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 主演:Grigoriy Dobrygin (Grigoriy Dobrygin) / Sergei Puskepalis (Sergey Puskepalis) / Igor Csernyevics (Igor Chernevich)
    • 导演:阿列克谢·普斯科帕里斯基 (Alexei Popogrebsky)
    • 编剧:阿列克谢·普斯科帕里斯基$$$Alexei Popogrebsky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俄罗斯
    • 年份:2010
    • 更新:05.17
    • TAG:俄罗斯,俄罗斯电影,剧情,2010,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电影,60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 别名:这个夏天真太冷(港)@@@如何结束这个夏天@@@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季的@@@How I Ended This Summer@@@Kak ya provel etim letom
    • 片长/单集:130分钟
    • 豆瓣评分 7.3 (1575票)
    • IMDB评分 6.9 (7,047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79%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74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俄罗斯电影《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的免费在线观看,《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是对白语言为,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3分,有1105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一老一少两个在北极冰原上驻站的气象学家除了要面对令人冻僵的天气还要学着处理一样僵持的关系,这样一个现代版的传奇故事发生在一个坐落在北极Chukotka岛的气象站,那是俄罗斯几乎最北靠东部的一个自治区。即使是在夏季岛上的唯一两个临时居民——在这里呆了很久的技术人员Sergei (Sergei Puskepalis饰演, 他还是演过阿列克谢-普斯科帕里斯基上部片子"Simple Things"), 和一个从大学来的新人 Pavel (新人 Grigory Dobrygin) –当他们外出读取仪表数据的时候仍然需......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How I Ended This Summer 2010 1080p BluRay x264-PHOBOS[8.73GB ] 详情
      How I Ended This Summer 2010 1080p BluRay x264-PHOBOS[8.7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迅雷下载 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how.i.ended.this.summer.2010.limited.720p.bluray.x264-nodlabs.mkv
      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how.i.ended.this.summer.2010.limited.720p.bluray.x264-nodlabs.mkv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一老一少两个在北极冰原上驻站的气象学家除了要面对令人冻僵的天气还要学着处理一样僵持的关系,这样一个现代版的传奇故事发生在一个坐落在北极Chukotka岛的气象站,那是俄罗斯几乎最北靠东部的一个自治区。即使是在夏季岛上的唯一两个临时居民——在这里呆了很久的技术人员Sergei (Sergei Puskepalis饰演, 他还是演过阿列克谢-普斯科帕里斯基上部片子"Simple Things"), 和一个从大学来的新人 Pavel (新人 Grigory Dobrygin) –当他们外出读取仪表数据的时候仍然需要穿很多衣服。他们唯一与现代文明的联系就是一台用来回报数据的双向无线电。两个人的关系发生着什么样的微妙变化,在这个一年四季白雪皑皑的地方……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7.3 正片
      Üç maymun
      2008
      剧情片
      法国

      三只猴子

      Üç maymu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非常理想的拍摄距离,始终保持着清晰规律的纹路式手法,以情绪引领画面切变,近远景的来回切换隐匿着宏观与微观的流动性(远为景,以景出情;近为情,以情入景);手机铃声的多次插入,以疑问-质问-诘问的逻辑顺序暗藏两种视角(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雷声是天问,与其相结合的雨水则是汗水与泪水(过程所示)的交融,炼造成感染社会的“赎罪的传承”暗流;而画面与声音的间断性失调,是多重空间介入的隐喻(存在于摄像机外的间接性),暗示着“人”的闯入(婚姻和行凶),难得的是锡兰保持住了客观视角的统一(同上所述理想的拍摄距离),勾勒出了异常宏伟、让人瞠目结舌的社会原罪图。
      • 8.5 锡兰这部开始拷问人性了;原罪在腐败的政客身上,也在将灵魂卖给魔鬼的父亲身上,更可怕的是这份罪孽还会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天注定的罪恶轮回。锡兰每个固定镜头构图都像是一幅绝美的摄影作品,尤其最后的镜头,父亲站在天台上乌云压顶雷雨交加极压抑的大远景,每一响雷声都是一句拷问
      • 欲哭无泪的意乱心悸+暴雨将至的喑哑细语。锡兰将其惯用的室外自然声效移至室内,转变为静寂的水滴、门风、抽泣、喘息。魂灵幻觉。压低的阴云&不灭的季风。冷峻的雷雨收尾。|政治只有付出,没有收获。|我会在很小的事情上哭,就像有些人读诗歌时一样。PS:无处不在的作者意识,太难得。
      • 悲剧有一种自行生长和循环的力量,有时你摸不清它的起点。逝去的弟弟是这个家庭不可说不可看不可碰触的隐秘伤口,最终它在各种诱因催化与外力纠缠下,撕裂成一个吸噬力极强的破洞。画质渣得令我损失一部分快感,猜到结局又损失一些。半夜看的,弟弟出现的两幕吓尿我。锡兰你为毛不去拍恐怖片?
    • 豆瓣 7.7 IMDB 6.8 全集
      The Good Heart
      2009
      剧情片
      丹麦

