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0。1.押送刑场的灰色心路+谈笑风声的自由天地,整体庄重又恢谐。2.情节设置的关注点放在生活化细节,宿醉、打架、再宿醉、再打架,以至平淡乏味。却莫名痛心于归乡探母的凌乱空房。3.二次逃亡:雪地树叉烤肠,手语告别转身狂奔。4.做海军都有虐待癖。5.收尾:抱怨体制声中两人背影淡远,充满无奈。 @2014-09-27 02:06:37 |
|
一路放肆的胡闹到最后还是要受到制度的束缚,看似到达终点的公路片却永远没有尽头。 |
|
一个纯真之人却因为四十块钱被判了八年,是因为人缘差?不懂变通?还是因为战争?电影并没有点明,其实他只是一个意象,代表着在混乱世界里“不那么幸运”的人。欢快的基调也不能掩盖时代的颓废与低靡,他们在这灰色天地里肆意放纵、嬉笑打闹,带着越战后青年的典型标志踏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公路之旅。 |
|
Road movie. Buddy film. Jack Nicolson's superb performance. |
|
看完这部外加上个月同导演的《荣归》,只确认了一件事:当年早已有如今的林克莱特式拍法;而如今的林克莱特除了“时间魔术手”外的不少东西也只是与四十多年前的“行活”持平而已。 |
|
仨水兵逛纽约,让人想起辛纳屈49年的On the Town。嬉皮反文化的男性情谊和过气的美国传统男性情谊只有一线之隔,反英雄和英雄只是男性这枚硬币的两面。杰克尼克尔森不情愿的成了获罪水兵精神上的依托,一个父亲。当男性价值显影嬉皮知识系统的偏狭和女气,竟让人想起2012年锤弟演的反反战电影爱与荣誉 |
|
英文电影鉴赏课上,就这部影片美国老师跟我们聊起他的军旅生涯,电影本身没多少情节,感觉比较无聊,更无聊的是我们看的时候没有字幕,完全靠听力,多少造成了对这部影片理解上的缺失,反正至今我对这部电影的记忆还是苍白的,但是jack的演技确实一级棒,推荐去看飞越疯人院。 |
|
他们仨上辈子都有个中文名,分别是:林冲、董超、薛霸。 |
|
他愤怒、抱怨却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他困于偷盗癖,懦弱胆小;他得过且过,时刻遵循规则与教条,就这么神奇的三个人,几天穿越大半个美国的旅途,最终他安抚了自己的不满,他明白了自由的可贵,他学会了享受生活的美好;70年代的叛逆在这次旅途中若隐若现,那些幽默的场景背后却又令人心酸 |
|
sometimes you just want to bite their ears off jut to get off the steam-if you want to fuck a girl ,you got to pay for it, one way or another.-fuck the system. |
|
#PCC 公路片,荒诞的开场,现实的生活,荒诞的逃跑,荒诞的结局。在社会的大牢笼之下,何处是自由呢?三个角色的弧线设计的太棒了,都是在遵守规则下设定了不同程度的反叛,从“Badass”到“Mule”在到新兵的程度递减,而越逼近目的地的转变却格外明显,面对即将失去的自由,醉酒的逃避,家庭的依托,暴力的宣泄,宗教的寄托,性爱的排解呈现出一副越来越迷茫的图景,社会化去掉的到底是什么?影片的节奏也非常好,一动一静之间张弛有度。视听上,冷色调搭配寒冷的气温让现实主义故事更加残酷,转场形式非常的梦幻,还有那频繁出现的马戏团的American Patrol的配乐,也一直提醒着观众这略显荒诞的现实世界。最喜欢的可能还是那次连续的梦幻剪辑,还有火车那段走进男主内心的镜头。不喜欢结尾处收的略显仓促。 |
|
好吧。放低标准来看,这片先是剧本就完胜诸多喜剧了,社会话题与人物弧光设置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巧的是正是因此我才注意他其他的闪光点的)。哈什贝是美国喜剧传统的改进者,我们一边看着一个个场景转换与矛盾技法的事机是如此的恰到好处,一边看着对话场景兼带着人物情感被合适地分割包围,整体氛围轻松愉快,甚至还能探讨一点哲学意味(群体)。绕有趣味的作品。 |
|
从偶像的偶像的电影里看偶像是一件多么曲折但有特殊趣味的事情。 |
|
