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头结尾特别好,从第一个镜头就是那种干干净净细节表达刚刚好的好看,然后就一直好看到结尾,看到导演是fine art出身完全不意外了。跟拍一边走一边聊天像是成濑,房间里固定机位又有点小津,然而片子节奏风格又像是巴赫的钢琴曲,在男孩好看的的笑容里结束得也是干干净净。 |
|
自然静谧的生活碎片与时而浮动的忧伤告别气息,家人间情愫的流转异常动人。IFFR2018 又看了两遍,每个角色主要情节都发生在特定空间,厨房作为交汇点,仿若一首交响诗错落有致的乐章。 |
|
电影呈现出一种丢了魂般的流动状态,在琐碎的生活碎片中去捕捉哀伤的真相。3/4,用缺失来铭记亲情,非常美的留白电影。 |
|
每个人物其实只做一件事,景框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若隐若现的隔阂,直到最后一笔,人物都进入框中,画外音消失。后劲很足的那种片。 |
|
#2018IFFR# Bright Future展映,洛迦诺当代影人单元大奖。堪称侯孝贤的保国弟子,从构图到叙事都深受侯掰掰影响:用景别极为局限的构图来极大限度利用画外空间,叙事上也是把重要的事情基本都删掉了……全靠台词来暗示。3/4既是四三拍的意思,也是指缺少母亲的四口之家,还可以指这4天三夜的叙事结构 |
|
开个大师班教教国内导演如何调教演员状态可好…空间限制人物,人物却反过来用状态创造知觉上的空间。 |
|
父亲、姐姐和弟弟,唯独没有母亲,所以叫3/4。琐碎的日常生活集合,大家一起过最后一个夏天。姐弟俩的相处模式很有趣哎... |
|
上影节看片记录里的最喜欢,在几乎无缝可钻的作品丛林里给出了观影新视角。它抽掉了大多数电影都会填满的东西,连观众都可以放空观看,想起来它有很多的无,可是又其实什么都在了。听说男孩子演得超自然超好,可是就浑然一体到没注意,一镜一镜都很妙很值得回味的电影。 |
|
#HKIFF# 家庭断片。孩子的视角。(“你曾觉得孤独吗?” “即使在人群中也是。” “怎样意义上的孤独?” “就好像他们占据了他们的世界,我占据了我的。”) |
|
D+/ 镜头的限制、空间的延展与人物的“激发”。想法执行得挺坚决但似乎还是过分松散了,尤其是后1/3叙事时间陡然收缩后效果马上就出来了。个人而言则是似乎还没完全看进去就结束了…… |
|
如果畫幅調成3:4,應該別有一番風味。 |
|
侯???诹访更合适吧,用狭窄“框”住空间中存在的隐形“幽灵”,是角色对白之外真正的情感停留,本片未能给予“幽灵”“表演”,“缺席”伴随始终,却未能“渗入”。 |
|
人间情愫如水一般,闲话肆意步履不停,没妈的孩子四分之三 |
|
强烈的生活代入感,青春期孩子们的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与挣扎,犯浑不过是另一种珍惜,而成年人的沉默与无语更是一种生活折磨后的无奈。 |
|
想必导演也有那种“I don't belong here”的beat吧 |
|
父女夜行段落甚好。 |
|
极弱情节,日常对话,小波小澜,无事无非,小孩困境=大人困境=人的困境,家庭飘忽,母亲缺失,姐姐小才,弟弟无聊,爸爸行尸走肉,城市寻子,山中找熊,找吃掉一家人、吃掉全人类的熊。影片索然无味,金豹煞有介事。 |
|
75/100,“画框”在影像中存在感异常突出,用4:3的画幅创造狭窄空间,在有限空间内框住人物运动,呈现间离感。同时也能感觉出很依赖声音元素,用声音与自然情绪去填充空间,很喜欢隐约间流露出的那份松散,但是感知上还是有些空泛。总的来说还是蛮不一样的体验。 |
|
人物被景框操纵得太明显与刻意了,而且操纵得非常单一化,片段中的情绪也要到很后面才能感受到一些积聚力,总体非常无感。 |
|
#2018SIFF# 今年洛迦诺据说换人了,届时看一下有什么片能冒出来。 |
|
生活化的主题,导演的手法也很自然主义,好像故事有它自己发展的纹理,不用人为矫饰,不过既然取名四分之三,对于母亲的缺席还是应该更为着力一点,也让观众能更入戏一些。 |
|
“四分之三”即缺席的状态,导演将这种“缺席”转化为视觉上的限制性空间,这里面不仅有着人与人的隔阂,同样也有着空间与空间的隔阂,不过对我来说,这些处理都太形式化了,难以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
|
家庭片段,无惊无喜,片名其实已经揭示了电影的全部内容,永远缺1/4。 |
|
三星半,开场几分钟特别好(把“实在”的视觉拍“虚”了,又富有节奏),导演非常明确自己要抓住的状态及其反映出的内在,但他仍然只存果,不留因,只捕捉表面,不提纯内里,在场景内部强调角色间的间离感(取景、跳切),包括对话间的剪辑方式(淡化轴线打破交流情境),观者通过调动感知经验共情人物。整体还是太短了,有点薄。 |