      一片好心

      The Good Hear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竟然被我中途就猜中了结尾!全靠气场撑出的片子其实很冷很有味道,但如果是个happy ending我会打五星,结尾也太俗了~
      • 心,好心
      • 太失望了,拍过黑马,飞越雪乡情如此空灵脱俗的作品的导演,竟然也拍得出如此恶俗的电影
      • 都是好演員,但Dagur Kári第一部英語片仿佛失去了原本獨有的冷冽的鏡頭語言和個人風格,前半部分不錯,後面就缺乏懸念
      • 这是一部十足的无聊烂片。我真不明白这两位优秀的演员为什么回选择这样一个垃圾的剧本,故事的老套程度你根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局限性很强的烂故事,脸谱化的人物,即使我们的好演员演开了花也无法挽回电影的口碑。 ★
      • 好心
      • 4.5。即便是一片好心,而失败者的所谓温暖,亦总是会带着一丝寒气。|你就像一坨冲也冲不走的屎!吊死猫&鸭子+1。PS:初看“潜力股”达格·卡利,如当年初遇费斯·阿金,惊喜于完美的无预期,而此作的冰岛式文艺范确实很上路。
      • 女人的出现不咋地,结局不咋地,但是2位的表演,尤其老头的演技华丽啊。
      • 难免唏嘘
      • 北欧的电影的冷调子还蛮喜欢的
      • 当保罗·达诺躺在病床上,护士为他伤口消毒的时候,阳光悄悄打在这个苍白忧郁的少年身上。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时间像流水一样潺潺而过。美丽祥和。
      • 一个关于边缘人物的有趣故事,演员非常出色,个人很喜欢。
      • 失望。整部电影都在为最后的高潮准备,很“匠气”,毫无出彩的地方。导演创作的动机就是这个高潮,但这个高潮实在平庸。
      • 结局真心震惊啊!!!伤心ing
      • 类似于LOST中LOCK的故事。。。
      • 我们必须看清人性和社会,一部没有阴谋配音和紧张情节暗示的凶杀片不代表它就不是一部凶杀片,一个看似温情的叙述方式不代表它就不是一个阴谋。(那架可以自动弹奏的钢琴好1024啊!)
      • 虽然各种老套加忒丑女主。。。大脸加OLD BASTARD加屎绿冷色调仍然挺好看 = =
      • 結尾就是有點惡俗啊..
      • 其实结局挺意外的。我喜欢男主人公说话时漂亮的发音和温柔的语调。。。 我还想知道酒吧里面那个自动读乐谱自动弹奏的钢琴哪里有真实版,想看一眼。 我喜欢这种隐藏在老旧街区里面的老旧酒吧
      • 前面还不错,结局没新意。
    • 豆瓣 7.7 IMDB 7.5 z-BD超清中字
      Изгнание
      2007
      剧情片
      俄罗斯

