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初一暑假时看的。
(中学时候寒暑假时看的老电影按时间顺序都笔记上了) |
|
指向爱国主义的左翼情感抉择,英俊小生袁牧之主演,主题曲的影响力远超影片本身。中国有什么理由不成为一个电影强国?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是以电影插曲作为国歌的! |
|
义勇军进行曲和铁蹄下的歌女的出处;不要总认为主旋律的电影就是绑架你的价值观,三十年代舍弃温柔乡奔赴战场怎么就不可以呢!国产第一百部电影! |
|
每次看到当代观众用现在的电影标准去要求那时的电影真是苛刻呢。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知道当时的创作环境,仅仅依靠影像语言侃侃而谈,真是最大的不负责任。#《义勇军进行曲》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 |
|
国歌也出于此。很典型的左翼电影,国难当前,谈什么儿女情长。以两种爱情的选择暗指对时事的两种态度,不闻不问或是奋起反抗。越来越喜欢袁牧之了,虽然有些腔调,不过小白脸的样子很可爱。3星半。 |
|
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
|
一个男人的堕落和重生。义勇军进行曲太打动人心,令人振奋了,聂耳就是天才!谈瑛扮演的富商遗孀史夫人腐化袁牧之的辛白华,谈瑛演得太邪气、太有魅力了,演得太好了!把其他人衬得好幼稚! |
|
上海1935年就有旅行社了,真先进哪。
谈瑛扮演的某太太的熊猫眼和细线眉我真是受不了。王人美的表演很好,很自然,即使用大特写放大,也不觉得造作。铁蹄下的歌女演唱时的服装活脱脱一个资产阶级小姐,内八的姿势也完全和歌词不搭配,结尾明显是意识形态决定一切了,前一刻还双手合十求菩萨保佑,下一刻就变出手枪大刀来了。谈瑛的角色其实还算不错的,有钱够痴情,以今天来看,袁牧之对他有点狠心了,她顶多算不闻时政。不过当时那个年代,她是作为反面人物塑造的。最惊艳的是,二人居然有吻戏,虽然是502胶式的一动不动,可是已经很满足 |
|
7,谈瑛和袁牧之竟然有吻戏,这片算看值了。电影布尔乔亚式的浪漫味太重,说实话看这片的情节,我还真愿意呆在温柔乡里面醉生梦死,煽动力全在主题歌上了。主题歌就不说了,拿电影歌曲当国歌的,全世界也独一份了 |
|
人生就是一场怪梦史,只有今天是我的世界 vs 我希望你不是属于窗中的美人更要做大众的诗人 |
|
非常左翼了,鼓动手法非常娴熟,可惜除了无法置评的主题曲,完全是三流的剧本四流的演技。 |
|
<义勇军进行曲>首播 |
|
今日晚间维跳阅读刚刚读罢的《大崩溃》第548页通过蔡继恒说出的“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让我惊诧——描绘1944年中国历史的书籍,为何引用1949年的国歌,难不成……查阅资料,大开眼界,循迹至此。原来《义勇军进行曲》早在1935年即告诞生,49年成为代国歌,82年方得正式确定为国歌——又增加了若干历史节点的参照物。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依旧在催动一个又一个漩涡,席卷大地的内忧外患裹挟着巨大动能,不放过任何生灵,释放着巨大而惨烈的破坏力。在这变局之内,中华儿女有着如何的生存现状,他们如何求索,他们何去何从,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有力有形的展现。 |
|
╮( ̄▽ ̄)╭电影本身乏善可陈,但是人家主题曲牛逼啊 |
|
在电影博物馆看的,胶片太老…太老了,镜头中的人物都已经开始模糊了。 |
|
布尔乔亚式爱国主义... |
|
资料馆展映。这些符号: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九一八、一二八、新凤女、凤凰涅槃、铁蹄下的歌女...历史与艺术兼具的珍贵影像,不过里面好多对话确实有点尬 |
|
就爲了聽主題曲 |
|
电通公司制片厂出品,田汉编剧,聂耳作曲,国歌的出处,片头片尾两次响起。聂耳还是新凤唱的《铁蹄下的歌女》的作曲。开头用几个长镜头,摇,推,降,等等,很好地交代了影片主要人物的空间关系与人物身份。《凤凰涅槃图》是很好的隐喻,一方面隐喻国家的浴血奋战和重生的期冀,另一方面又有当时男性知识分子对于新女性的期许,他们救济阿凤一家,诗人更用自己的稿费送她上学接受教育,期望她成为“新凤”。国难面前,儿女情长or保家卫国?成为诗人辛白华的艰难选择。最后,上了前线,在古北口决战中英勇牺牲的辛白华的朋友质夫留给辛白华的信惊醒梦中人:“希望你不要因为一个女人,而放弃了防御长城的大志。勉励吧,我们的国民诗人”。辛白华终于离开了史夫人,加入了战斗。结尾大家拿起武器高唱《义勇进行曲》,奔赴前线。缺点是儿女情长部分太拖沓 |
