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廢話,誰不要臉,誰無能,一目了然。 |
|
拍的都比剧情片精彩,这样的故事改编成剧情片绝对也不比【逃离德黑兰】差,最后一天的撤离,人道主义精神和战争侵略看似自相矛盾,却更突显着人之常情。无论站在美国政府还是越南人的立场上,这场战争都变了味道,但站在亲历者的立场上再看,战争本质和反战主题也变得更加让人痛心起来。★★★★ |
|
战争的尾声即是清洗的序幕,最后的日子之后那长久的空白才是最有力道的叙述。 |
|
又长又臭。花这么大篇幅讲述具体救援过程,无外乎是美国人终于在越战这件事儿上找到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不那么丢脸的切入点。一旦遇到主旋律,放哪个国家拍起来都一样无聊透顶。8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里最差的一部。 |
|
立场归立场。但看到真实素材,力量总是巨大的。岘港失陷的恐慌,白色圣诞节的歌声,被砍掉的酸角树,推入海的直升机,切努克飞行员自救……人人自危究竟是米国人的假慈悲,还是真实的历史悲剧,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答案。 |
|
这个纪录片拍的真好,罕见的能站在理解南越的角度上拍,而不是美国电影常见的歪曲和丑化,很让人感动。终有一天,只要神州光复,越南共和国必会复国,DRRK这个大古拉格也会得到解放。 |
|
摒除单方面塑造英雄悲剧的历史意识形态,这片子最让人羡慕的是重头到尾不重样的、占影片时长达一半的影像素材,哪怕在使馆和政府机构人员撤完后,还有一名摄像记者留下等越共进城。这些丰富的新闻片,结合上多位当事人采访,以及漂亮的剪辑,也就有了很强的命运说服力。 |
|
瓷器以及果脯都沒有立場去嘲笑南越是猴子以及阿斗,三線旗的隕落不會只發生一次,自認可以隔著一條海峽而偏安的某地不用獨樂太久,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
|
估计也只有肯尼迪家族出来的导演能拿到如此好的Access了。当然,偶然碰到一个朋友告诉你他朋友曾是纪录这场撤退的摄影师有很多未披露的珍贵视频资料,这样的运气也不是谁都能碰到。很喜欢全篇的时间叙事结构。Graphic的运用也很恰当。只是最后的部分煽情得用力过猛,让人略感不适。#DOCNYC |
|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可憐的是那些逃不掉的越南老百姓,一個一個都去education camp,算了,至少留了條命沒被清算。紀錄片應該多少有點美化,不過還能怎樣呢。鬼島的公視選擇在最近播放這影片也是有心了。 |
|
国家和人一样,也有靠谱和不靠谱之分! |
|
越战中的美国并非败于北越,而是败于自身。无论越共与白左如何大言不惭,后来的越南人终究选择用脚投票告诉世界这片土地上的真相。结尾南越海军上校的话十分动人,亡国之恨,刻骨铭心。 |
|
看着红色浪潮的袭来,能感受到当时南越人民的恐惧~~虽然是从美国的角度出发,但是基本描绘出了当时的那种恐惧无助和悲哀,红色来了,自由没了 |
|
这也可以算是纪录片吗?这和中国历史书有差别吗?意识形态那么明显!真的失望至极。第一次在电影院有离席的冲动。更气愤的是IMDb评论家打分8.7,烂番茄指数96%。着实被恶心到了。 |
|
“我失去了我最爱的祖国。” |
|
投奔怒海的一幕最感人,越共入城那刻市民从容闲看,大洪水说来就来。 |
|
成王败寇是永恒不变的规则,不过在现代文明,对待无辜的百姓和放下枪的士兵,不应该那么残忍了(那个救了自己一家的飞行员真是值得敬佩)。看这个纪录片你会以为老美简直就是人道主义爆棚的救世主了,确实有些老美坚持带着自己的越南妻子回国,这事办的不错。可是追究根源,远在北美的你们为什么要参与越南的内战呢,到最后你拍拍屁股走了,这样的操作在现在的中东依然可见……不要当婊子还要立牌坊,真没意思。 |
|
两种意识形态,无数人的生死 |
|
大江大海1975 |
|
为了自己,为了他人,至少尽过力了…… |
|
1.一旦反美政权上台,美国大使馆势必成为难民翻围墙胜地。2.小型直升机次第在甲板上降落,然后被推入大海。巨型奇努克直升机无法着陆,难民纷纷跳入大海求生。 |
|
一段悲沧的历史~~~现在的越南正在摆脱布尔什维克匪帮法西斯统治,祝福越南人民!! |
|
看过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再精彩的越战纪录片也看不进去。此片是唯一的例外。美军走了,拿什么拯救你南越战友?历史无非人性人情。好莱坞居然放过这样的题材,暴殄天物 |
