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我吻你 就吻了两个世纪 |
|
据说是丘吉尔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费雯丽确实配得上“艳丽与圣洁并存”,比起赫本来说更有种忧郁迷人的气质。这部片子的战争爱情基调也是好莱坞黄金黑白片时代的经典。这世上最亘古不变的两大主题就是:战争与爱情——即:忠诚与真诚。费雯丽把这个小心机小虚荣、骨子里却善良正义勇敢的角色演活了 |
|
看《乱世佳人》,看到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而看《汉密尔顿夫人》,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演员。 |
|
一直好奇费雯丽那小小的身体如何能爆发那么惊人的能量,但想不到成了汉密尔顿夫人后她还能那么骄傲的左右逢源,可惜和劳瑞在一起时总也撇不开个情,现实比戏剧还跌宕…就算海战时有足够的大场面了,可是英国人演戏总像在舞台上 |
|
那个听故事的女孩问汉密尔顿夫人:“后来呢?”她回答:“没有后来了。”英雄落幕,而美人自将萎谢了。 |
|
原谅肤浅如我记忆最深的是费雯丽的美貌,如果说在飘里面还略带青稚的话,这里面已经长成了一个女人,完全的女人,不多不少,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她美过了油画 |
|
该片为丘吉尔喜欢并力推的影片,原因之一是这是一部精忠报国宣传片,但这也是一部出色的爱情片。看过几部费雯·丽的电影,但直到该片,才惊叹她的美丽与迷人,而且演技超一流。 这是她和劳伦斯·奥利弗婚后合作的唯一一部影片。 |
|
忠魂鹃血离恨天——这老译名翻得…看完觉得概括得倒也精准。自汉密尔顿夫人,到费雯丽,一张脸一旦美成了这样,终其一生都要为它负责、为它连累。既颠倒了众生,也颠倒了自己。 |
|
费雯丽太美丽。去找了历史原型来看,Emma辗转给很多老爷当过情妇,第一个老头子拿她当裸体舞者来取悦客人,她怀孕了就嫌弃她,于是其中一个客人接收了她,这人就是Hamilton的外甥,后来外甥需要娶个有钱老婆来解决财务问题,就劝舅舅接管自己的情妇,那时候的给老爷们当情妇的英国穷苦姑娘真可怜。电影剧本把Emma写成了不断升华的完美女人,前面的黑历史用舅舅的话讲,那些美丽古代雕塑被农民挖出来改朝换代经了很多人的手,但不影响它的美丽呀,话很有道理可惜剧本里的公使对妻子的爱跟收集艺术品没两样,等终于遇到一个严肃的不盯着自己美貌的军人Nelson之后,Emma就陷落了,帮他拉那不勒斯同盟做事情,到后来Nelson夫人对自己丈夫尖酸刻薄说情妇坏话,何必呢,这里的原配夫人是个负面形象自己才是为头衔财富不肯离婚 |
|
这是最好的费雯丽,风华绝代,才貌无双,更与劳伦斯奥利弗成就一段佳缘;这是最坏的费雯丽,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不仅经历了银幕上的生死永隔,从此以后,这朵最美丽的花却没有得到她应该获得的浇灌。忠魂鹃血离恨天 |
|
这对风华绝代的夫妻婚后第一部合作作品。奥利弗帅到一塌糊涂,尤其是其中一幕:费雯丽说自己明白他所有表情是什么意思,于是他凝视佳人问“现在呢”,费雯丽说不出来了,他深情答“他恋爱了”。OMG!谋杀无数芳心的帅啊! |
|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
|
只是想看看费雯·丽,此片是个好故事,费雯·丽还是《乱世佳人》里面那样令人喜欢,活泼美丽得像个公主,看一遍即可,如果还喜欢费雯·丽多看看《乱世佳人》足矣。 |
|
我倒是很理解奥利佛最后会离开费雯丽
他是个专业人士,要为漫长的戏剧生涯维持体力和精力。而她则不计代价地热情燃烧和耗费了自己 |
