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中似乎描写得太过高大上了,实际上还有不断的打仗,以及最后传位给自己儿子,然后死后被车裂,尸首分离,头被挂了好多年…… |
|
克伦威尔被戏剧性美化和强化了。史实中,国会五人被捕名单中没他,且那五人全数先行逃离。他在片中对查理一世的初始态度也偏温和,主张清君侧而非尖锐对立引发内战。内战爆发后实际上其作用也没有影片表现的那么大。理查德哈里斯本人却认为严格遵照所饰演的历史人物并非必须。相反,他会凸显克伦威尔性格特质中的理想主义成分以及从贵族手中解救国家的目的……换言之影片主题在变相强调:英国清教民主暴力传统具有反封建与宗教压迫的历史进步性。而该主张的时代暗示显然为六末七初美国左倾反(越)战主流意识形态所不容!与同期出品且立场趋近的佩金帕稻草狗和大卫里恩雷恩的儿女一道遭遇了北美影评届的漠视甚至抨击也就不足为奇。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本片的艺术品质和影史地位能与那两部并肩。 |
|
绝对权力绝对腐败,不管是国王还是护国公,无论因上帝之名抑或以自由之义。 |
|
贴近历史的影片。非常聪明的开头,表现了克伦威尔的大志,并且想移居美国。事实是,他早年的史料非常非常少,前40年只留下了4封信。所以我说聪明。 |
|
中规中矩的历史片,对于克伦威尔的塑造过于伟光正,失去了枭雄的魅力。在故事的讲述上倒是较为明快,服装和场景不错,带有古典主义的史诗韵味,开头克伦威尔在河边伫立的镜头也颇有气势 |
|
主要写了克伦威尔的前半生,为议会抗衡国王的所作所为。后面成立共和国后的独裁没有涉及。瑕不掩瑜,对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很大帮助。 |
|
共和国
戏剧腔确实太重了 |
|
流水账。战争场面始终给我一种在玩帝国全面战争的错觉。。。 |
|
以前的电影看得有点不习惯。剧本对历史的改编可能和以前电影制作有关,但是剧本里的历史细微的地方还是比我预想的好很多。Alec Guinness 实在太优雅了啊! |
|
向这位伟大的清教徒致敬。 |
|
护国公在这部电影里面的形象实在是高大上。结合电影出品年,再想下68年风起云涌的社会,很难说这故事没有弦外之音 |
|
吉尼斯饰演的查理一世也太立体了吧! |
|
国王是至高无上的,但国王得听国会的。如果没有权利在人民的意愿和神的指示下治理国家,那还不如回家种田。我要多穿件衣服,如果我因为冷而发抖,我的敌人会认为我怕死,我不愿意承受这种侮辱。我们砍掉国王的头,就是为了窃取他的王冠吗?服道化讲究,不愧为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
|
开场真的是牛逼,荒野里一声呼喊,沉思的克伦威尔,一代枭雄的感觉豁然明朗。那个时代的史诗片,是不是都是这么拍,战争场面的阵列,服化道如此精美考究,辽阔的天地间,士兵身着鲜艳的军装在战旗军号中搏斗厮杀。没有太多鲜血,也足够残酷冰冷!让人想起了黑泽明后期拍的那些战国电影,应该参考了不少这部电影吧。值此美国大选期间,“世界”和“美国”的撕裂还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看这部当年英国在“国王”和“国会”之间抉择的电影,更是分外感慨。特别是国王走向断头台的那段戏,“愿我的死,能够宽恕所有的敌人”。但是历史哪有那么简单,让我们看看世界向何处去? |
|
一個到死都知道該怎麽做的人。話説這部電影是不是該…… |
|
勉强及格。从长期议会讲起,到查理一世被砍脑袋,克伦威尔当护国公为止。叙事还是很清晰流畅的,强调了克伦威尔那种固执、沉稳且有些疯狂的中年清教徒的行事风格,也设计了角色认知上的转变(主要是处死手下后下决心处决叛国者查理一世),但本片塑造人物并不算好,譬如克伦威尔在军事上的强权是从何而来的?电影并未展现出他与手里兵员的关联,好像只是他想打就召集到一群人打出来了。查理一世更加扁平,他毕竟面临的是从未有过的处死国王的惩罚,但你看不到他对受刑这件事强烈的震惊、不甘等等情绪。电影的场面在那个年达几乎是顶级的,但我看不懂炮对炮、枪对枪、骑对骑这种诸兵种捉对厮杀的操作合理与否,而且技术限制也导致接阵时几乎没有砍杀动作的细节呈现。全片的服化道、布景都堪称精致,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古装片还是有底蕴在的 |
|
新教/天主教 领主/牧民 crown/parliament 犹疑 妄想两边讨好取得平衡 身边皆是腐败不识人间疾苦 不愿放手的实权 |
|
这拍得未免也太伟光正了(哆啦A梦吃惊表情 |
|
克伦威尔的戏份太少,又太伟光正,没有体现出“一身兼具了罗伯斯庇尔与拿破仑的形象”。反倒在给国王和议会洗地。 |
|
伟大的革命家——克伦威尔 |
|
