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原创翻译/时间轴/校对/压制/投稿,艺术大师贝克辛斯基88周年诞辰纪念】演绎波兰传奇父子及其家庭最后28年(1977-2005)的阴晴、悲欢 |
|
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闹心而作死的儿子很抢戏。导演在复原细节上蛮下功夫,有些地方很戳人(比如母亲去世那段)。不过就是无聊了点。这片自然是卖情怀,但非波兰观众难于共情。不过可惜之处在于,它竟然完全剥离了从冷战到后冷战的社会变迁。虽然这是后冷战的症候之一,然而实在是小气了。 |
|
记录介质换了很多种,但始终缺乏视觉的变化,维持了一种恒定的前景遮挡带来的生存受限。 |
|
观影过程很难熬,拍成了流水账。儿子的角色也写得太作死了。[C] |
|
废柴一家人的生活史。这浓厚的东欧风,清冷致郁,不想再看第二遍。 |
|
起承转合的家庭悲喜剧,琐碎中的斯多葛哲学。一个家族在艺术、音乐和电影中无可避免的走向毁灭,28年就像一个弹指。 |
|
7.1 一家三口的灵魂力量 |
|
所谓家庭,就是一群既讨厌又喜欢的人聚在一起生活。患有抑郁症(躁郁症)的儿子生命中的唯一愿望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从电台DJ、影视翻译到音乐发烧友,他跟其父亲一样有着不俗的艺术品味,但这并为给他带来生活上的圆满和精神上的富足,相反他陷入了无尽的偏执。或许在某个平静的早晨,某个平常的下午,屋子里的亲人相继离去,终于可以释怀,走向终结,一头钻进那个天堂般的坟墓,然后把所有的痛苦留给最后一个守候的人。仔细一想,我们大多数人的家庭不就是这样耗尽的么?【中国电影博物馆·波兰影展】 |
|
丧逼阴暗负能量满满的片子,太爽了 |
|
沉闷无聊,快进后弃 |
|
艺术家平静的性格与日常生活同他黑暗震撼画作内容之间似乎有着巨大的差距,影片也利用公寓的结构时常营造出明显的距离感。 |
|
利用摄影机对生活的纪录来传达时间的变化很巧妙,在声音制作上下了一定功夫,尤其是当人在屏幕与现实之间的来回穿梭,当音乐在直播室中响起都十分体现了人物在特定情节上情绪的需要。 |
|
唉,天才是痛苦的代名词! |
|
一位艺术家的传记片,竟然拍得如此有戏剧性,与历史有若即若离的疏离感,让人有一种命运之感,还有一种人生幻灭的感觉。最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中,也颇让人唏嘘。 |
|
与灰暗色调相同的情节,半纪录,经常面向死亡,形式各异 |
|
剧本挺不错的 就是拍得太散了 |
|
好 |
|
为什么你生活幸福、作品那么黑暗?因为我儿子不出息。(瞎说((东欧家庭的pattern如今很熟悉了 |
|
不交代波兰几十年的政治社会变迁没问题,镜头表演已经很耐人寻味了,可最后没hold住,这个长镜有点过。然后结尾响起再熟悉不过的This Mortal Coil版的Song to the Siren,貌似导演在玩good cop/bad cop,总之五味杂陈很难受,导演你满意了吧 |
|
风格鲜明的波兰传记片,弱化艺术成就,强化了艺术家庭不幸的终结,每一次死亡都让电影基调沉重一次,时光流逝的细节做得很棒,这也是我理想中类似「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丧片该有的格调和表演水平,而不是靠做作的对话和廉价的配乐。 |
|
固定机位的景深长镜头 尤其是多次从门框外向内的局促有限的窥探式观察 年轻导演的想法很灵气 虽然叙事手法很传统 因为选材本身就有一种阴郁的神秘主义 加之暗黑风格的艺术和病态浪漫的摇滚甚至有古典乐的加盟 全片弥漫着精神与尘世 艺术与日常的考辨 琐碎又异常和谐 三十年如弹指 何况两小时 |
|
被海报骗了,还以为是超现实主义,最次也是科幻片。可惜并不是。 |
|
从集中营到苏联集权,个人空间的剥夺。大概是新人导演,资金不足,只描写了狭小公寓内的生活,没有给予大环境的刻画,但效果通过儿子的病态表现可见一斑。全片可看成传统波兰家庭于20世纪尾声的写照,相对安宁然而死气沉沉。 |
|
2.5绕开一位艺术家让后世记住的艺术,选择了最日常的生活矛盾来表现他的家庭终结的历程。沉闷之余,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
|
