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我每次去看电影看画展,都是想在途中经逢一两个传说中的无话不谈的朋友,一起躲雨,一起分食同一块三明治。但始终失败。青春澎湃的性欲退散之后,这个世界可能也会跟着变得清凉,或者荒凉。 |
|
从记录片来说呢,,,我不懂。。。。从爱情片来说呢。。。。马修真是被二到了。。。整一个吐槽无力。。。。马修后面整个人都傻了。。估计会回美国。这TM都是什么人,什么变态啊。 |
|
处女开红的鲜血,残忍地涂抹在青春的躁动上 |
|
幸好我不是文艺青年,他们的基因太可怕了。除了“断臂维纳斯”的那一幕彻底惊艳到我之外,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为自己是个接地气的庸俗的实用主义者而倍感自豪。 |
|
片中描绘的三人关系意外地跟68年整件事情的本质一样:资产阶级后裔的脆弱、天真、虚张声势、粉红色。美国人带着流行文化入侵却佯装腼腆,欧洲人看上去成熟纵欲却是处女。是古老的欧洲诱奸年轻的美国还是年轻的美国诱奸古老的欧洲?左派符号只是装饰,法国年轻人需要享用他们的祖国所没有的摇滚乐。 |
|
披着政治外衣的伪3P。在如此一个动荡的年代大家都有一份不安分的心,自然也就造就了一段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畸恋。黑白老片与影片如此自然的融合,虽各演员都全裸出镜,但同时也表现的十分自然。很多镜头定格下来依然觉得很美。★★★☆ |
|
我觉得电影拍得没有书有韵味...
虽然作者本人说这是两样又相干又无干的事物,有点象泰奥和伊萨,呵呵.
但是把两个男孩的关系处理得太简单了,没有那种暧昧的张力了.
|
|
他们三个想破《不法之徒》里面的跑步记录那里我喜欢死了 |
|
假3P,真乱伦。 |
|
当然,与喜欢政治一样喜欢性描写的Bertolucci自然不会忘记他最擅长的东西。我之所以在前面提到十八岁以上,也便是因为他坦白而热烈的镜头。兄妹间互相爱抚亲吻;三人几乎没有尺度的裸露;Isabelle和Matthew在厨房的地上做爱并失去贞操,而Theo却在一边若无其事地煎鸡蛋。他们甚至彼此相爱。 |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 |
|
#重看#献给影迷与摇滚乐迷(原声满分)的血色浪漫情书。相似的社会背景可同步联想到阿萨亚斯的《五月之后》(且男主亦有几分神似路易·加瑞尔)及路易马勒之《五月傻瓜》——“60年代全世界的青年都在革命,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迷幻,全世界的青年都在flower children,呼吸一口巴黎激进的空气,就站在了理想主义的门前,那是只有青春独享的特权”。1968年真是独特的年份,巴黎飘荡着左翼迷醉的风,伟大舵手与梦露在攻占巴士底狱的城市相逢,越战正如火如荼,新浪潮诸将声援朗格鲁瓦,翌年Woodstock就要扇起“make love not war”的风潮,而这三位在精神和肉体上从联结到分离的年轻人,以汹涌的勇气和四溢的情欲对抗着虚无青春的流逝,逃离父权的掌控指挥,欧洲和美洲对自由的不同定义,最终成为属于自己阶层的梦想家。 |
|
处处都是向新浪潮致敬的音乐和画面,开篇就是《400击》的ost。恩,是否过度沉溺于电影(或是梦境),就会不知道外面纷扰的世界呢?那一抹鲜血,涂在脸上,青春之于他们,果真就是暴走的性欲啊。伊娃格林好美! |
|
她说我们不用做爱 因为他就在我身体里 |
|
纨绔子女戏梦红色巴黎远没有父母任其3p的支票来的朋克和浪漫 |
|
本片最特别的地方,不是学运街头、迷影情怀、尺度大胆、和巴黎美景,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人在餐桌上给文化自负我思故我在的法国高知一家四口上了堂有关寰宇和谐的哲学课!“打火机的长度刚好等于桌布方格的对角线。”…… |