|
在二战初期的1941年拍摄百年前抵抗拿破仑的故事,明显来类比抵抗希特勒,以史为鉴。此时法国已经投降,美国尚未参战,英国人为了自我激励和鼓动美国,选择这个题材合情合理。几乎全部情节都符合史实,还原真实历史人物的传奇。
他们因婚外恋情于私德有所不贞,却是实实在在的爱国者,为保卫国家付出一切。序幕已经提前宣告汉密尔顿夫人的悲惨晚景,电影拍到最后却止于特拉法加海战的国胜将亡,不再去讲此后她的经历,只说”没有然后了,没有后来了“。一方面为了审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于主旨是突出纳尔逊将军的为国牺牲,再继续拍就不合主旨了。 |
|
柯达算匈牙利的,后来去了美国、英国。片子前半不错,但是整个后半部都是俗的冒脓的傻逼婚外情戏份儿 |
|
我们爱过的男人,却始终像个孩子。 |
|
战争与爱情,他们在伦理挣扎中选择了爱情,在战争和平中选择了国家。他们都知道此行一去便很难回来,不给彼此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不似几年前斯嘉丽的天真骄纵,汉密尔顿夫人的妩媚坚定是另一种风情,前面的部分只觉得费雯丽太美,到了结局听副官讲战况时,已经猜到爱人战死却还不愿相信强装镇定地继续刺绣,没有崩溃的大喊大叫,但心死全部写在脸上的表演真的太绝了。三星半 |
|
大约十年前看了一半,今天又找出来从头看了一遍。印象最深的是纳尔逊最后一次出征临别时,艾玛回房为他取毛毯。她跑得很急,仿佛已经预感到将要失去什么似的,每一步都像踩空,每一步都跌跌撞撞,可出了门却是征人已去。她在风中珍而重之地把毛毯贴在心口,盯着远方喃喃道:“He will never come back.”
她是怎么知道的呢?她不知道,但她还是感觉到了。爱人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在即将剥离的时候,必然能未卜先知地感到疼痛。 |
|
费雯·丽与劳伦斯·奥利弗结婚后合作过的唯一一部电影,讲述英法战争时期英国海军将军纳尔逊与贵妇人埃玛之间的感情故事,该片制作于二战中期,主旨是为了激励二战中的英国士兵,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海军将军对国家的忠诚,艾玛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无不令人感动。该片也成为丘吉尔最欣赏的电影。 |
|
握起一把南方的红土对塔拉庄园旧日荣耀狠狠发誓的费雯丽,和维苏威火山前 那不勒斯夜色下光芒万丈的 沐浴在爱中的费雯丽,都让我忍不住震惊到掉眼泪啊!怎么会有美到这么惊心动魄的人存在于世?浑身上下散发的光芒和旺盛生命力简直从屏幕里溢出来,看得我整个人都痴迷了。婚后合作的费雯丽夫妻,让这段跨世纪的爱情不再是“纳尔逊勋爵和他的情妇”,而是“果敢智慧又坚毅的艾玛汉密尔顿夫人如何成就了纳尔逊”。每次在伦敦走过特拉法加广场上高耸的纳尔逊纪念柱,也从来没有想到会像现在这么动容。 |
|
It’s all about passion. 家国情怀之作,很符合二战背景,但不同于单纯的热血,伟大的背后是悲伤,国家胜利了、个人的幸福却消逝了…Olivier是怎么做到每一个角色的诠释都那么到位、不同与独特的呢,the inner passion of a restrained man,Vivien最后一段的表演非常好; 老英国电影的品格=完美的剧本、角色塑造、台词、演技,得多看看Korda的作品了 |
|
觉得三观有些奇怪啊……— —||| 没办法想象这片子当时是怎么鼓舞士气啊:如果自己是将士家属,老公浴血奋战遇到个绝色的别人老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