      将爱放逐

      Изгнание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萨金塞夫的电影技术上真是没话说,好与闷就取决于故事和人物能否撑住了。的确有老塔的神韵,但在同一个长镜头里时空转换是学的安哲吧,可是安哲的长镜头情感力量多么强大,因为他的人物需要那样一个镜头去穿越时间见到自己的所爱,是有灵魂的。这里就显得有些滥用了。技术真的需要建立在情感之上呀
      • #siff2015#第一部,也是第一次看萨金塞夫,俄氏隐喻冷酷但太沉闷了,好在油画般的影像悦目。标志性的摄影机运动和人物在画面中的走位调度构图无不大师风范,城市和村庄的色调反差,结尾和小溪的长镜头印象深刻,以及色调像极了塔科夫斯基。上海影城小厅真暗。
      • 重复的生活使人厌倦,最亲近的家人使人倦怠。日复一日,平淡如水,褪去激情,爱情已死。交流阻碍,漠然丛生,心与心已经相距甚远,用离开来解决问题,是一场报复。镜头、配乐合我口味。
      •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深深被吸引...节奏令人不能自拔
      • 女主投入的表演使这个角色更加丰满,一个女人对抗疏离关系的方式,足够大胆与真,代价是解脱。对于爱,婚前婚后的差异,“他为了他自己爱我们”关系之间竖起高墙,有的人会为了名存实亡的关系苟延残喘,而女主则是不惜背负起放荡的骂名袒露一切承受一切,“没有爱,我什么也不是”一次感人又壮烈的牺牲
      • 剧情比《回归》差太多,文艺闷片最难嚼,勉强3星
      • 很美的电影,喜欢俄罗斯电影
      • 安德烈·薩金塞夫在《回歸》和《將愛放逐》里依舊探討如何男性如何成為真正的兒子,真正的兄弟,真正的丈夫,真正的父親。
      • 孩子拼出圣母,农妇对起欢歌。婚姻是需要合作的表演,却只有一人得到掌声。女儿唤错名字,儿子目睹暴力,窗外一场骤雨,屋内一个耳光。男人的溪谷已经干涸,在手术台扼杀骨肉;女人的爱情走向末路,用药物治愈绝望。若不能像孩子般协作,如农妇配合,婚内二人就只能像漫天乱鸟,在雨水到来前被爱放逐。
      • 俄罗斯导演怎么出一个是一个?
      • SIFF@影城;从第一个场景的孤树屹立就奠定基调,每一帧都可入画,尤其喜欢室内静物描写、室外写意风景,风卷草原,木屋内的光线,湖蓝斑驳的墙壁,沉静的母亲,都极其符合我的审美,也保持了导演一贯的美学思想;究竟是放逐爱,还是被爱放逐?结构精妙。
      • 一开场大雨一来,就被压抑到了,然后这种压抑感就持续了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到我非常理解为什么片中的角色都想死了。
      • 虽不如《回归》震撼,看完也是沉重绝望。疏离的夫妻,干涸的水渠,重复无尽的道路…镜头语言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配乐悬疑且有张力,太对胃口了。
      • 想不开的作女把自己作死了,全世界这样的夫妻还少么,不会调节只能每天度日如年。剧情比《回归》闷,这样的文艺片太小众,注定没票房。但镜头太美了太棒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挪不开眼,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置景和运镜都是教科书。
      • 呃,怎么说呢,喜欢这种影像风格,毕竟继承了塔可夫斯基的某种特质。比如开篇的树,很难不让人想起《牺牲》的开头,读《哥林多前书》想起《安德烈卢布廖夫》,景色表现也有他的风格。达芬奇《圣母领报》的拼图都有深意。但是,我对导演故弄玄虚遮遮掩掩的叙事风格挺反感的,特别是女主角说的那些话
      • 闷到中途溜出去找人聊了十几分钟天。
      • 4-4-2008 6:00pm science museum
      • 镜头的推拉摇移和收尾的倒叙转场,显形婚姻生活里被单方面忽视的幽灵,似乎也可以引申到更大更广的关系中
      • 主席的片四部都看完了,深觉按时间顺序前三部是导演小心翼翼的试水、积累经验、致敬先辈,待到利维坦才厚积薄发自成一家。本片摄影帧帧都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画作,移动的羊群,辛勤劳作的农妇,几乎压到山脊的云彩,甚至连墙面剥落的泥墙陋室都自带格调。#18SIFF
      • 究竟是谁儿放逐了谁儿,生命无常啊。。。
    • 豆瓣 7.8 IMDB 7.2 HD中字第02集
      Des hommes et des dieux
      2010
      剧情片
      法国

      人与神

      Des hommes et des dieux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就后面听柴可夫斯基那段有意思...
      • 如何面对生死?这就是宗教。
      • 用et的平等关系去并置人与神,消隐了形与形而上的落差,同时这种平等关系本身已经囊括了上行的路线与下行的路线。电影中基督教、政府和伊斯兰教三者的冲突、互补其实是对上升与降格之途的探索。
      • 宗教、信仰、种族、战争和人质,这些标签足以让这部电影变得很特别。信仰像监狱一样困住了这些曾经热血的男人,在信仰和孤独的睁着之后,意外的绑架和死亡似乎给了他们一个更好的生命出口。活的很无奈,死让他们变得伟大,让他们解脱的很光荣。★★★★★
    • 豆瓣 7.5 IMDB 7.6 HD中字
      Oslo, 31. august
      2011
      剧情片
      挪威

