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棒的是在场的人/灵体/被摄体共存的那个镜头。“雨落不到身上,闻不到雨的味道,但能听见雨的声音,也可以看见雨滴” 这不就是观众吗...如果把观看视为一种附体(移情),那观看即是 performance. 滨口果然适合(被)学院。 |
|
妹妹即是摄影机,架在在两人中间,来回横摇视线,以此便在单镜头里完成了正反打。 |
|
我的第一部滨口龙介。天时地利人和,刚好找到了最佳进入姿势,直接脑残粉了。高度返璞归真却近乎包容万物的影像,刷新我对“日系风”日本电影的认知。载体维度,有关记忆的讨论和《2049》所见略同,真实性的明证永远是情感,而非细节;本体维度,一部被对(他人)影像的不信任所驱动、最终证明了(自己)影像之全能的杰作。©虞社/滨口龙介到场。 |
|
我直接在影院里爆哭...这是什么?2010s十佳影片(把我看过的所有短片都改成3星以下。它们不配。比如我为什么还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去看ISFVF并为那些片子勉强打上4星?凭什么?它们凭什么配,比起这样的片子,它们凭什么配只比这样的片子低1颗🌟(捂脸爆哭 |
|
濱口竜介在「ユリイカ」夜以继日专刊号里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在摄影机里用舞蹈去创造场」的文章。更透彻一点说,他一直尝试在摄影机内,用演员身体的动去打破观众与摄影机以及人物间的壁垒,或者说他尝试将摄影机变成一个提供观众和剧中人物「共通」的某种特殊介质。这部短片也到达了他长片里所未能到达的层面,借由「幽霊」这一特殊形象,直接将摄影机,被写体,不在场的人(观众),置于同一个画面内,而创造出濱口文章里所描绘和追求的「场」。可以说剧情的转折点基本都是通过「身体」来展现,无法触碰的舞蹈-往昔牵过手的感觉-看到雨滴听到雨声却无法淋到雨。关于身体的探讨来自于黑泽清,关于影片里的纪录片来源于他自己之前的纪录片拍摄,学院派的触感却很法国新浪潮风范,大段的台词看到日本现代都市电影的影子。研究他,其实好有趣啊! |
|
为什么人会留恋人间,即使闻不到雨的气味。影片仅仅呈现了人们的某种情感状态,喜欢这种不加任何评判态度的呈现,下了一场雨的感觉。影片没有交代死因,妹妹在姐姐死后才能明白的时间框架,想搞清楚一个人最大的影响力在哪个人的地方结束。影片结尾,男主的“喜欢你”好干净,即使一直失败,人还是渴望在黑暗的世界中寻找一丝光亮。“虽然说从来没有忘记你太过于冠冕堂皇,但我时常想起你” |
|
能判断一个人的,不是相貌、声音或气味,而是回忆,将要发生的概不作数,只有过去的才是唯一真切的。我用摄影机记录你,你用影像唤醒我,我们以索取完成交换。 |
|
滨口龙介的天赋就是在于日常化,这一点个人认为在当今日本导演里首屈一指。另外明白为什么新片选唐田了,因为这里面的妹妹和唐田实在是太像了【 |
|
3.5;有点微妙的《夜以继日》之预告片感——死者以幽灵的意念形式占据活人躯体容器,在生与死、真实和虚假之间反复徘徊,于是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慰藉者与被慰藉者互换了身份。滨口龙介真的相当有天分,一个短片的体量就蕴含了极为丰富的镜语信息,在近乎简单的日常里营造出几乎能触及灵魂的心痛和不无悚然的惊惧。 |
|
她不提therapy我都还没立刻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最后男人替代累倒了的姐姐 用role play的方式安慰了妹妹 作为一种对原初场景的重构 至少在操作面是没问题的 本来提供慰藉的人只要能站住那个关键性的位置 ta就自然而然能够令病人自己展开想象 |
|
三人排排坐的聊天太棒了(准确说,是四个人)。面孔的叠合,视线的突然转移。我一开始想的,只是男主某个人格。有摄影机在场,摄影机不也是鬼魂嘛。妹妹原来就是《全裸导演》里的女秘书…… |
|
