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法国人才会拍出这样神经脱线的黑色电影。他们才不在意犯罪动机、作案细节,追求的永远是至死的浪漫和感性。所以才会有男人在被追杀时,撞上电线杆晕倒,醒来后跟陌生男人边走边聊,听他谈女人和家庭。这个男人并不是主角,他还在被追杀,和陌生男人分开后,躲到了钢琴家哥哥工作的地方。钢琴家在妻子自杀后,隐姓埋名于小餐厅弹钢琴。餐厅里的一名侍女爱上了她。回家的路上,两人并行,若即若离,骨子里的浪漫劲儿就算在被追杀时也无法掩盖。弟弟的仇人把钢琴家作为了新目标,可这根本不是什么惊险的犯罪片,黑道杀手总爱絮絮叨叨。除了爱情和追杀,你不知道这群人想要干什么。相爱的人就那么任性地爱着,追杀的人就那么追杀着,原因和目标都不重要。 |
|
特别喜欢查理去公司谈合同的场景。从他上楼梯时起就能听到很嘹亮的提琴演奏声,在他犹豫要不要按门铃时,一个无精打采的女生出门,与他擦肩而过。这时有一个特别神的调度,一直跟拍查理的摄像机果断地舍弃了我们的主角,开始追随这个女生!女生走了几步后,查理的钢琴声突然响起,女生驻足,摄像机却没有停止移动,而是继续后退并远离被摄体,直到把女生孤零零地甩在空旷的走廊中央。钢琴声伴随着女生走出公司,衔接到盛装的查理在舞台上演奏,收获雷鸣掌声的场景。很多导演会直接表现主角的命运转折,而特吕弗选择把焦点短暂地转移到一个毫不起眼的龙套身上,通过配角的落败与失意,侧面表现主角的成功与得势。而且其高明之处在于,主角之后的陨落也在他与女生的交替之间得到暗示。查理终究也会成为另一个走出房间,走下舞台,销声匿迹的人。 |
|
迷影情结的一次创作,把特吕弗擅长的好莱坞电影叙事和个人戏谑的风格结合起来。开头是黑色电影的风格,整个是黑帮片的变奏,钢琴师的内心独白和现实的对撞很有意思,雪地的场景跟后来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很相近,开头和结尾的钢琴曲形成封闭叙事,还留下对新来的服务员的悬念。这样的特吕弗挺有意思的。 |
|
过了一遍剪辑,相当于二刷了,注意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剧本上的亮点。男主角几乎面临一切矛盾都选择束手,就连最初的机会也是门打开那个时机的偶然性放到他手里的。其实故事相信的是这种“内心斗争后无作为”的普遍性,认为普遍性让人忽视这种行为的后果,所以有必要呈现它可能带来的不幸,有必要提醒人这种行为的无伤大雅是基于幸运才成立的。男主角弹着钢琴向前看的这个动作,是一种遁入安全结界的逃避,把自己隔绝于外界,相当于最后还是回到那个熟悉的旋律里,选择束手。 |
|
率性自由的法国新浪潮,剧情和节奏就像是蓝调,不至于哀怨,也绝对不妥协,不刻板,不犹豫不决,总是带点自负的,可爱,步伐像个大男孩,可往往又在浪漫前却步,其实内在都是在讲日常里的得不到,差一点点,可是又没有叫人遗憾和后悔,爽朗如此,人生便已算快意。 |
|
剧情跌宕起伏,剪辑干净利落。故事环绕在俏皮的音乐声中,也别有趣味。除了打乱的时间线,故事叙述和任务设定也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感觉。特吕弗的悲哀通常于此,现实之残酷在于命运之不可预知,不可改变以及人心之不可揣度。大量与行为矛盾的内心独白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 |
|
仿默片的運鏡及奇異的畫外音自敘營造出不錯的代入視角,被潛規則的妻子、暗戀許久的情人、狡獪的店主與不成材的弟弟們等小片段都很好,但湊在一起並不能成為一個好故事——高潮一波接一波,卻不連貫,只成了瑣碎的短篇合集。 |
|
套了犯罪片的外壳,内里还是新浪潮的手法,不讲究故事原委,只有人物当下状态,钢琴师这个角色融合了很多矛盾点,外表内向床上火热,身边两位女伴接连死亡使他看上去很悲情忧郁,但似乎他又能投入到新的恋情中,也是特吕弗的幽默与讽刺了。 |
|
