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小的时候读希腊神话,彩页上第一次见到卡拉瓦乔的酒神,大惊艳。 典型的Derek Jarman,诗意的旁白,用色饱满,Tilda阿姨从提香的画中走来。还有他永远无从摆脱的蓝色,blue sky blue lust blue doubt blue delphinium. |
|
诗歌、油画与电影的完美融合。1.贾曼不仅还原了卡拉瓦乔的多幅名画(并反复呈现雕塑般的模特与作画过程),更在布光、调色与摄影质感上尽全力契合于卡拉瓦乔的作品风格,每一帧都令人沉醉。2.双线交叉叙事:弥留之际的画家与卡拉瓦乔由成名到痛失两爱人的人生历程。诗性旁白充满哲思,饱含情感。3.独属于贾曼的修辞策略:在高度贴近原画与历史场景之余,大胆置入几件不合时代的现代物件,如计算器、摩托车、电灯&彩灯、香烟与打字机(顺带cosplay大卫的[马拉之死]),既产生间离效果,又彰显出一种超越具体年代的永恒性。4.虚构了卡拉瓦乔、拉努奇奥与莱娜间相互爱恋的三角关系,这亦是贾曼的私人印迹。5.墓穴里的狂欢&两次杀戮,透现出爱与死的合一。6.死亡与哀悼的结尾至为动人,伴着圣乐,童年与中年的画家相拥。7.星星是穷人的钻石。(9.5/10) |
|
加曼也是喜爱的导演之一。
男性美终于可以消除权力的阴影,直接坦呈 |
|
“有时候,互相排斥的事物,往往最美” 为美而生,为爱而死。每一帧都是油画,天使的性,赏心悦目。贾曼赋予每个演员都成了美人胎儿~ |
|
不消受得了Jarman 刻意的艺术痕迹过重 把电影拍成精美艺术品反而变得廉价 换句话说就是装X
|
|
卡拉瓦乔的光与影、明与暗、冲突与自戕。在匕首上刻字:No Hope,No Fear. 贾曼创造性的历史观:口角误杀变成情杀,圣马太殉难中口衔金币的罗马士兵。抽离的仿画,入扣的扮演。致绘画史上始终被低估的真性情,卡拉瓦乔。 |
|
原始欲望与仪式感,与帕索里尼有着亲缘性,但《卡》中每一帧画面都因为带有油画质感而十分精致考究,相比电影来更似如同雕塑般纯粹的造型艺术,对于卡拉瓦乔作品与构图的高度还原,反讽圣经的诗句插入构成音画分离,狄奥尼索斯式纵欲与亵渎,不符合时代物件的出现消解了过往与现代的藩篱。 |
|
我心目中的卡拉瓦喬不該這麼正經這麼君子和苦大仇深的瘋癲,酒神式的瘋狂該是輕盈一些的。垂死時拼勁最後的力氣拒絕十字架的庇佑,還是那把銘刻no hope no fear的刀更合他心意,這是最打動人的段落 |
|
4+ 170619@影城1厅 重看修复 “No hope, no fear”"i sought him but found him not" "drawn in the water of forgetfulness" "All art is against life experience" "invade the eternity" 生之欲与死之难纠缠全篇 构图入画 旁白如蓝 大量近现代道具和音乐的介入 照亮巴洛克恒久的光泽和黑暗 #SIFF20 |
|
先看了意大利2018年的纪录片《卡拉瓦乔:灵魂与血液》,了解了画家的主要作品,再看这部1986年美国人拍的传记片就好懂一些了。但是电影编导还是很有自己个性,将超现实手法用得很前卫。影片用垂死前的挣扎和从小学画、成名两条线交错进行,画家与男女模特的心理纠葛成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八十年代还是用胶片拍摄的时代,影像、服化、布景还原及创造虽不如今天自由、方便,但想象力出色,处理得极富张力。我下载的版本也只有不到2G,可影像看着比数字时代的作品还精彩、悦目。传记片既是史实的演绎,又是现在作者的表达,本片以后者为主。据说还有一部2007年意大利人自己拍的该画家传记片,也要找来看看,对比一下,有趣! |
|
很先锋性的实验电影。德里克·贾曼移除了诗歌、绘画与电影的体裁屏障,将狂乱复杂的感情讲述得诗意喷薄,阴柔与阳刚泾渭分明的审美很合我胃口。比起去年的“透纳先生”显然是更胜一筹~ |
|
影片恰如蒂尔达斯文顿那张脸,摩登与古典并存,导演拍的是卡拉瓦乔,却仿佛预言着自己的生与死,每一帧都如油画般惊心动魄,实在美不胜收,豆叔又没逃脱必死魔咒,心疼 |
|
画面一流,情节不知所云。真的……很认真地看了,但是完全不知道片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
|
如果说山中传奇是古典文人画的动态卷轴,卡拉瓦乔就是古典巴洛克油画的光影再现。看这类电影真是享受,不光表达古典绘画的审美意趣,叙事上也能模糊时空,还有音乐和诗歌的加成,关键是猪脚都!好!美! |
|