两个老兵在押送小兵去坐牢的路上帮他体验人生和实现各种愿望的故事,两个人教会小孩何为应该享受的人生,小孩明白了,所以转身就逃了。犹犹豫豫之间打手语说我要跑了这段真是又可爱又心酸。杰克尼克尔森就是个头小小的,气场二米八,你看他坏坏屌屌的,内心又很细腻柔软,演技超群~ |
|
自由的新好莱坞散文诗,美国单身汉之旅必有元素:买醉买春发酒疯,无聊中渐生幽默,有情谊但也无法纵情,日莲宗传给美国嬉皮后什么鬼样。三哥们传神,尼克尔森搞笑的肢体语言,跟相对正经的黑哥之组合,兰迪奎德略弱智的傻样儿(一个不适应严苛社会的大宝宝),尼克尔森费劲拼读他最后那个信号语差点没把我笑死。哪怕人挫也挡不住海军制服的好看,顺带歧视了marine(他们系统里的地图炮) |
|
Lost generation, jack nicholson's performance reminds people of , this film delivers a big influence on American's life, real Ashby style, no strong conflict, arbitrary storyline, a little bit hard for eastern viewer to digest |
|
音乐10 画面8 导演8 故事8 表演10 印象10 平均8.9/10 一度有被这两个好管闲事的“好心人”骗到,真的以为最后出现转机的可能性非常大。当被拉回到现实时,之前所积攒的那些欢乐与感动一时无法发泄,积郁胸中。毕竟他们都只是小人物罢了。 |
|
8.5/10。年轻海军士兵男主因偷窃被判重刑,受命押解男主的两士官觉得男主被判刑太重而决定在押解途中带他四处纵欢胡闹,可惜最终男主还是不可避免地进了监狱。影片运用低沉灰暗的摄影美术、不少轻微诙谐的段落、松散的叙事结构、出色的配乐营造了一种苦闷中带着些许欢乐的诗意氛围。 |
|
4k修复,遭受不公的新兵在押解途中享受了最后的自由,但结局还是走向了监牢,尼克尔森角色典型的下层愤怒者的形象。发现nancy allen出场1分钟,查imdb这部是她第一部出场电影 |
|
3.8 這麼多的疊加淡出轉場是甚麼個情況? |
|
4K HDR(不知道为啥号称原始底片4K修复的效果不大理想,细节不够)。还是新好莱坞常见的反抗题材,现在看来略平淡,不过也算是为后面几部杰作做准备。首次掌镜并客串Taxi Driver的Michael Chapman过了几年拍了Taxi Driver,尼科尔森则和编剧拍了Chinatown,还有Nancy Allen的首秀 |
|
在导演哈尔·阿什贝的作品序列中,他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幽默方式,他片中的人物都远离社会,旁观于人群之外,坚持这自我。这种特点在《哈洛与慕德》与《富贵逼人来》中形成了两个端点,前者对抗这母亲所让他进入社会的努力,后者则完全浸入自己的国度,令其他人感到高深莫测。这种风格的总括就是对于时代的疏离与抗拒,对于庸俗的抵制和烦恼,因此人物就都有了一颗赤子之心。本片中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角色有一种难得的出世但并不入世的状态,在满满的善良中,并未泯灭掉自我张扬的脾气与对体制的愤恨,这种人物状态将美国当时的嬉皮士思想与年轻人现状表现的清晰明了,这也令他与《逍遥骑士》中的角色做了一个小小的呼应。结尾的再次上路,点明了人生路途的永不停止。 |
|
7.5/10,轻喜剧公路片。二人出于同情带年轻水兵体验美妙的世界,反而导致了原本毫无包袱坐牢的他对花花世界充满了期待与不舍,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痛苦。 |
|
原来我以前看过的。 |
|
看完让人有点抑郁的电影,一个还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面临8年的牢狱之灾,押解他的水兵深感不公却无能为力。很少见到尼克尔森不那么癫狂又如此出色的演出,他果然是70年代新好莱坞最爱的面孔,气质太搭了。射手字幕不忍卒读,改天重做。 |
|
80/100 把今年“最后的xx”秒得妈都不认。真实的剧作让人不仅关心角色的命运,而且会努力挖掘它故事里的subtext,关注镜头、调度的用意和角色代表的社会符号,而虚假的作品除了让人鄙视作者的自以为是以外,还可以养成频繁看表的好习惯。 |
|
《特殊任务》
一部能让你笑出声,一部能让你欲落泪,一部让你想不到结局如此的电影。
“我恨透了这次任务!”
