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极大震撼,已成脑残。 |
|
这片最牛逼的地方在于把写实电影拍出了超现实的味道,阿皮查朋的电影总有些神秘主义的味道,可能是那些如有生命的运动镜头,以及神秘且宗教味的配乐,或者是有些神奇的故事。闷是闷了些,但绝对是种全新的体验,所以他被热捧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
|
阿彼察邦的又一神秘之作。1.两段式结构上承[热带疾病],聚焦前现代-现代过渡时期与当代的医院图景对比,女性-男性的视角转换(两段开头的面试镜头也正好构成一组正反打),自然与后工业的冲突+共生。2.两段间不无微妙的【差异与重复】,一如两次系鞋带,牙医不再兼职歌手也凸显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还有向绿色自然开放的敞亮门窗与封闭而惨白的室内空间,还有佛像与铜像所处环境的对比。3.前半段几乎均为远景固定长镜,后半段摄影机则常常摇移推拉逡巡。4.后半段更可细分为三节:医院地下室为插入段落,亦由全片唯一的手持晃镜跟拍导入,漫溢着假肢、机械与施工的味道。5.最后的空镜蒙太奇让人想及安东尼奥尼[蚀],而日蚀的过程与吸纳烟气的管道黑洞也暗自构成对照。6.口述告诫人们不要贪婪取财的奇幻寓言亦见于[热带疾病]。(8.3/10) |
|
A / 阿彼察邦的“日蚀”电影。镜头收拢光线,折叠的时间被逐渐展开,医院成为回收能量的巢穴;镜头被光线/视线“驱逐”,欲望的时间被固着于错乱的雕塑/阳具之凝视中——这时它真正成为了飘移的幽魂;日常装置成为反向捕获镜头的黑洞,电影在黑洞中重新睁开双眼,一个“世纪”的时间停留在何处? |
|
剪辑和对白太神奇了,完全创造了两个相似的世界,相似的情节和人物确是完全不同的细节和人物关系,大量的神秘空镜和长镜头使电影蒙上一股超现实的味道。导演几乎创作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加上一些泰国独特文化的对白,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力量。★★★★ |
|
神奇的观影体验。开场五分钟之后就昏睡过去,醒来之后发现电影又重新回到最初的位置,女医生又开始向男主角发问和做心理测试。只是时间发了推移,而电影的视角也发生转变,而我也不再是睡着之前的我。 |
|
果然TMD没看懂。结构绕得挺好玩的,著名的两段式哈。但是总觉得装逼的成分大,阿比察邦欠点诚意。这方面贾樟柯比他实诚。另外BW出的碟,字幕是亮点…… |
|
阳光下,人们每天唱歌、健身、栽兰花、生病、治病;地下室,悠长的通风管道深入的是最隐秘的内心,那里的人失语,试图记忆和回味什么,却已然陷入百年的密闭空间综合症。 |
|
我邦是位装置艺术家,他爱琐碎爱创造也爱毁灭,乡土是活的,机械是死的,梦境比现实更真实 |
|
又是JOE惯用的上下两段式,前一部分拥有自然、爱情、生命。后一部分充斥机械、严肃、冷漠。刻意的对比,用意显而易见。 |
|
大师大师大师!阿彼察邦的神秘性不仅在于拍摄客体的飘忽多义,更源于主观意识的赋魅难测。自然田园段落的影像自上而下,俯冲式的向外扩散,场景是跳跃而自由的,人物内心的悸动却始终紧密勾连;工业城市段落的影像自下而上,在挣脱之力的驱动下,空间被机械切割,形成垂直闭塞的区块,直至医院长成真正的巨兽,将阳光与空气、风烟尘水尽数吞噬。爱情是一种病症,被培育、被传染、被变异、被治愈。 |
|
阿彼查尔的闷片系列。超级闷。但是超级好看。一般的闷片都是知道它在讲个什么故事。但不知道导演要表达些什么。但这部属于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但依然觉得无比好看。一百年前的部分有些闷得受不了。一百年后的部分出现了一些微妙的雷同。很有爱。最后是十多分钟的毫无对白的长镜头。类似于{咸豆浆} |