#SIFF#重看,4.5;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仅献身于力与美;镜头质感如油画,光影美妙无比,艺术与生命的较量,肉身泛着血色的光泽,唯有死亡才有资格宣判定局;旁白满分。 |
|
86年的片子。17世纪的卡拉瓦乔。爵士乐。地球仪。计算器。摩托车。杂志。摇滚乐。西装保镖。马拉之死与打字机。文艺复兴的毒药。痛苦的时尚。有时候看似不相容的组合会成就最完美的事物。 |
|
男人被金币收买,女人被华服收买,艺术、美貌,甚至爱情最终都可能是收买(抑或售卖)的筹码。然而人性的吊诡之处在于,那些我们总以为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最终却将我们给利用了。#大银幕上看这部电影真的好美!上帝是公平的,长得好看的人总是更蠢。# |
|
Too narcissistic yet how truly artistic... The film is a perfect homage of Caravaggio's paintings, perfect use of chiaroscuro, exuberant colors and of course sexual innuendos |
|
提前实现的巨幕厅博物馆流动高清名画展,卡拉瓦乔放达不羁、危险狂乱的传奇人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电影,从形式到内容尽是高格的艺术享受,摄影精确还原卡拉瓦乔明暗画法,曼妙轻盈的曼陀铃琴声陪伴,台词整段整段的诗句,深沉浪漫似紫色的海底,惊现年轻时妖娆性感的豆叔,强烈奥兰多crossover既视感 |
|
卡拉瓦喬的繪畫與故事融合完美,不過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記片,新舊時代背景的混搭,這也許會在考究控嚴重扣分的部分,但是弱化了時代背景反而給人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古典之美與現代表達之間架起了橋樑。現在無比女王的Tilda Swinton,曾經也有那麼少女的感覺。#SIFF2017# |
|
海报欺骗性太强,期待极高,完全失望。严重过誉。全片靠室内置景、布光、摄影以求实现卡拉瓦乔画作的视觉效果。用最呆板笨拙的镜头语言、庸俗老套且沉闷碎片的叙事手法拍了一场荒诞颠覆的现代话剧。与其说是作者性,不如说是给摄影和演员创造了个舞台,而作品本身根本就是电影导演课不及格瞎几把拍一通。(而且讲英语真的很跳戏)三颗星完全给摄影,说实话看这种瞎几把装逼自命不凡的东西,真的让人发脾气。 |
|
不是英语对白会更好,看时联想到了让·科克托的《诗人之血》。和画家有关的死是美的。 |
|
影城一厅看4K修复版,感觉自然惊艳,每个画幅几乎就是一张油画,再加上贾曼的一些后现代小动作:场景摩托,轿车和计算器...可我怎么还是偷偷地抽空打了几个小盹,难不成8点半开映太早,木有睡够~~~ |
|
心跳漏了一拍,呼吸停了一秒。将肉身撕裂,去享受最后一场死亡的盛宴。现实赋予杜撰的力量。 |
|
真没想到竟然有肖恩宾,这片子虽文艺却不闷,而且传说中惊艳的美少年也就麻麻- -不过,卡拉瓦乔的画实在太有表现力了啊 |
|
贾曼的场景叙事都是类型化的,基本上除了稍微多出基本一丢丢的美学之外一点意思也没有。所谓的“现代味”太重,太帅,太艺术,太不拙劣,也是一种典型。动画之美远非于此。不过登峰造极的星星点点还是很多的,太散,不成气候。 |
|
有点宗教,有点意识流,还原画作的画面非常美,还有tilda |
|
为什么我看到卡拉瓦乔杀掉豆子叔的时候想的是他三观好正,哈哈哈哈。豆子叔年轻时候的美貌震撼了我,电影画面跟油画一样,大屏幕看起来冲击力十足。剧情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表现形式和随之的艺术魅力。时不时穿越时空的镜头,就告诉我们不要在意意大利人讲纯正口音的英文了(喂 |
|
典型的英式仪式感影像美学,色彩到构图高度还原文艺复兴气质,对于油画的影像搬演。说是传记片,更多是通过颉取生活片段完成贾曼对于卡拉瓦乔的个人化解读:性、原罪与艺术关系的重新审视。大量集中于展现内在与人物关系纠葛,对于社会背景处理并不深入。人物挖掘角度颇有新鲜感,总体感觉停留于猎奇。 |
|
年轻的sean bean像罗马市委书记Totti @SIFF |
|
隱沒在黑暗中幕布般的佈景,突出的人物,明暗對比強烈的光線,戲劇化的表演,整個電影都非常卡拉瓦喬。故事的美感通過愛與背叛、性與死亡的巨大張力體現出來。對作品中的卡拉瓦喬一次完整而極具創造力的想像。以the painter becomes the one being painted收尾,讓本片成為一件完整而完美的藝術作品。 |
|
画面都美,情杀都美。 |
|
