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华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1966)

    最近更新: 2025-05-17 HD中字
    • 主演:奥斯卡·威内尔 (Oskar Werner) / 朱莉·克里斯蒂 (Julie Christie) / 西里尔·库萨克 (Cyril Cusack)
    •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
    • 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让-路易·里夏尔$$$Jean-Louis Richard,雷·布莱德伯里$$$Ray Bradbury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英国
    • 年份:1966
    • 更新:05.17
    • TAG:科幻,特吕弗,法国,反乌托邦,新浪潮,1966,法国电影,弗朗索瓦·特吕弗,英国,François_Truffaut
    • 别名:華氏四五一度,烈火,华氏451度
    • 片长/单集:112分钟
    • 豆瓣评分 7.5 (1666票)
    • IMDB评分 7.2 (45,318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1%
    • TMDB评分 7.20 (热度:10.93)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英国电影《华氏451度》的免费在线观看,《华氏451度》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剧情,科幻,惊悚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5分,有1666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也是其作品中最富社會及政治意識的一部。在未來世界裡,書籍一概被禁止,讀書便是犯罪,所有書籍都要交出焚毀。消防員的任務不是滅火救人,而是焚書和捕捉讀書人。於是有一些愛書者,把書背熟,希望日後可以流傳,這些人稱為「書人」。男主角本是一個忠心的消防員,焚書是他的職責。有次認識了一個女孩,受到她的影響,漸漸改變了人生觀,發現了書本中原來充滿了靈性的世界。經過這種溫馨親切的心靈生活,使她不能再忍受冷酷無情的機械社會。最後,他偷閱書本的背叛行為被妻子告發,他與情人設法逃往另一個符合他們理想的美麗世界......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五分钟看完科幻电影《华氏451度》,消防队员不灭火反而到处生火

    作者:乔克说剧

    弗朗索瓦·特吕弗 | 华氏451度焚书段落:人与火的交融

    作者:Afilmroamer

    未来世界孩子们不允许学习,每天吃喝玩乐,谁看书就要被抓起来《华氏451度》

    作者:悟空闹电影

    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也是其作品中最富社會及政治意識的一部。在未來世界裡,書籍一概被禁止,讀書便是犯罪,所有書籍都要交出焚毀。消防員的任務不是滅火救人,而是焚書和捕捉讀書人。於是有一些愛書者,把書背熟,希望日後可以流傳,這些人稱為「書人」。男主角本是一個忠心的消防員,焚書是他的職責。有次認識了一個女孩,受到她的影響,漸漸改變了人生觀,發現了書本中原來充滿了靈性的世界。經過這種溫馨親切的心靈生活,使她不能再忍受冷酷無情的機械社會。最後,他偷閱書本的背叛行為被妻子告發,他與情人設法逃往另一個符合他們理想的美麗世界,在那裡有書籍的存在,重複人類真正的生活。改編自美國作家雷·布烈伯里的科幻小說。(電影雙周刊)」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6 IMDB 7.9 高清
      Солярис
      1972
      剧情片
      苏联

