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叫《革命家庭》,可是拍的真好,很有艺术水准,第三代导演中,能拍出独特个人风格的导演恐怕只有谢晋和水华了。他们关注小人物大历史,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很深的人文关怀。 |
|
為神馬他們再窮困艱難也總有房子住... |
|
妈妈失去自己的孩子是悲痛的,但这是为了千千万万妈妈和孩子的幸福。 |
|
看徐皓峰文章而来,虽体会不到内行好,但对于放下偏见还是有很大帮助,影片从头到尾都着眼于家庭,这一点可以拉近与任何时代观众的距离。 |
|
有些对话脱离了生活,太过用力突出革命内容,剧情还是很虐的 |
|
我听了又难受,又喜欢,我也是,又哭又喜欢 换装秀 61 |
|
看了徐皓峰的读解之后,再来看这部电影,中国电影学派可以成立了 |
|
水华的镜头语言精炼,构图考究,很多的场景的氛围往往第一个画面就能够表现出来,写实写意的结合犹如画作的精美,剧情紧凑,演员表演自然富有灵气,声音配乐和画面结合的很和谐,虽然是一个主旋律,也是艺术佳作 |
|
http://www.56.com/u39/v_NDY3OTU4NzY.html |
|
当年的石小满太惹人爱了 |
|
很多很好的细节(如剪辫子),表演生活化也很幽默化。虽说主人公是“农家姑娘”,但影片中却表现了很多布尔乔亚的东西……哈哈,反右之后短暂的“多云转晴”值得玩味 |
|
冲着于蓝奶奶特地来电影博物馆观赏她的旧作:1961年的老电影,镜头语言虽没太多亮点,但看起来已经蛮成熟的了,可就是声音的拾取还有所欠缺,尤其是环境音的缺失也有点影响故事所要传达的氛围,至于演员的表演,还是一如既往的老电影味道,就是哭泣的戏份作了……(于蓝奶奶加一星,……减一星。) |
|
因为于兰来看这部电影的,演的真好,那时的人信仰坚定,生活气息很浓啊。 |
|
孙道临 |
|
诗电影 |
|
1910-1937,从一家五口人的视角讲述两次国共合作之间的历史。各个年代间转场、各地布景、服饰变迁都很精致用心,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的演技也很恰如其分。现今看似乎革命感过强,其实当时的人确确实实是抱着理想的信念,历史终究是要记录下来。 |
|
改编自真实故事。编剧出色,道具/身份/地点承载着革命的价值。影片中的革命叙事建立在人物身上的超人意志,每个人都是组织的儿女。五一运动那场戏体现导演功力。 |
|
这种片当然是意识形态先行,年代在那摆着,拍摄手法自然也就是那样。即便如此,虽然不奢望超越时代,但作为一种革命叙事,这部电影还是要比普通的主旋律多走了几步,不仅强调了集体,同时也很好地塑造了个体。于蓝和孙道临的表演非常加分,几个孩子也不错。初到上海的几场夜戏很不错,调度得当,同时有悬念感,结尾的生死离别也比较具有感染力。一个家庭把一生交给了党,即便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和革命观,但也不应否定这样的理想。依旧有几句台词能照射到当下的现实,“全国各地都充满了矛盾,就像铺满的干柴,只要一把烈火便能熊熊燃烧。”十七年电影中的佼佼者,然而此时,法国新浪潮《精疲力尽》已横空出世。 |
|
17年电影,那个时代的革命理想主义~ |
|
101分钟版本。制作非常样板,即便考虑片名及主题依然无法消解这种强行造星的恍惚感,只“解放妇女”作为历史存在可以映衬影片背景。展开红旗那一段让人感动,除此以外,也就只得作为纪录片才好消纳些。 |
|
都是大写的人!多好的孩子啊 镜头一如既往的舒服 于蓝女士真是了不得 |
|
三星半。很多很好的细节(如剪辫子),表演生活化也很幽默化。虽说主人公是“农家姑娘”,但影片中却表现了很多布尔乔亚的东西……哈哈,反右之后短暂的“多云转晴”值得玩味。PS:小萝莉小正太很嗲很可爱。 |
|
无论是女主的老公还是革命本身,都非常直男癌,让你干嘛你干嘛,反正革命对吧。至于为什么要革命,革的是啥,不重要啊!——本片就是典型的披着左派外衣的右派电影 |
|
我喜欢孙道临演的这个丈夫,多么不一样的革命者。 |
|
文革后复映的十七年电影,小学包场(补记) |
|
时间只到37年,片名为革命家庭,但片中一家人为革命所做的工作实在谈不上深入,有些甚至小资得可以说逑用没有,还不如找不到组织时工厂里主动找上来的工会成员(红黄之分现在已不怎么提及了)。另,就知道会有女拳专批强剪女主角长发那段,如果告诉她们之前辛亥年大部分男性的革命头也是强剪出来的会不会好懂些,为此多加一星。 |
|
典型的为革命赴汤蹈火,特别是梅嫂这个人物,丈夫病逝毅然转战上海投入工作,儿子被捕镇定掩护组织转移,监狱母子相见,狠心不识,一颗红心无比坚决,强烈的牺牲精神无比坚定,梅嫂的脸上,写满了坚毅,远望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朝日。 |
|
假模假样的革命 |
|
