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银色星球 Na srebrnym globie (1988)

    最近更新: 2024-08-13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安德烈祖拉斯基《银色星球》

    作者:sayuriday

    银色星球1988【9】【波兰导演: 安德烈·祖拉斯基】【佳片有约004】

    作者:幻梦光影

    银色星球/波兰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 科幻电影——人类的生物文明史

    作者:猜谜的咕噜

    影片犹如迷宫般曲折的情节讲述在未来的某年,三个宇航员(两男一女)逃离文明已被毁灭的地球去外太空寻找自由和创建新的文明,他们的飞船坠落在一个荒凉的银色星球(影片暗示为月球)上。他们开始重建,但后来却受到星球上奇形怪状的土著居民的攻击,他们要宇航员加入他们崇拜火焰的异端部落,其中一男宇航员不同意而被残酷地杀死了,女宇航员被沦为奴隶,只有最后一个年老的宇航员同意加入邪教,但后来当他被推选为首领后,他心中的恶魔逐渐显现,他对教徒们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杀戮,信徒们开始分化成两个部落,一部分极度尊敬他称其为“神”而另一部分却极度憎恨他称其为恶魔,两者之间开始进行血腥的内战,终于宇航员和他的信徒们被击败而退到了山上,由于喝下了山洞中的“圣水”,他们开始变异成一个个类似鸟人身长翅膀但面目全非的恐怖怪物,宇航员把自己变异过程的录像装在一个火箭中发射回了地球,被另一艘逃离地球的飞船所截获,其中一个年青的宇航员Marek决定只身前往星球去弄清楚倒底发生了什么,当他的飞船降临在山上的时候,那些山中的类鸟人怪兽们误认为他是他们期待已久的首领(那个老宇航员)的转世,于是Marek开始带领类鸟人们冲下山和另一部落开始最后的血战,但最终被打败,而他也被钉死在一个高耸的十字架上。关于影片背景:导演这部166分钟异端电影巨作的是波兰后现代主义结构电影大师安德列.祖拉维斯基(Andrzej Zulawski),他的上部作品《魔鬼》被波兰官方禁映长达15年直到1988年才得以解放,实际上从他的首部长片,关于恋尸情结的《夜的第三部分》开始,他的影片就以极端的内容和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屡次被禁。这部《银色星球》是公认的其后现代主义电影风格的最完美体现,也是他所有影片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部,1977年,在完成72年的《魔鬼》之后,祖拉维斯基开始着手准备《银色星球》的拍摄工作,影片改编自导演的叔叔---波兰最伟大的小说家和哲学家Jerzy Zulawski的经典科幻小说《月球三部曲》(据说文学地位不亚于2001太空漫游),但当1979年初影片已经完成80%的时候,波兰政府强行终止了影片的拍摄,表面上是以影片早已超出预算为由,实际上是暗指影片中有鼓动人民反抗的内容对当时的波兰社会主义专政有极大冲击。而导演祖拉维斯基也因此而被迫前往法国拍片,直到1986年波兰政治制度民主化之后,祖拉维斯基重新回到波兰,开始继续影片的结尾部分的完成,由于当时已经丢失了所有原来影片中的场景,服装,演员等一切要素,导演决定只用剩余的影片片断来结尾最后的20%,而丢失的部分用黑屏加画外音的叙述来完成,而且由于波兰政府依然不让祖拉维斯基在波兰境内拍摄,剧组不得不远赴苏联的高加索山区完成最后的几个镜头,即使是如此被毁伤的形式,这部影片还是在1987年的嘎纳电影节公映后引起巨大争议,被很多影评家认为是祖拉维斯基电影生涯中最具野心勃勃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体系,但也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一部作品,被誉为是“一部拍给另一个世界的人看的电影”。关于导演:安德列.祖拉维斯基,是当今最具个人风格化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极度强烈的情绪和后现代主义戏剧结构而毁誉参半。祖拉维斯基1940年生于前苏联乌克兰城市利沃诺,一年后德国进攻苏联,利沃诺被占领,这段痛苦而残酷的童年战争经历极度影响到他后来的电影风格--极端猛烈的情绪影像和死亡遍及其所有的作品之中。他的父亲Miroslaw Zulawski是波兰著名的诗人和外交官,他的叔叔Jerzy Zulawski是著名的小说家和哲学家。战后父亲的外交生涯遍及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最后一家人定居到波兰。1957年,年轻的祖拉维斯基重返法国进入最著名的巴黎IDHEC电影学院学习,几年后回到波兰,成为电影大师Andrzej Wajda的助理导演而合作了几部影片,同时开始创作诗,小说以及电影剧本等,但是大部分由于内容反动而被当局禁止出版。1971年他独立执导《夜的第三部分》受到评论界广泛赞誉但却被波兰电影审查机构禁映,他的下一部作品,拍摄于1972年的《魔鬼》由于内容过于黑暗和反动而被当局禁映15年。73年底,祖拉维斯基回到巴黎拍摄《最主要的事是去爱》(1974),影片大获成功,女主角罗密.施奈德获得了当年凯撒奖的最佳女演员奖。两年后,祖拉维斯基重回波兰着手拍摄“蓄谋已久”的《银色星球》,一部宏伟的科幻史诗,1977年当大部分工作已经接近完成的时候,新上任的波兰文化助理大臣禁止了影片的拍摄并下令销毁所有的场景布置和服装,影片的原剧本也被审查机构所永久封存,表面上是称影片的花费已经太昂贵了,实际上还是由于其中的政治目的。一年后,那个声名狼藉的大臣死于一场飞机失事,但祖拉维斯基依然无法从当局手中拿回《银色星球》的原剧本,于是他只好回到法国开始他最大胆而复杂的电影《着魔》的拍摄,由此而来的是其痛苦而失败的婚姻和对波兰当局企图销毁《银色星球》的原始胶片的怀疑和极度不安。4年后,1985年的《狂爱》带给了祖拉维斯基新的生命,他开始了与法国女星苏菲.玛索的长期浪漫合作并最终成为她的丈夫。1986年波兰民主化政权成立,许多当年的禁片纷纷浮出水面,祖拉维斯基一直以为《银色星球》当年的胶片和剧本已经被销毁了,但后来一个波兰电影局的朋友告诉他说偶然在影片库里找到了它们,于是怀着欣喜祖拉维斯基重回波兰继续拍摄,但由于当年的场景人物都已事过境迁,他不得不用非常手段结束了全片,影片一经推出便被国际影坛认为是其所有电影中最具争议性同时也是艺术性达到顶峰的一部。进入90年代后,祖拉维斯基的电影拍摄逐年减少,因为他感到很难筹集资金继续自己的电影生涯,于是他花更多的注意力在其文学创作和导演戏剧上,少有新作问世。个人原创评论:与祖拉维斯基的其他作品(比如“着魔”“公共女人”“萨满教的迷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银色星球》绝对是一部狂乱到近乎病态的异端电影的封顶之作,极度紧张痉挛般晃动的镜头运动,大量扭曲的广角镜头的运用,无数令人诽疑所思而无法想象的摄影角度(倾斜,倒转,模糊,旋转。。。),时而缓慢时而极速移动的跟拍镜头,跳跃式的画面剪辑,加上所有的演员如精神病人般极度歇斯底里的表演(大家可以从他的“Possession”中阿加尼在地铁车站那段可见一般),向观众展现一个极度疯狂的,荒凉的另类世界,以及导演想借由一部科幻电影所传达的在哲学意义上的人类社会道德的瓦解和毁灭。