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公路片和群戏为基础的悲喜剧。在处理安乐死这样严肃的题材上,恰恰是喜剧的设定让该片不落煽情窠臼,镜头也多以轻喜剧和正剧的方式处理,直到临终段落才用到细致的长镜头和柔光。但另一方面,作为喜剧核心的途中游戏的设定又不得不为塑造配角服务,尤其是中间段落的平行剪辑显得较为松散。 |
|
之前就想看了 因为有两个都是《我们的父辈》的演员 挺严肃的主题 渐冻人与安乐死 以公路片的形式处理起来 气氛没那么沉痛 但是结尾还是戳泪点 德国的片子 摄影很舒服 六个主要角色的表演也很自然 有几首配乐找不到 |
|
这片子也能有人打一星,真是为盲人看电影感到绝望。 |
|
3.5星。人生无常安乐死,驴友相伴小清新。参考影片《最爽的一天》 |
|
好看死了 |
|
男主是勇敢的,在渐冻症初期就选择安乐死;他也是幸运的,有妻子、弟弟和好友陪他走完最后一段路。成年人之间的友情幼稚而温暖。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前往并离开的过程,所以...还是保留清醒着告别的权利吧。 |
|
德国电影院Sneak提前看的。小清新小感动~发现个女演员Mariam Stein长得就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背景音乐有几首很好听就是找不到。。 |
|
Hannes得了ALS肌肉萎缩症,他决定和朋友们一起骑行到比利时,然后选择安乐死。或许死亡这个词对于现在的我特别敏感,但从他身上我也看到面对死亡我们必须要更加坦然。因为家人,爱人,朋友他们在身边,所以纵然明知道是走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也不恐惧。 |
|
旖旎的欧洲风光,逍遥的骑行旅程,疯癫的随行亲朋,闹热的至情至性,这些元素照下,本该是个轻快愉悦的故事。但神妙之处,是即便加入绝症与告别,这电影仍然充满难得的光热。它展示了最美好的离世之法,在历经了无遗憾的旅程之后,祥和地在挚爱簇拥之下抛弃苦痛之躯,体面,而且温暖。 |
|
有爱人和朋友一路相随,沿路的风景都是最美,彼此共度的时光是永恒,没有遗憾。你曾经来过这。最后爱人对他说:记得帮我留一张温暖的床。 |
|
人生无常,笑中带泪。男主角是幸运的,可以有安乐死这个选择。男主角是幸福的,有着妻子弟弟外加几条好友陪着单车旅行,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PS:好死何必赖活 |
|
3.5. “Dr. Van den Berg had a serious accident last night.” 临尾还来这么一下,太无常。 |
|
真挚动人 |
|
一点感慨与电影无关。想去看海,坐在海边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说,总有一种能重新来过的错觉,我不再是这个狼狈想四处逃脱的我。嗯,去看大海吧! |
|
关于安乐死我们应该知道些什么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死去的时候有15年的朋友送别
hannas was here |
|
关于安乐死话题,西班牙人拍了《深海长眠》,英国人拍了《在瑞士的日子》、法国人拍了《春意暂迟》、美国人拍了《死亡医生》……而德国人另辟蹊径,沉重话题以相对轻松的公路片模式承载,并以亲情友情护航,沿途景色很美,生命却很短…… |
|
第二次看男主角演同样类型的电影了,
上一次是《最爽的一天》。文艺青年可以看看。两部公路电影都描写生命的末期,里面沿途的风景相当的漂亮。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生,老,病,死。
无权选择生,无力抗拒老,无畏面对病,无悔迎接死。
只是我害怕生不逢时,老无所依,病无可救,死无其所。
还好有你们。
三五知己,患难良朋,一瓢浊酒,随我浪迹天涯。
即使生命长度有限,你们让它的厚度得以无限。
人生本是一趟不回头的旅行,
而朋友是深谷里的回音,是天空里的繁星,是湖畔里的倒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再见,朋友。
终有一天再见。 |
|
2015/7/12(日)1400高雄電影館 |
|
2016年11月6日看过,一个ALS患者和一群朋友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故事。 |
