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长了,好看是好看的,就是真的太长了,我期间至少换了一百五十个姿势才捱完,真的太长了,就好像一个来自一百年前的老幽灵凑在你耳边唠了四个小时过去的事情那样长,所以怒打三星了,再看下去可能视网膜要脱落的 |
|
奥利维拉果然聪明,前半部分让我以为是改编福楼拜,却原来emma早已被流言蜚语定型为“little bovary”。这让我陷入悖论,福楼拜之后,每个读过bovary的女子是否介意自己成为bovary,或者说bovary是否具备警戒作用,女子是否有意或无意的重蹈覆辙。anyway,每个叫emma的女子都有着奇怪的命运。 |
|
七年前大一时期的影展,周围的人昏昏欲睡,我记得女人和电影都很美,最后她失足掉入了河中 |
|
年度十佳候选:奥利维拉代表作。1.影片以画外旁白引导故事进展再现福楼拜小说的叙述方式,并通过人物间的互动关联及人物本身所代表的指喻象征重新解构作者的创作思路。影像与文本的互辅相成及导演对多元艺术糅合的娴熟驾驭(极富油画质感的艳丽色彩拼接、繁变却有条理的哲思对白编排加之悦耳动听的肖邦钢琴配乐)赋予《亚伯拉罕山谷》于一般文学改编电影难以企及的高度。2.两处预示命运节点的固定长镜/画框内突显视点的虚焦处理。3.爱玛的一生是自我觉醒与探索的精神之旅,从最初的不谙世事到知晓、找寻、利用并最终走向毁灭,即使短暂亦不曾停歇,与聋哑女仆的回避/观望构成一体两面,拥抱便是和解。4.最美段落:幽蓝夜色的独处。这一刻,她起始了遵循本心的诗意人生。5.“活着不是为了幸福,是为倾听彼此的需求。”(9.5/10) |
|
片虽长倒也不闷,旁白叙述分解了冗长感。虽然此艾玛不是艾玛·包法利,但结局的一定相似性仍大有深意。 |
|
8.5/10。①女主为了家庭/家族被迫娶了两倍于她年龄的丈夫(她爸朋友),他尊敬她但她始终不爱他,于是她在外不断地另找一些情人去短暂地填补内心空虚,直到最终意外身亡。②静谧中带着淡淡的忧郁的诗意氛围的营造:缓慢克制的表演/剪辑/叙事节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虽有点暗但却不乏诗意之美的高水平摄影美术;舒适的音响;大量介绍剧情与角色心理的沉缓而诗意的第三人称旁白(制造抽离感淡化情绪,从而让悲伤与诗意这两种情绪能更好地融合。不过这种抽离也导致情绪浓度被削减);舒缓平静的配乐。③时长太长,把诗意拖成了疲累,扣1分。 |
|
【草莓主竞赛/金草莓奖】奥利维拉精美准确的构图和调度自不用多说,文学式旁白与之相得益彰,最可贵的是形式与内容还能相衬完美。迷恋虚幻而衍生并不断膨胀的欲望萦绕其中,艾玛通过角色扮演来平衡现实与探寻自我,试图操控命运却最终还是被命运操控。但这也像每个人的人生一般,一旦作出自己内心的选择,便也不再遗憾后果。【1993十佳No.1】 |
|
漫长的三个多小时,太难看了!全程靠画外音推进……完全是被海报欺骗了…… |
|
HKIFF#2 深受震撼。每一颗固定镜头都仿佛已经在它此刻的位置上驻留了无穷的时间,它不曾移动分毫的视角、边框、焦点,都带着一股物质的惰性,光与运动从来只是经过,而不是被攫取。电影似乎想要我们去发现它的人工性:那些由于固定镜头所带来的构图失衡、虚焦,以及无比锐利的单声道音效、旁白和重复的配乐。当镜头第无数次对准峡谷,我们期待着一艘游艇再度划过时,一列火车魔法般地出现在山崖的缝隙中,带着全部的画外和历史,而这个镜头似乎早在第一次架在此处时就已经在期待它的出现了(或者说,这个镜头本身就意味着它需要拍摄比影片所呈现出的这段画面更加长久的时间,这种等待赋予了这列火车以平等的物质性)。我们知道电影中的历史总是被虚构的,它无法被拍摄,但奥利维拉却让我们看到电影本就是带着它自身全部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
|
