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爱上激进组织帅哥私奔并加入组织,父亲苦苦寻找精神恍惚而命丧车祸,小弟继续查询深入虎穴误杀帅哥,却发现帅哥的老婆已经不是姐姐,小寡妇遂赖上小弟趁机离开基地,最终娶了小寡妇的小弟找到姐姐却终未相认。巧妙的剧本,深刻的内涵,也许最好的选择就是既然别人选择离开就不要再去寻找。 |
|
没有英雄主义和过分政治倾向的电影,剧情上有种文学感,更偏向人文的关怀。里面最有深思的一句台词,你父亲跟你不同的是,你杀了人,而他一直都没有。这大概就是两代人的不同吧。如若更引申开,也正好解释了现在。剧本应该是今年法国电影里偏叙事类最好的一个。 |
|
点抓的很准,父亲的段落也真的很不错,但是到儿子的段落就整个散了,非常可惜。看完只想说一句“这种货色也能进戛纳吗” |
|
故事挺original,但写得比较乱(尤其后半段switch男主之后,一言难尽),导演也很粗糙。请Bidegain继续当好欧迪亚的誊抄员就好了。JohnC略萌。演成这样的男配戏份的男主提凯撒,某T的无政府主义者那么细腻的表演提不了= =?不能懂。短评里说比迪潘好的真的不是在黑Bidegain吗?结尾跟空气的阻力一模一样 |
|
摘掉头巾的巴基斯坦人和围上头巾的法国人。。在现在欧洲的局势下,非常的切题。。 |
|
不错的剧情片,挺好看的,一路专注和情绪一直能被带着走,结局也意外地有被治愈到~联系最近的欧洲看,别有感慨~没有任何大道理,自然地政治正确着,也挺好的~ |
|
勉强及格。导演是欧迪亚长期合作的编剧,虽然班底不同,但画面看着还挺有欧迪亚的意思。细节编织很细密和沉得住气,开场女儿失踪后,父亲去警长办公室施压,镜头给的是听不见台词的外景——这肯定不是写实主义的做派,故事跨度很大,女儿被穆斯林拐到阿拉伯世界后,父亲搜寻中死于车祸,中间突然就扔出911,弟弟再接着找,父子俩先后沉陷进了陌生的阿拉伯世界,跳跃式的叙事靠寻人的核心事件和遮遮掩掩的穆斯林极端主义世界的噱头联结,但节奏略垮。表面看这是中东恐怖主义造成的一出家庭悲剧,内里应该有法国对传统中东殖民地失去掌控的无力感抒发。地理跨度也很大,向东一直到了巴基斯坦,但美国的部分处理的非常含糊,地理上的模糊让题目中“牛仔”的意向也表意不明。布光漂亮,尤其父亲车祸那场,人物之间的张力也是妥帖的,姐弟相视无言的结局 |
|
其实翻拍得都已经不太像The Searchers (1956)了,但后者过时的部分就是“反派”的设置,在这方面的当代式更新也同样容易陷入刻板。父子联手也改成了父子接力。 |
|
2016/7/1 |
|
法牛寻情记 |
|
每次看这种彻头彻尾每一幕都悲剧的电影就是一种自我折磨的悲剧... 电影题材很应景 故事很微妙 一个“牛仔”家庭 却从姐姐到弟弟都和穆斯林“结合” 宗教问题看似离我们很远 其实千丝万缕 最感慨的是里面回顾了911以来各种恐袭 从马德里到伦敦 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正在见证历史的大转折吧 |
|
虽然简短却剧情流畅,没有台词的结局最赞。不是很明白姐姐到底为了啥…………嘿嘿北京电影节第一次,感受是这片挺好看的就是没人看,还有音响挺差的………… |
|
这跌跌撞撞的剧本和节奏…TB你还是多跟别人合作好了。 |
|
私奔毁全家吗 |
|
父亲寻找女儿,中途车祸死去,儿子继承遗志,身探基地组织,但未能找到姐姐,打死头目,头目老婆要跟他走…… 跟牛仔们半点关系没有,我也不想探究社会问题,反正看的无聊透顶。 |
|
本以为老头车祸就结束了,没想到更多故事在后面。 |
|
"...refers to an icon of Americana and to what was seen as the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s black-and-white, 'You’re either with us or against us' cowboy diplomacy. It’s also not for nothing that George’s nickname is Kid, yet the movie is inspired by genre, not imitative." |
|
不要随便离家出走 |
|
911这天看这个好巧 |
|
104分钟57秒 |
|
看不太懂里面的政治问题,也不身处其中更加不怎么明白 |
|
不惧坚艰辛的追寻是因为情深,弟弟的追寻更多了一份对父亲的亏欠,最后却不相认是因为知道了,原来她过的还好,不忍去打破她的幸福吧 |
|