|
1. 我基本上就没看懂。前三十分钟节奏缓慢,再30分钟趋于平静,60分钟左右,突然发现,这很蔡明亮啊,最后三十分钟节奏突变,镜头给了地下室的管道,机械,大型的抽油烟机,让你开始思考着所谓的现代化是为什么?我们究竟在哪个阶段?面试医生的问题那么可笑,不靠谱,但是还是有人来求医、问药。 |
|
故事其实很简单,改成《医院物语》就好解释多了。记忆互相缠绕,人在时间长河中游玩。 |
|
第二次看,不是“建筑”而是“场所精神”,是人在其中的活动赋予场所的情感和人格。幽默感是场所的个性派生出的(小镇石凳上谈起的兰花,城市医院的瑜伽疗法,广场“粗俗”的健身操…)啊啊啊啊真的想不出还有别的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
|
长镜头有种魅力,一点都不闷。百年过眼,爱情,友情,梦想的变迁。 |
|
"kick the machine"這名字實在是野心勃勃啊........和你朝夕與共的那個人難保不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即使兩個世界細節相通,不同的眼睛裏卻看到各自爲政的大背景,無情地相互抗衡)——不過還是有跡尋到點内裏的溝通..比如同樣深深長長的走廊,無論素樸還是現代化,都透露著一股纏綿慵懶的幽情.... |
|
非常喜欢的故事,并无夸张的奇技淫巧,仅仅通过运镜以及空间的营造便将现实的故事渲染出超现实的美感。
摄影风格非常统一,缺少直接的特写使得整部电影仿佛在一个旁观者角度凝视情人间暧昧的波动。该“旁观者的眼睛”(即摄影机)在每个场景的始末通过巡视察觉周围的环境,也使在那个场景中的物种——人与周围这至少存在百年的地貌发生关系。
爱是荷尔蒙驱使的产物,但人与其他物种的区别是常常会通过理智制定规则,为了维系社会的稳定抛弃低等社会的那些情况,掩饰潜意识,所以说常常是踏入爱河而不是坠入,但内在的感情终究与任何动物毫无差别,所以最后一段终于达到了我心目中最满意的高潮——动物本能,近距离特写的眼神交换将暧昧流动于方寸之间,旁观者不复存在,本性主宰了自己。
流畅的叙事中,关系终得搭建完成,最后的毛坯房暗示了新的希望 |
|
阿彼察邦如此善于将神秘元素嵌入日常生活流,甚至颇有幽默成分,且仅仅通过对静物的凝视、平移镜头的徐缓推行就能达到惊惧的效果,并涵盖了深层的隐喻;时空的转换及跳跃,神话源远流长的述说,沧海桑田的巨变,都在极富有技巧的过渡中完成,两段内容一致、视点不同的结构段落互为倒影,这些技法值得拍独立片的电影人效法。 |
|
貌似有长镜头,貌似我看了几遍都是以睡着告终的 |
|
首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剪接奖。 |
|
谁掌握了记忆,谁就掌握了时间。 |
|
7/10。空间构图上医院体检的学生排列成与医院长廊相平行的队列,佛像雕塑被建筑物交错的几何线条所压迫,氧化物中毒的网球少年(指代文艺界)害怕军装父亲(泰国军界的审查),地下室的换气筒仿佛吸走人类的灵魂,城市医院象征现代病,而乡村静静流淌的吉他声和谈话时镜头转向绿色稻田象征恢复美好的人性。 @2018-07-04 13:30:32 |
|
我不懂这电影,我也不为它的结构所打动。用电影来进行哲学思考的导演已经太多了,不缺阿彼察邦一个,缺的是同时能讲个好故事的。显然,相对而言,阿更像是个装逼的人。而且我极为不喜欢其结点的选择。 |
|
最後的公園體操讓我不著調地想起伊坂在魔王裡描述的西瓜籽排列理論,但他肯定沒這意思,都不要過度闡釋了。說實在的,邦哥還是藏著一顆iron pussy的心,這才是我認為他強過許多悶導的萌點。 |
|