      奥斯陆,8月31日

      Oslo, 31. augus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真要講絕對的優雅,這部可以排到不知到哪裡去。
      • 燈蛾撲火?!
      • 奔三张儿的北欧哥俩好
      • 非常喜欢!
    • 豆瓣 9.1 IMDB 7.9 BD高清中文字幕
      Ностальгия
      1983
      剧情片
      意大利

      乡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如果真有诗谶一说,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中则成了影谶。疯子多明尼克和诗人戈尔恰可夫简直就是他的两面,一个灵魂不得栖息,一个永远都在流浪;一个用自焚醒世,一个守护烛火。在片末长达七分钟的火苗的特写里,那火燃而又灭,灭而复燃。我想起了安·兰德的诗。终于最后,烛光燃烧着到达了对岸,但生命之火却黯然熄灭,人在死中完成了救赎。所谓故乡,那是心灵最后抵达的原乡。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 永恒的乡愁与精神家园的失落。①于干涸的圣凯瑟琳温泉池秉烛踽踽独行,是我看过最有力道的长镜头之一。②诗是不可翻译的。③1+1=1;④伴着扭曲破碎的欢乐颂,冷漠的看客瞥见疯子灵魂的涅槃之火了吗?⑤又见漏下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致竟是微缩版俄国乡村,同结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9.5/10)
      • 只有疯子 才知道这世界的羞耻
      • 最后一个镜头,我看着时间在进度条上右行,不能言语。
      • 老塔化身诗人,将灵魂交予疯子。被自我封闭的诗人、被世界隔离的疯子,两个相似的人在镜中重合:疯子选择自焚来追随自己的信仰;诗人则拿着烛火行走在干涸的温泉中,最终倒在烛火旁。 其实墙上的“1+1=1”(万物本一体)早已喻示了导演、诗人、音乐家三人的统一,即每个人都有的、解不开的乡愁。
      • 给我八分钟不灭的烛火 借以怀念赎罪灵魂失所 待我到达彼岸油尽灯枯倒地长眠 终得涅磐
      • Nostalgia希腊词源意思是'homecoming'。拍摄本片时,塔可夫斯基已经离开苏联,这里的乡愁自有对俄罗斯‘母亲’的眷恋,亦有人类拒绝现代性之下价值和信仰缺失/时刻靠欲壑填补驱动的异化状态、渴望回归有信仰支撑的摇篮文明的一面。然而往昔终不可及,愁绪化作触不到但无法排解的痛,诗人和疯子两条故事线正是这种乡愁的两面;诗人说翻译‘永远无法理解俄罗斯’正在于她是一个现代人,而现代人—如第一幕交代—是无法在圣母像前跪下的。诗人护着象征信仰的烛火走了三遍才到达彼岸,教堂残垣中坐落着记忆中家乡的木屋,回忆的画面总伴随着流水,清澈可见却抓不着,塔老的诗电影正正是伯格曼所讲的电影语言的本真在于现实与梦境交织的体现。能够把意大利明媚的景致生生拍出了俄罗斯的凋零和深沉,真的是人在哪祖国就在哪了。悲悯,动人
      • 自由该是直白的,因此也是诗意的。很美很美。节奏是正确的,是美的,但又觉得是过长的。该有将节奏加快但也达到同样意境的办法吧...摄影美到没话说了。还是把理解写下来吧,感觉很快就会忘了。觉得是关于原始的欲望与文明的冲突。文明是指简单的正直与正确。自由便是一种欲望,尤金娜追求和安德烈睡的自由,被囚禁的家人追求解放的自由,老人们追求不死的自由。因正确性而抗拒自由为违背欲望,安德烈不和尤金娜睡,多米尼克保护他的家人。有些正确性只是自以为正确,最终还是归根结底到一种隐藏的欲望。泉水既是生命,蜡烛既是欲望与正确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多米尼克找不到这种平衡,他把自己掷入火中,企图继续搜寻。多数人不知道正确性的存在,正如他们不知道自由是何物。安德烈最后在枯涸的生命中寻找这种微妙的平衡,尽心竭力,终于回归了原始的美