剧情上起码比迪潘圆润一点吧… @tiff |
|
巴黎恐怖袭击案后这部电影上映的真是时候。。。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融入问题以及恐怖主义和前者的关联也许值得思考几个世纪。。。 |
|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故事背景分别发生在美国、西欧、和巴基斯坦。故事线索就是一个寻亲故事,从父亲寻找女儿,到弟弟寻找姐姐。故事颇具象征意味,如同男主人公一家是被动接受穆斯林的影响,整个欧洲社会亦是如此,问题重重,而最终不可避免,他们都被穆斯林深刻的影响了,欧洲人的下一代将是融合的一代。我倒是觉得爸爸演的不好,性格单薄,儿子演的不错。 |
|
如果将父亲多年一门心思寻找女儿导致家庭破裂这个过程有个几分钟的过渡说明就更完美了,毕竟从刚刚走失的寻找直接过渡到好多年以后给人脱节的感觉。不过依然是一部很出色的电影,表现了在挣扎扭曲的环境中无法割舍的亲情 |
|
找错片了好像。。。 |
|
法式鄉村牛仔 + 伊斯蘭 結合出奇妙風味 |
|
这就是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啊 国内什么时候能拍部反映校园暴力的呢 |
|
父子俩找女儿姐姐,找到后未成相识!也许最好的选择就是既然别人选择离开就不要再去寻找。 |
|
太过于冷静了,但是关牛仔什么事呢? |
|
血缘是种本能 |
|
感觉不错,有力有节奏,虽然有点没看懂 |
|
北京国际电影节。2016-04-10 |
|
完犊子了,欧洲回不去了,找不到了。 |
|
电影和牛仔无关,特别想知道这个女孩是如何被穆斯林洗脑离家出走,就像月亮和六便士,特别想知道那个人是怎样和自己斗争之后才去寻找自己一样。历史背景和宗教背景这些虽然都不了解,但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人生还是很有趣的。继续呼吁大家这周还有机会,去看那不热的北影节电影吧,推荐颐堤港 |
|
由女儿失踪牵连出的家庭变迁,沉静、写实,可惜结尾又回归到了原点。在我看来,是否能找到妹妹,已经不重要了。 |
|
冲突融合讽刺,牛仔文化与伊斯兰世界的碰撞,即使快进也看懂了大概意思,完全不影响观影额 |
|
爸爸找女儿,弟弟找姐姐,可找到了又能怎样,已物是人非。 |
|
没留下好印象,颐堤港 |
|
三星半,美国西部片在当代欧洲的灵魂传承。莽撞无畏的牛仔气质在寻亲途中的挫败、弥散与消亡,同时亦是对异教文化由完全敌对向部分和解的软性过渡。并未深挖的极端宗教因素穿插得恰到好处,尽管他者化的符号表述依旧明显,但较导演的编剧前作《迪潘》而言显然在影像间为人物倾注了更多自然的情感表露。 |
|
巴黎出事之后看这个还是挺应景。穆斯林问题也许是这个世纪甚至下个世纪欧洲面临的最大麻烦。 |
|
巴黎袭击后,此片应该最能表现欧洲对态度的恐怖组织的现状,一些艺术手法所推动的情感,比起恐惧悲伤,无奈其实更多一点。身处光明的我们又怎么能了解黑暗处的恐怖,除了臆想就只能看电影了。 |
|
知道导演要表达的主题,但不身处这一社会现实中,着实难以完全体会作品包含的复杂情感…以女儿私奔切入,以为顶多讲到迪潘那样的程度,没想到在种族宗教的问题上走得这么远,回过头来看反而觉得,两件事情有些衔接不上,前、中、后,尤其是中间部分感到脱节,不过不妨碍其深刻有力的部分。 |
|
Mind blowing. |
|
挺不错的! |
|
开头看的一头雾水,还以为是西部牛仔片。原来是寻找失踪姐姐的电影。宗教色彩以及恐怖组织的片段,看着害怕。电影最后还是回归了温情的小家庭,导演是个浪漫而执着的人 |
|
为寻一个答案而先后耗上两代人时间的《牛仔们》提出的问题是:到底基因和文化哪个决定了人的身份?彼得葛恩拿出了他最有说服力的剧本为其导演处女作描上了一笔重彩。这条长达千里的血缘线把我们带到那片神秘的阵地,当你真正身临其境时却再也问不出任何话来 。因为它用一个反例给出了清亮坚定的回答。 |
|
感觉烂尾了…自觉结束在新的一家人再次去参加音乐节会更好 |
|
借用牛仔精神的外壳讲述了当代欧洲中产阶级家庭单枪匹马对抗绿教的悲惨经历。异端对欧洲文明社会的冲击早已窥见,甚至在911之前就明目张胆了。全片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线不清晰,突兀感太强。然而紧扣“牛仔们”精神沿袭的主题,在儿子坚持不懈的寻姐过程中能看到父亲的影子。结尾十分巧妙消解了紧张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