      飞向太空

      Солярис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同样是科幻,库布里克谈人机、谈历史、谈哲学,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还原预测,无所不用;塔可夫斯基则一如既往地谈情感、谈回忆、谈宗教。塔氏极强的的内省力注定他只会把科幻当作人生的镜子、忏悔的神父,以至于整部电影中最惊人的部分不是哈莉的数次出现,而是克里斯在梦中对妈妈的一声轻呼。
      • 不要把科学问题当做爱情问题。塔可夫斯基和库布里克,一个是饱含了对全人类的爱。一个是完全没有进入人类情感的世界里头。
      • 必须承认我的观看方式出了差错,科幻不是理解《索拉里斯》的入口。它的姿态不是眺望未来,而是回望过去。即便飞向太空,人类要面对的还是自己,是人性,是最不可捉摸的爱。那缓慢的诗意不是文明的神迹,而显露出内心最隐秘的感情。水是一种最高精神,是意识的化身,把回忆都淋湿、浸透。最后一个场景真叫人感动啊。
      • 真是影院嗜睡者无法逾越的一座大山。
      • 正所谓“大师是给人指引方向的”,只是后来得道者们的作品很多都比这个要有趣了。
      • “人类需要人类”到最后解谜的关键靠的竟然还是外美史常识,噗。人物存在不小问题,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缺乏说服力,便难谈打动。诺兰好莱坞,塔氏好难嚼;诺兰的爱是万能贴,塔氏的爱是神秘源。虽然前者被后者秒杀,不过事实证明这俩拼爱的说起虚无混沌的时候都拼不过没爱的库布里克。
      • @BFI Southbank 有些地方抽象得让人抓狂,是完全超越理解力无论如何努力也够不到的沮丧。披着科幻外衣的老塔还是在各种地方露出它的本来面目,影厅里所有人似乎都在各自不同的某个时刻black out,结束全场松一口气= =
      • 本片与[2001太空漫游]和[阿尔法城]一同被视为哲理科幻巅峰之作。塔可夫斯基缓缓流动的诗意长镜头贯穿全片,节奏慢得考验耐心,但令人回味无穷。没有特效和奇观,只有对人性的拷问与自省。索拉里斯海仿佛一面镜子,投射出人类亘古难解的关于自身的弱点与疑虑。高速路,水草,大雨,神乎其神的结尾。(9.5/10)
      • 我想找条出路,到底有没有出路,我信佛,这有没有帮助。我试图接近幸福,可什么是幸福,我概念模糊。
      • 老塔这片太小看科幻了~不过话说回来,能把一个SF按着聊斋的思路拍出来,也真是一种技能。。。以及我终于知道为啥讨论interstellar有人拉出老塔了,这就是爱/就是人性的思路真是够了。。。
      • 专治各种失眠
      • 在塔可夫斯基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在水底油油招摇的水草~
      • 8/10。老塔以诗意的力量洞察大地与心灵,开篇从房屋旁湖泊平摇到浓雾灌木中人物的双腿/上摇至脸部,浮沉河蚌、棕马跑动、鸟鸣的美景旋即切换成耳朵特写,仿佛聆听生命;单调狭长的日本高速路和幽暗隧道,当男主角在陌生异化的空间站感受亡妻/亲情的爱,太阳雨中门前给父亲跪下净化了羞愧之心归属家园。 @2016-11-05 00:00:59
      • 不得不说是闷片,男主开场看湖一fin钟,结尾看湖一fin钟()然而巴蛤配乐、荷兰风俗画与失重场景皆无比美妙。女主就是绫波丽,一代目、二代目……略。这样看来庵野确实从索拉里斯中获取很多灵感,用一种更能被流行文化与年轻世代接受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 用「飞向索拉里斯」的概念呈纵横向的统摄与探讨渺小人类的最基本单位:爱。飞向太空即飞向人类自身,老塔的电影不能单纯听和看(视听的影像之诗),更像是一种依附于哲学之上的阅读经验(警世启示录)
      • #重看#siff@影城;人类困境的醒世恒言,索拉里斯如记忆之海,复刻的镜像世界,更是生命进阶的飞升,无论冰冷太空舱抑或家园湖畔,他的梦境里永远是父母相爱的时光,爱超越所有科学命题,星穿里无法说服我的一一兑现;结尾堪比2001般震撼,他跪在父亲面前,热泪盈眶。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只是假定了太空这一特殊环境来阐述思想,换言之题材只是表达塔式哲学的媒介。 他通过索拉里斯之海来引导观众——以形而上的思想引发我们的思考,在这点上,塔可夫斯基与库布里克是共通的。老库展示了科技与人类的未来,老塔提出的则是如何自知与自省,至于爱这么复杂的事情,让我们在无垠的宇宙中思考吧。
      • 我最爱的电影里能排top 3。有一种湿漉漉的特别的美。
      • #057#在索拉里斯星,人的意识可以通过海洋而被投射成为血肉之躯的实体,在这里,意识与存在的问题被具象化:你对爱人的爱幻化成的人究竟还是不是你爱的人?如果说《2001太空漫游》通过生与死、渺小与伟大的对立来谱写太空《奥德赛》,那么《索拉里斯》则是一部迂回徘徊漫游三界的《神曲》。
      • 对我来说全世界只有一位导演每看必睡,那就是老塔,这部半夜看更是云里雾里困意袭人。主旨大义我还是不扯了,就觉得那个年代在美术和特效水平还很有限的情况下,能做到避免五毛特效,看起来不low就挺厉害。看完还讨论了这个疑问,就是貌似大银幕看老塔总会有些音效特别声大刺耳,这也算特色之一?
    • 豆瓣 9.1 IMDB 8.3 超清720P
      Metropolis
      1927
      科幻片
      美国