医院与广场——一组对立空间,医院不仅是功能性建筑,也是宗教空间与情感空间,时间的绵延凝固在空间之中,它的神秘也是时间的神秘,在“医院”空间中,不同身份的存在滞留,相爱,离开,身份关系将随时滑动,犹如剧场,在日食的渐变中,观看者获取关于时间的经验主义,而广场同样是驻留的空间,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释放”。
正如同身份关系的变异,在《恋爱症候群》的两段叙事中,结构在一种差异化重复的空间—景别中发生转变,全新含义来源于人物与空间(语境)的全新互动,阿彼察邦在进行着一项观看实验:如何在室内制造与“日食”相同的语义?答案是通风管道。
所以这两段究竟是以如何关系连接起来的?正如同对于王家卫《重庆森林》两段式的思考可能产生一种空间意识,对于《恋爱症候群》这个悬而未决问题的多重答案也将开启一种神秘主义。 |
|
镜头是间离的,摄像机后的眼睛审慎着“症候”。但它同时又是先验的,这是流动感来源之一,流动感来源之二是情感,人物试图用“爱情”画出一个圆,却跌入永恒轮回的困境。灵动的空间从缥缈地建立,被压缩,到最后的坍塌,引领一切走向虚无。舞动着的人们为什么如此快乐?或许陌生的摩擦永远比亲密的汗水更温暖。 |
|
前半段当热带风光片看… |
|
热带风景恋物癖 |
|
我果然受不了大闷片了现在 |
|
My God!长镜头。。。 |
|
只看了后一半,这个片幽幽的气场把我镇住了。。 |
|
4.5 全力营造的是此时此地此场景的似曾相似感,与穆赫兰道其实异曲同工,区别不过是,一个潜意识(精神分析),一个瞬间的直感(佛家无常) |
|
第一次看阿彼察邦,欧洲有安东尼奥尼、罗伊安德森,亚洲有阿彼察邦。有安氏的荒漠感,没有罗伊的幽默感。 |
|
2018上海电影节No.8. 没看困但是真是没看懂…第三次挑战阿尼察邦依然被虐了…农村和现代对比,以及转世轮回还是很个人标志性的 |
|
Apichatpong 總是提醒觀眾,畫面的邊緣位置裡的人也要我們去關心的,Apichatpong 消失中心點的方法, 往往是為這些邊緣的人補上一個Close up, 唱ยิ้ม (Smile) 的伴奏結他手,球場上看人打波的護士們,當老醫生為年輕人發功手療時,為何另一位老女醫生要看著觀眾?Apichatpong 在電影最後總會拉走觀眾回到現實,波米叔叔裡最後插入 Penguin Villa 的Acrophobia 和這部電影最後的廣場舞,虛構的人物有他們的生命和人生與現實共演,經歷過虛構的100分鐘後,當我們在戲院打開燈亮前,慢慢將我們拉回現實。也如同他一直以來的電影,看來是正反合對照, 但他也是時間魔術師,活在多元字宙的奇異博士,點拾各類人生帶入戲院空間。總是有著錯誤印象認為,時間的轉換在牙醫回醫務所時才發生,但早在之前,當他交出CD 給和尚時,時間穿越就啟動了。 |
|
其实就是医院一氧化碳中毒 大家全死了 |
|
阿彼察邦这部电影是我最早结识他的作品,相较其他的作品来说,这部更加清新可爱,平行宇宙的设定也非常耐人寻味,但是他的纪实手法确实非常闷,会吓走一部分像我一样没有耐心的观众。 |
|
温馨Tip:俗人观众观影前务必要做好心理准备,比如我,为了今天晚上的泰国闷片二连放特地翘了马哲补觉;最好两个人一起去看,可以轮流睡觉,互相聊聊天,猜猜导演想说什么;不用担心因为睡觉、吃东西、上厕所、玩手机、挖鼻屎等等错过剧情,首先镜头那个……长啊,其次,它根本就没有剧情… |
|
伯格曼的孤立式对白和复现,费里尼和安哲的人像,安杰依瓦依达的储藏室地下室堆积的人体和其他废料,布列松的画外元素……阿彼察邦并不神秘,他恰恰是能把前辈精髓吸收到自己电影中的优秀后辈,再融合一些泰国特色元素,加入自己对声音的不同用法,因此对于电影没有一定积累的人来说,就显得有些神秘。他的长镜头对比安哲,显得有些呆板,但静止镜头没有到罗伊安德森那种强迫症程度,用得算不上一流,但跟孤立式对白和复现的手法形成一定的内在关联,空镜头就比较随意,没能达到小津那种克制减省有种画龙点睛的味道。看阿彼察邦,应该看他怎么把技法用到自己电影里,而不是人云亦云,附庸风雅,说空话。
