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最触动我心的电影,关于如何体面的结束生命和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无奈,妈妈从背后抱住小女儿和sanne翻身无措释放的场面感受很深。我喜欢他们吸大麻的放松和这句台词, “我们度日如年,但年华转瞬即逝。” |
|
可能会是今年北影节主席的双金棕榈奥古斯特近作,北欧大庄园家庭版的amour,悬念保留叙述的更委婉从温情转向悲情,几乎室内剧拍的挺娴熟,但也有老太太向小孩子询问iPad时那种被时代淘汰要过气的导演私心,全家人一起吸大麻的戏太和谐理想了。丹麦文化北欧影展。 |
|
#2015SIFF#你连爱都不会,该如何面对死亡。非常真实的故事,异常冰冷的不留情面的表达,是因为爱而不怕死,还是不怕死是为了爱。电影有对世界最深的留言,而你需要有对爱最深的领悟,这样就与生死无关了。 |
|
好厉害的片 又哭又笑停不下来 |
|
好喜欢这部电影里的Pilou又嬉皮风又暖的感觉,发型也乱糟糟得很顺眼。电影5星啊,但是怕自己有失偏颇,先4星吧。后半段揪心得不行,我对这个话题体验很深,也思考过很多,感觉真的太难了。啊太会拍电影了,可惜2015年已经在上海电影节放过,今年又是北京电影节,我永远地错过了呢 |
|
“我不想用吸管喝白兰地”、“想再醒一次”/一家人帮着注定健康会急转直下的女主自杀的故事。/很欣赏他们对死亡和尊严的豁达态度。开始觉得女主的丈夫怎么能接受,后来才懂得……/全家抽大麻很酷。/电影节 |
|
四月的某一个工作日。买一张电影节的票。随机的挑一场影片。看一场北欧的小众电影。自己一个人一瓶水。结束后坐在广场上写一段影评。然后摩拜单车回家。此刻的我是幸福的好像许久没有做过做过如此令我快的的事情。北欧身处最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度大家关心的早已经不是吃饱和穿暖他们更关心的是人性的自由 |
|
和「约翰之子」一样温暖细腻而又悬念丛生,眼波之间尽是真情。死亡这人人都不愿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诠释得清晰到位,心碎却不致郁。 |
|
全家人一起飞叶子真是酷呆了。“我想再体验一次醒来的感觉”让人想哭。其实下得了狠心亲手告别的人,才是多么眷恋人生的啊。有注意到多次出现钟摆的声音,提醒时间的飞逝,太揪心。 |
|
你以为活着的时光是度日如年,实际上年华转瞬即逝 |
|
75分,前半截可以给五星,节奏特别舒服,后面大女儿崩溃的反转有点儿太drama,其实不必要这么处理吧,就讲一个关于尊严关于死亡的故事不好吗,非得搞点儿冲突出来? |
|
当一个人面对生死关头时,都不可能完全的从容和冷静。电影把爱和孝摆到首位,而世俗的三观、道德、法律都退居其次。就像小女儿进屋前扔进湖里的那把钥匙一样,妈妈做了一个不回头的决定。当你要失去一个珍贵的东西的时候,多少时间你也做不好准备。影片的最末,父亲一个人走出了屋子。无比震撼。 |
|
Orange字幕组。安乐死题材。趁着自己还能动时决定去死。“把窗帘拉起来,不是想再睡久一点,是我想再醒一次。”让人伤感。两个女儿的行为太起伏不定,妻子最后对丈夫的安排也真没必要。起码说明了真想死就该一个人悄悄地死知道的人越多越会出事。另外三代人一起抽大麻也是够魔幻的了。 |
|
让我开始反思国内所谓的孝~真的是尊重了别人的选择么~ |
|
如果我是这位患病的女主人,我会怎么办呢?
