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RE CINEMA. 影像的多义、暧昧和幽深全有了,打通时空的甬道,搅动灵魂的深潭,童年创伤像幽灵般倾泻而出、如影随形。跳跃,闪回,自由但不轻盈,衰老的气息也漫入记忆。不安的情绪四溢,呼吸的频率急促,水没过女人的大腿,也打湿男孩的内裤,但冲不走堆积如山的木材,直至年老色衰才勉强顺流而下。本是外出偷马,却一再丧失童真——太早面对死亡和欲望,世界的真相捅破少年柔软的躯壳。于是从未见过这样清冷的夏日,凌冽有如几十年后挪威的寒冬。他又在自己和后代间建筑高墙,风雪凶猛倒灌,怎么也掩不住被枪和肉轰出的破裂深洞。 |
|
今年柏林的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又是一部评价两极的片子,但是非常合我的意。在人生暮年回忆青少时光,在噩梦轮回中淘洗岁月沉浮,青春伤痛的模板,却在升格摄影和温吞配乐间流淌出静谧的诗意。林间薄雾,风吹过麦浪,少年从急驰的奔马上跌落,父亲的声影消失在另一个国度;湍涌小溪,木锯应声倒,女人划浆的喘息声倾泻进少年的梦里,一伸手,仿佛触到清凉的流水。影片中数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快切和声画对位,在制造悬疑氛围的过程中,没有刻意去补足叙事上的松散,但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放弃的垮塌和故作姿态的显摆。只是顺应了人年老时的记忆,变得面目模糊,人脸交错,但你依然记得那些琐碎而闪光的往昔。一声枪响改变了所有人,但高山依旧在,丛林照葱茏,伐木声不停歇,驯马人已走远,掏过的鸟窝依旧破碎,我回到故土,与离散多年的女儿相见。 |
|
一个意外,一段孽缘,离去的父,得不到的母。在挪威的冰土,自我放逐,谁料命运仍逼迫你回顾。追忆往事,万般情绪涌上心头,无处安放,更添孤独。你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故事里的人,“疼还是不疼,你自己可以决定。” |
|
感官调动的介入构建了主人公童年创伤的回忆,旁白的隔离感与其他人的旁观是主角的逃避与开脱。在矛盾与挣扎中,男孩终于完成了这场跨越五十年的成人礼。 |
|
用声音雕琢的电影,好几处声音处理,都有暮鼓晨钟之感。流水落叶伐木下雨吞咽呼吸,都有微观大义,一窥苍穹之妙。这是首男孩成长的诗,若伐木漂流,也会搁浅,也会迷失,也会一团乱麻,可终究会抵达终点。 |
|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银熊奖艺术贡献(摄影)。据说导演外号“柏林钉子户”哈哈哈哈。畅销小说改编,故事底子不错,不过改编有点呵呵,主导旁白从头到尾完全模仿小说的叙事语体(估计很多都是原句吧),跑去读了一遍故事情节发现导演竟然全拍进去了!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用絮絮叨叨的旁白架构了一个不断在1948年和1999年跳来跳去的故事,没看过原著而面对海量信息就会看得比较懵……音乐很不错,捞个奖都有可能…… |
|
叛逆期和青春期的重叠不只是生理的唤醒,也是精神走出襁褓的肇始。
“弑父杀母”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荆棘,否则会陷落到双亲回环的人生中去。
不信?女生过了24,男生过了28你再看看,很多人会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模样……甚至是悲剧。 |
|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移居鹤岗,回忆青春,外出偷马,伐木丁丁,少年荨麻,老年枯木,生命之树,逆流而上,春水滩头,万木羁绊,一旦释怀,顺流而去。拍的一般,是《父与子》,拍成神作,是《母与子》,拍成这样,睡意昏沉 |
|
