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头的童谣宛如宿命一般缠绕着后续的兵贼人物,写实的街景代替棚景,某些场口今天看依然震撼,也算是后面几十年港产警匪片的开山作了。那个贼是真的吓人。 |
|
非常惊艳,警匪形象、剧情走向都极具张力,对隐藏于城市中的暴力和疯狂表现得异常严肃、惊恐。作为新浪潮的一隅,挖掘出城市与人性中的阴暗面,完全可以接轨七十年代的世界电影潮流(新好莱坞类型革新、现实主义潮流、对都市文化的反思),城市俨然已经变成暴力和欲望的主宰,社会在运动中变革,电影也在新浪潮中革新。香港新浪潮对电影内容和形式的反思和革新,尤其是那股锐意创新、大胆激进的创作力,对后来的香港电影影响深远。 |
|
7.6,作为港式警匪片的先驱,影片的生猛程度令人心惊,甚至可作为惊悚片的范本。虽然依旧带有香港电影的粗糙,但主线人物的塑造已经非常成功了。 |
|
章国明电视转电影后首作,以悬念推理创造新视听风格,功夫片衰落后推动港影多元化时期到来。墨镜白眼、警察落选者形象的匪徒,被逼至绝境的球棒对子弹。“断一只手指,练九阴白骨爪;断四只,学六指琴魔。断正只手,就是独臂刀了”“-打劫银行啦!--哦,我以为撞鬼” |
|
2020-10-04,当陈国新和陈欣健同时出现在一部片子里,我就会有点懵 |
|
新浪潮气息十足,生猛、大胆,有鲜明的创新意识,香港警匪片开山之作。追逐戏精彩的,有几场应该是快进了,十分局促
人物还挺多的,丰富立体,胆小的新人警察、老练的周帮办、不喜欢男友当警察的珍妮、顽皮有灵气的牛仔、心理变态想报复社会的阿标等等,其实一个半小时有点仓促,但回想起来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导演叙事真是干脆利索
点指兵兵的孩童游戏应该很多人都玩过,其实有种宿命感,点到的当兵,反之为匪,电影里投考警察不成的阿标由此诞生报复的念头,但电影没有讲宿命论,更多的是表现当时社会的警民关系,现实社会中边缘人物的命运,非常经典、有时代印记的好作品
泰迪罗宾的同名主题曲挺好听 |
|
反派的斗鸡眼很经典,看上去很邪魅,故事中规中矩吧,没有深入挖掘恶的根源。 |
|
从初中就开始关注,但由于影片画质问题,就一直放着没看,相信总有一天能相遇,直至去年年末看到Spectrum Films在Facebook上发布《点指兵兵》的发售消息,就一直期待着,终于在昨天看到了期待已久的这部电影,本来带着很高期望,但看了之后觉得豆瓣的评分还是蛮中肯的。作为章国明导演的处女长片之作,也局限于各方面条件有限,确实非常粗糙,就算经过蓝光逐帧修复,画面整体质量依旧不太理想,故事前面铺垫过于拖沓,到后面才慢慢渐入佳境,那时候才感觉到导演开始进入状态了,如果情节能够再紧凑一些,气氛渲染会更好。泰迪罗宾的歌曲深度其实比电影表达得要更好,电影中对于这种“谁是贼谁是兵”的命运没有花太多笔墨去刻画,只是剖出了这个命题而已。 |
|
金興賢張國強王鐘少年廿五廿六時。型到呢。。。。 |
|
趕在去看望重病親人前, 去電影資料館看這部名片, 我應買碟多時, 才等來大銀幕機會, 章導演還會出席映後談, 是十分難得, 但沒辦法, 我親人在廣州, 回去須時.....我在字幕快完時趁沒亮燈沖出影廳, 漂亮干練一頭清爽的策展小姐問我, 上洗手間? 尷尬的我只好說, 不好意思, 趕時間, 不想影迷走人的策展小姐無奈為我拉開那外門, 我狗沖下樓梯, 不敢望門外其他工作人員.....我一向是這類七八十年代港片的鐵粉, 這些導演肯來的座談會絕不落下的.....我的輝煌記錄(自命的), 七小福映後談, 講到師父時, 羅卡先生說叫師傅似和叫的士師傅差不多, 我發言反駁, 師父是父親的父, 傳統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才叫師父! 說回點指這部, 外景特多, 鏡頭凌厲, 劫銀行和大 |
|