      大都会

      Metropoli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
      •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
      •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
      •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 Cyberman前传。
      •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 豆瓣 7.8 IMDB 7.0 正片
      Alphaville
      1965
      剧情片
      法国

      阿尔法城

      Alphavil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阿尔法60是一台飞利浦电风扇加灯泡,价值3美元。其声音来自某个刚做完声带手术,正学说话的人。黑色科幻电影,比2001太空漫游早3年,同样早于塔可夫斯基。有1984的影子,反乌托邦嘛。他那时仍爱卡里娜。粗糙不真实的动作戏现在已然风格化。他看穿了苏联,怎么若干年后被文革骗的晕头转向?
      • 我还真看了。把1984、2001太空漫游、Matrix、痛苦之都搅拌后撒上诗意,就有了本片
      • 我怎么看出天朝的影子。。。他犯了什么罪?他们的行为不符合逻辑,他在妻子去世时哭泣;每天都有词汇从书本中消失,敏感词咩【例如“良知”】。。。
      • 戈达尔说过,声音可以独立于影像之外,尤其是音乐,“音乐有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像车子或街道是活的元素”音乐与影像 「以对位并行,音乐甚至可以否定影像。音乐是来自外面的 世界」。阿尔法里的配乐甚至里面的对话和影像几乎是脱离的,这个虚构的城的主脑一台名为Alpha 60的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的声音更是令人感觉置身于噩梦中。声音在该片中起到了极重要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说画面不再重要。大胆的跳切、演员直视镜头的表现力,負片效果,以及其他特效。 还是倾向于认为戈达尔的影片解构了经验世界,解构了Orpheus。以符
      • 诗歌照亮了黑夜;一把手枪摧毁了阿尔法城!
      • 疙瘩儿的迷人仍然在他硬邦邦的浪漫。有一些段落镜头真是太可爱了,但烦人的也多。处决剧院的装置就很好
      • #SIFF 重看。大型神棍,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混进这片,这片自己后来又混进别人拍的很多奇怪的东西。谜之爱情故事,neon sign addiction晚期患者。将黑夜照亮的,是诗。
      • 在阿尔法城收到两颗小豆,从零到无。太空歌剧背景下亲王《寂静之城》式圣经即字典每天删减的超级电脑控制下的小城,游泳池中正在行刑,诸如因妻亡而落泪之丈夫犯人们,枪响跳入池中,一群美少女接着跳入,将之淹死……随时有“今晚我们学习了生与死、两者同处于一个循环中”这样耐人寻味台词。
      • #重看#SIFF@环艺;音画分离玩得溜,平移镜头随手来,背景色切换,负片影像效果,与画框外的沉默时间同步;一个反乌托邦的理想国故事,一次精神漫游的黑色科幻,不无戏谑,全无正经,疙瘩就要逗你们玩。
      • #SIFF# 环艺/九成。 戈达尔极具前瞻性(1965年就洞悉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的科幻电影:对技术的统治(服从机器逻辑)、时间(过去和未来不存在,只有现在)、技术对精神(自由意志)的控制、艺术的沦陷皆有哲学层面的探讨。只是结尾爱拯救一切太过简单化。
      • 初看还以为是控诉文科生建立的政治极权主义,细看才知道是吐槽理科生建立的工具理性极权主义。。一笑。以及,在美国会被拍成超人或英雄的故事,被戈达尔变成了冷冷的黑色电影。
      •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非常有意思啊,很多地方现在想想都很值得玩味,像是1984却多了浓烈的幽默感。虽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没有完全看明白吧。。。但“我爱你”我看明白了。<3
      • 疙瘩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 2015-06-14 大银幕重温 ★★★★
      • 處處實拍,無意搭景,企圖僅用對白提醒觀眾其僅有科幻性的場景設計,該以「極簡主義」還是「簡陋無比」下眉批?亦或以上皆是?科幻與黑色兩套類型公式於故事上勉強銜接得當(僅管欠缺創意)於美術上直接衝突,卻反而形成一套能自圓其說的,對「異化現實的幻想風格」的異化。巧合?高達之匠心?
      • 阿尔法城的准则是沉默,逻辑,安全,谨慎。 天朝的准则是沉默,和谐,安全,谨慎。神奇的国度不需要逻辑! 以50年后的今天向大师致敬!
      • http://www.56.com/u27/v_NTc5MTMzNzk.html
      • 呜呼!狗达在拍[阿尔法城]的时候一定是在恋爱,否则怎么会一反常态地把爱情塑造成一切的出路了呢?这样的陈词滥调也体现在他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结果自己的哲学思考显得亏欠。不过狗达的脑洞依然很大,他也意识到人类自己才是这堕落的始作俑者。只有靠反逻辑的诗歌与爱情,这一恶性循环才能被终结。
      • 只有开头旅馆那段可以 最后的咖啡笑话真冷 然后其他完全是狗屎 什么爱什么不许流眼泪
      • 卡里娜读诗那段美极了!!
    • 豆瓣 8.1 IMDB 6.8 HD中字
      Bis ans Ende der Welt
      1991
      剧情片
      法国