|
两个长得非常好看的神经病 |
|
断臂维纳斯那一幕简直惊呆了。。。 |
|
重看。不要把沉沦一场说成什么历史反思。那种肮脏混沌的欲念,纷乱的迷惘,锐利极端的色彩和情绪都只属于某个特定年纪,彼时用看电影代替生活,现在感知早已到达另一重维度,戏里戏外分得清楚,梦也是件很奢侈的事了。 |
|
马修:“我常因为不够变态而感到和你们格格不入。” |
|
这是一部拍给电影的电影,也是一部拍给影迷的电影;这是一部献给巴黎的电影,也是一部献给昨日世界的电影。1968年,学生涌上巴黎的街头,左倾运动在全球达到顶峰,红色思潮蔓延到世界各处,昨日的世界尽在眼前展现。
如果说“电影就是偷窥”,那么从《戏梦巴黎》我们窥见了1968年巴黎,也窥见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堕落:“他”站在世界之外批判暴力,马修爱着他,爱着他男人的一面和女人的一面。贝托鲁奇无限放大这份爱,让镜子代替镜头来传达爱意,大胆地展现裸露的性,又隐晦地展现同性与乱伦情节。在光影世界里畅游的他仿佛忘记了历史的洪流,从《法外之徒》里的卢浮宫掉进了《穆谢特》里的河流,走上街头的他成了你,成了我,成了每一个盲目的理想主义者。
(从电影里,我们窥见了24岁的伊娃·格林和她的酮体,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美丽) |
|
【7.8】革命,摇滚,荷尔蒙,裸露的肉体,电影的谜题。一直以为是三人行,原来不是。孪生兄妹才是真爱,与世隔绝,违背伦理。亲吻嘴唇,赤裸相对,已经颠覆了马修的认知。到后来哥哥在妹妹面前手淫,妹妹在哥哥面前做爱,三个人一起泡浴缸,马修也已经能坦然相对。伊莎贝尔是很喜欢马修的,从邀请进家里到每天做爱,肯定不是随便挑谁都可以。但马修要的不是“也爱”,不是“非常爱”,而是纯粹、独享的爱。而他用失态换来的约会,最后只是让伊莎贝尔更确信自己无法离开哥哥。被父母撞见就自杀,伊莎贝尔也算说到做到;转头冲进一场游行,兄妹扔出了燃烧瓶,马修转身离去,成为一对出格的灵魂生命里转瞬即逝的过客。 |
|
……重点关注情色画面去了…… |
|
政治背景下的情色 不懂却让你感动 |
|
青春跟政治、文艺的3P |
|
被老电影附身太可爱 |
|
想不到这导演六十三了,会弄出这片子,不对他们做任何评论或说教,就那么直白地展示,那个裸体的维纳斯惊艳无比。我果断拿之作为头像,一天后,被豆瓣君无情地删了。 |
|
男凝想象下的阴道冠迷思,像是有了这个流血时刻才能外显dreamers的纯洁。房子的内外是想象现实的界限,纵然里面似伊甸园,哪怕断臂维纳斯再生,都会被一块运动的石头从窗外击入、打破。政治不在海报里书籍里电影里,也不在一盏会发光的毛像灯里,而在一枚燃气瓶里。Eva Green美得令人难以忘怀,相比之下其余两位的美真是黯然失色。 |
|
这个女人的身体呀,像是一件艺术品 |
|
革命有很多方式,比如:做爱。而无拘无束是革命的宗旨之一。起码是身处革命中的人的宗旨之一。电影非常文艺。我不认为是情色片,虽然这部电影毫不介意生殖器的裸露。但我更认为这是青春爱情革命电影。电影的结尾震撼而无情。法国人浪漫,然而浪漫的美好终究抵不过暴力的快感。另:毛主席多次客串,赞! |
|
我更喜欢三个人一起死的结局,不然显得Mathhew太苦逼了点。 |
|
有点恶心,年轻时可能觉得这种电影很有腔调,现在冷静的看文艺这件事,确实是中二病装深刻的无病呻吟,色彩和画面很讲究,伊娃很美,给她单独拍个性感写真也比这样的电影艺术,政治并不比性爱更深刻,人性是复杂的黑洞,可以无限探索,但要真实,而不是一味追求畸形和偏执,那很浅薄 |
|
1968年在巴黎,吃饱了没事干,干完大家散。法国人的文艺传统、反抗精神和好客之道真是......好啊!同样是电影发烧友,为何老衲我就没有这样的待遇?8.2 |
|
对情欲起反作用的情欲片 |
|