既然是“习作和续作”,也就不评星了。都说滨口是天才,如今看来则相反,他代表的这个浮夸时代越发稀缺的,与小作坊和工作室共生的“匠人”气质。他每次迈出的尝试都只是斟酌之下一小步,但却伴以异常专注和沉着的打磨。他没有透支自己的天赋,而是以相衬的耐心和匠心陪它成长,就像他陪伴自己的演员一样。作为欢乐时光到夜以继日的延伸,滨口在从四人剧场走向世界剧场的过程中,反复在实验多种表演方式(直视的和迂回的)、介入方式(游移的和唐突的)以及穿插方式(摄影机和现实的)。鬼魂和纪录片同样只是他的装置,正像戏剧只是游戏,但大师的轻盈便是这样“玩”出来的。 |
|
简洁到不可思议的场内调度: 运用显示器完成三人同时在场的构图,以及固定中景镜头的正反打,让附身的场景迅速确立,而样貌和气味无法判别一个人的时候,记忆与情感才是生与死的沟通媒介。正如最后的台词——无法淋湿无法嗅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可以像那个在场却又并没有记录的摄影机一样,我们得到了体验与治愈,以及一种别样的情感。 |
|
玉女与宅男的反差与互渗,化学反应还挺微妙的。17年的情绪浓极了,但三月的疏离是安静的,五月的牢骚是清雅的,雄三的不满也是柔和的,淡淡抹去,翻篇,大家都往前走了一步。三星半。@虞社,滨口龙介作品展映。映后导演也来了。 |
|
无限趋近于灵 |
|
滨口呈献的个人风格总结作和电影本体论。两个人的正反打式对谈,藉由充满比喻力的招魂和摄影机的强势在场,一变而成为四人互为媒介、彼此凝视、游走在虚实之间的戏剧场。记忆与秘密都点到为止,反而洞开了更幽深莫测的回味空间。天国还很遥远,但总有那么一两个镜头,让人惊觉其间距离被鬼魅般拉近一瞬。 |
|
滨口龙介的演练像是揉猫,抓住现实绒毛下的皮忽然拎了起来。一切都在微妙中,但那力道却极其凶猛。简直没有更厉害的三人戏了,灵魂置换的段落一下击垮了作为观众的我……的存在,或者说将灵魂拔出身体。设置演化了黑泽清,把那深植现实中,反而动摇了真实世界。和asako有蛮多承接关系。结尾收束略显仓促,仿佛在说“我只是小试牛刀而已!只是对于雨水的视与听!” |
|
滨口龙介的创作谈+电影叙事法+演员调教策略,短小精悍,蔚为大观。设定后置,镜头内调度,对概念的开发,以及戏剧性的迸溅。用简简单单的拍法,完成一个精妙绝伦的小品。幽灵真的存在吗?摄影机记录下的是真实吗?完全不能用的素材可以达成与生活的和解吗?每个导演终其一生总要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滨口居然不费吹灰之力地完成了。轻轻松松一个妙笔,就是结尾相处十七年后的表白,突如其来,宅男走得太快不懂撑伞,可女孩也淋不到雨。还有两个人不触碰地起舞,多浪漫呀。 |
|
《夜以继日》前奏,只是放进去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鬼魂——虽然对鬼魂用“真实存在”一词形容有点不恰当(笑)。临时起意的共舞、借别人身体诉说情感、只露出下半身的拥抱都是妙笔。滨口龙介对“凝视”动作的执着,戏中人物和观众,每个角色都有自己无法看到的:妹妹看不到姐姐,男人看不到姐妹对话,观众看不到深情拥抱……而这些场景恰恰都是以“凝视”动作呈现的。构图调度布光还是鬼魅感十足,日常与非日常的翻转。当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姐妹身上时,男人的作用就很有意思,他恰恰是最不可或缺的那个粘合剂,最后轻盈的结尾也证实了这点。主题还是一个人对他人生活的影响、记忆和思念。为什么天堂还很遥远?那是因为还有放不下的人呀。 |
|
黑泽清是暗处见鬼,滨口龙介是亮处见鬼,洁白的皮肤和深色瞳仁。云之上的镜头让人恍惚觉得是动画片。 |
|
滨口的镜头里明明拍的是人,而我全程看到的是幽灵。“附身”的一段特别打动我。但更彻底击中我的是最后的“我虽然淋不到也闻不到雨,但能看见雨滴,听到它滴在雨伞上的声音”,和那句没说出来的“我也喜欢你”。诡异的浪漫。 |
|
幽魂机械的凝望是对记忆的一种审视。 |
|