      直到世界尽头

      Bis ans Ende der Wel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每个导演一生都在拍一部电影, 文德斯的每部电影都是一段奇妙忧伤,没有终点的旅程
      • “世界”这个带着终极色彩的词包含了空间与时间两层意义,而文德斯这部所谓终极的公路片最后却因为体量过大而成了一盘空洞浅薄的大杂烩,最终原因在于他把旅行这个时空性地动作人为地分割为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影片前半段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追逐里令人惊讶地缺少了时间影像,女主角的追逐好像移形换影,只能看到一堆瑰丽的山河画面,却没有其中的精神。后半段他走入时间的探讨里,旅行与历史都走到了尽头,于是他继续起克里斯马克的思考来,讨论起记忆和梦的话题。文德斯关于文字与画面的思考再度出现,似乎在说,画面只能反映当下或者记载过去,未来还是要靠文字书写,因此作家的叙事经常先于画面一步。这里是这部冗长的作品里最有趣的地方,只可惜没能展开。
      • 可能是我哪里有问题,为啥我觉得情节乱七八糟,人物动机莫名其妙,啥科幻啊,不仅毫无科幻精神还可以说是反科幻或者反技术的,费了好大劲这都讲了些啥…… 画面和音乐是很好,但是也不能这样硬拼凑吧?其实一直喜欢文德斯的,看到那么高评分对这部也很期待,然而简直一团乱麻,女主全程都不像一个真人,美人露肉笑到后面多到审美疲劳,要不是确实有一些诗意的片段,三星都不想给……
      • 9.4/10 唐诺说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看一遍就足够的小说,因为它不过是写尽了一切小说的可能性。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说普鲁斯特不是将生活写进小说,而是把生活成为小说。所以在我看来,长达五个小时的本片也是如此,文德斯对于创作和书写做了一份史诗级答卷。世纪末的末世不过是幌子,世界尽头处在灵魂中央。对于影像和“看”的畏惧,对于书写的崇拜。克莱尔用特殊的相机看着的亲戚,身穿黄衣头戴蓝丝带,正如几百年前维米尔通过暗箱看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走出东京的小巷是否致敬小津?飞机和荒漠,是辉煌的西部好莱坞。最后纷争的影像何尝不是太空漫游2001。绘画,数字成像,从实体视觉到梦境视觉,这是对未来视觉艺术和艺术史的指南和赞歌,这是一切影像和一切表达的调和,是艺术家最自觉的梦。不是科幻,而是博尔赫斯般的作者论。
      • 1.文德斯集大成之作,可与[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德州巴黎][美国朋友]相提并论。2.长达4.5小时的末世科幻公路片,恍若一场无尽的旅程,从尼斯到柏林,从莫斯科到北京(陈凯歌协助拍摄),从东京到旧金山,及至澳洲空丽荒野中的原始部落(原始vs未来科技),犯罪公路片也成了诡异迷离的梦境启示录。3.色彩运用帧帧迷人,原声配乐曲曲动人。4.摄影、图像与梦境作为母题:可视电话+粗粝失真的DV+迷幻暧昧的梦境图景,对沉沦、迷失于黑夜之梦与图像序列的警世恒言——“太初有道(言),末世唯有图像”。5.以山姆·尼尔旁白贯穿首尾,还有他永远在打字或弹钢琴的身影,以文字/文本与音乐来对抗图片/影像。6.文德斯的电影中,大都市与大自然的二元对立头一回如此昭彰可见,而他最爱的“地平线上的曙光/晚霞”图景亦不断复现。7.“科学里总有明天。”(9.5/10)
      • 这些时长惊人的大师作品,通常都没有故事性或逻辑性,导演也只想借影中角色来传达个人碎片化的感悟,所以它们都很闷很荒诞。但是这部用千禧风貌开启了一趟环球之旅,缤纷眩目的影像视听拯救了剧情的无厘头,几乎每幅画面都可以当壁纸,女主的每套造型也能引领时尚潮流。其实电影的地点跨度和男主的身世设定是很典型的特工片套路,可导演非要以抒情化的艺术角度呈现这个故事,甚至后期在进行科幻实验的同时还要展现大家一笑泯恩仇在澳大利亚原始腹地的纯真生活,不同元素的碰撞就产生了割裂感。与其说最后收尾仓促,实际上导演一直在随心所欲的变化,每一段情节的转变都无理性可言。不过最奇妙的是,结局竟能让一切拨乱反正,小到女主大到世界都重回正轨。尤其是女主终于不再追逐男人的步伐奉献自我了,实在可喜可贺。