伊莎贝拉的房间是一个核心的象征,理想主义和中产阶级(羞耻的秘密)其实是共存于她/青年身上的。马修作为一个中立点的倾向和回正表明了导演的立场,在左与右,反抗与崇拜,口号与暴力,存在价值的迷途等一切运动和时间面前,他匆匆离去,事实如此,自由主义从不是一面旗帜,只是一个幌子。 |
|
世界上最邪恶的一种生物叫双胞胎。You may say I 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
|
馬修是個旁觀者,他理性、嚮往和平,是這裡最清醒的人。他想和伊莎貝爾有正常的愛情生活——只屬於他倆。而不會愛的伊莎貝爾不習慣,更不能接受有人“搶走”她弟弟。作為夢想家的姐弟倆對所謂的無產階級革命抱有極大幻想,尤其提奧。他們不懂這“革命”到底意味著什麼、會有什麼後果,他們只有熱血。 |
|
两个正负极主体和一个附体在大环境下的小点中产生磁学反应。贝托鲁奇是左翼导演和共产主义者,同时又是表现男女情爱关系的大师,原小说应该就很像其以往电影作品的主题的集合。 |
|
乱伦在日本、西班牙、法国是居家旅行必备之事。 |
|
倘若不是铁杆的西方电影粉丝又对新浪潮和五月风暴了解甚少的话,恐怕很难体会这部电影的真正魅力所在吧。这是一场再现文艺青年无可救药的青春梦,无可救药地打动了我。贝托鲁奇对于电影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戈达尔的无限崇拜,如同Eva Green赤裸裸的胴体一般,如此真切和刺痛。 |
|
用meta的角度,這對姊弟無疑就是電影其外向性魅力的兩種體現:一種是讓觀眾認同牠,一種則是讓觀眾得到牠。兩者既非理性與感性的二分,也非智識與性慾的二元,而是盤盤錯節雙雙相生;直至敲碎「景框」的畫外一擊,姊弟被屋外的街頭運動的激情勾引而背離我等,才真正揭曉了Bertolucci這層後射安排的目的:對左派電影這種不停提醒電影觀眾必須跳脫電影之外的存在,提出一份帶有自悔的終極質疑。 |
|
一对神经双胞胎以及一个试图加入他们的老实青年的荒唐青春,我看不懂但是大受震撼。 |
|
电影青年真是恶之源,你问革命青年?难道不是同一拨人吗? |
|
看片之前——我相信,这片子高分不会只因为伊娃格林的裸体。
看过之后——卧槽,能把3P色情片解读出这么多内涵,我也是真服了你们这些文艺青年。
什么新浪潮电影啊,什么相关背景五月事件法国学运啊,没有豆瓣网友的影评,这就是纯黄片啊…… |
|
难忘的情色。以及墙上强势乱入的毛主席画像。 |
|
主角选得都很棒。 |
|
像极了豆瓣上沉迷电影的一帮人。 |
|
4.5 因为热爱电影走到一起的三个人,哪怕爱着彼此,但也终究无法达成对爱的共识。美国人无法理解共享的爱,法国人无法理解独占的爱。伊莎贝拉是悲观敏感的爱,Theo是狂热冲动的爱,他们是一个人的两面,他们也各自有这两面,浪漫、幼稚、热切、空虚又虚伪。主视点的转移和分散也是创作者态度的变化,三个人欲求和理想的矛盾使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融合,逐渐暧昧。上一刻在帐篷里亲密无间的三人,下一刻就因为一场游行而分道扬镳。电影都是假的,只有爱是真的,但人之间的爱又必然是冲突的。整部电影带给人的感受就像与一个人相爱一般,短暂的极度欢愉后终会迎来无法弥合的分歧和破裂。 |
|
又是一部小时候就看过的大尺度电影,这部电影的尺度大到让小时候的我瞠目结舌,看到三个人一起的那一幕,吓得我赶紧换台,至今想起仍然接受不了这样荒诞扭曲甚至有些变态的剧情。
|
|
他们是连体婴儿,拒绝长大,拒绝分开,有着和所有法国年轻人一样的梦想和激情,当马修试图介入他们之间并教会他们长大时,他们拒绝了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革命洪流。也许他们不懂政治不懂革命,但是正是这样的群体活动才能让他们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