多重时间线的交错,串起了老人在晚年关于二战岁月温馨又酸涩的回忆:试图逃脱德军手中的努力,严格的货币管制,颠沛流离的岁月,以及那个父子永远难忘的夏天。但这种感受是无法从文字之外再度精准表达的,所以有些部分难免造成困惑,能更加精简一些就好了。片中最出彩的是镜头下扑面而来,芳香氤氲的自然气息,齐力冲缓了不少观影时的疲累。 |
|
目前為止,柏林電影節看到的最有感覺的電影作品,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青春期記憶和行將就木的老年階段時的自我輓歌。 |
|
确实是一个讲述很平稳的故事,而且时间线被打得很碎,所以不难想象为什么柏林的时候那么多人睡着。但实际上水准非常高!!尤其是在摄影和蒙太奇的剪接上,童年时光的部分鲜艳而活泼。老年时期清冷而萧索。人物关系也有点复杂,所以整个故事需要观众在脑海中耐心拼接,但这种非常意识流的人生碎片回忆,况且又是用这么令人心旷神怡的《生命之树》式风格的画面来讲述的回忆,是多么令人心动啊。 |
|
看完跟梵一老师对了一下,发现我们都有几近昏睡过去没看清的情节,没办法这片拍得可真无聊啊。一个大雪山里独居等死的老头,和他青春期与父亲在伐木场的一段回忆。展现了性懵懂、弑父情结、动乱年代背景与世外桃源对比、疏远的亲情关系,但都浮于表面,没作深入挖掘。当然最大问题还是,拍得太催眠了。 |
|
男主丧偶,孤身前往深山老林生活,四十多年前,他年少的男主曾在那里度过一个毕生难忘的夏天,他的父亲承包了那个农场,而他爱上了邻居家的女主人。女主人的孩子误杀了另一个孩子,因此导致家庭破裂。男主发现父亲与女邻居交往甚密,心生妒恨,而了解了父亲与女邻居的过往后,渐渐理解了父亲。他们一起伐木,牧马,父子俩相互理解,男主明白了父亲并不爱自己的母亲,他们分别的那刻,他就明白父亲要离开他们,离开这个家,与那个女人共同生活了。
:影像风格很好,关于成长,生命,家庭与爱情的另一种诠释,或许是文化差异,某些地方还是无法理解,甚至看的一头雾水。 |
|
#挪威电影周#我知道不喜欢的人肯定觉得两个多小时很漫长,但我真的太喜欢了!金色的鲜活的少年时代和其中隐藏的阴云,和苍白的寒冷的老年时期相互穿插,像诗一样。结尾虽然有升华,但是很克制,好喜欢啊! |
|
3.5 时间跨度如此的大,再偏远也避不开世事的纷扰,每个人都必然被某个或某些点而感动。花了半个世纪才终于接近自我和解。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在等待他跟Jon能够重逢,但也知道只能让它过去。 |
|
很北欧的一个故事,主题表达上也没有用力,导演在处理这个时间跨度很大的故事,展示了超高的视听技巧,情绪化的剪辑和声音处理,加上迷人的摄影,让人想买本原著来读一下了。 |
|
Out Stealing Times |
|
改编自同名小说,以冷峻、静谧、苍茫的北欧森林和“暗流涌动”的村落生活为舞台,以回忆中的父子关系、青春萌动为纽带,在不断的叙述与闪回中,以颇为文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与和解的故事;同样,亦是关于爱、责任、自由的另类诠释。一壶浊酒喜相逢,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一刻一切都很好,这是一套漂亮的西装,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我们为自己做下决定,决定何时痛楚。”本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杰出艺术成就奖”作品,摄影+音效+配乐+散漫的叙述方式在营造故事氛围、散发情绪上所展现的功力当真不错。 |
|
3.5;“痛不痛的事,由自己决定。”一场漫长的自我和解,埋葬于皮层之下的创伤化为午夜惊梦,闪回中父子情的记忆与林间声光色影,都铸就了少年成长的基石。摄影很美,声效不错。 |
|
抹去电影 出张专辑吧 |
|
“外出偷马”?“外出偷人”还差不多。人物传记极度浅薄的故事+自以为哲学范儿的视听=WTF电影。 |
|