      • 五个小时如体验了整个人类历史一般。文德斯在70年代就有了构思雏形,当时千禧年似乎还很远。等到拍摄完成却已进入90年代,一切都变得太快——所以里面的电脑、网络的设定,看起来才会有点怪。但电影给这五个小时以外的想象太多了,从都市犯罪片,到沙漠人文片,它包罗万象,原创性独一无二
      • 试图捕捉梦境的 不是奇才就是惶惶不可终日者; 3部 前后看了好几年
      • 不敢妄言这是公路片的终极形态,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部集合了所有可能要素的完整公路片。文德斯自始至终都是孤独的,独自越过千山万水只为捕捉瞬时的美丽;而文德斯终归又是浪漫的,所以他才赋予了人物如此强烈的毁灭性倾向,温柔地试探着义无反顾的边界。文德斯正是借助这样具有缺陷的人物的存在本身来表明当代乃至未来人类感情无法持久以及个体终将回归孤独的事实。初生有道,而末世只有影像,在这个意义上整部电影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微观缩影,文字与影像作为贯穿其中的两种信息传播媒介时刻处在相互博弈的状态,而这场承载着时间厚度的战斗注定没有赢家,文德斯能够做到的唯有给予我们一窥时间隧道的幻境,最终又只能狠心将其戳破,因为他深知时间的不可逆性,靠得太近便会深陷记忆的泥沼成为现实中隔绝人世的黑洞,而艺术家的使命必然面向未来。
      • 280分钟,Wenders的末日浮世绘。 一路从西方到东方,从现代到原始,从城市到荒野,他们于轻歌曼舞中穿越世界,跨越风情万种的影像,伴随着打字声走向完结的小说,还有一首接一首迷幻的音乐,哀伤和激情在迷离的追寻中弥漫。全部感官掠过绝美的世界,直到尽头,只为爱情的幻觉。 失明的人可以重见光明,却只是丑陋的影像,失却的梦可以召回,却让人迷失其间。在被梦境捕获之后,Clair和Sam都凝滞在了自我的幻境中。关于自我的幻觉消除了关于爱情的幻觉,而对自我故事的叙说也消除了关于自我的幻觉,于是虚构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迎来截然不同的结局。 Present will look after itself, but it's our duty to realize the future without imagination. 历尽千帆,寻回自我。
      • 1999年,世纪末,印度核卫星失控,没人知道它会坠落在何处,它在地球的臭氧层上滑翔,地上的人被恐惧笼罩。有人说,这个世界到了尽头。人们开始四散逃离,只有她不在乎,随意行驶,像是在寻找什么。而寻找,则是文德斯电影里的主要命题。随后,某种可触达的科技感开始渗入镜头。偏僻,边缘,撞毁,损坏,废弃,遗失,无法联系...这些关键词屡屡被写下。但是在中段之后,重复性过高的问题开始出现,只是取景地不停改变,人心却没有什么进展,使人无法不问这样的问题:尽头究竟在哪儿?作为观众,我只发现世界之圆是没有边界的。直至电影后段开始,我才明白,原来我的尽头就是这个世界的尽头。我的尽头情结原来是死亡情结。意识到这点之后,我突然松了一口气,原来世界一直在我手中啊。
      • 一部电影,三部普通电影的体量。没有字幕,但不影响观影。这本就是一部不需要太多语言,甚至是跨越语言藩篱的末世预言。一段因缘际会在未知的灾难下横跨经纬,人类文明暂时回归太虚,人类羁绊仍依然牵连。一直喜欢“直到世界尽头”这个title,因为世界是圆圈,但生命有终点。线段,圆圈,妙不可言
      • 28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目前看过的最长的电影。Wenders的终极公路之旅,足迹遍布全世界。虚拟的科幻末世设置下的梦境探索迷幻又忧伤,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渗出灰暗与绝望,但Wenders始终是温暖的,他让飞蛾扑火的热烈成长为勇敢的自爱,也让结局如此迷人。
