深处。并且,有时还选择性失忆。莫名地想起《阿房宫赋》,悄悄改了一个字:国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
参演的吴汉就是柬埔寨幸存者。他因出演此片,12年后被波尔布特的刺客暗杀了。这说明千万别得罪领导啊,他下台了照样有办法搞死你。 |
|
此片名头极大,对东南亚共运感兴趣的人大多会找来看,但是总体感觉并没有多出彩,要么就突出这种生死中的友情,要么就突出红色高棉的血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它影评中的所谓“片中音乐营造出恐惧的气氛”云云,显然是过誉之辞。红色高棉是共运走向极端的一个典型例子,其教训值得后来人警醒和牢记 |
|
John Malkovich原来是有头发的;吴汉完全是主角无争议;imagine和band on the run各一首,导演很会找平衡啊~~~~~ |
|
本片荣获1985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剪辑三项大奖 |
|
以两记者经历为线索展现红色高棉大屠杀。调度高超;获奖演员本身更是传奇。 |
|
意识形态之下的小国家无疑只是牺牲品。回头想想,或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冷战之下的杀戮稀松平常。红色高棉的丑恶和反人性不应该因为它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而得到原谅。 |
|
the turmoil of a country, the political high pressure of a party, the hardship of people's living...背景音乐实在很可怕,列侬的imagine很点睛。 |
|
波尔布特这孙子,屠杀所有戴眼镜儿的,丫自己就带眼镜儿! |
|
被imagine煽到了!原来红色高棉军里竟是12、3岁的孩子,怪不得06年纪录片里面他们还是那么年轻,我觉得几乎整整一代的柬埔寨人都被战争毁了 |
|
电影的节奏把握不好,后半段有点别扭,高棉语部分没有翻译,蛋疼的紧,imagine大概是听的最感动的一次,波尔布特不愧是毛最好的学生 |
|
John Lennon《Imagine》响起那一刻,泪流满面。 |
|
讲美国记者柬埔寨故事的电影竟然是英国拍的,流水账把红色高棉的前后都说了遍,但具体的表现就浅尝辄止了,甚至跨国记者的兄弟情都铺垫过少显得有些生硬,但就凭这个题材也值得推荐。画面的色调、音乐的流动,40年前的质感,对伤痛朴素的关怀,红色高棉的劳改营里按经历与成分划分对待,感触万千…… |
|
关于红色高棉,约翰·马尔科维奇真年轻啊。 |
|
1973-1979,在柬埔寨,美国战地记者视角。几个历史时间点:70年美国扶植的朗诺政府上台,75年4月红色高棉占领金边统治全国、逆城市化,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影片也是选取这几个重要节点推动剧情,以更为个人化角度,展示几方势力角逐更替的影响。厚重的历史感,还原的社会场景惨状宛如纪录片一般使人如身临其境,残酷、危机和难以想象的杀戮,通过一部影片铭记一段历史。 |
|
编导不多听点亲历者兼主演吴汉润的建议,怎么舍不得拿出揭露纳粹暴行的力度了?吴汉润和原型长得还蛮像的,人生经历也是够唏嘘的 |
|
我还是很固执的觉得这些片子总是建立在西方意识的基础上的,如果从柬埔寨人民的角度去拍摄震撼力会更大。况且,这些片子总把西方人道主义精神鼓吹得太突出,而事实上西方援助总是自私而有限制性的。 |
|
片中大量柬埔寨语言没有翻译,只有英语跟法语有翻译,以至于对这部电影的观影提现极差。查阅了相关资料,大致明白后半部分无翻译的柬埔寨剧情,历史需要尊重,不可否认,红色高棉的极端社会主义是非常的反人类,但这同样借鉴了我生活的土地上的一部分人的分享经验。 |
|
老美记者,翻译官是朋友,难道司机就不是朋友了。影片不应该着重过多在辛尼和潘迪的朋友关系,硬是弄出的这条主旋律其实不太好看。 |
|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
这类片子不外乎政治背景下人民受残忍压迫的剧情,政权就是这样,谁当政谁就有权排除异己,国民党屠杀共产党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在历史的车轮下,暴政也会倒台,无论当初共产党支持谁,都不能违背历史的规律,人民是世界的基石,踩在他上面如果不能好好的对待他,终会绊自己的脚! |
|
Why do corpses have to pile up before people decide it's time to go home? |
|