没有演当年的时代背景,只是记录了这个画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你我的生活,只有从那个年代的卡带等等生活用品摆设中感受那个年代。这个家庭既平凡又不平凡,家庭成员一个接一个离开,跟悲剧和压抑。这种死亡也是那个年代的一种告别,波兰民众应该特别能体会那种情怀。影片是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就不推荐了。P.S.我觉得读完《野蛮大陆》,了解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明白画家所绘画的那些内容。 |
|
算是渐入佳境型,一个艺术家庭五口人在28年间既普通又不普通的悲喜影像录,台词里包含了相当多哲学性的思辨,导演有很多或冷静或夸张的长镜头调度展示,儿子疯疯癫癫的表演也很抢戏,越到后面越能感受到一股让人窒息的冰冷和可怕氛围,似乎提前体味到了那种孤独终老的绝望气息。(72) |
|
全程一丧到底,没有最丧,只有更丧 |
|
很少看波兰电影,在影院门口瞥到简介里说是讲一个艺术家家庭,没多想就进去了。无法说是致郁还是开解人心,剧中人物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死去,谋杀、自杀和疾病……让人看完饱含感慨,但却是一边看一边暗自下定决心:绝不要自杀,蠢蠢的青春期叛逆式自寻绝望的心理,都通通滚开吧! |
|
終究回歸到生活的瑣碎中,無處可逃的荒涼枯燥絕望,如同洪荒巨波中的螻蟻,探出水面劃出美妙的弧線,又終究不得善終。(Tomasz從長髮到禿⋯) |
|
虽然选择了日常已弱化有色眼镜下的艺术家自梵高的不癫狂不足以艺术的偏见与猎奇。但电影与生俱来放大功能还是显夸了些。 好电影,特别是还是84年的导演! |
|
影片基調壓抑緩慢,如同哈內克的愛,單單作為一部劇情片來說,這部影片並不好看,但作為傳記電影來說,導演刻意抹去畫家攀登精神巔境的一面,專心描寫畫家家庭中毫不藝術的一面以及他這個家庭毫不藝術消逝的過程。巨大的悲劇藉著它的真實性在老人被刺死的結局肅然爬上身體,成為最後的畫作,最後的藝術 |
|
风格鲜明 |
|
家庭悲喜剧,负能量还蛮多 |
|
是一部好电影 |
|
20170413@Festival Grand Cinema-HKIFF |
|
生命的最后,都是消散。 |
|
主人公超现实艺术作品隐约在场,反衬家庭中各种死亡的无常。 |
|
一家子神经病 |
|
了解这一家人背后的故事后 再回味整部电影 更有深意了 |
|
不错 |
|
也许他脑中的死亡图景就是领他无法畅快呼吸的压抑世界本身。ps:坠机一段很震惊 |
|
按年代走的戏竟然完全抛弃了年代印记真是剑走偏锋,把笔墨全用在这传奇癫狂悲情的一家人身上,看完后也只能对片中的这家人大叫一声WTF!然后得知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于是再大叫一声WTF!!上苍就是要让有些人牛B地引领芸芸众生,特别是艺术和思想,但最终往往个人结局都惨得离谱,不知算是幸运还是不幸 |
|
感觉老辣地不像处女作。超多门廊固定机位的镜头,死死地盯着贝克辛斯基画下的家庭。片中若隐若现的那种死亡、肃杀、废墟、末日的感觉,也像极了贝克辛斯基的画风。以及把神坛上的艺术家还原成生活中蛮逗趣的老头,还挺有趣的。 |
|
MUBI. 看这个的时间线和每段时间的故事还有长度,生出一种人生最漫长的都是童年少年和青春,到了青年中年和老年,时间走啊走,走的都毫无知觉了。他的画和他的人,就像巴黎来客说的,真的一点看不出啊。看着看着搜了下画家本人,结果就给看到了故事如何结束的。以后还是老实看剧吧。 |
|
很具风格的传记片,欧洲电影所具备的灵气以及匠气遍布在本片的每一帧画面里。三星半。 |
|
四星半 闪现于惨烈生活之中的幽默感 比afterimage有意思多了 |
|
中国电影博物馆波兰影展,很多观众是结伴而来的老年夫妻。找影厅的时候一个奶奶还问我,来看波兰电影啊,跟我走。观影时显示的名字是末世家族,还以为是构想出来的末日时代的家族故事,但其实讲的是一段横跨数十年的家庭故事,家庭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先后离开人世,不明白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也许跟波兰的历史局势有关。纪录片一样的表演和气质,戏剧性比较弱,但我还蛮喜欢的,选歌好听。 |
|
观众与整个rodzina始终保持暧昧距离 第四面墙永远无法打破 正如beksinki永远没走进俗世 |
|
电影开头有些无聊乏味,但是结局还不错,总体而言还行吧,传记电影其实不太好拍的。 |
|
还有挺特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