观看整部影片是一次极端怪异而又血腥的视觉旅行,大量极具冲击力和张力的画面,残酷的生存环境和类似远古时代的风景,以及演员身着各种结合古典主义和未来式的奇装异服,脸上涂上红黑色的怪诞图腾(可能只有在当今某个前卫服装T-SHOW上才看得到)使观众犹如进入一个扭曲而恐怖的梦中世界。大段大段充满着哲学味道和戏剧风格的对白以及崩溃般的情绪表演绝对不是普通的演员能应付得了的,纵观所有与祖拉维斯基合作过的女演员,无论是早期的罗密.施奈德,还是中后期的依莎贝尔.阿加尼或苏菲.玛索,无不是表现极端情感和戏剧化情节的个中高手。整部影片的风格和人物造型让我联想到日本的前卫黑暗艺术舞蹈“舞踏”或者智利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杨德洛维斯基心愿未成的影片《Dune》,他一直想把这部经典科幻名著搬上银幕但最终未成,我想如果他成功的话,影片一定和这部《银色星球》有得一比吧。IMDB评论:It's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e film The Silver Globe to the average person. Many people describe it as being similar to Jodorowsky's unfinished Dune project. The version I found had German subtitles, so I had to guess what was happening, but that didn't bother me since it was unlike any film I have experienced. The movie takes place in a post apocalyptic future that has almost been destroyed by man. People decide to start over, and they build a village on a beach and choose a leader. (spoiler alert) In the end they end up crucifying him on a cross that's almost 100 ft high. There is one scene where people are in the air with poles stuck up them, the poles are almost a couple stories high. (hard to describe but think very painful) The movie has some of the most amazing cinematography, and fan's of Jodorowsky won't be disappointed. It's hard to describe the events of the film, since the subtitles where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That didn't stop me from enjoying it though. More people need to see this film; I feel it deserves a Criterion release.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ressing films I ever saw. Not only the fantastic sound of the polish language (i saw the film with german subtitles) but the great scenery of the mongolian landscape lead me to this opinion. This film is one example of films which are not just the "american standard cinema movie".Otherworldly and Beautiful!I finally managed a track down a copy of this film after looking for it forever. And not only did it live up to expectations, it surpassed them in every way possible! I had no idea what to expect from a Polish sci-fi film from the 70ies and the first thing I noticed were the lavish costumes, extremely impressive sets and great make-up. If someone would attempt to pull off something similar in the US today it would cost insane amounts of money. This is a film by Adrzej Zulawski so it figures that there is a lot of philosophical dialog and religious metaphors aplenty. In a way I was reminded of the films of Alejandro Jodorowsky and maybe if he had made his adaptation of DUNE, as he planned for many years, it would have turned out to be something like THE SILVER GLOBE. The copy of the film I watched was taped from the German TV station 3 Sat who actually paid for subtitling the film in German! The rather poor picture quality only stressed the otherworldly beauty of the images. Often the film felt like a transmission from another time or maybe even another planet. It is a truly unique gem, even in it's unfinished form, and a film that is overdue for rediscovery.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6 IMDB 7.9 高清
      Солярис
      1972
      剧情片
      苏联