门内世界的警告。不敢断定默不作声地用餐的人是否都有实体,所以即便想去窥探他们,也只能躲在门缝后。想象着自己的瞳孔是一部相机:偷偷将光线透进漆黑的房间 拍下世界的局部。喜欢一些还没来得及开始的动作——比如,手搭在另一只手上轻抚着,以及吞咽红酒的全过程。更不敢去靠近:生怕这世界刚形成,就崩解了。 |
|
应该是奥里维拉作品中比较差的吧,故意把影片拉到3个小时长度,几段古典配乐来得无精打采,摄影、运镜、调度都不出彩,这导演挺平庸的... |
|
中字找崩溃了,最后还是得是古早心中的阳光字幕组哈哈哈,为了中字,片源忍了。 |
|
资料馆2016.10.30.4:30pm 在这样长的篇幅里,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某种生命之流,文学化的述说勾描与画面中人物的言说行动的微妙关系,挑拨着我们按捺不住的情欲、赞叹和遗憾。爱玛那样的迷人空洞、无法填补,扰动着整个向内封闭的环境。生命力量的唤起与压抑在影片中都极为突出,但所布设出的却是牢笼。 |
|
★★★★★影史级别。有一千种把酒从瓶子倒进杯子的方式,奥利维拉选择了最高贵的一种:把酒一点、一点地倒出来。像流淌的河水,像涓涓细流。从人物“唱”出第一句台词开始,就与繁复的旁白构成电影庞大的音乐体系。 |
|
高度文学化、寓言化,摄影和构图赞绝。是一场女性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自我探索的精神之旅,终点通向毁灭。从深闺中的不谙世事,到对自己美貌的自知,到嫁为人妇对爱的渴望,再到探索爱的意义和美的价值,利用美探寻爱是她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聋哑仆人构成一体两面,互相拥抱似最终达成的某种和解 |
|
有点好玩,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到《幸福的拉扎罗》,都像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的人;1993年的电影,故事时间模糊不清,要不是主角的女儿长大后穿了现代的外套,说1933年也不违和。有些地方又有点《楚门的世界》,人物被局促狭隘的环境操纵,才做出失去现实感的行为。葡萄牙风情比起法国和意大利的精致,自然而古朴,给人清新之感。 |
|
长度决定了可以无限拉长的细节,絮絮的话外音是故意的文学(甚至是文学腔)化,色彩及质地、人物神情及谈吐,恍若重回19世纪,实际是,包法利夫人——这个词已经滥掉了,在20世纪可能的命运。 |
|
奥利维拉为我们留下了这个世界上在他的双眼之外不可能现身的影像,是因为那些本该驱动作品完成的意志,那些面向着现实的死亡而产生的急救欲在他这里不仅荡然无存,而且被有意倒置了。在一般的情况下,濒死的现实通过拍摄而以物质形式被永恒地留存,但在奥利维拉这里,是濒死的双眼通过拍摄已死的现实,而确认了两者相似的至福。女人的美是死亡的符号,因为它不容置疑地通向想象,通向对人类生活的藐视,Ema在男人间所向披靡,因为它公开地给予了男人们死亡的理由。安吉里卡是一具尸体,相机是一座棺材,一个幽魂因此得以介入现实之中,却站在时间之外。一切都在他的摄影机前高速地流失,却没有人会把这视为失败,因为对于一个死者来说,消失不是终结,回声才是开始;而亚伯拉罕山谷是一首绝对的音乐,它的美就在于它无处残留。 |
|
9.3 关于美延伸出的一系列,经由美折射出难以被传统定义的人类复杂性。美丽总伴有哀愁和死亡气息,美丽的眼睛盯久了会变得僵硬、空洞,如同直视黑猫或蒙娜丽莎。奥利维拉电影总是关于旧的消亡和现代之物的入侵。山谷和河流总像一个不变之物,即使画外音在流动着叙述着一切,但镜头还是停留在那个河边的远景/当越来越多汽车等现代之物出现在镜头近前时,我们知道,离艾玛注定要去参加的那个自己的葬礼已经不远,艾玛早知自己终究会在摄影术对女性面孔的摄取之后定格为墙上的肖像照或耶稣圣像。此时,艾玛与女仆的那个拥抱与献花仿佛承载了几个世纪的情感重量。艾玛伴随着一个唯一的移动镜头前行,移动镜头与摄影机被猫咪砸中都只是电影本体更加直接的显露罢了,几乎是爆发性的。在此之前,人们只是偶尔僵在那里等待旁白结束,或者等待导演开拍或喊停 |
