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主角是周迅,那这片可称完美 |
|
这观音山指的是希望或寄托吧,庙倒了,佛像毁了,杰克逊都死了。人也就失去了依靠和希望,重建观音庙更是重建内心的希望,建好了,人超脱了,爱情都有了。配乐大赞,虚无感都出来了。手持摄影没得说,无望和不安。剧本还是不好,情绪铺垫的不对,尤其前半段,范冰冰最好的一次演绎,比张艾嘉都好。 |
|
观音菩萨保佑不了地震天灾,也保佑不了每个人的忧伤和茫然。人生无常,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是快乐的。 |
|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异性恋版《春风沉醉的夜晚》,汶川版《从心开始》,内地版《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们四版《我们俩》……纵然电影里有以上电影的一丝影子,属于李玉的《观音山》也是独一无二的。范冰冰的表演注定会让对她有陈见的人黯然消色,2011年国内银幕第一道光。 |
|
青春,萎靡,迪厅,啤酒,暴力,飘荡,混居,小地方,车祸,堕落,京剧,肥胖,钱,许巍,流浪,山野,火车,午夜,炊烟,瀑布,峭壁,病床,破庙,神像,割脉,残肢,铁索桥,KTV,泪水,生离死别,漩涡,烟花,鲜血,爱…… |
|
姑娘,你说错了。在一起不是永远的,孤独才是永远的。 |
|
超越电影本身的 是张艾嘉 !!!!!!!! |
|
虽然略带矫情(摆Pose等等)以及用512地震煽情,剧作上有些时间点也有可调节的余地,但对90后的状态把握还是蛮到位的(陈柏霖那嫩得一如《蓝色大门》的面容啊)。此外从摄影风格化、剧作(核心段堪比《赵氏孤儿》前半段、剪辑来说都是相当优秀的。张艾嘉可以用此片拿下所有的影后奖项 |
|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叙事风格,片中的配乐很赞,火车上的画面很令人神迷;演员放开来演,导演有诚意。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我们没有遇见彼此,就不会有这段传说;不管有没有放没放下一些东西,感觉幸福就好;青春可以挥霍,至少要走得坚定;诸行无常有情世间何必放下,让我在幸福中死去,足矣 |
|
不得不说 张艾嘉很抢镜 大有喧宾夺主之味 氛围营造很好 但是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 不过能在影院看到这样的片已经很惊喜了
|
|
猫王、梦露、杰克逊、地震、死亡……生命如同火车呼啸,河流奔腾,只有消逝才会变为偶像和图腾,根治于记忆之中。无生无死只是一种生存状态,青春的活力与重建精神家园才是更重要的精神状态。 |
|
国产片的成熟之作。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和意图全都在意料之内,但拍得好,拍摄技巧不装逼,手法表达的东西都很到位。就像一个小说,情节并不重要,看你怎么讲。结尾也不难理解,她死得云淡风轻,我理解。可惜不是四川方言版,台味太重。焦雄屏的制片。 |
|
最大的问题出在剧本上:前半部分仿佛充斥着大量的社会新闻,显得过于烦杂;后半部分抒情过渡有点突兀,好多情绪释放不到位。特别是张艾嘉,念台词功力差以及表演用力过猛,真正入戏和适合角色的只有范冰冰和“肥皂”,《观音山》总体来说不及《苹果》(未删减版),但不失为佳作。 |
|
演得都很好,个性太鲜明了,但是人物底子是空的:没有细节,没有纵深,只有粗线条叙事和风里乱飘的文艺腔。 |
|
挺喜欢《观音山》,从当初的《今年夏天》,到现在的《观音山》,李玉的进步很明显,这是她目前为止最成熟的作品,表达方式也大都妥帖、蕴藉,投资、卡司到了一定阶段,上一个台阶就是自然的事了。下部不论是拍悬疑的,还是跟韩寒合作,都挺期待。 |
|
就为李玉和范冰冰的再次合作,我挺
刚看完《观音山》的超前明星见面会~~看到真人了~~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李玉和冰冰 |
|
相见恨晚,在内地影史上至少可以排进前30。中国本有希望出现“后311”电影类型,可惜我们是一个巨大而健忘的民族。再次感慨,十几年前我们电影正在往最好的方向发展,李玉这部片子把自我、小家与社会完美结合,任何一个维度剥离出来都是如今的社会议题片。商业和艺术无拘无束地结合,每个角色都充满了混沌的张力,不知道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事。小城青年闯荡成都巧遇丧子老妇,放荡不羁或活在当下的背后,是夹在原生家庭和孤独未来之间的迷茫感,是遭遇命运无常后的彻底失控感,这也是遭遇城市化和服务业转型的青年和08地震幸存者的普遍心态。李玉用凌厉的剪辑、精准的切片,迅速构建出一个照见中国的窗口,许多场景极其浪漫就像你我的青春。虽然主要演员年龄有点大,没有一个说四川方言,但用纪录片手法拍出了念白的磕磕绊绊,仍然有十足的真实感。 |
|
范冰冰真好看。周迅演?她演我连个人影都看不到。“孤独不是永远,在一起才是永远”??矫情到家了 |
|
何必呢,不就是因为主演是范冰冰? |
|
刚才想了想,把给《观音山》的评分改成3星,我个人想给它打3星多一点这样一个分,可豆瓣没有这个分啊……看到豆瓣主页上一片吹捧之声,有人把此片说成是经典,还有人拿它跟《春风沉醉的夜晚》相提并论,这个有点过了吧?《观音山》的硬伤很多啊,跟《春》比至少要差几条街那样吧…… |
|
你发表的关于《观音山》的短评,因为 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已被移除。 |
|