|
我最近可能着了魔,几部看起来有些困意自我理解模棱两可的片子,看完后脑子里却总是会回荡起一些画面,翻涌出一种莫名惆怅的后劲。3.5 |
|
好像波澜不惊,人物都在无所事事地诉说着,却没有真正驱赶他们去反应,不同人在城市里散步着交谈,某个时刻发生了一些不起眼的离席,电影便在这里截止。 |
|
觉得差了点什么,但还挺喜欢的,很自然很舒服的家庭故事,姐弟的戏份有点小感动,只有片头稍稍的提到了母亲,但整部电影都在讲一个三缺一的故事(什么鬼三缺一。 |
|
20.11.13 博物馆
在极大的削弱了叙事以后,真的就很生活碎片了,时不时出现的“门框”,也真的没有感受到什么,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的上是“成功”的窥视。唯一能够感受到的,就是姐姐时刻存在的紧张和焦虑,从她的小心翼翼,从她的极不耐烦。
结尾找儿子的那一段倒颇有趣味一路前行,又在慢慢消失,停的恰到好处。只不过,在极其容易犯困的午后看这部片子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
可以是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
|
另外四分之一是母亲的不在场,剩下四分之三的家庭成员都好像缺了一角。姐姐羞怯不够自信,弟弟过于顽皮,父亲忙于工作疏于管教。电影截取了姐姐去德国之前的这一阶段,但抽离了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起承转折,平静而充满力量,就好像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瓶颈。 |
|
(01:22:53) |
|
很淡很有味道的片子,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日常剪影。表演都很自然主义很惊人,好奇有多少即兴发挥在里面 |
|
手持移动长镜的强烈真实感和平淡无奇的各自禁锢的生活,潦草的琐碎的痛点。太喜欢父女在深夜的车流声中对话一幕了:你孤独吗,即使在人群中也是,好像他们占据了他们的世界,我占据了我的。女儿说,你总像个老师,我希望你能思考下我跟你说的这些,以及为什么,还有其他。戛然而止在这里会更好。 |
|
喜欢结尾夜行过后跟随白日突然敞开的留白部分 |
|
母亲缺失的四分之三家庭,镜头精准捕捉琐碎日常中的孤独与疏离,当然也参杂些许温柔 |
|
残缺的圆满,琐碎的忧伤,流淌的音符汇聚成生活的诗。光照耀到三人并行之处,那是时间的呼唤。 |
|
开头(以怪异的角度拍摄难以理解却又极度贴近生活的儿童游戏)结尾(阖家徒步时自然声音被逐渐抽离,人物逐渐同框后又转向遮挡重合)都堪称神奇,但云淡风轻的情节、表演与精密刻意的形式(全程强调“3/4”,严守画框隔离)、结构(多到过头的留白)组合出了一种不和谐感。好在分寸掌握得不错,不至于显得雕肝琢肾。 |
|
6.5/10
因为这不是我对家庭的定义;但拍的太美了 |
|
极多的琐碎生活片段里都呈现出家人间的不合拍,哪怕并行也冲突不断,父女走路一段甚至丝毫不共享画面。于是当片尾短暂地出现了一刻的“和谐”便极其迷人,尤其山顶亮光衔接前一场完全欠爆的夜路。标题作3/4,意指残缺,母亲角色始终处于在场又缺席的状态。 |
|
2019027 二星还行 |
|
180623@ifc百丽宫 |
|
作为一部追求自然的电影声音设计明显做过头了。景框比较紧,但剪辑太松。侯孝贤和诹访敦彦的剪辑是很紧的。 |
|
3.5 表演很好,画外空间的分割有些刻意 |
|
看得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莫名想到将来的事,观感又其实很累,但小男孩的每一次出镜都把我拖回来了。 |
|
真的是很日常了 |
|
不喜欢女主的长相 影响一整部片的观影。。。好吧 我睡了其中三刻钟的剧情。。。 |
|
很好看的自然主义,也是那类由声音引导下的绝妙生活体验,有了这样的感受才叫作自然真实。好几处段落都处理的恰到好处,故意略去关键情节再加上大量的画外空间运用恰如3/4是省略的艺术,最后几场戏实在太棒。 |
|
钢琴老师评价李赫特:在他演奏之前,一切都在他的脑海里。感觉导演对电影的掌握也是如此。 |
|
弟弟真的很像我侄子 |
|
OP019、BWV826、Richter连奏时想象把整个过程过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