      飞向太空

      Солярис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同样是科幻,库布里克谈人机、谈历史、谈哲学,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还原预测,无所不用;塔可夫斯基则一如既往地谈情感、谈回忆、谈宗教。塔氏极强的的内省力注定他只会把科幻当作人生的镜子、忏悔的神父,以至于整部电影中最惊人的部分不是哈莉的数次出现,而是克里斯在梦中对妈妈的一声轻呼。
      • 不要把科学问题当做爱情问题。塔可夫斯基和库布里克,一个是饱含了对全人类的爱。一个是完全没有进入人类情感的世界里头。
      • 必须承认我的观看方式出了差错,科幻不是理解《索拉里斯》的入口。它的姿态不是眺望未来,而是回望过去。即便飞向太空,人类要面对的还是自己,是人性,是最不可捉摸的爱。那缓慢的诗意不是文明的神迹,而显露出内心最隐秘的感情。水是一种最高精神,是意识的化身,把回忆都淋湿、浸透。最后一个场景真叫人感动啊。
      • 真是影院嗜睡者无法逾越的一座大山。
      • 正所谓“大师是给人指引方向的”,只是后来得道者们的作品很多都比这个要有趣了。
      • “人类需要人类”到最后解谜的关键靠的竟然还是外美史常识,噗。人物存在不小问题,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缺乏说服力,便难谈打动。诺兰好莱坞,塔氏好难嚼;诺兰的爱是万能贴,塔氏的爱是神秘源。虽然前者被后者秒杀,不过事实证明这俩拼爱的说起虚无混沌的时候都拼不过没爱的库布里克。
      • @BFI Southbank 有些地方抽象得让人抓狂,是完全超越理解力无论如何努力也够不到的沮丧。披着科幻外衣的老塔还是在各种地方露出它的本来面目,影厅里所有人似乎都在各自不同的某个时刻black out,结束全场松一口气= =
      • 本片与[2001太空漫游]和[阿尔法城]一同被视为哲理科幻巅峰之作。塔可夫斯基缓缓流动的诗意长镜头贯穿全片,节奏慢得考验耐心,但令人回味无穷。没有特效和奇观,只有对人性的拷问与自省。索拉里斯海仿佛一面镜子,投射出人类亘古难解的关于自身的弱点与疑虑。高速路,水草,大雨,神乎其神的结尾。(9.5/10)
      • 我想找条出路,到底有没有出路,我信佛,这有没有帮助。我试图接近幸福,可什么是幸福,我概念模糊。
      • 老塔这片太小看科幻了~不过话说回来,能把一个SF按着聊斋的思路拍出来,也真是一种技能。。。以及我终于知道为啥讨论interstellar有人拉出老塔了,这就是爱/就是人性的思路真是够了。。。
      • 专治各种失眠
      • 在塔可夫斯基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在水底油油招摇的水草~
      • 8/10。老塔以诗意的力量洞察大地与心灵,开篇从房屋旁湖泊平摇到浓雾灌木中人物的双腿/上摇至脸部,浮沉河蚌、棕马跑动、鸟鸣的美景旋即切换成耳朵特写,仿佛聆听生命;单调狭长的日本高速路和幽暗隧道,当男主角在陌生异化的空间站感受亡妻/亲情的爱,太阳雨中门前给父亲跪下净化了羞愧之心归属家园。 @2016-11-05 00:00:59
      • 不得不说是闷片,男主开场看湖一fin钟,结尾看湖一fin钟()然而巴蛤配乐、荷兰风俗画与失重场景皆无比美妙。女主就是绫波丽,一代目、二代目……略。这样看来庵野确实从索拉里斯中获取很多灵感,用一种更能被流行文化与年轻世代接受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 用「飞向索拉里斯」的概念呈纵横向的统摄与探讨渺小人类的最基本单位:爱。飞向太空即飞向人类自身,老塔的电影不能单纯听和看(视听的影像之诗),更像是一种依附于哲学之上的阅读经验(警世启示录)
      • #重看#siff@影城;人类困境的醒世恒言,索拉里斯如记忆之海,复刻的镜像世界,更是生命进阶的飞升,无论冰冷太空舱抑或家园湖畔,他的梦境里永远是父母相爱的时光,爱超越所有科学命题,星穿里无法说服我的一一兑现;结尾堪比2001般震撼,他跪在父亲面前,热泪盈眶。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只是假定了太空这一特殊环境来阐述思想,换言之题材只是表达塔式哲学的媒介。 他通过索拉里斯之海来引导观众——以形而上的思想引发我们的思考,在这点上,塔可夫斯基与库布里克是共通的。老库展示了科技与人类的未来,老塔提出的则是如何自知与自省,至于爱这么复杂的事情,让我们在无垠的宇宙中思考吧。
      • 我最爱的电影里能排top 3。有一种湿漉漉的特别的美。
      • #057#在索拉里斯星,人的意识可以通过海洋而被投射成为血肉之躯的实体,在这里,意识与存在的问题被具象化:你对爱人的爱幻化成的人究竟还是不是你爱的人?如果说《2001太空漫游》通过生与死、渺小与伟大的对立来谱写太空《奥德赛》,那么《索拉里斯》则是一部迂回徘徊漫游三界的《神曲》。
      • 对我来说全世界只有一位导演每看必睡,那就是老塔,这部半夜看更是云里雾里困意袭人。主旨大义我还是不扯了,就觉得那个年代在美术和特效水平还很有限的情况下,能做到避免五毛特效,看起来不low就挺厉害。看完还讨论了这个疑问,就是貌似大银幕看老塔总会有些音效特别声大刺耳,这也算特色之一?
    • 豆瓣 9.1 IMDB 8.3 超清720P
      Metropolis
      1927
      科幻片
      美国