台词不装B会死吗?男一号用内地演员会死吗?不用配乐煽情会死吗?不试图面面俱到会死吗?为什么我看到张艾嘉一刀一刀划手腕就开始大哭不止??“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他妈买什么单?”地震后的重建不啻为一种反讽,我想这片子还是为了献给那些悲观、偏执、自虐、自毁却清高地觉得自己不为瓦全的人 |
|
影片要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最好干脆自己来个概括总结,导演只是一味的放大感情而不去收敛导致影片的情绪和观众对接不上,而且大有烂尾的感觉。放在华语电影里,影片还是很完美的。其实我最大的兴趣倒是想去成都观音山附近走一圈!★★★☆ |
|
去爱吧去恨吧,去痛快喝酒,去疯舞吧,和你爱的人躺在铁轨上等待火车呼啸,对你爱的人打开心扉吧。我们是宇宙里生来孤独的微小尘埃,我们需要拥抱着互相取暖。原声太美,悲伤的结尾。 |
|
从小到大第一部由于通篇使用非固定镜头让我三分钟之内晕厥到呕吐冲出放映厅的片子 之后朋友们都惊呼看不下去了冲了出来 虽说没看完没资格评论 但是 实在 是太晕了 |
|
没看过这么恶心的 看了一半就恶心出来了。。。晃得我晕车似的。。1分钟电影院往外出一个人啊。。。 |
|
“大家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意向性的画面胜过故事本身,信息量不少,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摇晃的镜头和穿梭的火车,好在贴近生活,所以不管如何都会给人希望。似乎大家都很爱范冰冰这次的表演,而我却始终更喜欢张艾嘉。★★★ |
|
该得影后的应该是张艾嘉吧 |
|
李玉你是有多想靠近李沧东? |
|
表演很不错啊,对范冰冰的印象突然好转,和张艾嘉的对戏很给力,情感上的共鸣因这样出色的表演和众多的人物支线得到强化;但整体上太散碎了,没有一个绝对的主线;中间加入的汶川地震纪实画面很是诡异,通篇一半以上的近中景的脸部大特写,晃动的手持摄影用在这样的文艺片里,看的人有些压抑郁闷。 |
|
景美人美摄影好,但是其他一塌糊涂。 |
|
有必要这么山寨娄烨嘛,附庸了多少人的影子,做你自己不好么?什么信仰崩塌什么生活重建俺是没看出来,装内涵装高深都是屁,不自然得要死~ |
|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这句台词是电影最庞大的bug,说反了。 |
|
嘛玩意儿,无病呻吟。 |
|
张艾嘉的表演还是很给力,范冰冰也小有提高。一壶飞瀑倒悬,伊人消失山中,关于人生的孤独的诠释。相对来说是部比较诚恳的电影,摄影和配乐皆上佳,叙事方式也比较舒服。可惜的是李玉野心太大,主题比较散:青春、地震、人生和信仰的杂糅有点儿不伦不类,陈柏霖表演欠佳,部分场景和情绪渲染不够细腻。 |
|
无聊啊 故弄玄虚 @MOMA |
|
真美,是我喜欢的电影。没有目的,火车鸣笛,悬崖鸣钟,人应该在自然和宗教中寻找答案的。衬衫背心破渔网袜,秃然get到范冰冰的妖艳美貌,带着一点社会刚烈市井,是一张有故事的脸!头发好多,又厚又长。张艾嘉演技一直在线,后来渐渐有了笑。说到观音庙的真身,第一次听说是爬嘉午台,傍晚下山歇脚的时候遇到上山的半路佛家弟子,说到前面庙里的真身,没太听明白,大概一直吃素就可以这样,想再去一次,阿弥陀佛,道法自然。扒火车太爽,好 |
|
陈柏霖整个打扮就是张士豪,不过是个脾气暴躁又压抑还乱搞男女关系的小士。看到他回归真开心。 |
|
三个没考上大学的青年成长的故事。生活在底层的现实,很压抑。 |
|
李玉迄今最差的片子,拥有众多糟糕电影的特点。陈柏霖的台湾腔是怎么回事?他还是好一个愤怒青年啊,尽管表演愤怒时假的一比。张艾嘉就不用说了,老牌粗糙文艺逼。范冰冰这次的表现也在水准之下,我觉得角色不大好,范冰冰岁数相对太大了,没有那个纵情街头范儿的感觉。 |
|
看过了,很喜欢!范爷的胸比想像中的小,稍微突出的小肚腩也很真实可爱,范爷威武,演的好!很漂亮、很真实。 |
|
其实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呀? |
|
国产电影的“好”在这部电影中比“差”的地方要值得纪念的多。精神层面上的建构比一般的国产电影好了不知多少,但诗意营造方面,还是不如《春风沉醉的夜晚》。我们要更关注他们的“好”不是么?范冰冰作为一个女性,在这部电影里素颜美到几欲阻碍叙事。但作为一个女演员,显然这是与电影背道而驰的。 |
|
电影就应该这样才对味道嘛 |
|
蛋疼片。你连一个母题都搞不定,却妄想煮上一锅。 |
|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座观音山。” ......喂,你是同性恋吗?。。本片最大的成就在于汇集了张艾嘉、李玉、范冰冰三位将来必定会率领中国电影业前进的老中青三代优秀女性电影工作者。。。最后还要告诉左叔,人不会永远孤单的,要相信自己~ |
|
从主题到配乐到表演到镜头感觉到导演诉求都极其浪漫,令人惊艳;缺陷在于李玉不善于藏拙,未能实现精神信仰的树立这个主题,结尾给出那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太过单薄,反而削弱了影片的立足点。 |
|
一开始还觉得可以,镜头对准在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后来就变味了,割腕,卧轨,打架,跳崖,酗酒,非想把观众震动一下,却显示的是创作上的无能。 |
|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青春在青春的梦里。 |
|
我又翠了 没看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