古典的爱情,稳健的手法。气质与英国的古典文学相当贴合,但英国人为了抗衡好莱坞,也要行使一种大片模式,结尾的有点粗糙的海战戏就是明证,其实这场戏完全可以不拍。 |
|
结尾部分艾玛拉上窗帘,好像人生的幕布也拉上了一样 |
|
是演绎还是真实,是映射抑或是预示.这对苦命的情侣戏里戏外都是爱情的挣扎,劳伦斯.奥立佛把一生都给了电影,而费雯丽追随着电影把一生都给了他.十几年后,两人还是痛苦分离,昔日的乱世佳人已是欲望号街车里的疯癫妇,喃喃之语说的尽是往昔回忆的话"如果我的生命重来一次,有两件是不变的.第一个就是做演员, |
|
劳伦斯长得真像伊万... |
|
三十多岁再看这样的电影实在感动不起来。可怜的妻子照顾家人和孩子就活该被漠视辜负么。妻子生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就不管么。 没了男人就不能好好照顾孩子活下来么。怎么就没有之后没有然后了。 人除了爱情总还得有点良心责任吧。 更不要提里面渲染的英国殖民霸道恶心价值观。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超级大制作。 费雯丽很美貌 |
|
7/10。在艾玛与远征的纳尔逊告别的岸边场景,海上升起的水雾以及海湾呈现出一种非常炫目的光芒,艾玛有半边脸被阴影占据,那温柔动人的光线停留在她圣洁的眼睛里,反射在闪闪发光的头饰上,反打镜头切到纳尔逊反而不用硬光,经柔光处理的形象显现出男子气概,定情之吻那场戏阴影的处理让人叫绝,舞会悠长的旋律地飘荡到阳台之上,运动镜头随着纳尔逊朝树荫下的艾玛缓步走去,斑驳的树影为两人的脸打上了灰暗的阴影,他们的爱情笼罩在无尽的黑夜中,然后是一个双人镜头,接吻的时间隔着一组连续空镜头(停泊在海岸边的舰船黑压压一片),镜头以水平视线缓缓推向深情相拥的男女主角,面部的阴影不再浓重。结尾的海战戏在风格化的摄影棚拍摄,水池中帆船战舰的模型炮弹响起、硝烟弥漫,竟也令人信服地再现特拉法加海战,表现英国有力量战胜威胁欧洲的强敌。 |
|
背景音乐是≪Danny boy≫。@豆豆不吐葡萄皮 |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Fqa8CtKxpc/ |
|
费雯丽的美是伟大的,如此饱满,如此生动,她就是汉密尔顿夫人,她如此深爱着纳尔逊,正如她与劳伦斯奥利弗的爱情一样,彻底没有悔意。片中到处是俩人感情的洋溢和吐露,以至于再好的剧本也承载不起如此厚重的爱情 ,台词繁缀是最大的失误。 |
|
3.5 Seems like this film production was like the movie itself, only 2 years after Gone with the Wind, and voila, Lady Hamilton. Both so well-patriotic with different countrymen, in a background of World War 2️⃣, this was more propaganda-ish to me.(拿破仑在这儿看着对标希特勒,主要在批带英老爷们的绥靖政策啊;再加上费雯丽还演过《安娜·卡列尼娜》,就更有种type cast的感觉,不过这部比较小处着手,演技感受到了 |
|
费雯丽~女神!她简直就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赏心悦目的尤物啊。只是她老公的演技可以更平庸点儿么?比蝴蝶梦里的表现还差。 |
|
cc标准版 忠魂鹃血离恨天,这名字!
离开如费雯丽这般可人儿,去为国家尽忠,丘吉尔的战争宣传很到位。相信感动很多人,把拿破仑和希特勒相比,很智慧。只可惜我们的费雯丽,最后落得“there is no then,there is no after”的下场,可叹可叹!
