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话说得不错:“问题症结在于找到一个能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政府”。这不就是世界难题嘛?世界各国,能有几个国家做到这一点的?推翻一个小鬼,引来一个大鬼... 真是no zuo no die. |
|
尽管已经沦为ISIS的大本营,但在叙利亚的小城Raqqa,离开的和留下的人从未停止反抗。一座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幽灵之城,勇气存证的纪录片! |
|
如此平凡的人类,却能创造出让人瞠目结舌的罪恶和让人叹为观止的勇气,而令人遗憾也令人更加满怀敬意的事实就是,那巨大的勇气总是伴随着那巨大的罪恶而生,人类最大的光荣不过是对抗自身莫名的罪恶。导演着力营造客观视角和深沉氛围,内容组织保持极大的克制,但选题和素材于我确实震撼,被震惊被打动 |
|
如果只有伊斯兰国的描述顶多就是奇观展现,更何况没有展现暴力镜头,但是加入了德国居民反难民游行一下子就把话题拉高到一个层次。一边水深火热,一边敌意满满。何处是故乡? |
|
缺乏力度啊 |
|
是今年的第四公民。海涅曼在对的时间和对的地点,记录下一群走与ISIS抗争的公民记者。但作为身外之人,感觉海涅曼挣扎着如何从RBSS的角度去解读他们为自由奋斗却带着家人逃离家乡奔波的困境;但纪录片至少能做的是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所做的贡献放到大荧幕上,让更多的人看到RBSS、ISIS暴行和难民问题。 |
|
“我为那些逃离了政治恐怖的人庆幸” |
|
让人感动的人性以及深沉的叙事性,虽然或许比不上Heineman的前作Cartel Land,但依然是不可多得的纪录片,目前为止我的年度最佳 - 9.5/10 |
|
中立记录。我的情感敬意更偏向留在raqqa的那些传来第一手咨询的斗士,无畏,还得有牛逼的网络技能。感谢逃离出来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某个角落的这一切,不再是新闻里冷漠的数字,而是鲜血和人头。ISIS想的对,这是一场media war,必须让更多人看到,越多openminded,世界才会越好 |
|
城市被彻底挖空 无论是真实存在的物质空间还是抽象构想的精神空间都只剩废墟 这些战争之火仍然燃烧的地方仿佛人身上爆发出炎症的病灶 人能为自己的痛苦找到对症的药 社会呢 |
|
2.5 |
|
公民记者组织Raqqa Is Being Slaughtered Silently |
|
拉卡:人命如草芥的幽灵之城。题材本身足够震撼,都是生命换来的影像。人物群像也无比值得尊重,体现了记录的力量。但是纪录片本身还是流于表面,多是就事论事,没有更深一步的分析来龙去脉,实在让人遗憾。 |
|
记得巴黎恐袭后fb上疯传的视频,共和国广场上一个小朋友对记者说“我害怕,他们有枪。”他爸抱住他说“没关系,我们有玫瑰啊。”作为怕死的人,恐袭后再没去过一场演出,连去电影院都忐忑不安,无法想象他们如何每天生活在死亡的阴影里。除了讲反抗ISIS,还略提到了难民在欧洲的尴尬处境。希望能拿奖。 |
|
和那些留在叙利亚拍摄发消息的人相比,以难民身份躲在异国的主角们或许没那么“英雄”,但这个国家尚还有敢于以卵击石的中产阶级年轻人、为学生挺身而出的老师、启民智且受到民众爱戴的学者,至少他们还有希望。@渋谷UPLINK |
|
刚去完射击场,一个人去看这部电影,看到ISIS处决的场面,我手一直在抖,仿佛还能感觉到手枪的重量,惊恐万分。来自ISIS“首都”、被遗忘的Raqqa的画面,都是由公民记者拍摄的。给他们颁发“年度新闻勇气奖”的纽约奢华晚宴台下的主流媒体记者,害臊吗?我脸上发烫,我替受难的叙利亚人做过什么? |
|
经典叙事风格的纪录片。比好莱坞大片还精彩。 |
|
隔岸观火 |
|
技巧之于纪录片也许大多发生在电影外。在这场媒体相生相克的对战中,它的对立面是片中ISIS做的好莱坞式光鲜流畅的宣传震慑。视线跟随到了欧洲,但总有一部分情感留在Raqqa一线记者那里,没有收回没有化解。 |
|
現時佔著重要位置的第四權,city of ghosts說的是槍林彈雨下另一戰場,生死相搏觸目驚心,很多現實生活中看過所知道的事情,背後一班英雄默默地努力勇敢地反抗,看出導演很有經驗,拍攝及剪接得相當有水準而且盡量克制,不失紀錄片應有的位置,值一看 |
|
看了这部片子,才知道和平之外,还有那么多恐怖和挣扎 |
|
#RBSS “这一切现代又清新” vs. “我们要让这些猪都跑起来” 2023似乎又circle back.所以当初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
|
愿国家安定~ |
|