      大都会

      Metropoli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
      •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
      •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
      •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 Cyberman前传。
      •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 豆瓣 8.9 IMDB 8.0 正片
      Jodorowsky's Dune
      2013
      科幻片
      美国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Jodorowsky's Du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希望在某一个平行宇宙,这部属于未来的片子得以问世。祝福他们拥有一个更加绚烂更加辉煌的电影史。
      • 好好看啊。不过容我黑一句,佐氏《沙丘》如果真的拍出来,肯定不会有这部纪录片来得有趣吧 = 。 = 反倒是这个生动刻画了梦想家和一部不存在电影的电影让观众对那个永恒缺失抱有了无尽且完美的幻想。
      • 漫画大神墨比斯,嬉皮编剧奥班农,造飞船的福斯,吃麦当劳的pink floyd,一分钟10万美金的萨尔瓦多达利,异形之父吉格,哈克南音效师magma,大胖子奥森威尔斯……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个有趣的人终将相遇的故事。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改变这个世界,而他创造一个宇宙。
      • 如果这片能拍成,大概是什么样子呢?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米克贾格尔、奥森威尔斯甚至达利的加盟。吉格的设定。当然,也仅是假想。艺术家终究要向资本低头,这就是电影的资本性吧。
      • 佐爷构思的那个宇宙长镜头如今被吕克贝松在超体里用CG动画完美再现了!!!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佐爷实在是超前了30年!!!看看他组的团队,尼玛太NB了!全是我的本命啊!!没拍出来真是太可惜了!
      • 这几天的阴霾(尤其是昨晚的女人步上楼梯时)一扫而光:彻底被Jodorowsky治愈了啊!他一个个攻略那些奇形怪状的天才们的过程太搞笑太有爱了哈哈哈~找到那些保持自己的mind在expanding的人是我人际交往生活中的唯一乐趣。
      • 不存在的電影都從屬夢的領域。那又如何,夢想也可以改變世界。
      • 最伟大的失败品
      • 就像最后主创们说的,虽然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没有拍成,但是,以后的每一部科幻类电影似乎都在说“我是沙丘”
      • 在豆瓣上标记过的纪录片不少,能看哭的却也不多,这部算是其中之一。本来是一个水瓶座天生就应该去完成的诡异工作,结果梦断好莱坞。艺术从来没有错,错的是善于妒忌和拜金至上的体制。那要妥协吗?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到底愿意成为耶稣还是犹大。富有激情,十分神圣。
      • Jodorowsky编剧执导、Dan O'Bannon特效、Moebius和H.R.Giger艺术指导、Pink Floyd配乐、Dali、Orson Welles主演。看看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大神妖孽,我能感到纪录片中所有人深深的遗憾,因为我现在也是一样的心情,一部或许能够改变科幻影史、甚至电影史的作品,最终因为资金胎死腹中。
      • 关注旷世奇片之【死】。“Bigger than 2OO1” 这是一部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但它却永远也不会被我们看见,仅仅因为1500W。看完之后估计每个人心里都有模糊的影像,被佐杜洛夫斯基的梦想和激情震撼,同时也为世界感到深深遗憾。现实永远是现实,特别是他想控制电影的野心,太难实现。 /8.5/
      • 佐杜洛夫斯基把钱拿出来那一段挺动人的
      • Coolest film I've seen this month.
      • 老头说他想拍一部让观众看着就能感受嗑药感觉的电影……啊,放心,后人帮你实现了好多部,太多部,多得都有点烦人了
      • 暮年的佐杜洛夫斯基拿着故事板,让我看到了“激情”这东西是一辈子的。每个大师都有一部没能拍成的电影,没拍成又如何,那会变成一个封存的梦。庆幸的是,他已经让《沙丘》的文字变成了视觉化的故事板,其概念也影响了后世科幻片。“我会死去,他们会拍我的电影。”看到这句还是很桑感…
      • 1.人生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灵魂。2.对我来说,电影是一门艺术。3.这部电影必须是我梦想的样子。这是一个梦,不要改变我的梦。我要拍20个小时。4.在我们口袋里的魔鬼,钱没有任何内在。电影有一个心脏(BoomBoom),有思想(herrl),有力量,有野心。5.我感到快乐,因为大卫林奇的电影太糟糕了。6.宇宙超长镜头,滴血生子,航空器像小鸟那样,长枪要塞,片尾是全屏幕的蓝色。7.这是我电影的目的:开阔所有的思维。8.如果有太多的尊重就不会有孩子。你得撕开衣服强暴她。/9.梦在梦的形态里可以充满激情,实际上做成现实却不见得那么美,即便有众多划时代的设想。10.我没有被说服的是:星战、异形、银翼、黑客帝国,都能被溯源到这部从未降生的《沙丘》。我认为那些点是源自发展的从业者们。世上没有极尽伟大的作品。
      • 当看见佐杜洛夫斯基气愤地拿出一沓钱说是狗屎后迅速陷入茫然的眼神,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沙丘》未能拍成给他带来的巨大遗憾,以至于后来大卫·林奇拍砸后他表现出了难以抑制的兴奋,这些情绪的起伏都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付出全部精力的结果,值得欣慰的是《沙丘》虽未成形,但却影响了后世。
      • 电影片头引用了奥地利心理学家Viktor Frankl的一句话:"What is to give light must endure burning.",这也是对Jodorowsky的注脚吧!看到最后觉得非常感动,"open your mind! open your mind everyday!"
      • 要想照亮别人,就必须燃烧自己。也许百年以后,人们不记得佐杜洛夫斯基拍过什么了,只记得他有一部没有拍出来的片子,《沙丘》。真影迷应该给喜欢的导演搞上这么一出好戏,那些没能拍出来的电影们。
    • 豆瓣 7.8 IMDB 7.0 正片
      Alphaville
      1965
      剧情片
      法国