      • 4.5;五小时体量够磅礴,如人类简史缩影——空间维度,历经世界各地,直至升上太空;时间维度,以源自土地的原生文明抵挡工业化/核武器的侵蚀,以牺牲现实存在的鲜活达成科技发展;文化维度,从以语言记录历史到沉溺于记忆/梦境影像化,直至最终仍为文字书写而拯救。探索伦理禁区的危险,创造自毁怪物,核武与脑波影像生成是其内外呈现手段。延续承接一贯主题与表现手法,多种影像介质调和,日本段如《寻找小津》,澳洲段如《德州巴黎》,摄影美得惊心动魄,尤其后半部分的梦境具象生成,迷幻得晕眩,契如遁入自恋虚无的深渊;配乐品味一如既往的好。以世纪末为前提谱写的末日焦虑之歌,以作家旁白为切入视角并贯穿始终,因而拥有“虚构”文本的意味,具有被上帝书写的隐喻。前后略割裂,更偏爱后半迷失在灵魂迷宫段落,甚至隐有赫尔佐格之感。
      • 表现中国的部分用了强烈的摇晃镜头 痛心
      • 导演剪辑版三部曲,将近五个小时,没有中文字幕,还好对白比较慢比较少,靠着英文字幕啃了下来。故事背景为设想中的千禧年世界末日,第一部非常迷人,一个女人追寻一个男人直到世界尽头;第二部第三部稍显凌乱,主要是科幻上的内容维姆·文德斯把握不好。但整体而言真的野心非常大,摄影、音乐极好。
      • 7.8分。我发现,所谓艺术片和类型片的分野,就是类型片更多诉诸观众的情绪情感和表层意识,艺术片更多诉诸观众的深层意识、意志并挑战习见的叙事常规。类型片看多了,人会无聊,蝇营狗苟,艺术片看多了,人会神神叨叨,自寻烦恼。所以两种电影都需要,都有存在的必要。类型片因其可以大量仿制和复制,所以数量贼多,艺术片物以稀为贵,所以很少,拿一种去否定另外一种,都是别有用心或阅世不深。
      • 8.8 1,4.5个钟头,恢宏的叙事,美丽的风景,任性的激情,深奥的哲学,但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不知道是什么,就感觉有些美中不足。 2,作为科幻电影放现在看,科幻感较低。按理说,越长的电影越能俘获我的芳心,当年贝纳尔多·贝托鲁奇5个钟头的《一九零零》就霸占了我的年度最佳。 3,空虚(绝对意义)背后还是空虚(绝对的空虚),人类顽固的去追寻的一些东西,所谓自由浪漫的爱情、一生的愿望或理想、流芳百世的伟大头衔等等,在天地宇宙间都似梦幻泡影,转眼即逝。然而人类不对意义和永恒有所追寻,那又要该去追寻什么?这种存在的荒诞性文德斯经常用二元对立展现出来,比如他在《事物的状态》里用死亡来表达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和隔绝。而文德斯认为世上只有一个故事,而其他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重复“二元对立”这个荒诞的故事
      • 【4】280min。确实是终极公路片,在时空的涌流中完成类型转换,从景观展示自然过渡到媒介反思乃至人类之诗,构建精深恢宏,唯一缺憾是在需要的时刻缺少“梦幻”。
      • ~In Stock~(环游世界型公路电影,装饰艺术及前卫服装博览,布鲁斯及衍生音乐大赏,导演灯光、配色及取景教学片,绿帽侠必备指导手册.Part1中废土场景-开篇公寓、里昂集市、巴黎站台,现代场景-柏林玻璃房、北京长安街、东京胶囊休息舱;Part2中日式和风配澳大利亚荒漠,西部小镇佐cult实验室的场景真的看湿了,加之导演"动感"不失凝练的技法,"干净"不失丝滑的剪辑,以及里斯本电车错行、手铐国标舞,避难所奇想乐队《Days》的即兴等等,太精彩了.本想着结尾以"rock&roll"拯救世界作结,但没想到竟探讨起科幻片中永恒的"梦"的主题了,那句"In the end, there were only images"让总是辍笔的我顿时恛惶无措,当然,若是实验影像部分再先锋一点就更完美了)
    • 豆瓣 7.3 IMDB 7.7 HD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
      科幻片
      美国