三个男人“玩耍”一路的公路片。
哈尔阿什贝最好的电影,
杰克尼克尔森称帝的电影。 |
|
这片基本全靠 Jack Nicholson,大叔特别适合在喜剧片里演坏人,不过貌似07年演过 The Bucket List 以后就退役了~ |
|
自由的启蒙者亲手终结了觉醒,大概因为支撑前者的仍是人类在特定时期内最本能的知觉,毕竟制度本身是为了弥补人类的缺陷,但操作制度的主题却依旧是人。比起日后那部内核相似但更为愤怒的《飞越疯人院》,尼科尔森的表演收敛了不少,不过其实更为珍贵。 |
|
《最后的任务》的喜剧完全建立在一个巨大的悲剧之上,其中的反战信息和对军队的揶揄溢于言表。整个公路片完全等价于即将参军入伍去送命的小伙子去享受最后的自由,两个老兵在帮助刚成人的小伙子头一次享受为人的快乐,但完全明白马上就要把他送入地狱。电影在图像上的冰冷完全符合这部新好莱坞电影内核和70年代美国社会的冷酷,只是电影的节奏太碎片了,场景间互相堆积着,而不是往前发展。 |
|
本来觉得挺好的,就是一切都太顺了,结尾逃跑尝试算是小波澜,拉回现实,最后和小狱警那一段真是太棒了,一下拉回到充满压迫和屈辱的真实世界。。选的真是妓女太好了,长相好,神情好,乳房好,有一瞬间想设计一下让尼克尔森回去路上搞下,哈哈。。整体对观影者心理把控真是太好了,太舒服了,经典叙事的魅力永不过时。 |
|
Lumiere Festival.火车戏,漫长的淡出淡入镜头。城市戏,欢快的节奏和胡搅蛮缠的喜剧表演 |
|
没有刻意“带货”很多关于社会意义的影射,反倒更加专注讲完三人的公路旅行和押解的故事,所以看完不累。和新版有点不同的是,三个人出镜的多少和角色轻重分得很清楚--Jack Nicolson作为主角和明星,有效的和其他两个角色形成了区隔。最爱一小时左右的那段唱歌,展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风貌。 |
|
好年轻腼腆的Randy Quaid啊,跟十年后SNL的大胖子完全不像嘛,简直不敢认。还发现了Gilda。 |
|
那个年代这种反体制的批判类电影还蛮多,剧作优秀,台词幽默,表演生动。杰克很喜欢演这种表面愤世嫉俗、阴阳怪气,实则内心单纯善良的角色。 |
|
逐渐欢闹起来的旅程令观众慢慢放松警惕,主题出现时措不及防,角度也非常可信。Jack Nicholson这个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
|
人人影视推荐。剧情平淡,吸引力有限。原来这就是杰克·尼科尔森,这个就是在湖人主场,带着墨镜坐在场边座位的铁杆球迷!影片可能是对美国军队某些体制的讽刺。咱这边肯定是不可以的。 |
|
欢乐又悲凉,讽刺的针没入海绵中。 |
|
3.5 挑瑕疵的话,年轻人因为明显不合理的被判刑而导致的反抗,是所谓的造反有理,但真正毁灭性的反抗是天生反骨的无因反叛。如果罗列最能定义美国精神的演员,杰克·尼科尔森可以排进前五。若定义七十年代的美国时代浪潮,当仁不让他是第一。 |
|
自由,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财富 |
|
看 Jack Nicholson 表演真满足。一次押送,从完成任务,到理解任务,到重新诠释任务。像一把把手术刀,把当时的美国社会直白剖析给你看。最后完成任务的那一刻,两名押送的士兵仰视关押囚犯的牢笼,门上清晰的写着「Keep Gates Locked At All Times」。 最近一次被「南无妙法莲华经」洗脑的是日本电影《银河铁道之父》,这部70年代的美国电影也融入了相当多的元素。 |
|
无仗可打,外强中干,通货膨胀,金融失序的70年代,Indiana dogs太逗 |
|
快50年前的影片了。Jack Nicholson 跟他在 Easy Rider 中一样的气质,演得好棒。 |
|
70年代(美国)精神的又一次集中展现。 |
|
70s年轻人一路吟唱南无妙法莲华经的公路之旅,对抗这个荒谬世界的唯有荒谬本身。 |
|
还算不错,但质量没有预期的要好;Nicholson片中痞帅痞帅的,而且还有点现代几个当红男神的结合体的影子;这剧情看了开头就可以猜到结尾,但也并没有完完全全地猜中人物的感情线,片中三人并没有像套路中的一样难舍难分,就像Meadows没有预期中的撞见他母亲,其实各自都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客罢了。 |
|
徒有其表的自由社会下,是体制的诸多束缚。尼克尔森的痞子相,不得不爱~ |
|
故事很流畅也很温馨。 |
|
【4.0】他们带他寻欢作乐品尝成人世界的欢愉,在公路片的叙事里面,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他们也把他送进监狱,与制度一道剥夺他享乐的自由,公路片之外的生活,他们只能是自己的敌人。一部与《飞越疯人院》殊途同归的电影,包括尼克尔森的表演在内。 |
|
The.Last.Detail.1973.1080p.BluRay.Remux.AVC.FLAC.1.0-Quick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