|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入围 类似1949国府迁台 红色大军压境 恐慌弥漫 那些想要撤离的南越人明白 相对于自由的可贵 远离故土虽然不舍但是一切都是值得 |
|
某个角度的历史梳理,纪录片本身很俗套,至于片中浓浓的美国救世主的论调我就不评论了。那个南越的海军军官最后那段话还挺动容的,他说他已经四十岁了,当南越国旗降下的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切。不谈政治,个人对祖国真正的归属感了然于心。 |
|
个人最佳纪录片之一。 |
|
在一场发生在别国领土上的侵略战争中,美国一次不算成功的人道主义救援,遗憾在于那些落空的承诺,那些无力解救的生命。那些污蔑白左电影主旋律的人应该看看这部,这才是真正的主旋律,如假包换 |
|
主旋律吧,不过还是被那个开破直升机救家人的飞行员小小的感动了一下,还有想想那些能去大使馆的也算是有门路的了。 |
|
天哪,既然在撤退的时候想起帮助南越的人民逃离共党的魔爪,那当初为什么要带来战争呢?!这不是正义之下的值得被歌颂的人性,这是“永远洗不白却还要来硬洗一次”。一星走好 |
|
在越南撤离的问题上,zf真是能一拖再拖,明明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却仍拒绝接受。- 百姓继续用脚投票吧 |
|
虽然你可以说这又是一个单方面的叙述视角,而且多少带了点主旋律的味道,但它确实有真实的情感和动人的细节。 |
|
A- |
|
英国也应该出一个《last days in America》 |
|
希望中国在未来十年内不要落到这个地步。 |
|
如果这部纪录片放在现在恐怕就不是这个分数了,并不是说其质量会因为时间改变,而是观众对线性的一方性叙述感到莫名的敌意,这是时代的悲哀,而这种悲哀和当年的南越民众类似,政权和思想的选择会被人为创造的制度所同化,人性的善恶二元可以轻易转换,历史会记录一切但却难以警醒世人,这种挫折感超过了撤离成功带来的欣慰感。 |
|
两个国殇 |
|
I realize that what makes America great and evil are simply the same. |
|
看完这个再看评论有助于了解越战,所以给了四星;虽然采访中的美国人也有反省,但影片的主基调还是在强调自己援救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明摆着的政治正确;立场这种东西真的是自有自己的道理,政治没有完全的是非黑白,至少现在看来没有分裂的国家主权实实在在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硬道理。 |
|
dream in the wind |
|
政治立场太明显的电影总不能给人好感,真如片中所讲,美军就是为拯救全人类而存在,而越南人民40年前就深深认识到了这点。 |
|
美国就是救世主啊,你们也会拍政治宣传片啊 |
|
太主观了,里面受访的人人一副救世主的样子,输出价值观,破坏经济,本质上来看,他们只是想把越南作为第二个朝鲜半岛,进行南北分治,都是伪善的 |
|
纪录片,反映北越攻占西贡时,美国大使馆的大撤退,以及面对无法带走的南越民众,美国人的痛苦选择。算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述战争的残酷吧。 |
|
这个主旋律我服 |
|
03.09.2015 | @ IU Cinema | 和Mystique | 描述的角度很特别,有种听德国之翼飞机驾驶舱录音的感觉,听不到乘客的慌乱(无法直面战争的残酷)却能从另外一面感受到恐怖气息。最后戳泪点哦,有点像了逃离德黑兰。 |
|
雖然今年還未過半,可以猜想這是今年所看到最佳的紀錄片。 |
|
1975年美国撤出越南的最后时刻,大批无助的南越人民,在等待飞机救援的时候,在爬上不知驶向何方的油轮的时候,他们又在想什么呢?家园何在?这些安然抵达美国的越南难民们,他们后来的发展如何呢? |
|
纪录片,美国人最终放弃了越南,背弃了生死与共的诺言.虽然尽可能多的救出了许多越南人,但还是把绝大多数留给了恐怖的越南共产党. |
|
美国人就是爱参合别人家的事,没事找事,多管闲事。人民内部矛盾就应该人民内部解决,不管别人家事就不用纠结这些道德问题了吧! |
|
如非美國當初腦殘做掉吳廳琰到最後背信棄義,南越絕不會淪落到亡國之地,如同當年被出賣的中華民國。最後美國人幫助南越人民撤離的場景悲壯而心驚動魄,但這最後“慈悲”最後的“人道主義”卻永遠還不清他們對越南人欠下的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