柯达的杰作 |
|
看到奥森威尔斯的麦克白夫人想到费雯丽了,又想到了这个电影,我脚得好莱坞恐怕至今都木有女演员能超越她 |
|
Splendid! 忠魂鸽血离恨天。据说是丘吉尔建议拍摄来加固盎萨同盟的战时宣传大片,宣传任务完成不及格,让人对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印象糟透了,但是英雄人物塑造却是完美的,英雄与美人之间的感情却是荡气回肠的! |
|
要不是有费雯丽。。。谁看呢 |
|
故事伊始老贵族劝慰少女的「未来可以化解一切」颇能够延续「乱世佳人」结尾的「明天」期待,不过真正的「乱世佳人」却只有更加颠沛的命运和悲惨的收场,爱情不过是悲剧的开胃菜而已,以此为关联来讨论女性的命运(必然性)成为当下的主视角。 |
|
费雯丽这个时候已经演完斯嘉丽红遍全球了,当时还是婚外恋的两人还处于甜蜜期。他们都不是我心目中的汉密尔顿和纳尔森,劳伦斯太阴柔费雯丽过于妖媚。不过片中英法之战用于鼓励二战时的英国民众也还不错。 |
|
1、片名翻译的挺好. 2、海战场面总让我想起吉鸿昌甲午海战什么的……3、如何看待婚外恋,取决于你站在谁的角度上:追求真爱没错,可对旧爱为何又不负责任;旧爱既已不被爱,何必纠缠坏了姿态;真爱之中名分并不重要,但没有名分的新真爱会不会更快的退化成旧爱?——LO夫妇肯定演的百感交集。 |
|
haha, 费雯丽演了1个半小时的灵动机敏的上流社会交际花(情妇), 游刃有余地边和已婚战功英雄谈情说爱一边安抚自己的大使丈夫。结果遇到正主后,当场见面说话就开始哆嗦,十分钟内演技被秒的人下半场人都看不见了。 |
|
爱的再炽烈,也是悲剧一场。费雯丽真是太美了,跟罗伦斯奥利弗的确般配。可是戏里的故事跟戏外的纠葛有多少重合的呢? |
|
1998.11.28 CCTV6 佳片有约 |
|
汉密尔顿夫人有多爱纳尔逊,费雯丽就有多爱劳伦斯。可惜劳伦斯终究不是纳尔逊……想起关于费雯丽一句评语:“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 ——用在这部电影里正合适。 PS:《忠魂鹃血离恨天》这个译名太强大了!(25) |
|
8/10.影片讲述17世纪末18世纪初汉密尔顿夫人与独臂独眼的纳尔逊勋爵的不伦之恋。我去看了汉密尔顿夫人的百度百科,真实历史中,她在纳尔逊死后被抛弃,变得穷困潦倒,结局太悲惨。而在片中,费雯丽美得像天仙,不似人间有。不知道是天妒红颜还是巧合,费雯丽和汉密尔顿夫人一样,都是在54岁的时候去世的。 |
|
那样的容貌,合该被珍藏,免她忧,免她苦,只可惜他到底是不懂珍惜她的,就这样去了别人身边,一语成谶 |
|
费雯丽那美丽的眼睛精致的五官还有鹅蛋脸 太迷人了 |
|
不为人们认可的绝世之恋!艾玛从被卖到最终与纳尔逊成为灵魂伴侣,从活泼的小女孩到名流贵妇,再到落魄街头哪怕要口酒都会被打,太凄凉了。纳尔逊这位战争奇才也是不顾任何世俗的反对,甚至老父妻子的恳求,都要和她在一起。为什么最美好的爱情都是这么无奈何凄凉啊!一位倾国名媛,而且还是比较深明大义的,怎奈天不遂人愿,纳尔逊就这样为国捐躯,当然也粉碎了拿破仑侵袭英国的野心,可他们从此就天人两隔了。难怪艾玛最后会说,之后?没有之后了。虽然确实有违伦理道德,可是这倾世之恋,我怎么都无法讨厌啊...费雯丽不愧是最伟大演员之一,她的演技已经是登峰造极,与她的美貌相辅相成,她演绎的汉密尔顿夫人,年轻时风华绝代令人怜惜、壮年时意气风发深明大义自信绝伦、老年时看破红尘满眼绝望,令人惋惜她现实中的结局。Poor Emma, Poor Vivien. |
|
英国版本的乱世佳人,或者说是郝思嘉的前世,一对儿璧人拥有相同的身世,各自努力为营,他在他的海域上驰骋疆场,她在她的社交圈里如鱼得水,俩人都从不被人重视到顶峰相遇,一个国家的命运就捆绑在这样的从底层混迹上来的男女而飘摇。爱情的力量始终是不可战胜的,真爱的力量尤为远大,足以抗争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帝,她与他的相处抵住了各自的婚姻,各自的战斗,却最终在完成最后的任务给分界阴阳。她也从那个不可理喻的女人坠落谷底,流浪失所,没有爱的她早已如同死尸游荡人间,在监狱把辉煌的人生说给旁人听,永世流传。人间走一趟,还是要爱过才算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