★★★☆ 香港現代警匪片開山之作,作為章國明的長片首作,確實算得上驚艷。角色上,阿標從報考警察失敗到沉淪成為劫匪,故事上,從警察追捕劫匪到劫匪追殺警察,警匪的關係被倒轉,都如首尾各一場的點指兵兵遊戲,誰都無法在遊戲開始之前預知誰是兵、誰是賊。第一幕有些太拖沓了,並且部分情節也能看出為了娛樂性做了妥協,但是章國明對於寫實影像的打造與緊張氛圍的營造,都為電影在不斷加分,凌厲且生猛。張國強作為演員的電影首秀,結尾長廊的一整段戲表現非常出色,恐懼、怯懦、歇斯底里、拼死一搏,但凡當年就有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獎的獎杯可以說是非他莫屬。 |
|
结局很意外,整个影片虽然粗糙却充满了张力,泰迪罗宾的两首插曲印象深刻。 |
|
四星半,这个劫匪形象牛逼炸了!主线发展、戏剧场景、人物关系今天看来已无甚新奇,然而像开头的孩童游戏、反派因斗鸡眼被警校拒绝、兵与贼的相互追逐这些巧妙的情节设计为故事赋予了强烈且独特的主题性。而且新浪潮的写实风格融入并服务剧情,抢银行一场戏,并不复杂,但导演充分调动着环境中的现实因素(像小贩)推动张力,随着警察帮老婆婆打开银行门的动作(视角在门外),劫匪在画面中显现并开枪,警察中枪鲜血迸出,老婆婆待存的硬币以同样的动势散落,非常有力道,真是神来之笔。 |
|
算是香港警匪片的雏形,没有后来浮夸的打斗和摆pose,而是走写实路线,整体比较粗糙,结尾癫狂。年轻的张国强差点没认出来。泰迪罗宾监制、编剧并作曲(做监制时名字还叫关维鹏);策划:陈欣建、何家驹 |
|
主角的流动,警匪追捕的反转,警察的复杂社会关系,以生理疾病表征精神变态,粗糙生猛偏惊悚片的拍法,仍然可以看到新奇之处,并且十分凸显香港电影同时具备写实与过火的特质。 |
|
香港早期新浪潮代表作,貌似是港式警匪片的雛形 |
|
年轻的张国强 |
|
鬼捉人遊戲,從小孩擴視到社會的動盪,瘋子警察,槍的執念,和社會的排擠。喪膽非也人性,而回到社會的淘汰。警察的爛槍法,與匪賊的神準形成對比。張國強飾阿榮,許炳森飾阿標。後段的打鬥濺紅,從警追賊,到賊追警,身分轉換顯現社會不安。面具打劫銀行,警民不合作,實景穿梭。泰迪(關維鵬)兩首歌 |
|
勉强及格。无论梁普智的《跳灰》还是本片,都由退役的陈欣健提供内容,此人对香港新警匪片的贡献可见一斑,本片主演王钟后来也捣鼓上了写实主义警匪片,陈欣健是这一切的源头。开场就扔出孩子们的点指兵兵游戏(香港电影常用孩子来寄托人非理性的邪恶成分),但此后的部分只是一出庸常的警察捉劫匪戏份,直到斗鸡眼的逃逸匪徒展开报复,之前泰迪罗宾的励志摇滚不再出现,角色状态似乎也完成了转换,匪徒变为猎人,而懦弱的新警察张国强则步入癫狂,响应了全片对城市这座钢铁森林的躁动无序的定调。警员们鲜明但又不太戏剧化的状态应该也是陈欣健的贡献,全片风格粗粝以致于有些令人生厌(苍白的色调略显随意的摄影剪辑,演员油腻的头发),但这些又能被包裹在全片风格里,这也是经济基础决定视觉风格的一个例子。 |
|
香港新浪潮开山之作,与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有相似。这部应该也是港产警匪片的鼻祖系列,故事的主题其实极其灰暗,宿命论始终萦绕着人物与情节走向。张国强饰演的配角戏份不够,最后突然冒出来的情节有欠说服力。匪徒与警察互换角色的高潮一幕很有意思,过火的刻画丝毫没有掩盖掉导演要传达的意识。 |
|
泰迪罗宾客串演出。斗鸡眼匪徒演的好啊,恐怖可憎,又癫狂,结尾大战贼抓警察,一反常态,警察不是后面成龙式的神勇无敌,周润发的狠辣飘逸,警察也是血肉之躯,会害怕,会退缩,但警察的使命永远不会变,除暴安良,维护社会治安。 |
|
很厉害,剧情略逊于几年后的《边缘人》,但整部电影的完成度不错,确实称得上香港警匪片的先驱,章国明不拍电影了真是可惜,这部的人物形象放到现在都算震撼。电影开头,泰迪罗宾演唱的主题曲《点指兵兵》就已经点明了故事主旨,“一个走一个追,兵贼仿似早分配。今天的你像那当初的我,他朝对错变幻多”。是兵是贼只是命运偶然的选择,性格乖僻拿起碎酒瓶的孩子在未来可能成为贼,一心想当警察的阿标若不是天生斗鸡眼或许真能和陈沙展一样成为惩恶扬善的辣手神探。结局也拍得很有意思,小队中只剩菜鸟阿荣一人面对如同惊悚片中走出来的阿标,开头警队射击训练的画面再次重现,只不过这次兵贼身份互换,长长的走廊中人形靶变成了阿荣,持枪射击的却是匪徒阿标。而结尾阿荣侥幸躲过一枪后用棍子硬生生打死阿标的情节也更说明了,兵贼或许只有一线之隔 |