      阿尔法城

      Alphavil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阿尔法60是一台飞利浦电风扇加灯泡,价值3美元。其声音来自某个刚做完声带手术,正学说话的人。黑色科幻电影,比2001太空漫游早3年,同样早于塔可夫斯基。有1984的影子,反乌托邦嘛。他那时仍爱卡里娜。粗糙不真实的动作戏现在已然风格化。他看穿了苏联,怎么若干年后被文革骗的晕头转向?
      • 我还真看了。把1984、2001太空漫游、Matrix、痛苦之都搅拌后撒上诗意,就有了本片
      • 我怎么看出天朝的影子。。。他犯了什么罪?他们的行为不符合逻辑,他在妻子去世时哭泣;每天都有词汇从书本中消失,敏感词咩【例如“良知”】。。。
      • 戈达尔说过,声音可以独立于影像之外,尤其是音乐,“音乐有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像车子或街道是活的元素”音乐与影像 「以对位并行,音乐甚至可以否定影像。音乐是来自外面的 世界」。阿尔法里的配乐甚至里面的对话和影像几乎是脱离的,这个虚构的城的主脑一台名为Alpha 60的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的声音更是令人感觉置身于噩梦中。声音在该片中起到了极重要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说画面不再重要。大胆的跳切、演员直视镜头的表现力,負片效果,以及其他特效。 还是倾向于认为戈达尔的影片解构了经验世界,解构了Orpheus。以符
      • 诗歌照亮了黑夜;一把手枪摧毁了阿尔法城!
      • 疙瘩儿的迷人仍然在他硬邦邦的浪漫。有一些段落镜头真是太可爱了,但烦人的也多。处决剧院的装置就很好
      • #SIFF 重看。大型神棍,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混进这片,这片自己后来又混进别人拍的很多奇怪的东西。谜之爱情故事,neon sign addiction晚期患者。将黑夜照亮的,是诗。
      • 在阿尔法城收到两颗小豆,从零到无。太空歌剧背景下亲王《寂静之城》式圣经即字典每天删减的超级电脑控制下的小城,游泳池中正在行刑,诸如因妻亡而落泪之丈夫犯人们,枪响跳入池中,一群美少女接着跳入,将之淹死……随时有“今晚我们学习了生与死、两者同处于一个循环中”这样耐人寻味台词。
      • #重看#SIFF@环艺;音画分离玩得溜,平移镜头随手来,背景色切换,负片影像效果,与画框外的沉默时间同步;一个反乌托邦的理想国故事,一次精神漫游的黑色科幻,不无戏谑,全无正经,疙瘩就要逗你们玩。
      • #SIFF# 环艺/九成。 戈达尔极具前瞻性(1965年就洞悉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的科幻电影:对技术的统治(服从机器逻辑)、时间(过去和未来不存在,只有现在)、技术对精神(自由意志)的控制、艺术的沦陷皆有哲学层面的探讨。只是结尾爱拯救一切太过简单化。
      • 初看还以为是控诉文科生建立的政治极权主义,细看才知道是吐槽理科生建立的工具理性极权主义。。一笑。以及,在美国会被拍成超人或英雄的故事,被戈达尔变成了冷冷的黑色电影。
      •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非常有意思啊,很多地方现在想想都很值得玩味,像是1984却多了浓烈的幽默感。虽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没有完全看明白吧。。。但“我爱你”我看明白了。<3
      • 疙瘩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 2015-06-14 大银幕重温 ★★★★
      • 處處實拍,無意搭景,企圖僅用對白提醒觀眾其僅有科幻性的場景設計,該以「極簡主義」還是「簡陋無比」下眉批?亦或以上皆是?科幻與黑色兩套類型公式於故事上勉強銜接得當(僅管欠缺創意)於美術上直接衝突,卻反而形成一套能自圓其說的,對「異化現實的幻想風格」的異化。巧合?高達之匠心?
      • 阿尔法城的准则是沉默,逻辑,安全,谨慎。 天朝的准则是沉默,和谐,安全,谨慎。神奇的国度不需要逻辑! 以50年后的今天向大师致敬!
      • http://www.56.com/u27/v_NTc5MTMzNzk.html
      • 呜呼!狗达在拍[阿尔法城]的时候一定是在恋爱,否则怎么会一反常态地把爱情塑造成一切的出路了呢?这样的陈词滥调也体现在他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结果自己的哲学思考显得亏欠。不过狗达的脑洞依然很大,他也意识到人类自己才是这堕落的始作俑者。只有靠反逻辑的诗歌与爱情,这一恶性循环才能被终结。
      • 只有开头旅馆那段可以 最后的咖啡笑话真冷 然后其他完全是狗屎 什么爱什么不许流眼泪
      • 卡里娜读诗那段美极了!!
    • 豆瓣 7.9 IMDB 6.4 HD中字
      Spirits of the Air
      1989
      科幻片
      澳大利亚