|
只有在电影里,鲜花永不凋零,但是时间... 只有奥利维拉拍摄了没有时间、没有历史的电影,欧洲(电影)史的最后一棒交给了他,于是他镜头下的一切都像不知道身处在哪个年代一般(贝多芬的,德彪西的,或许仍旧是巴赫的?),因为所有的房屋都早已是废墟,只留下鬼影和絮语,但那是多么优美的废墟、鬼影和絮语,以及被幻化为“没有面孔的眼睛”的——艾玛、永远的洗衣工和猫咪。 |
|
杀了我也不承认这女的是决世美女!! |
|
90s十佳。隽永,诗意的音乐性电影,更加认定了奥利维拉和科斯塔”殊途同归“的共性。叙事的完成简直是锦上添花嘛。不过依然有两场戏太干巴巴 |
|
第48届香港电影节第12场。210分钟4k修复版,尽管有着三个半小时的时长,但想要详尽的展现一个女人的各个阶段,并且大量的旁边叙事,显得非常流水账。影像有一种一板一眼的精致。 |
|
我重看了,美死人啊 |
|
Emma总在拒绝定义,拒绝贤妻良母,拒绝“包法利夫人”,拒绝文化,但也拒绝空洞。像鸟一样,我们不知道她的智慧有多少。 |
|
山谷像一处力场慑住人们,将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都集中外化地展现在这片场域。得益于旁白的填补,运用眼神对视(人物间对视、对镜头的对视),使得即便作为符号的能指人物都可以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与主动,充盈了整个“山谷系统”。旁白与音乐也持续带动牵引着故事发展,提供系统元素前进动力。看过的运用旁白和古典乐最好的电影之一。 |
|
C / 喜欢那些把动作切断又相接的袒露时刻。但总体仍然是:勉强能感受,完全不理解。 |
|
207分钟太长,旁白简直有完没了,拖垮了其他一切电影语言。女主角眨眼次数过频——演“美之本身“的大忌。台语生硬拗口,露骨到好几段类似于表白说教。让演员对着镜头做戏拉大正面还是挺好玩的。间有小(冷)幽默。不然姐怕真睡死过去 了。 |
|
在欧洲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镜子、镜子,漫长的时间里有很多块镜子;女人的腿,情欲的象征;关于性别的讨论,有的很有趣,让人想起亚里士多德的言论……然后,清楚地记得,我睡了三小下 |
|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拍摄女主的镜头美达到了一种当拍摄别人的镜头一般时 都会出现不适感 但不得不说再美的镜头当搭配上剧烈的大脑活动 进入第三小时的电影晕眩感不可避免 不过前半部分的旁白似乎可以辩解 去除它电影的形式不會如此统一 甚至可能要进入第四个小时 结尾的镜头让坡脚特征存在合理 坡脚行走宛如漂浮 不存在于世间 |
|
片名有献祭的内涵,它看起来是在讲一位旧时代女性徒劳挣脱的故事,然而全程的旁白与柔情更像是导演在表达一种“悄悄逝去”的哀伤:所有场景里的人物都有话要说,都该有他们的另一种可能性,但时光匆匆,毫不在意,包括结尾女主的无声离世。这是奥利维拉本人虔诚内心下的不甘。 |
|
【203分钟导剪2K修复版】
几乎化身graphic novel的一部情欲史诗,毫无情色画面,却处处暗流涌动。
从笼中鸟到湖中鱼,人人都宣称偏爱她,却鲜有人透过绝世美貌读懂她灵魂深处炽热躁动的骄傲和渴望,唯有女仆始终无言守护和陪伴。@独放·寰宇的诗意·葡萄牙影史选映 |
|
6.0/10。这电影就跟女主角一样:明明长相一般却被人说得有多好似的,不过偶尔流露出独特气质罢了。前100分钟多少是部舒坦的流水帐,后面则完全疲态尽显,配乐很棒、旁白特棒,但这种电影一旦被无限拉长就从好片沦为次片了。 |
|
8.5。与预期不符,但这种失望是好的,与《葛楚》一样摇荡在对宏伟与高超的拜服和对路径与共识的困惑之间。尚有许多没有想清,关于阅读体验以及(堂吉诃德式的)批评的可能。结尾满分,从赠花到赴死每一帧都是隽永的,并且像打通平行时空一样召回种种私人的感动,爱玛又或者穆谢特,命运不是单向箭头。 |