幼发拉底河哺育的叙利亚小城拉卡,原来是个一家人有喜事全社区都会为之快乐共舞的小地方,如何在ISIS的恐惧里变成一座幽灵城,被当街杀害的成员葬礼上家人说“你值得爱你的人,你值得自由”和ISIS给小孩洗脑连路还不能走稳的幼儿拿刀砍玩具熊头颅是全片最震撼的场景;这些RBSS组员也只不过是普通年轻人 |
|
本该拍得好得多,导演功力不行,太浅了。#SFM学术赏# |
|
4.0。 |
|
和平年代来之不易,太凄惨了 |
|
还不错。有些地方还挺感动的。 |
|
不管视角如何,片子还是比较详细的描述了伊斯兰国的一些情况。赶走了骗子迎来是强盗,叙利亚人民什么时候才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谁也说不清楚,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战斗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有人仅仅是为了活着。 |
|
Informative and impactful 洛杉矶首映竟然moonlight导演来当interview monitor |
|
看得太难过了。毁灭和希望两端都是真实的人。原本或许并没有那么大差异? |
|
观感是一部有着精良制作的科普性质纪录片,又是那一类赞美导演勇气,题材拍摄难度要多于纪录片本身质量的,有点不知道如何切入去评论。 |
|
Shaken |
|
这部只讲了的几个人的故事,圣丹斯看到的的Cries from syria比这更加震撼 |
|
映后谈被问及解决方案,Aziz长篇大论到一半旁边Hamoud的儿子(片尾的新生儿)终于从玩话筒转为尖叫,他急急收尾眼里全是宠溺。导演花了这么多镜头试图表现internal struggle都没有那一刻动人:他们也不过是一群本可以一走了之过平静生活的年轻人啊。 |
|
看多了卡伦姆给的documentary 看这个真有点惊喜/OP award ceremony |
|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
拉卡静屠,记者传达真相的使命感。这世界从来也不是一片太平。有一些人艰难而勇敢的活着。本来也不想当英雄,都是被逼的。 |
|
镜头就是武器 记录就是力量 |
|
导演太弱,浪费了留在raqqa的随时会被杀的斗士们传出的、逃离的冒着暗杀风险的幸存者们曝出的这些一手资料。那个孩子拿刀用玩偶模拟斩首的画面,是不醒的噩梦。后边展现难民在别国艰难处境及被西方公知授奖的内容很无语,既没交代难民在德国做了什么因而引起民众如此强烈的反感,也没更多着墨于真正处于危险之中的人们的状况。除了干货部分,没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
|
值得看的纪录片 |
|
本以为是表现与ISIS斗争第一线的(就像守城狙击手Musa),却是关于逃出者作为信息中继器,报道恐怖分子暴行的故事。
主角一行人既被异国人当做抢饭碗吃福利的难民,又被西方公知标榜为英雄成为谈资,心情大概很复杂。
恐怖分子的征兵广告像模像样,“能在现实中打枪”,的确很有吸引力。 |
|
背负这样的命运,同样是普通人 |
|
Metroplex.剪辑和叙事非常流畅。出色的部分是:记录成员再次观看家人因自己的反抗行为而被isis枪毙的威胁视频时的样子,他们出奇地平静,却在看完之后抽着烟剧烈地颤抖。也有问题,当恐怖袭击蔓延世界,通过这种方式才让世人了解到isis的恐慌时,成员到底在想什么呢? |
|
你他妈算什么东西啊就敢拍纪录片捞钱😅 |
|
Brave men brave heart |
|
波士顿独立电影节。今天看了两部电影,这是其中一部。A documentary about a self-made ISIS-resistance movement "Raqqa is being Slaughtered Silently". The brave young citizen journalists risk their lives to combat ISIS' insidious propaganda by nonviolent campaign through media. |
|
导演Q&A说,这部片子的冲突都在角色的脑子里,如何把这些内在的情绪表现出来是最大的挑战。 |
|
纪录片贵在真实,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在一帧帧被记录、传送、传播。更大的意义是引发大家的关注。ISIS是一种思想,它比实际的组织更难以铲除。 |
|
这种牺牲和勇气大概是这个庞大民族的希望。但99%的时间在描述结果,组织的人也似乎从未在影片里回溯过问题的根源,当然这大概并不是这支影片的目的。这个rrbs又获得了多少伊斯兰民众的支持和认同,在伊斯兰世界获得了多少影响力。这与我们也息息相关,当我们有恃无恐地享受着安全和稳定的生活,关系到我们对抗极端主义的决心和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