      空气之魂,云之精灵

      Spirits of the Ai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翻译的惹
      • 据说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致敬于此片,一切皆有传承啊。
      • 配乐大赞,空灵而大气。超现实,超过了我的感觉范围。
      • 攝影師很出色,借構圖,色調和自然景觀營造出奇幻氣息,但另一方面電影只講了個簡單的故事,卻拖了90分鐘,三個人物也不討好
      • 根本不像银色星球那样用黑暗压抑将你撕裂。他只是部有点悲伤的沙漠童话。相依为命的兄妹用爱彼此伤害又相濡以沫。过客的到来点燃了飞翔的希望。在荒漠中坚持不懈燃烧的理想最终在5天内实现。这难道不是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全片只有3个表演精彩绝伦的演员、1件破房和一片荒凉的土地。相当见功力!
      • 渴望飞翔与畏惧恶魔皆是人之本性
      • 澳大利亚盛产这样的荒漠片,荒凉、孤独、诡异,关于飞翔关于破灭,大量宗教隐喻。
      • 7。澳洲才有这样的荒漠和土著狂想
      • 好在哪?
      • 如梦如幻 一片无尽的荒漠
      • 除了一开头的几幕比较有吸引力,通篇都是低成本小制作电影。评分过高了吧?值得有8分多吗?太夸张了
      • 只提示一下:并不是科幻片。
      • 《空氣之魂,雲之精灵》徹徹底底地展示了一個簡單的故事能夠被賦予何種豐富的靈魂。關於存在、嚮往與破滅。 美術攝影簡直非人哉,美學風格鮮明強烈、邪典氣息濃厚,奔向達利畫中的超現實世界。 藍光重制畫面絕美,構圖極為考究,濃郁得幾乎燃燒起來的神之色彩碰撞出火星,奔流湧動絢煥輝煌。 質感粗礪,狂宕激揚。 配樂磅礡悲壯攝人心魄,三個演員過於瘋癲邪魔的表演置於此片空前絕後的獨特語境當中,竟渾然一體、出奇和諧,紅色荒漠賦予一切不合理以合理性。 全程屏息凝神,黑暗中一動不動看完,被不可名狀的某種宏大情感擊倒在地,荒漠的熾熱空氣灼燒我的骨血我的皮膚。 極簡的文本,內核卻飽含生命最原始亦最永恆的悲劇力量。 最終,塵歸塵,土歸土。
      • 孤寂的飞翔梦
      • 奇怪的英腔?还是澳大利亚腔?一个关于飞翔的故事。歌特、童话的场景画面,应景的配乐,诡异的气氛。一个空房间里墙壁与天花板画满蓝天白云,很好。
      • 真的赏心悦目
      • 末世狂欢
      • 几乎看得睡着了,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女主的妆容可以去演恐怖片了。
      • 去留之间的moment.
      • 澳洲导演拍起末日废土真一绝。美术极致。
    • 豆瓣 8.1 IMDB 6.8 HD中字
      Bis ans Ende der Welt
      1991
      剧情片
      法国

