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薪的,赖帐的,哭穷的,耍赖的,讹诈的,忏悔的,捡破烂的,不识字的,喊警察叔叔的,被骗打黑工的,专等救助站救济的,被教唆偷盗不听反挨打的,身份证被偷无法买火车票的,刚刑满释放不能住旅店的,指使女儿偷窃的,遭抢仍彪悍的,这个残酷的众生相,简直让人没法再爱这个人间。 |
|
心酸。拾瓶子的老头去报案说,自己的瓶子被人抢走了。 |
|
如果这是真实情况那么人民警察比我印象中要靠谱许多;最后压轴出场的真给咱东北人民长脸啊…… |
|
吾国啊,吾民!http://t.cn/zYGkJrZ |
|
拍个救助站的纪录片吧,为什么这些人都不愿意去救助站,是他们精神不正常? |
|
王兴曾说过一个数据,说中国的本科率大概只有4%左右。也就是说,一百个人里,也就4个大学生。
可为什么在我们的感觉中,身边个个都至少是大学文凭。其实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就比如公众号这个东西,中国有N亿人不晓得这是个什么玩意,会看公众号的人在中国就是小比例人口。
尤其是对很多在移动互联网中长大、生活的00后来说,中国就是网上那些人的组合,比如从微博来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中国人都吃了没事,整天就关注几个明星的鸡毛蒜皮。
可中国太大了,就像贾樟柯说的:
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这些年,我经历了太多的长辈们,他们一生勤勤恳恳,把自己献给组织,献给子女,生活照样把他们压在底下踩,年纪越大踩的越深,直到陷进土里,没人记起......
我总觉得,不管是谁,无论他拥有什 |
|
机缘巧合在刚成年时做过几个月协警,观影时有些感触,同片中不同,镜头之外的警局要生猛的多,毕竟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破事很容易就耗空人的耐心和善念,警服又会赋予别样权威,这种变动在年轻警员身上会更加深刻,可惜电影太浅,仅给了纪实功能。 |
|
周浩导演在映后谈说,这片子获得拍摄许可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当时广州是春运示范点,他们被一个局拒绝,被这个所允许了。2010年的广州越秀区广场派出所,辖区就是车站范围,任务也比较单纯。春运的流动人口是观察社会的富矿,提供了各种奇怪的悲惨的样本,即便摄影机主要只拍接待大厅,仍然可以窥见一代下层中国人日常的艰难时刻。各色人等丑态频出,现场学生们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我却只能苦笑,这根本不是猎奇不是审丑,这就是被时代车流撞倒的人,被城市化和数字鸿沟抛弃的人;再往前推十年,他们就是我们的农村亲戚,我们的中年邻居,想到这些你很难笑得出来。当然他们不是小白菜,他们会违法,但正如周浩导演被迫解释自己打破所谓纪录片教科书规矩时说的那样,规矩是给守规矩的人定的。周浩导演的世界,永远是复杂多义、值得挖掘与回味的。 |
|
有令人捧腹大笑的瞬间,但更多的还是心酸、心寒、心痛……之前碰到一个德国人,他不相信中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反问我说你们中国人都这么妄自菲薄吗?我想这部片子应该能改变他的错误印象吧……最后祝愿较真的悔罪哥一切顺利 |
|
东北大妈上来就是“个b样草泥马我整死你”,一旁老伴儿附和“我要是年轻二十岁我能整死你”。。。。weizu流浪汉是后面一系列大事件的某种隐喻。 |
|
各种各样的人,乱摆摊的、讨工钱的、没钱回家的、耍赖的、骗救助站资助的,抓进来的多是熟面孔,扣几个小时也就放了。站前派出所处理的大部分是自己处理不了的事。只能当个裱糊匠,挨过时间,糊弄过去,等着这些人坐车离开。毕竟,来火车站的人终归是要离开火车站的。 |
|
张全蛋警官 |
|
河南 四川 东北 广州 新疆 哈哈哈 地域黑合集 |
|
挺不错的。我们以为见过不少人,也认识了社会,其实我们知道的依然太少。我们接触的周边的人早已经是你自己或你的环境筛选了一遍后的人。本片也不是特别好,但是思路清晰,剪辑很有目的性,整体很不错。 |
|
挺好玩的,很真的样子,感觉镜头架那儿挺中立的,就是在记录这个事儿,但剪辑肯定不是中立的,总会贯彻记录者的情感和意志。2016青岛独立影展见到周浩本人,听他讲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观念,挺受用的,是个在多年拍摄经验基础上把事儿想得挺明白的人。 |
|
无论真实程度占多少,记录者能说通进入拍摄是个奇迹,而且并没有歌功颂德也算是好的!一些现象,年年把钱都寄回去的然后找警察找救助站买票回家的打工仔,无奈的拾荒者,找警察忏悔的年轻人,父亲带着女儿做小偷,还有反复出现的流浪汉。 |
|
统一祖国广州站,
人山人海欲断魂,
统一吾国吾民相,
偷贪痴骗嗔慢愚 |
|
He shows you life that you might never see. So just shut up and watch it! |
|
在我东北大妈面前,小偷完全就是弱势群体啊…… |
|
广州火车站来来去去那么多回,好像始终没关注一旁的派出所,也从来没想过,处身市区最混乱的地域之一,有那么多放大的故事可言。原来有救助站,更有许多千姿百态的无赖。看着那么多人张口就来找一线员工讨吃讨喝甚至讨钱的,真难为那些天天苦笑着掏腰包的公务员。当中的平头警察,特别可爱。那年本命年,正巧离开广州,还未折返。@虞社 |