|
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但最后还是很难过系列。 |
|
就算再蠢的事,只要朋友们一起做就瞬间变得很有意义。甚至觉得最后死在大家面前好温柔好安心.. 旁边的德国人跟看鬼片一样害怕😨 |
|
力量之旅这个名字不是很好吗。可以看到欧洲价值观。 |
|
即使不能留下,至少可以路过 |
|
taste like water. |
|
真是何等勇敢坚定!~…
🎵 |
|
“天下无有不散筵席,就合上一千年,少不得有个分开日子。” |
|
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跟好朋友们再疯狂地躁一次! |
|
从哪开始有哭意呢…从他弟弟说“抱歉,我去查了,我没得病”…真棒👍 |
|
在旅途终点选择终结自己逐渐冰冻的身体,幸好有这么多珍贵的家人朋友相伴。面对选择死亡时,他仍然会惧怕,可也很高兴有勇气去做。一部关于安乐死的行乐之旅,人生不就是一直前进然后突然要离开了吗。2021-05-16重看。在处理男主和朋友关系这一块被朋友之间也一同存在的各自的问题给分散了一些,或许篇幅长一些会更好。面对死亡和继续生活都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
|
Rolling Stone - Passenger. 安乐死的场面,还是不忍看,要如何做到和爱的人永远地道别....结尾,还是释怀的感动。 |
|
勇敢的离开,不枉这一身的精彩 |
|
汉纳斯假装不怕死,朋友们假装不难过,一路骑车前往比利时,接受安乐死。
这片让我想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演的《第三颗星》,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第三颗星》。当然,本片也值得一看。 |
|
这么帅气性感的男主将死,怎么能够不心碎呢。剧情很真实,叙事很流畅,生死一路,先走的走,后来的来,微笑告别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眼泪一定要有。迎来送往的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前行过一段路,够了。 |
|
挺平淡的,剧情也有点冗余。对死亡的处理不错。3.5星,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会在某一幕被骗几滴眼泪。德国的公路电影就算剧情再差也有美景可以加分。发现好多德语片名都很讨喜。 |
|
果然是默哀时刻的女主。要是男主是Jonas Nay 恐怕我会哭晕在电影院吧。 |
|
这个世界我们来过。 |
|
7.0 温情公路小品,情绪把控得当 |
|
前往并离开,这名字取的真好,一如电影的温暖平和,不过分煽情。 |
|
好温暖有爱的一场赴死之旅 |
|
好难过啊。。全程都只有好难过,大家都愁眉苦脸的,最后的旅途也没有(至少没有拍出)曾经活得很美好的感觉。很平淡,难过地 ,死去了。。。难看(也许生活就是如此。更难看了啊!!!! |
|
还看过这位男主另一部电影:最爽的一天,他是跟这个类型杠上了吗?绝症患者的旅行。 |
|
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
|
其实,人生就是一条通往的死亡的路而已 |
|
悲喜交织的自行车公路片,安乐死主题电影。 |
|
又一个反高潮、反反转的电影。 非常的诚实,结果尊重预言。 是那种不知不觉就看到80%的电影。 80%的时候感觉怎么还不开始正片,进度条告诉我们快结束了。 音乐和摄影算优秀了。医生到底和男主说了什么呢? |
|
姑且不论男主为何选择死在外地,就说同类型的片子不要太多,前不久才刚看过《遇见你之前》、《道别派对》。说实话,没什么意思,平平淡淡,看了跟没看没区别,都不知道怎么评分。电影若都这操行,大概也就能戒了。 |
|
自行车上的公路电影。因为关于比利时就看了,看完超级想吃薯条。人物心理的起伏甚至都可以预见:那种急转直下,那种柳暗花明。细节处理得挺好。这个字面直译过来的名字还能再尴尬一点吗。 |
|
天堂不会因为没有安乐死而缺少色彩…… |
|
如何面对死亡,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事情 |
|
安乐死是个复杂的议题。可惜导演只想往温情片方向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