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教左使:装逼剪辑+复调蒙太奇 |
|
英文字幕反应就比较慢 得想。。哎。。 |
|
德国新电影的代表作品,《昨日女孩》更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开山作。但可能本人观影水平还是太低,感觉很闷,不是很看得懂。《马戏院帐篷顶上的艺人》都没有坚持看完。 |
|
The young West German filmmakers of the 1960s hoped that their cinema was poised to become an art form in its own right, independent of economic or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This vision of film as art has a long tradition in Germany; since the 1910s German filmmakers had been struggling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stigma of working in a supposedly inferior art form, fit only for the uneducated masses. //Brockmann, S. A Critical History of German Film[M].New York: Camden House, 2010 :294. |
|
拍着玩的吧! |
|
“我是一块二战亡兵膝盖骨,上不见大腿下无脚,随心所欲的吐槽”——亚历山大•克鲁格 |
|
每次看大师电影都不知说什么好。配的乐大部分熟悉,曲子除外。像个纪录片镜头。剪辑跟曲子走。独白好文艺。 |
|
第一次看克鲁格的电影,比新电影的其他几位手法上更前卫。战后年轻一代的时代无耐是什么,就像把大象立在马戏团帐篷顶上。如果立不了,把他们统统丢海里可好? |
|
“克鲁格的第二部长片《马戏团帐篷顶上的艺人》延续了前作弱逻辑的叙事、断裂的时空、超现实的视觉形象等等非传统形式,形成更为杂糅的美学风格。自此,他越发青睐实验性影像,电影似乎越来越背离现实。他选择色彩丰富的画面,一改往日黑白影像的单调,但情节联系更微弱,时空变换更频繁,借用了更多图画、照片、纪录影像等等其他文本,强烈的拼贴画风格持续排斥代入感,赋予电影一种明显的间离效力。通常陌生化原则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批判心理,克鲁格希望把在故事里对社会或权威的批判延伸至对媒介的批判。他认为,媒介在传输观念的过程中,其本身的界限也会显露出来,不止要在内部,对媒介语言的批判也同等重要。所以,克鲁格选择以反电影的形式批判媒介的传统限制,从此解放电影。” |
|
7.6/补片金狮奖#片头看得莫名其妙,直到后面,戈达尔直呼内行。为了达到间离效果,旁白和画外音、交叉剪辑蒙太奇,以琐碎片段拼贴剧情及表述观点,同样也有新浪潮的味儿。 |
|
太过形式了... |
|
看了個原盤四段視頻合併的刪減版,大大影响观影效果。馬戲團的投資私人很少成功,影片最後女主是準備去做公務員了嗎? |
|
西语版yesterday. |
|
文艺的,太文艺的!有蛇出没,小心绕道~ |
|
7。他爬到了篷顶,却不知道干什么 |
|
影片手法前卫,足见德国当时表现力之强烈,颇具电影先锋性质,莱妮接手父亲的马戏团,费尽心思全新打造,迈过数个坎之后,猛然惊觉,马戏团是个屁,就如盲目的人爬上高处,看到的不过是一团雾,失去了任何现实意义! |
|
可以确定用纪录是克鲁格的标志之一,然而真的感觉国内实验都是这种手法就觉得有点欣赏不来...我可以说是被国产实验害的嘛? |
|
2018284 三星好片 |
|
真是好没剧情哦…… |
|
大象需要站在马戏院帐篷顶上,而大象无法站在马戏院帐篷顶上。 |
|
先锋,似纪录片。 |
|
如何批判资本主义以及如何做一个左派电影人
克鲁格真是有艾森斯坦遗风 |
|
比起小情小爱的《戏王之王》,本片的马戏团的经营可谓是坎坷多舛、意蕴深远。女主梦想办一个马戏团,且倾注了自己的人文关怀与灵感创意,求自由、求变革、求铭记,现实让她功亏一篑、饱受打击,但她始终积极求存、保持学习与思考,即使向现实妥协从事新的工作。当中夹带诸多小故事,政治与社会讽刺辛辣 |
|
伪纪录片,接手马戏团雄心勃勃对马戏团加以改造,到资金断裂准备放手,再到富豪女友离世继承大笔遗产,马戏团重新上路。支离破碎的语言和可有可无的故事情节反而给电影带来奇妙的迷离的美感。会计用马桶冲钞票那里好好笑。 |
|