无法触碰雨的落下,无法闻到雨的气味,但还可以听见雨的声音,还有相合伞下等了十五年才向幽灵表白的他。感觉像是枝裕和化的黑泽清? |
|
啊快两年过去我终于吃下滨口龙介了!这部实在太精巧了,用构图和调度创造出来的幽灵,以及真假难分的“附体”,要是第一部滨口看这个估计也就会挺喜欢了……这个月计划完成之后集中补一下滨口龙介好了…… |
|
89/100 从察觉人与人之间日常中的一点异样,首先出场的女一接近真空近似不存在,到发现鬼魂的在场,生者与死者可以进行共舞,强调死者对生者女二姐姐的凝视,然后发现雌雄同体的附身扮演,这种观众被引导的时刻魅力实在太大。摄影机带来生者、死者、被摄者/被附身者三人的同框,摄影机有将真实唤醒、逼迫出来的魅力,摄影机也可能制造魔术短暂地欺骗观众,总之即使最后两人打破凝视和距离产生身体上的接触拥抱,摄影机也不会上移,它要保持它的冷静、简练、精密,它已达到身处云端之上的水准,但依然洞察地面的人际、伤痛、回忆。 |
|
黑泽清的鬼魂存在于影像的裂隙中,滨口龙介的鬼魂则自然地处于前景。她像个旁观者一样安静地观看和倾听,却暗中用视线、移动和细微的表情调度着景框内的张力,同时自身又不承受这种张力,因而始终能保持轻度的悬浮状态。这样一个鬼魂无法适应黑泽清的光线和摄影机,她只能在滨口龙介的对话和沉默中获得重量。某种程度上,她是处于暗处等待时的朝子,即使有迫切的拥抱一种现实的渴求,她也只能等待,等待肌肤和云层的亲密接触,等待一场灾难或雨水。 |
|
演戏是否能看作是亡灵还魂的一种?刀锋一样尖锐水一样柔软。一小段跳舞回想起了不気味なものの肌に触れる,后续的正片到底什么时候能有哦… |
|
补完这个短片,我觉得未来哪天要是滨口龙介拿金棕榈了,我也不感到意外。 |
|
原来滨口在这里就告诉说我们观众才是他影像里的幽灵; |
|
21:22时网断了,刚好够我在图书馆闭馆前看完它。 |
|
他的片有一种大概知道电影要探讨什么,抛出了哪些问题,解读性很强,却感受不到画面 |
|
两条线交织:男主和女主(高中时意外身亡,灵体以体外存续的形式附着当时同样是高中生的男主的身边)之间复杂、奇特、暧昧的关系(最后男主表白);女主妹妹女二以追忆女主为毕业电影作品主题(某种程度也是为了借创作疗愈创伤),并因此采访男主(最后疗愈了很多)。影片运用媒介跨越(男主被女二用相机采访那段有几个画面是男主女主女二都在银幕画面内,但男主在小小的相机画面里,女主女二在相机画面外)和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调度营造了一种仿若介乎于幽灵与真人之间的颇具吸引力的魔幻质感(契合文本内容),但作为角色导向的电影,本片角色塑造几乎为零。 |
|
vimeo免费公开一个月。富有用意的构图里对妹妹采访男人那场印象最深:妹妹看着画外的男人,姐姐看着专心采访的妹妹,而观众则把姐妹和出现在显示器里的男人尽收眼底。姐妹情戳心戳大了,这对姐妹其实是幸运的啊,17年前被杀的姐姐也拥有之后17年或许是不完全成长的经历,比死时的姐姐倒大十岁的妹妹(玄理),谁不想再一次同最亲爱的突然逝去的人说一次话呢,毕竟这样得事情是一辈子都放不下的,充当介质/陪伴的av男选用了一个说不上讨喜的人,助长了微妙感。 |
|
2013年的短片里还在略显笨拙地用语言去解释“如何用舞蹈创造场”,这里的人鬼共舞轻轻松松就完成了。制作成本也从来无法束缚滨口龙介充满现代性和吸附力的影像魅力。滨口龙介就是天才! |
|
不仅妹妹长得跟夜以继日的女主一毛一样,连化妆调色布光都是惊人相似,暗示了两部之间非常亲密的联系。鬼魂故事又很黑泽清,镜头和文本里充满巨大的缝隙和无尽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悬念和谜团,简直要把画框撑破了…恐怖吗,不。但真的很悬疑,一种关于画面本身的悬疑。如果16年看到,可能真的要列入当年十佳了… |
|
幽灵,附身,追溯,回望,视线,眷恋。云端之上,天国尚远,雨伞之下,“我喜欢你”。 |
|