      地球停转之日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071231 哈哈,这片子让我想起H.G. Wells的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那个片。'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哼,想得美,对于比自己高等的生物,人的反应只有两个 - 恐惧盒消灭
      • 地球停转之日.1951.The.Day.The.Earth.Stood.Still.BD.MiniSD-TLF.mkv
      • 与其说是展示力量,倒不如说和耍耍幽默。
      • 从立意、剧情到特效(如果那也可以称之为特效的话)都很二逼的电影,我很犹豫还要不要浪费时间看翻拍版
    • 豆瓣 8.1 IMDB 7.8 HD
      Brazil
      1985
      科幻片
      英国

      妙想天开

      Brazi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
      •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
      •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通往死亡的理想,但它的过程无比美丽。这部电影的梦境作为心理状态引导主人公现实世界的行动,梦境中的隐喻形象在现实中被强调以及再现,引起对现实社会的再度深入刻画,叙事非常扎实。虽然是1985年的电影,但是拍摄手法却很有实验默片的感觉,各种蒙太奇的运用也十分复古,很有意思
      • mkv 特里不是搞科幻而是真正的奇幻高手,前面科幻的部分可能是故意用“生搬硬套”来讽刺某些定式,要不是有那些疯狂的管道工我就看不下去了。真像C说的,后半部分简直是喷发了。我还不信,直到最后11分钟时简直移动不了身子被吸引着,结尾大大加分,童话变咒语。梦境和现实就是应该用电影呈现。
      •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 本片在抛弃观众领悟能力的前提下做到了完美,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从人物到背景皆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观众在两个半小时的情况下很难完全吃透,除了体会到像奥威尔的《1984》一样辛辣的讽刺了专制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及思想禁锢外,那意味深长的结尾所要表达的有关哲学的讨论,只能在观影的过程中被动地忽略掉了。
      •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 其实主人公应该叫Joseph K Winston--他分明就是Orwell"1984"里的Winston和Kafka"Castle"里的K的结合体。
      •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 2024-8-17重看;4.5;各种癫狂隐喻,最后半小时绝佳超验意识流,以最美好的希冀反衬最深沉的悲哀,突破天际的想象力不足以形容,是荒诞现实土壤上诞育出的普世恶果。 卡夫卡式噩梦具象演绎,架屋迭床的官僚系统如蚁窝,被文档淹没的螺丝钉们于集quan制度中的浑噩漂浮(听到文件缺失的修理工恐惧到立刻犯病,这才是真正的地狱笑话),伥鬼终生不会意识到被囚禁、被监视、被洗脑的处境,巨型建筑映衬下的微渺人物(城堡大门的意象永不过时),误捕后家属签收收据是某地镜像,敖德萨阶梯上的脚步步步逼近,奔向自由的人被公文吞没,发条橙的寓言永远复活在1984的谱系中。 大量致敬大都会,表现主义之魂再次复活,冷战期对未来科技展望的特征很明显,甚至超前预告了现时智能家电的来临,以及人在机械时代被物化、被异化的必然走向。
      •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