|
因为知道这部电影是国歌的出处看的,实在说前面有点沉闷,差点放弃不看了,不过后面还是好看的。看过不少民国电影,这部电影算是看到真正的吻戏,年轻的袁牧之真帅! |
|
诗人被好友的事迹感化,放弃温柔乡,投笔从戎,走向战场 |
|
散漫稚拙。 |
|
那时候还让讲穷苦人民,现在反而不让讲了呢。 |
|
为了许幸之而看 |
|
但凡电影给力一点,这个音乐一响都能起飞 |
|
【2019年9月20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纪念影人·袁牧之先生诞辰110周年」-修复版】
影史地位颇高,虽然人物设定和表演很过时,但剧作结构挺稳。 |
|
没有《桃李劫》好,但依旧相当“左翼”。田汉剧本中的人物总是理想多于情感、观念多于写实,属于典型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顺带说一句中国老电影保存修复工作实在做得太差了,同为30年代早期影片,去看看其他国家的影片修复吧! |
|
风云儿女情,乱世家国恨 |
|
左翼电影人眼中的现实主义,与其是电影,不如说更像文学作品,之于那样一个时代,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有较高的评价。电影的主题曲被定为国歌,一方面也加重了这部电影的意义。但是在我看来与时代有小小的脱离感,有点浪漫主义了。 |
|
义勇军进行曲出现在片头和片尾。
中国早期的有声片,对白人声从现存效果属于半损音质,大概只能模糊听清一半话语,也还没配上字幕,不过也不太影响理解。左翼电影多数是以爱情与革命为主线,可本片里的男主不是底层劳工阶级,在一男二女的爱情线中,男主俨然是渣男行径,到邻近结束10分钟时才去北方找阿凤,感情变化缺少铺垫显得生硬。 |
|
辛白华你这渣男我看你只是吃够了软饭玩腻了熟女想换口味吧!史夫人好可怜人财两失还被编导各种黑! |
|
完全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像化解释,暴风雨的时代里,诗人写了一篇万里长城,然而长城挡不住敌机,与其抒发感情,不如到战场当一名小兵,被捕后的质夫的命运不断在报上耳闻,深受感染的白华唱起那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毅然走上了抗争之路。 |
|
35年的电影就有吻戏了吗?!!!!!!!! |
|
19.09.20 2号厅 补标 |
|
价值观令人生气。 |
|
电影很老,拍摄的没有那么精致,但是主题还是很震撼人心的。看完我惊叹于那个年代有钱人的生活品质就已经超越了如今的普通人。阶级叙事永远都不能丢啊。 |
|
片名应该叫风流儿女。 |
|
op是国歌 转场不错 灾难级表演 结尾蒙太奇有力 政治意味浓厚 |
|
国歌加成。口音天南海北的,女演员眉毛全是一条线,那时候流行?250110// |
|
最强主题歌 |
|
袁牧之不做导演一直做演员下去的话很适合演喜剧。一个si(诗)人的爱国故事,滑稽赤裸的对话现在看起来真是太有喜感了,简直停不下来。 |
|
原以为宏大叙事,不乏布尔乔亚的浪漫 |
|
摄影配乐都左得浪漫极了。前进前进前进进 |
|
神作,无需多言 |
|
真是太简单了 |
|
从温柔乡到战场的男子,从悲惨城市中新生的女子。镜头语言比较丰富,室内戏的时候多用摇镜等试图全面地表现场景的展开,辅以特写和俯视镜头。青岛戏有大海有“肉欲”歌舞演出,很是浪漫。两位女性代表两种选择,一边是白华对阿凤的“改造”,一边是他被史夫人“改造”。在爱国理想和儿女私情中的挣扎。 |
|
这口音,这节奏,这服化道……影史意义大于一切。p.s. 史夫人有什么错啊喂?! |
|
左翼电影代表作 演员有点大舌头 较生硬 |
|
那个笼中鸟的蒙太奇作为早期借鉴让人印象挺深.左翼电影居然拍出了小白脸的故事.还有吻戏!在温柔乡里觉醒后决意抗战也算是回归主旋律.只是人物说话的腔调别扭.情感过于饱满显得不真实.袁牧之参加抗战后动员人民抗争一段.躲避战火的老百姓们怎么瞬间就斗志昂扬了.大概是因为唱起了那首伟大的国歌吧/6 |
|
精髓在最后的义勇军进行曲,袁牧之不是千面人吗?演得那样糟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