形式很可爱,把“通灵”“附身”这样的东西,放在一个日常化的背景里,那种微妙的冲突感建立起来了。遗憾的是,相较于其他作品,对姊妹关系的刻画是最弱的一环,没有钻探,和触及关系深处最痛的部分。《夜以继日》《偶然与想象》《欢乐时光》都能让观者隐隐预感到澎湃在表面静流之下那份呼之欲出的力量感,你会屏住气,期待那个东西破壳而出的一刻。这部里没有。 |
|
【林象词语放映】滨口龙介短片作品。惊喜之作。逝去的女孩无法升上天堂,只能游荡在人间,与能看见她的男子保持神秘的关系。鬼魂感受不到雨滴却能听见雨声,附体或许可以治愈亲人的创伤。虽然设定奇幻,但无比真实丰满,毫无虚无缥缈的做作。注意到一个细节,女主的眼睛非常大,且在长镜头中竟能长时间不眨眼。 |
|
天国来的jk少女 以客服为业兼职av马赛克“打手”的宅男 少女的海龟妹妹;家中、咖啡馆、工作室;幽灵附身的主题通过人物的看与被看建立事实性 但同时又打上问号 或者说男主是真是假已不再重要,就像妹妹说的,这大概就是一种therapy,对两个人而言都是如此。神秘事物的现实功效? |
|
《夜以继日》的前奏,没有被重口味化的影像,返璞归真。 |
|
三人的两次同框太好!咖啡馆内,死去的みつき现身于雄三和さつき中间,却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流,他们彼此言语的对象与其说是在场的生者,不如说是「缺席」的死者,此时摄影机捕捉到的,是生者的侧脸和死者的正脸,三人面孔互相叠合,有一种鬼魅的悬浮感和哀怨气息。工作室内,当摄影机框住姐妹二人,被摄影机二度拍摄的雄三就被定义成了「死者」,雄三与さつき的交流必须借助摄影机,就像みつき和さつき的交流必须让雄三充当中介一样,此时的交流贯穿于——或者说无视了生与死,而当被みつき附身的雄三和さつき在摄影机前拥抱时,三人的身体融合不正是在强调着一种transference吗? |
|
阿哥,你起机飞上天国了吧? |
|
如果不告诉我导演,我永远想不到是滨口龙介的作品。死亡、附身、自慰、姐妹。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影像的魅力之一是自救。雨中伞下突然来一句“我爱你”,这是日式情感迷人之处。早期的滨口是黑泽清的影子,受篇幅所限这个故事也未能深入。 |
|
固定着注视着的冰冷摄影机,漫无目的的懒散的幽灵,还有流动着涌动着的回忆,在一个下雨天被凝结起来。姐姐其实知道离天国还很遥远的她是因为有人间“左右”。 |
|
追寻亡者除了爱意不解还有恨意 |
|
原来《夜以继日》幽灵学此处就有。咖啡店见面一场戏很妙!对话和视线的三明治。 |
|
很厉害,愈琢磨愈觉得厉害。《天国》看似是《夜以继日》的前奏,实则构思更加激进:若说《夜以继日》是用3.5个演员表现4个角色(一人扮相不同分饰两角),那么《天国》则是用3个演员表现3.5个角色(灵魂附体)——这0.5的差值,就是幽灵盘旋的地带。在这里,滨口的摄影机(字面意义上的“摄影”)在演员与观众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游戏的空间:幽灵不存在于摄影机前的任何地方,而是存在于观众对演员行为的识别和想象之中。在雨景戏中,雨对观众来说仅仅是幽灵,但观众却会认为雨正在下:“雨落不到身上,闻不到雨的味道,但能听见雨的声音,也可以看见雨滴。”——这说的不就是观众吗?由此,用想象支撑起现实的一方,不再仅仅是片中的角色,还包括摄影机/屏幕前的诸位。也许,这就是滨口在影片开头对屏幕上的像素点进行特写的原因吧。 |
|
看 被看 互看 |
|
2024.4.30 @ film linc |
|
扬弃张扬复杂的调度,将惊惧的“惊奇”和“反转”埋进绵密的日常对话当中,利用文本于日常语境中构建“存在/不在场”的心理空间,正打、反打、中景,每个镜头都精密有力,简单利索,调度的简练与文本的惊动形成夸张的张力。是滨口内化黑泽清的明证,甚至比黑泽清更善于找到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具有人文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