特吕弗最好的,也不仅仅是类型片,人物之间似乎在展开某种接力,敞开的情节让每一段相遇与意外都绽放出七彩的小故事,仅仅需要把两个陌生人框在一个镜头里便能产生魔力,运动跟拍镜头与讲故事的独白作为两种流,在这里展现出时间的含义和人物形象的张力。 |
|
特吕弗的第二部,轻盈而有幽默感,典型法国新浪潮作品(跟早期戈达尔的气质好接近啊这个时候应该是俩人关系最好的时候吧)。虽说今天看里面男人一个赛一个地油腻猥琐,不过片子真的是很有想法,一方面对犯罪片的套路烂熟于心,一方面又各种反类型(突出表现在各种散漫且枝蔓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喜剧式的瞎聊桥段)。闪回大段落处理得很好。内心独白的用法是本片一绝了。 |
|
特吕弗诞辰90周年观影。黑色电影、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与新浪潮的糅合。手持、横摇、变焦,跌宕摄影随性如即兴曲;分屏、遮罩画幅、快切,跳跃的剪辑节奏又成丰富的装饰音。最好的是画外音与场景微妙的距离感,平添人物和剧情的暧昧不明、扑朔迷离。只是打底的故事实在无聊,像极最烂俗的黑色电影桥段拼凑成的古龙小说。 |
|
特吕弗至少比戈达尔有幽默感。 |
|
兄弟皆匪寇,琴师亦杀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前妻的崩溃,却做不出正确的选择,记一命;与强壮的酒保搏斗,出于自卫一刀刺杀,记一命;利娜送他奔命,又接他回城,问他回屋会不会再不出来,他仍毅然决然回去跟树敌置险的兄弟告别,放利娜独自在茫茫然雪地里等待,利娜被枪杀,记一命。
所谓射杀钢琴师,钢琴师没事儿,反倒直接、间接导致了多桩命案。然后,再重回酒馆做他的琴师,躲着疗愈,顺便结识新的女侍,成为她们一方天地里的新鲜爱人。 |
|
新浪潮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它的灵气,相比之下现在的电影太匠气,故事、摄影、演员什么都对,可对的又好像很过分,像按公式做出来的一样。即便是电影专业学生拍的电影,也一股脑的要走好莱坞的大片范儿,太专业则无趣。 |
|
特吕弗第2部长片。1.满溢存在主义气格,戏仿与解构美式B级犯罪片,拍得很戈达尔。2.无主题,彰显自发与即兴性,及生活的无常与荒诞。3.车内插科打诨的绑匪,为科恩[冰血暴]借鉴,无意义话唠则被昆汀继承。4.画外独白(意图)与影像(行动)的背反。5.匪徒发誓与老妇摔倒的圈入。6.黑暗死谷vs白芒雪地。(8.8/10) |
|
7/10。没意思。后半段剧情跳跃性这么大,我还以为是戈达尔拍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模仿传统意义上那些因缺乏资金导致很多片段无法完成的好莱坞B级片。男主角表演很沉着,丝毫不抢戏。 |
|
熱切回應默片和B級片...Truffaut說《射殺鋼琴師》精神上受到《Johnny Guitar》影響,“Nicolas Ray這部電影在法國和美國的意義不太一樣。法國配音不但沒有折損此片,反而強化它的風格。法文版典雅如古詩,韻味十足,也渲染了其悲劇性……它令人想起Cocteau。” |
|
比四百击好看。 |
|
大杂烩 |
|
特吕弗第二部作品~ |
|
一个钢琴家的孤独情事,最后中枪的不是钢琴家,但却把钢琴家永远杀死了,或许周围的人都是庸俗的,庸俗往往可以带来幸福,即使是短暂的善变的幸福。早期的特吕弗真是才华横溢,对人类感情的感受也总算不是脱离大众的曲高和寡,女主真的很好看很可爱 |
|
还是那么肆意妄为,犯罪片外衣,实则是钢琴师痛苦的个人史:从对爱如同死灰再到重燃热情却又被继续打回深渊;一开始对女侍者的凝望视若无睹,最后的目光又在自我质疑中于另一位女侍者摇摆不定;特吕弗对细腻情愫的处理还是那么巧妙而准确。 |
|
有一种克制的美感,点到即止,不显摆但有设计感,不煽情但有况味。看到最后,我感觉自己内心不够平静,我甚至幻想了一个结局,钢琴师弹着弹着琴,又和新的女服务员对视了。我也太邪恶了。 |
|
原著美国犯罪小说,法国抒情调。技术很潮,台词诗意,时而幽默。姑娘上床脱光衣服后,男主角说“电影里面可不是这样”,于是将被子裹住诱人双胸。“反”电影。女主角中枪倒下滑下的雪景镜头最是诗意,在车上的温情莞尔足以让我春心荡漾。 |