      直到世界尽头

      Bis ans Ende der Wel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每个导演一生都在拍一部电影, 文德斯的每部电影都是一段奇妙忧伤,没有终点的旅程
      • “世界”这个带着终极色彩的词包含了空间与时间两层意义,而文德斯这部所谓终极的公路片最后却因为体量过大而成了一盘空洞浅薄的大杂烩,最终原因在于他把旅行这个时空性地动作人为地分割为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影片前半段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追逐里令人惊讶地缺少了时间影像,女主角的追逐好像移形换影,只能看到一堆瑰丽的山河画面,却没有其中的精神。后半段他走入时间的探讨里,旅行与历史都走到了尽头,于是他继续起克里斯马克的思考来,讨论起记忆和梦的话题。文德斯关于文字与画面的思考再度出现,似乎在说,画面只能反映当下或者记载过去,未来还是要靠文字书写,因此作家的叙事经常先于画面一步。这里是这部冗长的作品里最有趣的地方,只可惜没能展开。
      • 可能是我哪里有问题,为啥我觉得情节乱七八糟,人物动机莫名其妙,啥科幻啊,不仅毫无科幻精神还可以说是反科幻或者反技术的,费了好大劲这都讲了些啥…… 画面和音乐是很好,但是也不能这样硬拼凑吧?其实一直喜欢文德斯的,看到那么高评分对这部也很期待,然而简直一团乱麻,女主全程都不像一个真人,美人露肉笑到后面多到审美疲劳,要不是确实有一些诗意的片段,三星都不想给……
      • 9.4/10 唐诺说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看一遍就足够的小说,因为它不过是写尽了一切小说的可能性。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说普鲁斯特不是将生活写进小说,而是把生活成为小说。所以在我看来,长达五个小时的本片也是如此,文德斯对于创作和书写做了一份史诗级答卷。世纪末的末世不过是幌子,世界尽头处在灵魂中央。对于影像和“看”的畏惧,对于书写的崇拜。克莱尔用特殊的相机看着的亲戚,身穿黄衣头戴蓝丝带,正如几百年前维米尔通过暗箱看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走出东京的小巷是否致敬小津?飞机和荒漠,是辉煌的西部好莱坞。最后纷争的影像何尝不是太空漫游2001。绘画,数字成像,从实体视觉到梦境视觉,这是对未来视觉艺术和艺术史的指南和赞歌,这是一切影像和一切表达的调和,是艺术家最自觉的梦。不是科幻,而是博尔赫斯般的作者论。
      • 1.文德斯集大成之作,可与[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德州巴黎][美国朋友]相提并论。2.长达4.5小时的末世科幻公路片,恍若一场无尽的旅程,从尼斯到柏林,从莫斯科到北京(陈凯歌协助拍摄),从东京到旧金山,及至澳洲空丽荒野中的原始部落(原始vs未来科技),犯罪公路片也成了诡异迷离的梦境启示录。3.色彩运用帧帧迷人,原声配乐曲曲动人。4.摄影、图像与梦境作为母题:可视电话+粗粝失真的DV+迷幻暧昧的梦境图景,对沉沦、迷失于黑夜之梦与图像序列的警世恒言——“太初有道(言),末世唯有图像”。5.以山姆·尼尔旁白贯穿首尾,还有他永远在打字或弹钢琴的身影,以文字/文本与音乐来对抗图片/影像。6.文德斯的电影中,大都市与大自然的二元对立头一回如此昭彰可见,而他最爱的“地平线上的曙光/晚霞”图景亦不断复现。7.“科学里总有明天。”(9.5/10)
      • 这些时长惊人的大师作品,通常都没有故事性或逻辑性,导演也只想借影中角色来传达个人碎片化的感悟,所以它们都很闷很荒诞。但是这部用千禧风貌开启了一趟环球之旅,缤纷眩目的影像视听拯救了剧情的无厘头,几乎每幅画面都可以当壁纸,女主的每套造型也能引领时尚潮流。其实电影的地点跨度和男主的身世设定是很典型的特工片套路,可导演非要以抒情化的艺术角度呈现这个故事,甚至后期在进行科幻实验的同时还要展现大家一笑泯恩仇在澳大利亚原始腹地的纯真生活,不同元素的碰撞就产生了割裂感。与其说最后收尾仓促,实际上导演一直在随心所欲的变化,每一段情节的转变都无理性可言。不过最奇妙的是,结局竟能让一切拨乱反正,小到女主大到世界都重回正轨。尤其是女主终于不再追逐男人的步伐奉献自我了,实在可喜可贺。
      • 五个小时如体验了整个人类历史一般。文德斯在70年代就有了构思雏形,当时千禧年似乎还很远。等到拍摄完成却已进入90年代,一切都变得太快——所以里面的电脑、网络的设定,看起来才会有点怪。但电影给这五个小时以外的想象太多了,从都市犯罪片,到沙漠人文片,它包罗万象,原创性独一无二
      • 试图捕捉梦境的 不是奇才就是惶惶不可终日者; 3部 前后看了好几年
      • 不敢妄言这是公路片的终极形态,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部集合了所有可能要素的完整公路片。文德斯自始至终都是孤独的,独自越过千山万水只为捕捉瞬时的美丽;而文德斯终归又是浪漫的,所以他才赋予了人物如此强烈的毁灭性倾向,温柔地试探着义无反顾的边界。文德斯正是借助这样具有缺陷的人物的存在本身来表明当代乃至未来人类感情无法持久以及个体终将回归孤独的事实。初生有道,而末世只有影像,在这个意义上整部电影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微观缩影,文字与影像作为贯穿其中的两种信息传播媒介时刻处在相互博弈的状态,而这场承载着时间厚度的战斗注定没有赢家,文德斯能够做到的唯有给予我们一窥时间隧道的幻境,最终又只能狠心将其戳破,因为他深知时间的不可逆性,靠得太近便会深陷记忆的泥沼成为现实中隔绝人世的黑洞,而艺术家的使命必然面向未来。
