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迷人了 彻底沉醉 不愿醒来 Le cinéma est un singe aux yeux lumineux qui griffe quand il caresse 电影是一只两眼放光 爱抚你时也会抓伤你的猴子 |
|
比《野小子们》和《刺心》都好。 |
|
戛纳影评人周特别放映。传说中的2018戛纳总榜第一名,果然不明觉厉!骚气十足,迷影梗+掉书袋+对性和色情的探讨+闪瞎狗眼的夸张布景用光约等于火焰宣言这帮人的特色吧。虽然没有冈扎乐兹那么好看但是这部确实很值得反复看一看呀!连看了两遍还是不明觉厉但是觉得很魔性! |
|
果真是今年戛纳最佳之一。 |
|
本想着是芒蒂格趁热打铁,一体两面的让众人再次阴阳易位,结果只看到了语焉不详的阴x和若隐若现的阳x。 |
|
【MUBI】Mandico的魔力不仅在于能让初次接触他的观众感到惊喜/惊愕,更在于在长久的短片耕耘中打磨出自己的美学风格和对影视的理解。正如片中台词,It’s beautiful, but I don’t quite see what it is aiming at,一般,导演对美学的追求和电影类型杂糅的探索可能超过了对叙事的追求,这部也是一样。但弱化传统叙事结构不代表没有主题中心,这部对于电影本身是什么的探索提纲挈领,言简意赅:Cinema is a monkey who fucks his muses, blinded by the spotlights。而对于一直关注他的观众,每次的作品都提供不同的理解内容,没有丝毫重复之嫌。也难怪长片处女作就一鸣惊人(本片也是野小子们再集结)。在推进上,每一个小章节遇见的女配会成为下个章节的女主,并在不同类型电影里反思导演对电影的(被)操控;而一切都在37分钟内铺垫高潮结尾,厉害! |
|
Best in the year!Ultra image!Mandico,Bravo! |
|
前两年流行北欧性冷淡风,现在流行霓虹灯管派。电影又不是装修,流行什么装什么 |
|
3.5 谁能想到审美疲劳才第二部就来了呢?但毕竟就是没啥新东西,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柯南伯格+美院毕业展“学生腔”风味。。。 |
|
就像,被抓进法国策展人搞的前卫奇想艺术展,强制在幕布里坐了半小时。 |
|
+ 依旧是熟悉的“人工美学”,棚内制景、多色幻光、弥散烟雾、电子配乐,真的太迷导演这种奇谲美学了,关乎欲望关乎本能,更关乎影像,要么电影,要么死亡。 |
|
①短片的影像风格独树一帜,贝特朗·芒蒂格仍然用“人工美学”来搭建自己的世界,火星上矗立着一根又一根阳具,像是一座别样的复活节岛——性隐喻几乎无处不在。
②从故事上看,似乎在延续导演好友杨·冈扎乐兹的长片电影《刺心》,但本片的故事性很弱,只是描绘了一个色情导演和不断变换的摄影师。
③名为《后启示录》,其实更像是让·谷克多作品“奥菲斯”三部曲的后传。这位全能艺术家也许就是这群新人导演的精神导师,只是他们的电影比“奥菲斯”三部曲更大胆、更先锋、更华丽,至于他们能否再次掀起浪潮,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
|
BD50 |
|
those lost years |
|
一遍下来什么都没看懂…在舞台的布景和烟雾制造的幻梦中莫名想起Méliès 以及电影横跨一百二十年的发展… |
|
dirty dreams. lost years. a kiss that never ends. |
|
亚文化范畴,复古霓虹美学搭配,极端的表现主义手法,虚无主题的流动,配乐还挺契合的。 |
|
哦原来芒蒂格那段时间就把画风转成霓虹系啦,不过这个片子的美术设定很像巴拉德sf小说的场景描写,什么缀满宝石的玉手和自动音乐装置之类的虽然画风是现在。 |
|
“电影是一只眼睛闪光的猴子,当它抚摸你时,也会抓伤你”。关于死亡,关于时间,关于欲望,关于电影,关于欲望即是电影。难以想象一部短片可以容纳如此丰富的文本层次。 |
|
迷幻的旅程,看的一头雾水但依然觉得亢奋,和《野孩子》一个路数再看多估计就会厌了。 |
|
令人目眩神迷的同时,也让人迷惑不解。 |
|
