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电影或者原声以及演员,都他妈的奇绝了 |
|
华丽得不可一世。但是堕落才是核心价值。 |
|
2000年看的时候叫做《紫醉金迷》,双张VCD,摇滚乐,同性恋,华丽的装扮和舞台,我猜两个男主角是在影射同时期的David Bowie和Igg Pop,相似程度达到了90%~ |
|
天啊,当年的伊万长得多么像科特·科本~~ |
|
伊万本身就是传奇。 |
|
David Bowie,Iggy Pop和Lou Reed都不看了,只看Ewan McGregor |
|
感觉是王尔德在欣赏他的道林格雷 |
|
重看知道DB为什么这么不待见这个片了,简直是把转型以后的他黑出屎...... |
|
..Jonathan Rhys-Meyers / Ewan McGregor / Christian Bale /谁让这仨男人本小姐都特喜欢呢! |
|
原声太棒了!~百听不厌!!~ |
|
某人露的那个奔放,傻眼了都。。。 |
|
取印象舍意念、取处境舍主题、取瞬间舍永恒、取例外舍常规。 “我们曾以为能改变这世界,结果只是改变了我们自己。” |
|
题材不是我感兴趣的,但没想到98年还能拍的这么华丽。剪辑稍有些乱整体还算流畅,音乐非常不错。Ewan疯起来也不得了,但也正是他的张力让这部作品变得惊艳,小乔歌唱得不错 |
|
集体嗑药片,各种妖孽 |
|
戏里Brian的造型还有那些八卦……这原型绝对参照宝爷!只说造型,不是我挑剔,你要是看完爷的live拿来比一下就知道了。梅叶的歌声不错,(声线还跟爷挺像嘛~)演的也还好,但和爷比起来身材偏壮脸又比较硬,扮相哪儿有ziggy那般销魂;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伊万和贝尔的表演。(ps.摇滚圈儿真屌乱。 |
|
前些日子在个朋友家看的,伊万太帅气俊美了。不得不喜欢他。片子不错,但不想过多评论。只能说太值得一看。 |
|
就这样,一直飞,不要停下,不要凋落,不要回头。 |
|
牛逼!这是性启蒙药启蒙同性启蒙GlamRock启蒙 |
|
1.“我们本打算改变世界,结果只是改变了我们自己。”2.亚瑟对布莱恩的调查,既是对布莱恩摇滚一生的回溯,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 |
|
这确是我见过最华丽 最纸醉金迷的摇滚!男主角的扮相简直~~用妖娆不足以形容。“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又一例。(似乎导演是个摇滚派的!) |
|
1 导演头脑混乱, 青春, 同性恋, 摇滚主题一个都没表现好. 不是谁都能导这类文艺片的; 2 JRM演绎的DB也太没巨星风采了, 跟塑料做的似的 3 我饭DB, 这个故事以及气氛距离事实太远 4 T-Rex和Eno的歌很好, Lou给了这片satelite of love估计把DB气得嘴角抽搐了.All in all, a bad fanfic/slash, 白白浪费这么好的题材 |
|
已经对这种形式的叛逆不感兴趣 |
|
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小乔! |
|
最震撼的莫过于那句台词:他们搞同性恋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我突然开始明白真正的queer spirit是独立于世不受羁绊的自由意志,就像片头那个属于王尔德的绿松石胸针一样,只有自由的灵魂值得拥有。用了一个公民凯恩式的结构讲述在寻找前流行明星时,记者忆起自己的成长印迹,歌好人靓,同志经典 |
|
实在没看出brian有什么魅力之处,费这劲儿给主角拗半天造型,还不如curt三分钟燃……祖母绿的设定特肤浅,他们的光芒不是来源于性取向,而是与生俱来的才华,并不是靠他人赠予的财产,完全不需要具象成物体。至于这个仿公民凯恩的叙事结构也根本没起到作用,视角乱得想杀人。 |
|
1.关于华丽摇滚(Glam/Glitter Rock)的音乐电影,根据大卫·鲍伊与伊基·波普的故事改编,片中还有不少与流行音乐的互文,选用的配乐和歌曲也都很有意思,通过歌词辅助叙事。2.海因斯擅长拍年代戏,本片华丽、炫目的视听风格恰好契合了60-70年代摇滚青年们妖艳、飞扬、迷幻的气质。多种影像拼贴、手持、快剪,配上浓郁色彩,还有绚烂片头片尾设计。3.最让我感动和唏嘘的,还是弥散在全片中的那股青春叛逆激情不再、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惆怅。对华丽Image的追求与热烈盛放的纵情生活注定如流星般短暂易逝,我们总要被迫成熟,走向社会化。一如“自杀”后开启新生的Brian,一如Stuart感叹自己10年前的生活如今看起来是别人的故事,一如Mandy所言那段以梦为生的光辉岁月都过去了,一如Curt自白“我们本打算改变世界,结果只是改变了我们自己。”(9.0/10) |