卡拉瓦乔的一生太魔幻了,他更像是宗教与底层平民之间的媒介,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又让平民当模特以留世的方式,对信仰和救赎进行独特解读。电影同样是片段式,截取画作,加以还原(对照书,又欣赏了一遍画),再现中世纪混乱不堪的社会。男主非常像卡拉瓦乔本尊。近四十年前的电影,没想到有肖恩宾和蒂尔达。 |
|
m2115:在学院主义、样式主义和巴洛克之间的卡拉瓦乔,突出现实表现力,如《抹大拿的玛丽亚忏悔》的凝神;通过镜头体现重要的光暗对比。然人物关系比较复杂奇特,最后为爱手刃,颇具气概。弥留之际是与神的一次灵性的交会。(道具打字机早了近3个世纪) |
|
二刷:六月当然要基情高涨:"All art is against lived experience. How can flesh and blood compare with oil and pigment?" 时代错乱的道具,提醒观者此中的现代人观点。 |
|
比意大利人自己拍的沉闷的电视剧好看,sean bean是个大美人。 |
|
《卡拉瓦乔》:……本片获得198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是英国1986年最卖座影片之一。→ Box Office 上 Caravaggio 的票房数据:Budget:GBP450,000 (estimated),Gross USA: $3,774,Cumulative Worldwide Gross: $5,478 。 |
|
德里克贾曼是在用光影作画,一幅幅复刻了卡拉瓦乔的画作,而贾曼又非传统的去树立卡拉瓦乔的人物形象,而是用最实验的拼贴将狂欢和死亡串联。诗歌和绘画已经融化为某种元素在贾曼的镜头中是那么自然和肆意。我并不能完整、完全的走入贾曼的实验剧场,但贾曼的神秘忧伤却让我深深着迷。现代物品突兀的出现,间离了与真实的提醒,这或许是贾曼对诗歌和艺术以及卡拉瓦乔独特的私人之爱。 |
|
依旧是贾曼非常随性的布景和情节,加入了许多跨时代的物品,让故事的时间有穿透性。不过如果对卡拉瓦乔的平时没什么了解的话,可能看起来就会有点蒙。贾曼把卡拉瓦乔的罪行和性爱进行了一次性转变、升华,有宗教的意味。 |
|
爱欲与死亡的冲动如此强烈,以至于画作内外都在拒绝宽恕与皈依。贾曼的自我投射让卡拉瓦乔有一种献祭式的愤世嫉俗,但又何妨,别当传记片就是了(相反,看之前最好要足够熟悉卡拉瓦乔和贾曼)。真人cos画作足见打光构图功力,古典感绝美,多线穿插和诗化独白也很考验驾驭能力,可悲的是所有不屑于品读理解的谩骂,大概也是他(们)悲剧宿命的组成 |
|
TildaSwinton 惊艳...都是杜撰的 |
|
anti man gaze, avant-garde, inconceivable illustration |
|
影片以卡拉瓦乔在埃尔科勒港的死亡开场。在整个故事中,这个情节被反复展示。卡拉瓦乔的一生几乎是叠加在他死亡的场景上展开的,仿佛默默地承认他的死亡既是他生命的顶峰。据说拍摄此片时正是贾曼艾滋病最严重的时候,这哪是卡拉瓦乔的传记,这明明是贾曼的传记。逼格太高。 |
|
那些现代物件儿,计算器、打字机、彩灯、画册,甚至卡车,太过了,如此借物以喻卡拉瓦乔的乱,有点莫名其妙。而卡拉瓦乔的媚,不足;烈,也不足;雄辩完全不见。至于他的内心世界,全部交给逃亡途中身染热病弥留之际的旁白,听来却全是情欲。作画的过程不错,镜头的油画感不错。总之作为一部传记影片,太外化了。 |
|
杰作中的杰作,极富创意的表现了人类的本质主题:关系!20年后重看更有感触,当时我还是个涉猎广泛的研究生,如今就能理解其中的油画,质感,矛盾,同志之爱。Tilda 太美了,但是最后卡拉瓦乔报复性的一刀更美 |
|
3.5。色彩印象深刻。其他的……卡拉瓦乔的两条线,其中一条咋么有点穿越的感觉。 |
|
贾曼,一个用影像写诗的人。 |
|
9.5
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扑面而来的巴洛克时代的文艺气息,对卡拉瓦乔人生历程的富有技巧性的忠实再现。太精美了。 |
|
在电影能感觉到各种绘画发展的过程,Carabaggio似是一个变革者,但又和以前的作品有种疯狂的联系... |
|
这一部的侧重不在艺术,而在于他的私生活,或者说某种生活,不限于具体的时代,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计算器、打字机、电灯等现代物品的乱入。爱和美都是理想的幻象,人们面对更多的是混乱的欲望、挫败的现实和拙劣的模仿。片子里说,生活是艺术的反面,其实,那几乎是唯一的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