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马修·阿马里克去了吧,没有他 |
|
资料馆2013.4.17.4pm 《爱在罗马》中一夜成名一夜失名被扩充完整,有英剧《黑镜》的味道,主人公的“pourquoi”和“怒吼”都被迅速复制放大娱乐化标签化旗帜化,大众在这里被集体塑造为喜怒无常的小孩,只追求故事,毫不关心真相,每个人都被异化、连异化也被消费。虽有想当然的不足,整体尚可。 |
|
做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好。Kad Merad 有个镜头让我心碎了。 |
|
网络改变了人与社会的连接模式,真正使得“人民”开始存在,并失控,我们从前讲天灾人祸,人是指个体,可是在这里的人不再是某个具体的人或者共同体,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可怕的“人民”,大自然化的“人民”,亦是天灾了。所以这是一部灾难片,一个幸存者的故事。 |
|
@电影资料馆·BJIFF·法国影展 |
|
BJIFF@资料馆 |
|
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信息时代下这些都可以忽略不计,全民参与的初衷不过是我喜欢/讨厌你所变现出来的那些并无太大价值的信仰。 |
|
不是导演不努力,是水平真的不行。这么个破故事啰哩啰唆讲了俩小时,一点新意都没有,还是被黑镜完爆的水平。堂堂北京电影节,法国人就拿这个来忽悠?? |
|
故事有趣,但是表现得很严肃,这样会引发人们对当代快餐文化的思考。导演最后没有交代男主角为什么会成名,而引导观众去感受,去体会男主角的生活和痛苦,最后让人深刻的反思,并得到一个层次更深的答案。虽然男主角的做法过于清高有点不符实际,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真的缺少像他一样的三观。 |
|
结尾多敷衍 前五分之三极有张力 |
|
讨伐传媒的虚伪和公众的盲随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故事太假了,主题框架脱离现实,细节却又探讨现实,无头无尾的,看着让人生气。 |
|
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局了 |
|
媒体上的信息可以操控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从不追究信息的真实,却可以对主角憎恨活着爱戴。 |
|
为什么是他?与那一声无语的咆哮(被他人恶搞)!!愚民与快餐媒体 |
|
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想到伍迪·艾伦去年那部《爱在罗马》里的桥段,扩展为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情节拖沓,也没那么有趣,主角又显得过于木讷无辜,大概是真的不合适吧。导演想把意义藏得更深,但显然藏得太深,都快不知所云了。 |
|
这其实真的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有看头! |
|
★★★☆ 略顯現代魔幻的故事,莫名爆紅給普通人生活帶來困擾與痛苦,編導自始至終未給出原因,這樣一個沒有解答的問號,讓故事愈發顯得荒誕,而有時有些問題又混淆了主題。一直認為集體無意識是一種很恐怖的狀態,而本片更肯定了我的這個認知,影片充滿諷刺,將跟風者、媒體的病態表現到極致。 |
|
真的,我要不开电视,也就几分钟的事,这点说明那男导挺实在的。 |
|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喘不过气 信息畸形时代把人们都变成了怪物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
同样是网络暴力的主题,人讲个原因不明的故事也能令人彻底信服,回想《搜索》,就忍不住默默在心里对陈凯歌竖中指 |
|
完全能get导演想表达的意思,但确实太亢长了,而且亦是表现出无奈没有给出解决方案,最后自我堕落般的阿Q娱乐精神也无法赞赏。 |
|
之前看得了,竟然没有评分。。。。印象挺深的,莫名其妙就人尽皆知后又被遗忘的心路历程的屌丝的故事 |
|
法国人是不是都这么无聊 |
|
像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无头无尾的让你看到我们都熟悉的莫名和窘迫。显然这样的设定有代表性但是又缺乏说服力,叙事和阐述都显得有些平庸。而结尾的刻意温情又与影片所探讨的尖锐显得不那么平衡。这绝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可代表性又在哪里? |
|
恐怖的快销文化,人真的能不在乎别人的言论么?舆论真的能把人逼疯,虽然最终也没有讲明原因,但是那已经不重要了,只是极度焦虑到让人心悸。 |
|
enough |
|
如果没有爱在罗马,这故事倒是有成为神作的潜质。上映日期就晚了一个月,事先也未必知道,认倒霉吧……法国人的脑回路果然奇怪,明明是一模一样的故事,伍迪艾伦拍出来就是喜闻乐见,法国人拍出来就是一坨走向捉摸不定的奇怪玩意儿。感情线太突兀了…… |
|
全片的确是表现出了网络和媒体对平凡人造成的巨大伤害,我也很感同身受,可是剧情未免也太流于表面了一些,这片如果能增加一些趣味性,或者增加矛盾冲突,也许就不会显得那么中庸,题材是好的,但是没有好导演把它拍出来。 |
|
法版黑镜 |
|
社交网络下的多面性,前有英剧黑镜后有凯歌搜索,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或许明天你一早醒来发现自己的脸已被做成海报。 |
|
不明就里 |
|
《爱在罗马》中一夜成名一夜失名被扩充完整,有英剧《黑镜》的味道,主人公的“pourquoi”和“怒吼”都被迅速复制放大娱乐化标签化旗帜化,大众在这里被集体塑造为喜怒无常的小孩,只追求故事,毫不关心真相,每个人都被异化、连异化也被消费。虽有想当然的不足,整体尚可。 |
|
《爱在罗马》+《黑镜》,传媒不断改变生活的题材不算新鲜,但是挖的不浅,可惜结尾太平庸了,刚看完就给忘了。 |
|
很莫名 |
|
确实看着比较闷,但故事确实也很有讲述性,将人死死抓住却又始终没有揭晓答案(好吧,答案其实不重要)。后面的结局慢慢进入预想,不过我还是会更喜欢爆出一个劲爆原因的走向,似乎这样看起来才会痛快淋漓,而不是如此感觉憋屈。 |
|
理念特棒,却无救于这是个无聊片子的事实 |
|
忘了在哪里看过的了,情节没留下太多印象,除了主角忽然成名之外。 |
|
相当讽刺,不过它可以拍得再好些,还有一颗星的发展空间 |
|
结尾失望,其他还好 |
|
暴力 |
|
类英剧黑镜的风格,导演哈维尔·吉亚诺利想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来讽刺这个荒诞的社会,可惜挖苦展开得些许平淡,结尾又不够力道。再一个不想成名的平凡人,也会被这操蛋的社会折腾得怒吼一声。跟风的绝大多数+背后策划的媒体,让人的单纯无处可逃。 |
|
看到后半忽然想到景观社会,虽然我没看过 |
|
残酷急躁无自我认识的社会正是当今写实的再现。为什么要无缘无故的去诋毁一个人?为了自己那点利益,为什么? |
|
神作 |
|
法影展观影归来,北辰的冷气够足,赞一个。影片整体讽刺意味强烈,值得回味。李BB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
|
这部电影拍得很有味道,明星和普通人相互映射,感觉到社会的病态,身处主角的视野真的是要崩溃的一般。明星和普通人的界限也就是一道墙的距离,而控制城门的开关在媒体和疯狂的群众手中 |
|
太慘了吧這主角,,,,,,, |
|
道理不新鲜,讲得有点粗暴 |
|
最开始很精彩,可是似乎这个主题过于荒诞和抽象了,到最后甚至演变成了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人物太过符号化,有时很让人不解,不过确实引发了思考,似乎生活在消费主义世界的我们,媒体能决定一切 |
|
信息时代的寓言,但这个寓言的基础构架有很多缺陷——剧情和人物除了夸张还是夸张,缺乏基本的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