|
#特吕弗诞辰90周年特别纪念放映# @资料馆。特吕弗第二部长片,向黑色电影的一次致敬,内核还是新浪潮、还是法国。叙事又紧凑又松散,追杀逐渐被抛在脑后,被绑架的路途上是欢乐的空气。片名设置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悬念,但我们只看到前妻的自杀与被浪漫化后的女主的香消玉殒。特吕弗说这部包含了他对“荣誉、成功、堕落、失败、女人和爱”的看法,略窥一二。 |
|
特吕弗的“美国制造”,美国电影式的“内心独白”和类型片的桥段诸如“追杀”“双重身份”“回到原点结构”在《射》中被大量运用,甚至加入法国印象派的叠化。但这些形式化却仍旧是基于巴赞的“真实电影”的骨架之上。一种快节奏,无主题式的现实再现。荒诞的动机。谋杀,反倒成为了最不重要的事情 |
|
好片儿 |
|
十月底的特吕弗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展,碍于时机不凑巧,只刷了四部,最惊喜的就是这部《射杀钢琴师》,流畅,元素丰富,又是特吕弗阴郁思辨画风中难得一见的解构和戏仿。女性角色也是个个出彩。 |
|
喜欢,美国与欧洲的完美融合 |
|
我觉得吧,这就是那种干脆利落的好电影,OVER |
|
路 人 转 粉 !太 好 看 了 !继四百击之后第二部长片,镜头语言相当不羁 ,悬念设置相当精彩,故事铺陈杂而不乱,最重要的是,特吕弗让我这么讨厌法国人的人第一次明白了这种生物的幽默之处,尽管结局又很悲惨。其实是凄美~ |
|
特吕弗早期向希区柯克致敬的电影 |
|
钢琴师的神态冷俊、忧郁还有点潇洒。 |
|
第二部作品,向他心中的美国电影学习,可爱活泼 |
|
看不明白。 |
|
《射杀钢琴师》是对好莱坞B级片一种致敬的模仿,特吕弗与戈达尔一同实践了他们在电影手册中发表过的诸多观点——《筋疲力尽》和《射杀钢琴师》都可以看做是对美国类型片的一次变形,特吕弗承认“《射杀钢琴师》背后的理念是要制作一部没有主题的电影,只通过好莱坞侦探故事的形式,来表达我对荣誉、成功、堕落、失败以及女人和爱的所有看法。它是一个什锦包囊括所有类型片的形式与精髓。”从喜剧跳跃到悲剧,从黑色刑侦变为爱情小品,在看似随心所欲的类型转换下实则暗藏着一条精心编排的逻辑线索——钢琴师的内心活动。与左岸派不同的是,新浪潮并非纯粹的意识流写作,也不会对个体记忆过多发掘,但特吕弗在这部电影中却运用了极其抽象的表征手法来分隔出钢琴师的内心活动,并在时空错乱般的记忆重塑中将其释放,以此完成了一场对生命奇妙而真挚的独白 |
|
特吕弗是法国导演中不太喜欢的一个 |
|
意识流多,可以看 |
|
特吕弗就是那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牛啤到不行但绝不做作的导演,无与伦比的现实主义和法式浪漫撞击在一起。街头陌生人同行一阵儿,因为陌生才能倾吐心事;咖啡馆儿里打斗,抓起电话做武器;爱人倒在雪地,倒置的五官挂着雪。小偷家族里的谋杀犯;听不懂charade的风月人;兄弟们向载着梦想的车扔石头,宛如歌声;无论生活多艰难,他只知道坐到钢琴前去。 |
|
9.2;畫外音的空間。迷影 |
|
那时特吕弗好欣赏戈达尔…… |
|
一般一般 港姐第三 |
|
我本来想打四星。后来我去数了进门按门铃那段的帧,决定给五星。(每周给你上课的老师突然出现在CC的评论音轨,突然觉得写她的essay又有了动力。) |
|
我还是不习惯这种嘎然而止的方式 |
|
射杀钢琴师,把他刚刚收拾起来粘和缝补出形状的灵魂再次击个粉碎,虚妄、轮回、宿命,他人即地狱;内心独白,旁逸闲笔,提琴女孩的镜头 |
|
你很害羞,你尊重女人 |
|
打破线性叙事,画面随性自由。接踵而来的困局和大量的内心旁白很黑色电影,可以窥见大量希区柯克的痕迹,处理得却很法式,带几分俏皮。 |
|
不算特吕佛的代表作 |
|
无厘头 |
|
简约,流畅。
巨大的开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