|
2020-01-21,穷人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省钱 |
|
周浩的水平,《高三》就可以精确定义,一个电视频道栏目剧导演,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镜头语言,没有结构,从头捋到尾的直白,简而言之,他完全没有一个电影导演的艺术水准,甚至我怀疑片子都没怎么剪辑过。他值得称道的一点是他的选材还不错,而且别人很难拿到,毕竟他一直有官方、半官方身份。 |
|
前面都是从柜台左侧拍,最后一个镜头才从柜台右侧拍,周浩的形式自觉其实是超越常人的。 |
|
纪录片是五味生活的纪念册,历史可以逝去,但影像却可永世长存。 |
|
支味面面观 |
|
派出所里众生相,群众有难找警察。中国社会就是这么一锅煮的东西,每天都能够看见超现实主义的东西,总归有出乎你意料的事情发生。 |
|
4.9 千万别说这是众生相,只是一部分极边缘的人最好。这种纪录片太可怕,他赤裸残忍地把画面端给你,却不给你解决方案,看完之后不愿思考只想逃离,连一声叹息也不想留下。 |
|
人们几乎将基层派出所当作一个宗教场所,或者一个万事屋。民警处理的琐碎及其复杂程度不低于居委会,人们的苦痛汇集,这个空间被悲伤占据。 |
|
因为凹凸镜DOC的推文,又重看了一遍《差馆》,仍然觉得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人类学样本,放在十年后的今天,有的变了,比如可以随时补办的临时身份证,有的没变,比如,还有很多人各种原因无法顺利正常的回到家乡。现在,广州火车站都已经开始翻新了。来到广州的人,大多数第一脚踏上的就是广州火车站这个地块,改开多少年,多少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广州火车站站前派出所是个窗口,这个公共场所,芸芸众生鲜活生动。 |
|
一个机位,万千人生。这是最真的世界 |
|
他们从人群中来又淹没在人群里,在历史的长河中往来不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依然如此。 |
|
查一下“差馆”的含义,除了警局之外,也有差人的意思。一个中国每个城市哪里的流动人口最多,不用问都知道是车站。站前的一个清水衙门,踏破的门槛,褴褛的国人。周老师的视角一贯是碌碌众生,每次看完都心生膜拜。 |
|
百分之99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
|
那位覺得自己冤枉了朋友所以來自首的男士,簡直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裡的主人公。 |
|
那个忏悔的人给派出所提供了神性的沉默时光 |
|
底层之恶。 |
|
好奇制作过程,以及拍摄了多少素材……最后的地图炮大妈太剽悍了。 |
|
差馆就是周浩的龙门客栈,你方唱罢(有时都还没下场)我登场的即时性很有意思,互相交织供人解读。 |
|
满脸是血的少数民族、带孩子第一次来偷的老哥、靠救助站买票的外地人、“自首”的知识分子、打人的和挨揍的、偷东西的和被偷的。面对讨钱的,警察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五块钱,他摊开双手看向镜头说,怎么办,给钱哪。2010年的广州火车站派出所,镜头缓缓划过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一种无奈,而这种无奈又进而续写续写、以某种新面貌现在现代人的脸上。/中国是一种方式 |
|
广州火车站一直都让人避而远之,差馆里往来的都是社会最底层,所有的问题回归到最基础的生存问题。在旁人看来很多需求、很多表达仿佛都不合理,但是在他们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然而最难过的地方就在于如一位民警所说:“98%、99%都是解决不了的。”无助且难过。 |
|
无法感同身受的猎奇观影。差人做事的第一标准是能不管就不管,想了想大概也是不得已。片子的英文名是Cop Shop,和本片基调一样自带一丝诙谐意。那个来认罪的男人让差馆自带了忏悔室属性…… |
|
2010年可以拍这样的片子……2021年寒潮夜我在广州火车站拍流浪的人,救助站工作人员阻挠就不说了,连路人都觉悟很高:你拍他们是蹭流量吃人血馒头吧,为什么不直接给钱? |
|
大陸/社會/警察;so many miseries in the world, just to remind us how (comparatively) lucky we actually are |
|
B站 |
|
民生百态,对警察工作日常的客观呈现,终于不再是阳光底下的黑暗曝光,多正能量啊。救助站那个哥们儿真就是反映人和社会辩证悖论,赚钱就是应该寄回家的,但你也不能年年骗车票啊。两台相机,一出车站实录。 |
|
人生百态。 |
|
仿佛一部摄像机置于千万人潮涌动的人生车站,来来去去播放着两个字:活着。非常好👍 |
|
一个挺奇怪的视角,权利的一方似乎还是有所收敛,体现出来的居然是一种和谐和平衡感,太平静了,所有人就这么自然而然认可了自己的身份 |
|
周浩是个妙人嘞 |
|
中国折叠,另一面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