|
香港警匪片开山作···确实这里头包含很多,但我还是喜欢前半部分 |
|
7.5;你冇得撿 |
|
3.6分。
这部电影和有警察经验的陈欣健关系密切,后者曾经是警司级别,负责过九龙的刑事侦缉治安工作,所以对当初香港警察内部的运行机制、同事相处,以及警民关系颇为熟稔。反映到电影上来,就能看出片子和后来夸张过火的八九十年代警匪片,差别不小。注重警察心理的细腻描摹,也展现办案过程中的困难重重,是这部电影的写实基底。
片子讲述了一群悍匪,在抢了警枪,并自制枪械之后,犯下连环劫案和凶杀案,最终和主角展开生死博弈。故事并不复杂,和后来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有相似之处,都是借由枪或炸弹这类极度危险的象征物,昭示彼时社会剧烈的人物冲突和内心异化。不过,章国明的导演风格要比徐克温和熨帖得多。 |
|
泰迪罗宾唱足了两支歌!有好几场戏特别喜欢,像打劫银行等等…… |
|
新浪潮风格的香港才是最浪漫的香港,胡渣佬王钟真係有型 |
|
必须先明确一点:香港新浪潮的肇始是1年前严浩导演的《茄哩啡》,许鞍华接受采访谈到《疯劫》时也是拿《茄哩啡》和徐克《蝶变》对标的;即使同在1979年,《蝶变》和《疯劫》上映时间也早于这部章国明电影导演处女作,因此章国明于新浪潮的开创性似乎不如很多豆友评论得那么大。事实上本片只有最后半小时可看性较高,前面过于拖沓,亦不如徐克和许鞍华的新浪潮处女作那么纯粹(严浩《茄哩啡》目前难以看到暂不置对比)。而纵向来看,5年后横空出世的《省港旗兵》,才是写实性警匪追逐的高峰 |
|
可怜的王钟公.. |
|
三星半,算是新浪潮~王钟作为一个常年反派配角,这部电影倒是不错,张国强的表演没有层次变化,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原因~ |
|
作为长片首作实在技惊四座。虽然对“点指兵兵”的意象(警匪之间的辩证关系)未能做出多么深入的探讨,但是凌厉的影像风格和紧张的氛围塑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章国明对动作场面的拍法确有独到之处,只是需要一个更为强大的文本和主题来施展技巧(第二作《边缘人》部分补齐了这个短板)。 |
|
非常赞,开片的镜头语言就非常吸引人,且随着剧情发展,观感也在不停变化,直到有cult 异味出现^_^,反派形象设计的如此出彩。 。。另,斗鸡眼开枪都有准心,这个科学么?又及,一定看粤语版才原汁原味! |
|
香港新浪潮一代作为本土成长并有留学或电视台工作经验的导演,创作视角聚焦在了都市化的香港本身,注重对香港社会底层形态的呈现。在这个急剧变化的都市里,以治安为代表的都市秩序观念,遭遇失落的年轻人的冲击,最后两败俱伤。 |
|
#香港新浪潮# 与《蝶变》、《疯劫》同于79年上映,构成第一波声势浩大的“香港新浪潮”,并开启了80年代流行至今的“写实警匪片”风潮。同辈作品的弊病在《点》中同样显而易见:电视编导出身的新生代导演知悉观众对视觉快感的需求,作为新兴娱乐产业的一分子卖力地满足观众,如平行开展的六段搜捕工作,其中五组警察均巧合地撞见交欢途中的男女,如此戏剧性地“巧合”非取悦观众外并无他用,分散的视点在贩卖情色的商品展示后又即刻干净利落地收回主角团的遭遇桥段。纵观“香港新浪潮”电影,作品大多受到单一视点的局限,《投奔怒海》的主角日本记者便是典型例子,但章国明却舍弃了体格、道德完美无缺的男性警察沙展——在解救儿子时被丧标一枪击毙——此时距离影片结束还剩下二十余分钟。(见长评)
2022.7.30 |
|
实景与更真实的表演,匪徒形象够凶的 |
|
香港新浪潮写实警匪片,前面警察追着匪徒跑,而后身份互换,匪徒追着警察满大街跑,呼应开头的儿童游戏“点指兵兵”,最后的追逐戏有点铅黄的味道。泰迪·罗宾的歌曲十分抢戏。 |
|
影像很粗糙,不过简洁有力,最后10分钟很赞 |
|
拍出爽快的现代节奏,细节风趣,动作火爆。有一份荒谬感,有一份深沉的宿命感。 |
|