我还没有结婚,没有漂亮又挣扎的女儿,没有温暖又理智的丈夫,没有一生相伴的朋友,是否我会更加害怕更加不甘心。。 |
|
以为生命那么漫长,亦不过匆匆弹指一挥间,来不及说再见,来不及体谅彼此,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守相望从来不易,分享秘密和保守秘密一样困难,选择放手和艰辛前行一样顾虑重重;北欧室内剧风范,清冷外景美。 |
|
3.5 这种类型的电影之前就有,并没有特别出彩,一般 |
|
一个患运动神经元病的老太太,决定趁着自己还能行动,结束生命——如果不能行动了,家人帮助她结束生命,要付法律责任。结束生命前,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过最后的周末,吃最后的晚餐。 |
|
「你以为活着的时光是度日如年,实际上年华转瞬即逝。」豁达的面对死亡面对离别,就算是死也要有尊严,有家人的支持才是安乐死最大的勇气源泉,家人们不再以爱的名义挽留她,不让她被病痛折磨而是成全她安详的去往天堂。人生总有那样的时刻,或早或晚。只要来得及告别就好! |
|
#2015SIFF#孩子气的噶姘头 |
|
黏乎乎的,很不清爽。2021.3.20 看完“Blackbird-2019”之后回来重看这一部,英语版确实是故事更现代,演员更具个人魅力。 |
|
母亲向孩子坦白,愿意祝福丈夫和闺蜜的感情,不会用爱的枷锁捆绑住他,令他独自捱过孤苦的晚年。女儿代母亲踏进了急救车,终于与母亲的决定和解。不再以爱的名义滞留住她,让她饱经折磨承受生命的衰朽。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给他以自由。最后一个周末,吸过大麻唱过歌,告别有多难,结局就有多快乐。 |
|
人间 |
|
安乐死~ |
|
北影节传奇时代 |
|
本来值4星的,被后三分之一毁了。 |
|
长日漫漫,岁月却如白驹过隙。爱比死更冷。 |
|
奥古斯特对片子的掌控力越来越弱了 |
|
2019-4-27 今天丹麦影展三里屯CHAO 估计去不了了 2019-5-5 看过 丹麦电影月 怎么说呢 就是北欧的亲情家庭片吧 肯定是不舒服的但很多欧洲片子都会展现安乐死这个问题 第一次到三里屯CHAO这个付费的Cinema Club还行皮沙发可躺平老往下出溜 几个外国女孩 |
|
看后仔细想想,每个角色都过于失真了。角色似乎是为了冲突才出现的,不像是一家子人。奥古斯特失去了北欧人的耐心,片子太焦躁。这不是伯格曼的室内剧,伯格曼更深沉,像在厚厚的雪地里拔腿迈步子。这种封闭环境下濒临崩溃的人物群戏,倒完全是波兰斯基的题材。 |
|
北欧这种冷冰冰的质感搬到贵坞会乱套吧 mia留长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了 |
|
《爱》的另一版本 |
|
很幽冷的电影 |
|
家庭抓马 |
|
很早就放在百度盘上的,今天晚饭后看了20190505家中 |
|
整个故事进程让人看得痛苦。隔绝的小屋,刻意因母亲病召而来,势必要煲上一出苦情大戏;最接近的很可能就是另一版本的《八月:奥色治郡》。故事从一而终的悬念是用怎样的方式,和是否结束生命,那是需要耐心拆解的亲情内核。然而晚辈无法止住的哭泣和常常无因而起的争执,都剥夺了重心,却又没有鲜明的角色形象来支撑她们。 |
|
死亡让我们达成终极的信任。 |
|
days go by too slowly, and the years go by too fast. |
|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如何体面而有尊严,是本篇尝试要表达的,亲人朋友间不同的处世态度,之间的隔阂猜疑,导演可以轻松的拿捏揉合,而死亡经过的完整性,亲人朋友的情感脉络的细腻和复杂,却是比较欠缺的,不是换个机位,放一首慢调就可以模糊的。 |
|
狗血虐心。 |
|
非常现实的一个故事,演员表达情感很细腻,我看着小女儿一直在妈妈脸上亲着,舍不得离开,妈妈说我也很害怕,真是让人痛哭,导演可以去拍这么真实的东西真是太勇敢了 |
|
关于被绝症摧残渐失机能的躯体如何理智体面地迎接甚至选择死亡,这类具有人文关怀主题的影片已有过不少,这部也探讨了此问题,并在将其搭建在家庭聚会的两天中,让理智的人变疯狂,令极端的人走向理智,点位交织完成的不错,只是有个情感的扣解得流于俗套,喜欢片中一家亲友老小围坐飞叶子的那场戏 |
|
依然是人类如何对待死亡的思考。前三分之二沉稳流畅,母亲对整个家庭的爱和不舍,父亲对妻子的温柔呵护,亲情的厚重,大女儿内心的仓惶和外表的镇定,小女儿自身的崩溃和害怕......全部有条不紊,让人看得很舒服。一家人围坐吸食大麻又温暖又有趣。后三分之一落入俗套而且不合情理。 |
|
希望我也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死去 |
|
实在看不下去,太过平淡的电影。虽不是烂片,但还是不忍给到三星。 |
|
作为人类而生存的尊严比如同行尸走肉般存续的肉体更为可贵,在步向死亡的时候,失去尊严的羞辱远比失去生命本身更让人痛苦。能在选择拥抱死亡的时候,得到所爱的人的帮助和支持真的是莫大的幸福,因为这需要生者不顾及世俗的眼光、道德和法律的束缚,同时克服自己的自私,给与最大的尊重和无私的爱。 |
|
看不下去。。。 |
|
家庭戏看多了,并不觉得此片出彩在哪里 |
|
奥古斯特能用最沉静的手法逼哭观众,再多看几部感觉要抑郁身亡。大女儿和小女儿完成了立场的兑换,呈现出对于人对于和自己家人的距离感的拿捏——我们是亲人,是无限接近但亦不能重合的灵魂。有很多喜欢的戏。无时无刻不在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的和解。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所以要尽可能去懂。 |
|
开片迷人的深秋风景呼应将死却依旧美丽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