      • 每个定格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长镜头都是一首律诗,而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 很奇怪,大半夜的竟然被我看完了,而且看得津津有味。不敢说懂了多少,与想象有差距。我对世界的认识与电影的疯子相同,他采取的是极端悲观的方式,而我一直把持乐观的态度。乡愁一词还有对被遗忘或搁置的文明的怀念与关怀。
      • 雕刻时光,雕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初春的下午,昏昏欲睡。知道他是大师,也知道大师牛逼的地方,就是觉得太闷了。看了一下午头疼。电影如果作为纯艺术的东西,是不是太折磨人了?老头54岁就猝死了,跟鸡丝老爷一样的年纪吧?!
      • 两个小时似有一生之重,诗人敏感、纤细而脆弱的内心一览无遗。缓慢的变焦长镜里显现出“不可能”的调度,像徐浩峰说的,“不能真实,要拍出空间的不可解”。水的流动,一如《飞向太空》,在整个声画空间里再次占据重要地位——一种生命之外的自然的恒常的更新。他们在荒芜的城市里游荡,那根绝望的弦似乎随时都将崩断成华美的一瞬,在镜子的两边,失去故乡的男人是一体两面。于是见证了这一切的你也无法轻易走出这个荒谬的境地,精神与肉体都已经焚毁于路人无动于衷的视线之中。在最后看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震撼结尾:谁付出身家性命去护送一支烛火,谁就将在这个肮脏的世界里领受神的旨意。
      • 我想把身体献给你 你却把灵魂给了疯子
      • 忍不住怒吼一句,乡愁真是太好看了,真的是个奇迹!每一帧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场肃穆的仪式。睡?不会睡,完全被吸入,彻底的沦陷。为拯救世人而牺牲,诗人与疯子互为表里的镜子,潜行者中一再出现的水屋……乡愁是塔可夫斯基的百科全书。蜡烛,倒影,教堂中的故乡……
      • 在一种巴赫奥芬所言的“乱伦”世界里,物体的本义和其象征义是断裂的,乡愁是失序的补偿——婴儿指向母体的依恋,缺席的太太有类似圣母的面容,背井离乡却背负标签的异乡人,对比常人的精神失常者,译本无法回溯的母语诗歌,镜中看得见却拉不出的自我,年轻人与老人男人与女人健康者与残疾者...…世界上的混乱可以用一种“偏离”来解释,我们曾在仍在将在回溯之路上,但人类真正称得上怀有“乡愁”的地方却仅有一处,那就是永恒被逐出的失落天堂。
      • 最后那幕场景好震撼!在诗人回忆的画面中,他离乡背井,妻儿在俄国乡下遥望着他。而在结尾处,目光方向被反转,他在妻儿的位置上,望着不可及的思念者。镜头拉远后,我才发现,诗人背后的家和风景,是利用透视关系构筑的微缩布景。一切实则都被置于教堂内。太天才了!(记得《牺牲》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场面。)当我细想这个家和教堂结合的异质空间有何隐喻时,理解了诗人为何一直在追寻索丝诺夫斯基的踪迹:人在异乡,就像把树移植到另一处土里。那些根系发达的树,是很难成活的。
      • 忘不了作家拿着蜡烛踽踽独行的片段,“不需要言辞的情感才是难忘的。”导演的诗化语言都表现着对古老俄罗斯精神的回归。2024年重温,多米尼克与安德烈的双重映照,把家人在房中锁了七年的“疯子”和来到意大利的苏联作家,多米尼克自焚与安德利拿着蜡烛穿过温泉。“乡愁是一种对存在的遗忘”by梁中和老师
      • 突然能理解蔡明亮电影中的一些手法,比如缓慢的要死的节奏,压抑的叙述手法,对身体局部的特写,眼泪。这明显是在模仿塔可夫斯基,只是蔡给人一种疏离感和压抑,而老塔给人一种诗意。人物动作缓慢,喜欢拉、摇镜头,莫名伤感留下的泪水。对人类的关怀。最后音乐响起、焚烧、戛然而止,点蜡烛穿过池塘。“《乡愁》这部关于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影片的核心部分,整个是由半现实、半梦呓交织构成,现实就像幻觉。而幻觉也完全像是现实,老塔在此之中抓到了最根本的核心。乡愁就是对两个无法融合的世界的忧思。”
      • 老塔的电影需要一个准确的情绪切口才能观看下去,乡愁曾经试图看过几次因为情绪不对都失败了。雪后第二天阴冷的早上独自一人在冷清的家里,情绪对了就完成了这部每个定格都油画般的老塔与时空对望的尘封已久的乡愁,每一根点燃的蜡烛,都能照亮他凝视过往鲜活记忆时空的双眸。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