怎么回事儿?!瑞典、挪威人们的身材比例实在太过优越了。不算头颈,肩部到腰部的长度如果算是1的话,那么腰部以下基本上是2.5起,甚至有可能到三。无论男女,加上硬朗的脸部线条和那湖水一样的深邃蓝眼睛,真是让人直流口水啊!本片也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那是革命中结下的刻骨铭心般的爱情,能不抛弃一切,走到一起吗! |
|
平静的笔调叙述着老年人年少时的往事。
最后一幕,少年穿着西装,看了看手上的疤痕,幻想自己在森林的草丛里,阳光刺眼,张开双手,触摸会割到手的穗子。
故事简单,以第一人称方式在现在和回忆之间来回。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独白斯文而孤立。用回忆呈现出成长的伤痛,并一次解开当下的困局。
父亲说:痛不痛的事,我们可以自己做决定。
而这句话帮他长大,在他年老快要忘记的时候,回忆又再次提醒他,“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书里自有分晓”。 |
|
他们花一整个夏天砍伐种好的树、砍掉旁枝、剥掉皮壳,让它们成为笔直的木材,然后码齐、泄闸,让它们顺流而下确信自己的方向,哪怕途中也会搁浅也会打结,终于也能顺利换到一百伍拾块的漂亮西装,他将会穿着这西装完成告别去到未来,但这西装的血肉里满是那个夏天,并不真正偷走的马,只是偷偷骑一骑,没有一匹马将被真正拥有,但闭上眼,像麦芽划过指尖,风过耳旁,一切偷偷私藏。就像你永远不知道生命突然终结之前是什么感觉,你也永远不会料到五十年过去了,记忆将如何因为他那句“我知道你是谁”洪水似的冲回来、冲到梦里去…挪威山林太美了,夏日远空的冷调子足够用来畅快、困惑、骚动、妒忌、愤怒…完整地完结稚年。 |
|
沉默一路而不被告知的死亡,彼此故事中缺失的身影;欲望之舟,朋友之母,二战往事父辈情,滚木漂流换新衣;偷马非偷,骑骑而已,离开的总会再次归来;提心吊胆狄更斯,也许自己人生中的主角并非自己;在耄耋之年的孤独冬天,与那结束少年的最后一个夏天和解,忧伤而诗意 |
|
青春幻想? |
|
本片带有北欧特有的静谧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在单一的、非线性叙事方面别具特色。导演关注的不是紧密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而是这种文学语言的再生。它将告诉人们,故事要讲诉的绝不是“什么是痛苦”,而是在讲诉人们应当如何选择与痛苦共生。这种相互依存,就是成长。 |
|
自以为是的学生作品。在文本上运用了大量模糊的指代,企图调动观众共情来蒙混过关。把男人们心照不宣的苦涩作为电影的纽带,却没有呈现出更复杂更高级的男性形象。很可惜,电影里这群矫情逼让我完全无法感同身受。主角似有百般愁绪:对父亲婚外恋对象的觊觎,前启后合的两次落马,在瑞典街头没能挥出的痛击,帕金森之故握不紧的刀叉,妻子的不幸离世,代代相传的不告而别……也许“不幸会让人发光发亮”,但痛与不痛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如果浮生既往,无需介怀,又何必酗饮旧事,满灌愁肠?这个议题太过终极。导演显然也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两个小时里什么都没讨论清楚,却还在结尾轻率地解答,和整部片子的氛围更差之千里。在类似题材的文艺创作里,屠格涅夫的《初恋》才是标杆。 |
|
过于老实的改编,显得散漫。配乐倒是亮点。 |
|
我也可以退休了。 |
|
景色真的很加分,几乎是把书里的内容缓缓道出,直到最终更衣室那一幕,泪水夺眶 |
|
卡住的木頭可以被兒子用生命危險去解開,四十年的父子心結卻只能用獨居來平復。少年「外出偷馬」只是為了騎一騎,被偷走的父親卻真的再也沒有回來。太多隱喻,情感也沒有共鳴,有一種北歐電影的一貫壓抑感…音樂還不錯吧… |
|
有点难判断luxe厅效果究竟加分几成,仿佛感官都得以扩大数倍,林中种种细微的声响、色彩、生命,清晨冷冽的河水,山雨欲来的氛围,小动物们的惊惶,伐木时的机械节奏,这些细节的电影语言运用,都让人深深沉浸在北欧这个并不炎热的夏天,这个与父亲在一起的最后的夏天,一起细细感知人的生命与爱恨痴妄对于自然而言何其渺小脆弱,前一秒还生龙活虎,后一秒便分崩离析,整体气质正如陷入暮年回忆的电影结构,哀婉而遗世独立 @百丽宫陆家嘴中心挪威影展 |