说难听点,去国际上闯荡,你主题深度没有达到惊世骇俗的程度,谁要听你讲大道理,作为一个导演,还不是拼技法加民族特色。 |
|
93/100 #第6300# 叙事被减弱至仅仅是人物来来去去的时刻,连交谈也很短暂,而仅通过氛围,产生一种无法解释的力量。音乐是工业化且空灵的,指向对现代世界温和的批评、带有讽刺意味的冷,隐隐让人不安。虽然在电影里大量显现的是外部的结构,如建筑内外的结构、人的关系结构,但更关注的是各种内部的存在状态,接近人类内心的困境。而邦的电影总是在治疗观众,如溪流冲洗身体,到结尾“邦的父母”终于在公园里坐在一起,阴阳平衡了,现代世界也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美妙的共存开始让身体充满活力,勃起了,起舞了,似乎在现代化过程中唯一的幸福来自爱的自然联系。虽然后半段梦的质感更强,但到结尾似乎梦和现实已经分不太开了,越来越多“确凿的迹象”,似乎预示着邦后来的作品,不再进行严格双段的结构,现实与梦境的融合实则更为有机。 |
|
仿佛一夜梦的进程:清晰、贴近日常、符合逻辑的前端,重复元素夹杂再进行一遍,开始脱轨,逐渐涣散漂浮,直到进入林奇式的彻底失语的dream sequence(in dream sequence)-BTW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段-随后进入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梦又复归清醒和逻辑-广场健身舞@ Ozubook |
|
看阿彼的电影过后,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会长时间蔓延,它对应着超现实在生活上的可能,长镜头,热带季风气候,窗口外的绿色蕉树,现在或是回忆,想当唱片骑士的和尚,泰国的特征,恋爱症候群的疏离感觉,人们的情感在一天一天的流逝中移动或消退,不显眼的是感情,存在的一切凭证又是感情。 |
|
太玄乎了,超现实的感觉,让我想到了《三峡好人》。 |
|
阿彼察邦在十分柔情的《恋爱症候群》里设置了一对平行故事,同时却不是在邀请他的观众进行任何形式的对比。他不是拿着一个故事对它进行变形,而是它们彼此缠绕相依共生。女性与男性视角、农村与城市、过去与现代之间都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正如他在现代的医学里找到了灵修式的神秘色彩,在现实主义里看到了神秘的核。时间是这里最奇妙的东西,这世纪间的光,就算在冰冷的现代医院里也有太阳的食甚,把观众吸进这个黑洞里去。睁开眼睛,医院没有了,我们都是被治愈的时代患者,在公园里健健康康地跳着广场舞。 |
|
以长镜头著名的影片,每一部都伤不起啊。 |
|
放映事故导致可能影响观感,但确实没有被打动到。全片弥漫着一种特有的雰囲気,女医生与男店主在度假屋的那一段尤其喜欢。结尾的无意义长镜头非常像艺术展览上面重复播放的微小片段。 |
|
又是一部看不懂又好看的片 |
|
1/女醫生跟蘭花養殖男在陽台聊天後接了一顆隔著窗戶看日落的鏡頭,這時候放起了牙醫唱的歌,在兩個時空交錯的瞬間,突然想起小時候在鄉下經歷過的一種感覺,不是想起,是感受到了,遺忘已久的一種感覺。
2/最後集體廣場舞,音樂好像超級馬里奧,不小心眯了一下,夢到了自己飛進去變成了其中一個舞者。 |
|
看完觉得是一部泰国医院纪录片,谈的是何为健康(身体与心灵)的问题,回来一看又是关于他父母的故事,这个导演怎么可以把经验和观点纠缠得如此奇妙!难怪他眼里的医院没有悲伤,反而有浪漫,以及更多的轮回和无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