      • 280分钟,Wenders的末日浮世绘。 一路从西方到东方,从现代到原始,从城市到荒野,他们于轻歌曼舞中穿越世界,跨越风情万种的影像,伴随着打字声走向完结的小说,还有一首接一首迷幻的音乐,哀伤和激情在迷离的追寻中弥漫。全部感官掠过绝美的世界,直到尽头,只为爱情的幻觉。 失明的人可以重见光明,却只是丑陋的影像,失却的梦可以召回,却让人迷失其间。在被梦境捕获之后,Clair和Sam都凝滞在了自我的幻境中。关于自我的幻觉消除了关于爱情的幻觉,而对自我故事的叙说也消除了关于自我的幻觉,于是虚构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迎来截然不同的结局。 Present will look after itself, but it's our duty to realize the future without imagination. 历尽千帆,寻回自我。
      • 1999年,世纪末,印度核卫星失控,没人知道它会坠落在何处,它在地球的臭氧层上滑翔,地上的人被恐惧笼罩。有人说,这个世界到了尽头。人们开始四散逃离,只有她不在乎,随意行驶,像是在寻找什么。而寻找,则是文德斯电影里的主要命题。随后,某种可触达的科技感开始渗入镜头。偏僻,边缘,撞毁,损坏,废弃,遗失,无法联系...这些关键词屡屡被写下。但是在中段之后,重复性过高的问题开始出现,只是取景地不停改变,人心却没有什么进展,使人无法不问这样的问题:尽头究竟在哪儿?作为观众,我只发现世界之圆是没有边界的。直至电影后段开始,我才明白,原来我的尽头就是这个世界的尽头。我的尽头情结原来是死亡情结。意识到这点之后,我突然松了一口气,原来世界一直在我手中啊。
      • 一部电影,三部普通电影的体量。没有字幕,但不影响观影。这本就是一部不需要太多语言,甚至是跨越语言藩篱的末世预言。一段因缘际会在未知的灾难下横跨经纬,人类文明暂时回归太虚,人类羁绊仍依然牵连。一直喜欢“直到世界尽头”这个title,因为世界是圆圈,但生命有终点。线段,圆圈,妙不可言
      • 28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目前看过的最长的电影。Wenders的终极公路之旅,足迹遍布全世界。虚拟的科幻末世设置下的梦境探索迷幻又忧伤,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渗出灰暗与绝望,但Wenders始终是温暖的,他让飞蛾扑火的热烈成长为勇敢的自爱,也让结局如此迷人。
      • 4.5;五小时体量够磅礴,如人类简史缩影——空间维度,历经世界各地,直至升上太空;时间维度,以源自土地的原生文明抵挡工业化/核武器的侵蚀,以牺牲现实存在的鲜活达成科技发展;文化维度,从以语言记录历史到沉溺于记忆/梦境影像化,直至最终仍为文字书写而拯救。探索伦理禁区的危险,创造自毁怪物,核武与脑波影像生成是其内外呈现手段。延续承接一贯主题与表现手法,多种影像介质调和,日本段如《寻找小津》,澳洲段如《德州巴黎》,摄影美得惊心动魄,尤其后半部分的梦境具象生成,迷幻得晕眩,契如遁入自恋虚无的深渊;配乐品味一如既往的好。以世纪末为前提谱写的末日焦虑之歌,以作家旁白为切入视角并贯穿始终,因而拥有“虚构”文本的意味,具有被上帝书写的隐喻。前后略割裂,更偏爱后半迷失在灵魂迷宫段落,甚至隐有赫尔佐格之感。
      • 表现中国的部分用了强烈的摇晃镜头 痛心
      • 导演剪辑版三部曲,将近五个小时,没有中文字幕,还好对白比较慢比较少,靠着英文字幕啃了下来。故事背景为设想中的千禧年世界末日,第一部非常迷人,一个女人追寻一个男人直到世界尽头;第二部第三部稍显凌乱,主要是科幻上的内容维姆·文德斯把握不好。但整体而言真的野心非常大,摄影、音乐极好。
      • 7.8分。我发现,所谓艺术片和类型片的分野,就是类型片更多诉诸观众的情绪情感和表层意识,艺术片更多诉诸观众的深层意识、意志并挑战习见的叙事常规。类型片看多了,人会无聊,蝇营狗苟,艺术片看多了,人会神神叨叨,自寻烦恼。所以两种电影都需要,都有存在的必要。类型片因其可以大量仿制和复制,所以数量贼多,艺术片物以稀为贵,所以很少,拿一种去否定另外一种,都是别有用心或阅世不深。
      • 8.8 1,4.5个钟头,恢宏的叙事,美丽的风景,任性的激情,深奥的哲学,但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不知道是什么,就感觉有些美中不足。 2,作为科幻电影放现在看,科幻感较低。按理说,越长的电影越能俘获我的芳心,当年贝纳尔多·贝托鲁奇5个钟头的《一九零零》就霸占了我的年度最佳。 3,空虚(绝对意义)背后还是空虚(绝对的空虚),人类顽固的去追寻的一些东西,所谓自由浪漫的爱情、一生的愿望或理想、流芳百世的伟大头衔等等,在天地宇宙间都似梦幻泡影,转眼即逝。然而人类不对意义和永恒有所追寻,那又要该去追寻什么?这种存在的荒诞性文德斯经常用二元对立展现出来,比如他在《事物的状态》里用死亡来表达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和隔绝。而文德斯认为世上只有一个故事,而其他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重复“二元对立”这个荒诞的故事
      • 【4】280min。确实是终极公路片,在时空的涌流中完成类型转换,从景观展示自然过渡到媒介反思乃至人类之诗,构建精深恢宏,唯一缺憾是在需要的时刻缺少“梦幻”。
      • ~In Stock~(环游世界型公路电影,装饰艺术及前卫服装博览,布鲁斯及衍生音乐大赏,导演灯光、配色及取景教学片,绿帽侠必备指导手册.Part1中废土场景-开篇公寓、里昂集市、巴黎站台,现代场景-柏林玻璃房、北京长安街、东京胶囊休息舱;Part2中日式和风配澳大利亚荒漠,西部小镇佐cult实验室的场景真的看湿了,加之导演"动感"不失凝练的技法,"干净"不失丝滑的剪辑,以及里斯本电车错行、手铐国标舞,避难所奇想乐队《Days》的即兴等等,太精彩了.本想着结尾以"rock&roll"拯救世界作结,但没想到竟探讨起科幻片中永恒的"梦"的主题了,那句"In the end, there were only images"让总是辍笔的我顿时恛惶无措,当然,若是实验影像部分再先锋一点就更完美了)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