|
文学化的独白和对话推动着被撰写并排练过无数次的“生活”,把所有虚假的悲剧留给耳朵,所有听到的内容不是过去式的就是不会在现象世界里发生的,让观众陷入情节剧的假象。听到的悲伤都是虚假的,而看到的恐惧才是真的:古典油画式的构图结合半幻觉半童话的叙事让本片的造型设计像祭坛,本片所有存在于对白中的男女之爱都是假的,只有看得见的女主与聋哑女仆的拥抱才能感受到爱,但这种爱本质上是女主把自己的肉体作为了家庭之神的牺牲,这场祭祀始于宗教狂徒奥古斯塔姑妈的去世,结束于她与女仆的拥抱,烛光随着祭祀结束熄灭,本片的光线只剩下多次带来死亡与不幸的太阳,女主的面孔只存在于镜像,她的灵魂游荡在亚伯拉罕的山谷之间,用贞洁一般让人着魔的景象写作新的神话故事。 |
|
文本和剧情可能其最精妙之处,是对包法利的重新诠释。但听了3个多小时上流阶级在虚伪的自反及心虚的辩护中来来回回,难免心生厌烦。 |
|
4.5。年代20佳? |
|
三个半小时且有太多解说音轨值得商榷,也让场内基本都是艺术片观众的大家看到2/3仿佛都希望快点结束,吃东西的、站到走廊上的、起身上厕所的。表现手法比较正剧,女主角看起来比较知性,没有影片描述的类似于包法利夫人这样的万人迷的魅惑感。更好的选择应该是伊莎贝拉·阿佳妮。关于欲望和人性的探讨比较深入,也没有褒贬。 |
|
充满诗意和哲学气息的独白将电影勾勒出一种古典文学气质之中。大量的独白根据画面和事件来阐述女主的内心,情绪,观点,以及剧情的补充和说明。这种文学性极强的表现方式外加哲学理论式的文本与影像结合颇有法国左岸派的意思。 |
|
#HKIFF 修复版的色彩太美了。这个Ema比福楼拜的更厉害,「Rose」的原意是被风吹动时的摇摆,而Ema有「一颗摇摆不定的心」。 |
|
实在欣赏不来,女主和其他剧中人都像木头人,行动迟缓、表情呆滞,剧情也毫无吸引力,又臭又长,完全就像个催眠文学剧,上部看了一半受不了弃片。比英国拍的文学名著迷你剧差太多太多了。 |
|
【7.9】三个多小时的时长其实看的还挺舒服的,但是就是拍的太古典,文艺过头了,像一部大型的文学改编电视剧,基本没有镜头语言,全是固定机位拍摄。原来以为又是一部包法利夫人的改编作品,后来才发现错了。更像是描写一个读过包法利夫人的女生的作品。森微娜绝对绝对的女神!!眼神无敌秒杀一切! |
|
#HKIFF2024 能意识到拍得真的很好,但是观感实在是相当折磨,虽然这么比不太好,但这部电影仍是和《苔丝》相似的价值观去拍女性。意识成长的过程拍得相当有趣,裹挟在各式各样的“凝视”之中,而当成长结束,聚焦于男性各式各样丑恶嘴脸又着实让整个片子乏味至极,近乎于一种行为艺术。 |
|
像是一部文学名著的插图,为文学增添了深度和观赏性。15年前我真的看不懂,这个葡萄酒小镇中的任性美女,变成了红颜祸水,你就明白为什么说社会大染缸厉害了 |
|
小说电影,旁白的文学性,钢琴曲的伤感,笼中鸟,镜中花,无言哑仆,幽静山谷,共同讲述艾玛的故事。名同包法利夫人,是耶非耶?一直在说欲望,可从艾玛美丽的脸上、空洞的眼中感受不到分毫,谁谓红颜祸水,皆从男人口出。至于艾玛,不过爱情无计,百年孤独。
逃避亦是抉择,唯一的移动镜头,吹皱一池春水。 |
|
8。长长的静止的画 |
|
融合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和《一顆簡單的心》,雖然愛瑪是主線,但女僕的大量留白更動人。太喜歡愛瑪和女僕最後的擁抱,兩個極端的相惜。 |
|
7.3/10 【203min】其实不算特别长,但当你发现你需要几分钟几分钟熬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
|
【补標】看过DVD补標新看
2021-6-5下载DVD画质重新拉片再看
204分钟 Ⅰ,Ⅱ两部106分钟+98分钟 |
|
古典雅致,娓娓道来。美貌对于女人来说总是会引起争议的。他们为何总叫我小包利法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