“一个走/一个追/兵贼仿似早分配/今天的你像那当初的我/他朝对错变幻多/难测彼我/不会少/不会多/恩怨仿似早分妥/他朝的你或似今天的我/当初远景难分清楚/不知不觉/莫奈何/是否有因果/莫奈何/难道无对错/莫奈何/一生福与祸/人人必经过/点指兵兵/点指贼贼/一点中你/怎去躲/莫奈何/怎去挡/怎去阻/打算周到偏出错/几多苦困又会偏偏闯过/不到终点安知结果/怎分功过” --泰迪罗宾《点指兵兵》。就像歌词所唱的一样,宿命感强烈,好坏有时不到我们选择,我们是怎样的人,能成为怎样的人,会被认为是怎样的人,有时候也真的轮不到我们自己选择。这部B级港片使人感到恐惧的地方或许正出于此,而非临场的疯杀感。 |
|
断一只手指,练九阴白骨爪;断四只,学六指琴魔。断正只手,就是独臂刀了 |
|
海报的脸谱没能充分利用起来啊,不过很多画面还真是重口……港版枪疯啊~ |
|
3星半。整体比《跳灰》好出很多。对警察自身的反省,以及对歹徒特别是斗鸡眼的刻画入木三分经典至极 |
|
几场追逐戏非常优秀,片头由小孩奔跑带出城市街景,中间兵追贼则是边缘些的香港农村风貌,最后贼追兵集中在深夜街道及楼栋,则营造出了逼仄紧张感。反面角色的性格逐渐癫狂但一早有预示,并通过闪回来讲这个想当兵的贼最后如何着迷于贼追兵。警匪片即便再过火癫狂,表现的也是人。年轻的张国强让好帅。 |
|
影片从大约一小时后真正开始——警方直捣贼窟、击毙主犯罪,但另一主犯侥幸逃脱;随后逃脱罪犯开始疯狂报复警方。但总体仍然略失望。印象深刻的是片中夜幕霓虹的香港街头,已有后来王家卫电影的影子。影片最值得激赏的还是作为社会片的基本人物设定,充满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泰迪罗宾的两段主题曲亦不错。 |
|
章国明的处女作,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类型特质。现代电影语言包装下的警匪类型,更加适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情节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依旧是警匪对抗的传统故事。塑造了三个不同个性的警察和一个变态杀手。警察早已不是以往影片中镇定,勇敢的英雄形象。在片中脾气火爆的陈警官和胆小懦弱的阿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略显讽刺的是最后手刃杀手的却是阿荣,三星半。 |
|
香港新浪潮电影第一部作品。
灯光,摄影粗糙,估计也是资金有限。剪辑手法有点稚嫩,果然是处女作。剧情越是到高潮漏洞越多。
不长的影片花了不小篇幅插曲两支,但还算好听。
开头片段好几条人物线,看着有点脸盲,乱,累。
剧作上不怎么好莱坞类型化,观感有点欧洲尤其意大利风格,也许是异曲同工的条件有限吧,主题写实,表现夸张。
一开始以为主角应该是辣基或者变态杀手,再不然就是周警官,结果最后的英雄是一份最少的斯文男。
影片里,民众不信任香港警察,警察坐在酒吧做派像太子爷,对民众粗鲁,喝酒还叫陪酒妹。指点兵兵,点到谁谁就做警察,你不做警察,谁来做呢。似乎导演想感慨的是香港社会的混乱,警力薄弱,这份苦差事,亲朋好友不支持,民众不敬爱,唯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在支撑着社会的治安。 |
|
在结构和视听塑造上和20年后的银河游达志的《非常突然》非常相似,只不过彼时的港片还没97焦虑,内在的塑造与符号会更单调,以至于在现在回看会觉得稍显平庸。但孩童游戏与兵匪关系的互文对照,劫匪癫狂形象的营造与之香港在70 80年代社会秩序混乱做了对应呈现,这种现实主义表达是新浪潮电影值得夸赞的事情。 |
|
实景拍摄与更加生活化的表演,是香港新浪潮电影最具现实意义的贡献。 |
|
神经质杀手有点铅黄的意思,泰迪罗宾和他的歌好抢戏 |
|
一个走一个追 兵贼仿似早分配;修复版画幅为2.35:1 不少镜头存在不稳定的色彩扩散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