0504 法律出身搞电影人士箴言录:拍电影切忌(所谓)严谨 |
|
#克鲁格影展#围绕马戏团的建设和东奔西走的女主,表现强烈的政治和社会讽刺,金句频出;纳粹党出场的纪录影像配上西语版yesterday真是绝了!(观感依然挺闷的,看的时候睡了好几觉) |
|
i can't get it!!! |
|
8.8;願時代仍為我留了座 |
|
前半段愣是没看明白,叙事被旁白冲得很淡,时而忽左时而忽右地提这个人提那个人,一会儿一会儿的分不清谁是谁,半饷没弄懂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后段好些。但前面贴片的希特勒又是啥情况? |
|
4.4。目前看过的最另类的金狮奖影片,普通观众应该是难以喜欢的。本片摒弃了传统的剧情叙事,弱化了故事逻辑,开头的纳粹党活动场景、马戏团演员的训练、很多无意义的情节都使得整部电影给人很强的割裂感。另外,除了几处彩色画面外,大多数都是黑白画面,大量的静态画面、人物特写、无声场景、旁白以及与画面不同步的画外音,都使得这部电影对观众很不“友好”,实验性太强,看得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
|
形式感太过浓重,伪纪录风格又增添了逼真感,但总体叙事过于温吞,若不是精致的画面感与适恰的旁白为辅,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
|
可能柏林苍穹下之类的电影灵感来源是这里?有点闷 |
|
2+4.5=6.5。剧情片拍的跟纪录片似的,又仿佛带点新浪潮的风韵,实验性极重,形式上处理的惊艳先锋,至于好不好看取决于个人的接受程度。连刷8部三大最高奖,有点生理性反胃,都快给我整出三大ptsd了 |
|
辛辣的政治諷刺和社會諷刺:Nazi黨魁登場配以Yesterday的懷舊,旁白馬戲團登頂;蘇聯的17嵗黨員妓女;美國人有機會就做資本家,沒機會就做社會主義者……加上Kluge一貫的悲情主角,以及繁複的剪輯,這片子無敵了。 |
|
60年代德国政治现代主义。德国新电影。亚历山大 克鲁格。政治现代主义者们继续着60年代早期以来德国青年电影所蕴含的社会批评,同时呼应着反文化和新左派思潮的兴起,赋予影片更为激进的锋芒。其创作典型地代表了拼贴潮流,常常通过交叉剪辑虚构片段、纪录片、手写字幕和其他材料的手法,继续着《昨日女孩》的策略,强迫观众直接面对“幻觉得以在此生发”的“断裂”。这一反文化的开放性,使电影成为一种较少预先设定的信息,从而成为更有利于电影制作者和观众进行动态对话的基础。影片的进程被一些杂七杂八的电影材料所干扰和打断;开放式的文本意义,表现了乌托邦式政治改革的艰难。未看 |
|
1.6
大师一身逼格站在帐篷顶,我看困了窝在被窝里…… |
|
外在是通过视觉言语等符号表达联系的缺失所引发的想象性困境,内在是高度理念化抽象化的解构图腾,联想蒙太奇则是内外统一的媒介,纪录片式格调中又通过语言排演故事片,穿插着神性的讲述,试图通过对人行为的图解探讨肉体与精神所指涉的维度,无数理念拼贴成克鲁格所幻想的眼睛是人内心世界的法西斯。 |
|
3.5 非要谈什么政治和社会问题,你知道我不是每天都有空听的。 |
|
不管爱不爱都改变不了它 |
|
4.5/5 伪纪录 声音运用 画面 旁白 颇具实验性;只是故事没什么高潮点 |
|
做出来是一个坑,看下去是一个笑话。 |
|
一直在神游天外并思考着剧情片如何完全伪装成纪录片 |
|
太像我会拍的电影/会做的梦!可是密度实在太大了比戈达尔更不观众友好,看得很痛苦(我会拍的东西果然不适合我看) |
|
属于是,新浪潮中的新浪潮? |
|
哪怕是从实验角度看,也乏善可陈——依然是为了叙述而反叙述的叙述——画面与画面没有“意义的衔接”。 |
|
太喜欢这个导演的作品 对我而言闷得恰到好处 没有剧情 却时有思考 中间女主在研究如何做个合格的资本家 背景响起了国际歌 看乐了 |
|
更无聊了 |
|
都说世上无难事 但现实却不断告诉我们 努力未必能成事 此片更能代表克鲁格独特的美学风格:现实主义 充满隐喻 旁白文艺且随性 带有尖锐的社会批判性和浪漫主义 这也可以理解 毕竟克鲁格在弗里茨·朗身边工作了很多年 |
|
除老法之外克鲁格是我看过的对画面控制最惊人的德国导演 虽然同属涉猎纪录片的导演之流但是他对画面和蒙太奇的自然/精准抓取和赫尔佐格(纯粹客观)/文德斯(情感至上)都很大不同 说是neues deutsches Kino的领军旗手绝不为过 叹服 Liebe ist ein konservativer Trick // 3-2 克鲁格的技法给人纪录感的原因是他在投射画面的时候会同时用旁白给出画面信息(可见或不可见的)而且片子是不追求标志性完结感的 一段完整的洪流 |
|
几乎是纯粹影像实验性质的语言,但进入不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