|
#挪威影展 挺忠实的改编,挪威的森林变成一套意味着成长的西装。摄影还不错,但依赖旁白过多。 |
|
对大多数父子叙事永远缺乏共情。 |
|
3.5 红毛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
|
对于这个拧巴狭长的故事,影像比文字的呈现效果更好些。 |
|
时空切换,剪辑点很考究。 |
|
北欧的电影,一部清冽寒峭的散文诗。节奏缓慢,多层叙事,剪辑跳跃,不容易消化。寡语沧桑的他,性格的根源来自少年时隐秘的记忆。如同伐木拧结在河中,在多年后的冬夜被撕扯开来。那个发生了太多事的夏天,有爱的萌芽,有性的潮湿,有偷的窃喜,有死的殇夭,还有叛逆期里懵懂的俄狄浦斯情结。原来成长就是选择忽视疼痛。 |
|
影像上比较讲究,但是作为电影本身,尤其是小说改编电影,还是问题多多。 |
|
在老之将至时与穷尽一生试图去接受的困苦和解,音效将细碎的声响放大,快切和喃喃低语给足了心理化的外观,夜晚是深蓝的湖水,白昼是青翠的森林,少年红色的毛衣和马匹发亮的皮毛,这样的画面是北欧独有的。一个悠长的夏日,一次再熟悉不过的外出偷马,却将男孩的童真世界用生活真相一次次重击,与父亲的情感逐渐苦涩甚至有一瞬间起不想要成为任何人的儿子,爱上女人打湿的裙摆,经历一次英年早逝,原来痛不痛的事,真的可以自己决定。 |
|
11.30 欧盟影展。看完发现“疼痛”进入了自己的思考范畴,闪回的方式讲述了一生。那个夏天灌顶一般,留下的印记,竟铸出一生的形状。中间的一切,都留白略过,仿佛不必存在。逃无可逃的惊诧,女儿找到了他。他终于被允许似的,重新开始。疼痛变成选择,又掉进父亲的话语里。 |
|
老年对青春时期的回忆,懵懂无知的少年时期对父爱与异性以及死亡的思考,沉浸在大自然之中,木头的寓意,父子的感情,视听仿佛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声效与配乐精致细腻,摄影调色典雅自然,很纯粹,很真实,非常细腻又浓厚的感情。唯一不足的地方是1.后面回忆的地方有点跳。2.配乐虽然很好,但是有些地方有点用力过猛。2019十佳。 |
|
極為形式主義,聲音營造一種視覺與聽覺的不協調感,算是一個喜歡的點。從少年到老年,把中間經歷全抹去覺得有點意思之外,其他方面都很無力。尤其是看一個倒敘故事還要在故事裡面聽到好幾個故事。。很不受控。重點是單純以極為外部的視聽效果作為內心描述,但很可惜完全沒有起到效果,於是過程變得極為枯燥乏味,觀眾毫無參與性可言。★☆ |
|
比较晦涩但画面真是极美,这么狗血的故事底下其实是父子关系的描摹,那林中的欲望和情感欲言又止,美极了,想去挪威。 |
|
#B+#
这届影展到底选了多少Coming-of-age Film(x)一种颇为精神分析式的闪回与创伤处理-永恒的突然“丧失”之痛,多股拧合变为不断出现的梦魇。以思绪结构影像组织,(或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心理外化式呈现-从人物视点出发的环境/空间构建。算是比较cliché比较工整的方式,好在观感依然佳。(其实可以对标的是Decker,尤其是《你的温和与可爱》,但看看人家如何把非人视点也加入进来吧) |
|
虽然最后能get到创伤是很伤,但由于人物关系和人物情感很模糊,不是很喜欢 |
|
痛不痛的事,我们可以自己决定。(音乐好赞 |
|
父子之间的关系,那种血脉的至亲,还有情敌的紧绷感压迫感,非常微妙。知道却不说破的那件事让父亲和我的轨迹永远变更了,而这种默契直到老了以后的意外相遇,仍旧在发挥作用。本片的声音非常突出。 |
|
过去的事犹如冷冽的风,经过我的鼻腔,在一呼一吸之间由肺部蔓延至全身,逐渐感到皮肤皲裂,身体冰冷。四下无人的房间使得的脑海中沉默的声音盖住了其他所有感官带来的愉悦,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心中的往事才能“由自己决定”,只渴望能在这场我从未经历过的暴风雪中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