|
绝对的百看不厌!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wMDY4MTI=.html |
|
迷恋哥的其实只是迷恋一传说 |
|
太难用单一类型给这电影归类了,既有第三人称纪录,又有第一人称叙事,不但原声音乐贯穿全片,还用近乎迷幻和邪典的画风剪切表达情绪意识。同性、异装癖、性爱、淫乱趴、粗口、暴力一应俱全,观影体验极其复杂,已经不能用好不好看去评价本片了,就像看了融合版的《梦之安魂曲》+《迷墙》般一言难尽。 |
|
王尔德式的独白并不能填充剧作本身空洞。 |
|
六七十年代的英国和九十年代的英国真是最好的年代。 |
|
Todd Haynes導演貌似是我唯一一位喜愛他主流化之後作品勝過之前的作品的導演,《Far From Heaven》和《I'm Not There.》中日漸成熟的導演技巧和從未流失的靈氣。本片在某程度上搖滾版《Citizen Kane》,只可惜被音樂喧賓奪主,Jonathan Rhys Meyers雌雄莫辯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
|
诗歌与叙述,这是危险的一对:你需要一个客观的结构来管理你的情绪。于是[天鹅绒金矿]从[公民凯恩]那里拉来了采访式的结构,却完全用颠倒了:作为客体的采访者是个有着主观身份危机的人,而主体又是一些强调外表、要求取消内涵的人。影片因此深陷在自己的天地里,没能达到传记片应有的高于生活的境界。 |
|
华丽摇滚的传记 |
|
好歹我也听摇滚,怎么就没有任何感触呢? |
|
传记电影基本上都逃不出《公民凯恩》的路子,不过这个也忒像了点。音乐还是不错的。 |
|
从片头就开始装逼的文艺界龌龊事电影。文艺与龌龊从来不分家,但是真正的值得拍出来的文艺应更高于龌龊,但是片子的重点却是在龌龊,所以不是很喜欢。 |
|
歌太好听了 |
|
潮流真的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你为之疯狂的事情,几年之后再看,就变成了亟待抹去的不堪。依然是题材占优,诗意尽显,但人物性格乏力薄弱,影片风格散乱,歌曲难听。 |
|
尬。要么好好拍传记片,要么原创不要弄什么假Bowie、假Iggy。里面的假Bowie歌曲也难听,我怀疑导演是T. Rex毒唯,华丽摇滚还得听我们Marc Bolan。 |
|
Ewan Mcgregor依旧那么抢眼加一星~Jonathan Rhys Meyers撑不起场子还大力输出腻歪减一星~顺凿儿毁了Christian Bale的纯阳元气减一星~毕姨骚献加一星~ |
|
她说:我失去了我们的青春,都是因为你。
他说:我们想要改变世界的,没想到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
|
点出了glamrock的精华——八卦 |
|
《远离天堂》一树花枝的开场原来更早出现在此。海因斯最好的地方在于能捕捉时刻。Brian见到Curt演出的瞬间,观众跟随他的目光完成了一个自由而豪酣的类神形象的刻画,此后的所有时间都是对此刻的幻想重建,以致Curt本人都无法将它再复现。 |
|
本片的人物原型即取自David Bowie, Lou Reed, Iggy Pop等人,由于题材大胆,甚至使当事人David Bowie一怒之下,拒绝提供自己的歌作为电影原声。说下三个主演:小乔演的最传神;麦克格雷格胆大露下体,但给人印象没那么深,有几个学Iggy的动作还行;贝尔造型比较雷,可供发挥的戏不多。 |
|
圣洁。 |
|
纸醉金迷的华丽摇滚非得大银幕欣赏不可。调查贯穿比《公民凯恩》多了层记者在场视角,而那象征轮回的宝石,从奥斯卡·王尔德开始,历经杰克、布莱恩、柯特,传到记者手中,当真未浪费一丝笔墨。每一种音乐革新都变质于商业包装,但那些将单纯与情色,冷漠与炽热合为一体的人和时代永远值得怀念。胶片。 |
|
无论是电影或者原声以及演员 ..都他妈的奇绝了 一等一的炫片儿 福利是 Ewan的全裸 裸得巨一彻底 歌曲超级好听 而且只有ewan是真唱现场 英国果然是世界腐文化之乡! 现在伪娘画眼线什么的都是70年代欧洲人玩剩下的! |
|
波西米亚狂想曲、天鹅绒金矿中的乐队活在相同的年代,同性恋应该是那个年代流行文化的产物吧。其实同性恋早就存在:在文化艺术达到巅峰的唐朝,我甚至觉得李白也是同性恋。但同性恋究竟是个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或者只是流行文化的跟风?它们不是不能共存,就像我为了学耍酷而抽的第一根烟。 |
|
不疯魔不成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