cinema,cinema,让我如何不爱你 |
|
比Nicolas Winding Refn 高级一点吧 |
|
【B+】和「刺心」同质的新式美学,一头是原始的象征性的性爱与生殖,另一头是霓虹的未来的科幻想象,颇具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也能充分发挥短片时长的优势。 |
|
看不懂 |
|
3.5,每次看火焰派总是比想象中要用力一些... |
|
好无聊 |
|
即使闭着眼睛我也能感觉到这电影毛茸茸的质感,我在被无耻飘渺的诗意侵犯,他无法抑制你想抑制的,只能放大你所想放大的欲望,比如玩弄摄影机和演员,比如亵渎肉体和恨意。芒蒂克一方面肉眼化了迷幻的精神性与世界,又虚化了电影的可变化性,原来喜欢一个影像不是看它的文本,音乐,表演,而是一种味道,湿漉漉邪性毁灭躯体的独特气味。这气味从活体的猴子身上传过来,也就是创造电影的人身上散发出来刺痛双眼,漂浮在火星外太空的喘息。导演把电影变成了一个女神,我们只得崇敬地下跪拜服,一副狂热而骄傲的样子。 |
|
既然要做视觉意义上的《后启示录》为何又让台词取代了影像的主导地位?芒蒂格似乎搞不清楚电影与梦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才将那些破碎而混乱的创造冲动放在影棚和妆容下进行。 |
|
搭配白痴之日一起看的对比还是特棒的,比较欣赏的是舍弃cg后的打光和布景,看着就特别舒服,巴洛克朋克风,性象征没有什么特别创新的地方 |
|
完全看不懂,台词更是玄之又玄。 |
|
把色情拍成了当代艺术作品 |
|
"Film is dead, long live cinema" |
|
情色霓虹灯版的《千年女优》的结构附体。聪明劲有余,灵动不足,看似聪明的文本,但塞在30多分钟的短片,俨然像一台运转过载的windows 98。 |
|
只有在碎玻璃反射的光中,电影才能容纳说出的诗歌 |
|
Cinema is a monkey who fucks his muses, blinded by spotlights. |
|
Mandico已走出一條屬於他自己的綺麗路線 |
|
实验性质的奇幻短片,戏中戏的剧情设定,通篇的性隐喻,血腥可怖的残破躯体,长相丑陋的类人野兽,说着高深的话语,做着低俗的交易,看不懂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却有被恶心到的感觉。 |
|
meh,对于这种“迪厅霓虹灯式美学”实在是倦了,感觉这个导演差不多可以拉黑了。 |
|
【4+】>野小子们。坦诚的写法,性转入内心,袒露的是内在和想法。 |
|
好难看。 |
|
刺心+野小子们,一脸问号得看完了,像看一场先锋的艺术展。对于这种完全抛弃故事展示风格的导演,满足他的受众就行了,可惜我不是。 |
|
pub aesthetic delirium |
|
“我赢了,我赢了好多年的寿命。你在和谁说话。”“和我遗失的多年岁月。”“我们的意见上不了火星。” |
|
更像是美术展,影像上妖冶荒凉,仿古的cut片腔调,电子乐倒是很搭,理解得到其声色艺术。但是形式感太强了,内容于我过分晦涩空洞,引据触及大量知识盲区恐怕也影响了我的理解程度。邪典靠台词夺位,片场化的探索,艺术化色情再将艺术物化…对实验片天生友好,谨慎中评。 |
|
紫色之感 |
|
欲望与恐惧女人对男人的欲望与恐惧男人对男人的欲望与恐惧文字对欲望与恐惧的欲望与恐惧影像对欲望与恐惧的欲望与恐惧说的是什么什么也不是不过是欲火焚身焚心似火时躲在暗处的谵妄与梦呓…… |
|
柯南伯格+谷克多 蒸汽波+闪粉 |
|
永恒的爱 |
|
3.3/5 不知节制的花哨堆砌至少做足了视觉奇观的承诺姿态,但文本的确不该为经费有限的布景道具全部买单。当混乱无序成为荣誉纲领时,主动或非诚心暴露的缺点本身也就成了一种不可挑剔的卖点,"风格"二字似乎要堵上所有人的嘴。我们终究没有在这部短片中看到任何惊喜,它在遵循中实现了特征的窃取,也用乏味替换了更具风险的尝试。《后启示录》是一个玻璃罩中的艺术半成品,它需要依靠密密麻麻的小字介绍来弥补自己的气焰但同时也被文字禁锢住了更多的可感受的主观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