以一场生动的场景再现来呼唤“Love&Peace”,放到现在看其实有些老套了。但一些场景在直给下还是会有不小的震撼,吴汉润从尸骨堆爬出来那一段让我更加钦佩一个演员的信念感 |
|
从Imagine响起开始手发抖,被这个奇迹般的幸存者故事仁慈化的金色地狱依然让人感觉噩梦近在眼前。Pran在听到Vous avez une cigarette时转瞬即逝的一丝犹豫完美演绎出冷汗的感觉。所有可怖之处,都是它伟大的地方。 |
|
所谓gc主义,就是个体算个屁。 |
|
和潘礼德肯定没法比,不过一部好莱坞出品的关于红色高棉的片能拍成这种水平已经很难得了,罗兰·约菲的大场面调度也非常出色,但是结尾放列侬的Imagine这不是故意恶心人么 |
|
不能仅因为红色高棉就去否定所有社会主义,毕竟波尔布特所谓的“社会主义”更像是屠杀借口而不是真实理想。看之前建议先去了解下红色高棉及柬埔寨的近代史以及此片所表现的真实事件,不然会觉得这部《两个男人的史诗》极其无聊。 |
|
我原本以为两位男主是编导用以反映历史惨剧的虚构人物,没想到是真人 |
|
近景空空的时候对白不断,电音和美声多过东方元素,这种间离让杀戮的恐惧渗透得更深更广,男主与周围人频繁的肢体接触尤其让人动容。这才是真正的大片,有血有肉有魂。 top |
|
关于红色高棉时期的真实故事之一,少不了西方关怀世界的情怀。对于红色高棉的邪恶行径主要在后部做了简单刻画,还是不能描绘出战争对人摧残的恐怖真相,照比直观S21监狱与Killing Field的感觉难以同日而语。不过对柬埔寨记者的表演真实动人。人祸照比天灾在人类历史上杀伤力要更大,使人类损失更加惨烈。能让理论实践演变成邪教的,是对人的本性的摧残与滥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忘记初衷的狂妄。唯恐这种悲剧仍会重复上演。 |
|
本片中吴汉是中国第一个获奥斯卡奖的男演员,所以这个影片绝不错过哈~~ |
|
讲述柬埔寨内战的电影并不太多!这部主题很好,但拍的,怎么说呢,一般吧! |
|
从技术水平来说远不如卢旺达饭店,但从题材尤其是真人真事改编而言,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作品。中国为毛要禁呢?费解。 |
|
就算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相也最终会大白于天下,公道也终会见于人心 |
|
如今看来不顾一切报道真相的记者太「政治正确」,而拯救一个帮助美国人的越南记者就算某种「自我救赎」也是太想当然;从受害者/越南的角度看,则是片面强调「逃离」。 |
|
电影的主线设计和剧情推进都相当的“美式主旋律”化,美利坚人站在一个悲悯却安全的位置,向深陷苦难泥潭的第三世界难民伸出援助的手,最终把他拉入自由的彼岸,成为多民族联邦的一份子;赤柬绝对是人类史和文明史上灾难级的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柬埔寨,无异于活生生的人间地狱: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被随意折磨、拘禁直至虐杀,就连周边的同意识形态国家,都把柬共的黑历史视作异端邪说。F@ck Pol Pot, F@ck dictator! |
|
友情线太一厢情愿了,难以想象这居然是主线;但柬埔寨的部分还是值得起立鼓掌,哪怕这已经是被美化的版本。讲述这段历史的好电影实在太少了,这片土地上演的才是真正的文明与野蛮。 |
|
motherfucker commies!!!!!!!!!!!!!!!!!!!!!!!!!!!!!!!!!!!!!!!!!!!!!!!!!!!!!!!!!! |
|
作为84年的片子,其实真的相当不错。如果是现在拍的,开头部分大概会把背景交代得清楚一些,前三分之一的节奏也可以更好,但这些都无损于后三分之二的重头戏,演员和情节都不断超出期望值。最后,那首Imagine用在这里,真是叫人百感交集。 |
|
第三世界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杀戮活动 与卢旺达饭店差不多 |
|
1.历经战争苦难时,留存着梦想和期待,在当下存活。岁月之后,便是晴天。
2.阅览战争片,虽然置身事外,虽然是过往曾经,但这些影像,无不触及人类共情的弦。
3.渴望和平,追求和平,活在和平。
4.置身于人类进程中的极小一部分,常怀感恩。无惧痛苦,反思苦难。
5.柬埔寨的竹屋草房,气血方刚的杀戮,行心思缜密的潜逃,云雾山林,死人血海。
6.“我必须要隐藏我会法语和英语的事实,装作一个懵懂的人,才能在乱世中存活。”
7.最后重见的一幕,闪烁的泪光,是欣喜和痛苦的回忆交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