于蓝回忆中的说着“延安”的最后一个镜头,和郝思嘉的“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一个表情。表演,打光,这是那个时候教科书的拍摄手段。 |
|
小儿子小清后来演的角色可以和本片互文了。 |
|
总之就是又红又专 |
|
影片是于兰扮演的乡村女子周莲的大闪回结构,以成为奶奶的老年的周莲给孩子们讲故事始,并以故事讲完终,首尾呼应,讲述了一家子相继参加革命的故事。很多地方展现了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影片也不乏诸多诸如姐弟俩争着要挨着爸爸坐、爸爸要给妈妈剪革命头之类的可爱、温馨的家庭生活段落。动作匹配剪辑:丈夫教妻子识字,推为汉字卡片的特写,叠化为另一个汉字卡片的特写,拉成中(近)景,呈现出妻子教孩子识字的画面,画外音响起:“日子过得真快,十年过去了,有了三个孩子”。以动作匹配手法迅速进行时空转换。“妈妈失去自己的孩子是悲痛的,但这是为了千千万万妈妈和孩子的幸福”,令人泪目,肃然起敬。 |
|
安震江饰演巡警,赵子岳饰演陈老伯,李孟尧饰演地下党,凌元饰演干娘。于蓝老师的革命气质真的强,过两年就演江姐了。整体人物平实 |
|
7分,论手法和艺术还是一般水平,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拍出这样关注小人物的影片已着实不错。 |
|
60年代水华导演奉献给观众两部故事片《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相比之下,《革命家庭》更为优秀。影片将革命融入一个家庭两代人的命运变迁和人物关系之中,充满了革命的人情人性,真实、真切、感人。导演手法细腻、质朴。//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M]101//而在宏大时代背景之下 即便作为故事讲述者 女性也始终是被消耗的被牺牲的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传统女性形象 永远强调她的隐忍和奉献 |
|
看了徐皓峰的书来看的。(其实基本没怎么看,光听声音了,罪过)孙道临挺现代的帅。 |
|
抛去意识形态成分
夸张的抓捕行动和
夸张的街头运动
依旧是一部不错的
家庭伦理片和时代剧
水华的场景调度确实
冠绝当时国内影坛
于蓝狱中的形象颇具油画感 |
|
历史潮流脉络里的革命-家庭情节剧,使用纲常里的“从夫”并接棒抚养义务来凸显前后两段的依托关系,并做一个地位上的类比,最终到女主识得认同为止,完成小家到大家的进阶,显现自我从旧秩序中的随势支持到新环境中的主动参与,以达到最后的一个母亲身份的跃居,成为完全的自我能动者。即是鲜少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的行动与思想的电影,又是极少用中年妇女做主体的革命故事。水华继续发挥他对彩色的敏锐应用,《林家铺子》内幽美江南小镇里的“大鱼吃小鱼”的那一桶黑水的用法,在本片内成为游民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抹红,真正成为片名出现时的底色。而一个家庭关系的采用,相较以往十七年电影里的“规劝与引导”,即所谓的思想工作戏份,使其完全化为无形,隐藏在亲情关系之下,转折也成为国仇与家恨的附加,而非传统里通诉悲惨身世中的单纯台词内容。 |
|
我们都是党的娘姨 |
|
看那个时代的电影,面对严刑拷打和儿子被拉出去枪毙,母亲瞪圆了眼睛与儿子永别…… |
|
洗脑片 |
|
1于蓝是个非常伟大的演员,一人千面,靠的是眉鼻和印堂2跟徐老师看片,看的是人情世故3十七年电影是很纯洁的4典型故事,典型人物 |
|
属于那个年代的浪漫,爱与牺牲,革命从家庭开始。 |
|
很标准的政治宣传片,革命事业需要传承,如此才能走向最终的胜利。可是,当革命思想在一代人中淡化了,就没有了传承的可能性。今天如是。那个时候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已经不复存在。 |
|
2023-06-19/bili 黑白革命3.5/上色版。丈夫病死,女带3孩去上海联络人被抓,大儿女儿做童工找到组织,儿子被抓枪毙,女被抓出狱后与子女团聚去延安。 |
|
有两个人物在电影中反复提到,但没有出场,就是毛主席和蒋介石。就像电视剧版《武林外传》里的娄知县(电影出现了)一样。。。 |
|
当年的主旋律还是非常真诚的
演员的表演为没有太出乎预料的剧情大纲式的叙事加分太多,填充了血肉 |
|
颇为动人。献了爱人献青春,献了青春献子孙。离开汉口去上海,去完上海去延安。 |
|
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编剧 夏衍/水华 |
|
镜头语言已经蛮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