不用刻意研究就能感受道服化道的精良,英国巴洛克代表亨莉埃塔王后的造型让人挪不开眼,简直是凡戴克的画成精了,老片就是有保证。此外历史讲的也不错。 |
|
和现在的英国电影相比,拍得相当的大气磅礴,戏剧感十足。在电影中,这个早在历中学史课本中学到过的人,更像是个忧国忧民、对国家前途充满使命感的理想主义的实干家,即便身后毁誉参半,但对英国后来两百多年的发展,还是值得后人纪念的。很喜欢那个查理一世被砍头那场戏,胜利者一将功成万骨枯,而失败者,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局。而人类历史,就是无数的人头落地,才有了一点点的改变。 |
|
不能运作的议会,其恶甚于不能运作的国王 |
|
Compared with . Cromwell is acted as a more hesitant revolutionist, and is pushed gradually by Charles I to fight firmly. And he is built as the only leader of New Model Army, and the protecter of the "people". |
|
以鲜血开始的事业,用不义加以巩固。
服化道布景精良无比。 |
|
Rather dull |
|
我一直纳闷那做墓碑 |
|
我们砍下国王的头颅,不是为了窃取他的王冠 |
|
不多说了:英国人武德满满,国王也不是怂汉子。英国不愧是神的国度,英雄的国度,即便英国的专制也是东大的天花板 |
|
一些地方的场景调度颇为流畅,却无法掩盖电影本身就是一篇流水账,比起光伟正的护国公形象,这个查理一世倒有种赴难的王者风度 |
|
“绝对权力绝对腐败,不管是国王还是护国公,无论因上帝之名抑或以自由之义。”这句话从克伦威尔嘴里,从林肯嘴里讲出来,过了几百年,还是这么坚决而凛然 |
|
这段历史也不非常了解,只能说服装设计非常精良华丽,结尾突然拔高克伦威尔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啊。Alec Guinness简直光芒四射,把查理一世直接演成男主。Michael Jayston虽说是配角不过戏份居然还挺多的。 |
|
第四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 |
|
战争场面宏大。对双方的刻画都非常客观, |
|
这片子把克伦威尔演的太伟光正了,然而我觉得他清洗国会也没比清洗国王麻烦多少 |
|
补标,虽然有美化护国公的成分,但是此片的服化道绝对是顶级的;本人也非常喜欢Alec爵士演绎的查理一世 |
|
补mark。10年前为了研究查理一世的断头台而看的… |
|
战争场面不马虎,倒也不避讳骂国王 |
|
细节不全,智慧和权谋也简单表达。 |
|
片子虽古老,但很好看,唯一的问题是部歌颂护国公的片子,其形象过于伟光正…..P.S真实的大场面,是时下流行的5毛钱特效无法相比的。 |
|
奥利弗·克伦威尔 |
|
本片将克伦威尔塑造成英国民主制度的先行者。由于个人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所以不予置评,单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活脱脱一个英格兰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但最吸引我的不是这位传记片的主人公,而是男二查理一世,亚历克吉尼斯的演技啊,太能引发观众的共情了!话说亚历克吉尼斯担当男二的影片,像《阿拉伯的劳伦斯》、《桂河大桥》,往往比他担当主角的影片更吸引人,这也是很有意思了。 |
|
美化国王的剧本,与事实不符 |
|
Costume确实相当赞啊. 有一些历史不准确之处, 比如说有几个lords居然在house of commons里. 这个电影主要问题还是过于夸大Cromwell个人的作用. |
|
重新定义查理一世和克伦威尔 |
|
有魄力,有力度,古典气质最能打动人。“护国公”最有力的解释 |
|
这么有莎剧风韵的历史电影才评分7.9?导演和编剧显然是对于同时代的政治哲学与神学命题有过了解的,不然不会写出这种既自然又充满指向性的台词。克伦威尔的戏份占比被把控得刚刚好,不至于被过分淡化,也不至于显得完全压倒其他角色一头。当代历史人物传记片不是拍成偶像剧就是拍成莫名其妙的悬疑剧,镜头离开主角两分钟就跟没法活一样,更不用说能贡献什么精彩的台本或对手戏了。雷德利斯科特你好好看看这是你什么片,别把自己那个编剧大专水平调度中专水平的历史片当个宝了。 |
|
Lord Protector |
|
护国公被美化成白莲花了 |
|
近代史课上老师放的,断断续续地看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