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那麼一點點不完美的地方,不過如果可以的話,的確是我最想拍出的那類作品,戲并不只是鏡頭内,同時也在鏡頭外。最後一個鏡頭,就像女主角在訪談花絮里說的,是見證愛的奇蹟的時刻 |
|
阿克曼和蔡明亮闹离婚,老舍跑来劝:七年之痒,十年之麻!一日夫妻百日恩,闹完离婚胜新婚 |
|
你知道十五年婚姻的真實和生活的本來。那個孩子要畫面具,卻畫錯了。扮演偽裝下的克制終成為心照不宣,我們的自欺欺人之路要延續到何時。無盡頭,無盡日。 |
|
“婚姻应如驾照,年审,五年审,十年审。” 爱的是人还是自己的习惯?有人视等待为自由,有人称等待为孤独。 |
|
最后,我把行李都放上火车,只身留在你身边。 |
|
瑕疵是编剧没能达成角色间的平衡,限制了观众体验的空间 |
|
3.5;婚姻中既定的相处习惯是长治久安的源泉,亦是庸常磨损新奇的厌倦过程,很难界定爱与不爱的分水岭,久久不愿放手更多是对共处时光的共情,这种捆绑式的纠缠反复演绎,隔期发作,宛如待审的执照,一切都听凭命运的指挥,在沉浸的凝视中,体会一种彻骨的绝望——并非仅是对婚姻存亡的无奈,更多出于对自身无力改变顽疾的愤怒;固定机位下的审视,如探照灯般照射到两颗撕扯到地老天荒的灵魂中去,结尾很棒。 |
|
唉。。。 P.S 该译为 完美的一对 吧 哈哈 |
|
垂淚,不甘心,撂狠話,後悔,再垂淚,不甘心,撂狠話,後悔,又垂淚。 |
|
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但镜头之外的情绪却又暗潮涌动,除了开头几乎看不到任何的镜头运动,摄影机仿佛也被隐藏了起来,多次出现的罗丹雕塑也暗示着现代人纠结纷乱的情感世界,无法确定自己的内心,多次想到伯格曼的《婚姻场景》,是不是婚姻本身才是束缚人物情感的凶器?我要没有禁锢的自由 |
|
杰作。为了一种新电影:如此简单,情绪力量又这般足。少见。 |
|
好久没看这样纯正的文艺电影,摄影机往这里一放导演就吃面去了,隔板一隔就算换了个场景了。观影的过程是一种煎熬,似曾相识的情绪却悄悄渗透蔓延。最后车站告别的场景美若天仙,是今年看到的最长久最动人的告别。 |
|
当代的《意大利之旅》,距离的艺术(也就是景别的艺术,人物与人物的,或人物与摄影机的,以及它们的变奏),只有这样不加修饰的影像才能做到。 |
|
十五年很长吗?再长也只能被提到四次而已 |
|
有一幕的角落出現Cartman跟Kyle⋯ |
|
压根就一个日本片 |
|
餐桌、床榻以及Art Gallery——西方化的小津式空间,又相当古典主义。构图意义上的伪空镜——将人物被门、摄影机排除在外的三明治式调度,在其他电影里,门通常会延展视野,但诹访敦彦却用来遮挡前景,更要注意到的是对室内私密空间的构图中强调了门框的拘禁性,既安东尼奥尼又很《沉默》 |
|
一位深受法国电影和文化影响的导演... |
|
9.5 六星,久久不能言语。我难以入睡,一个女人横亘在我的眼睑之间;假如我能,我会喊她走开,但是我的喉咙也卡着一个女人。 |
|
怪,一个日本导演拍两个法国人的离婚生活。很多固定机位和背光的镜头。15年了,还是决定离婚,还是决定放手。女主角说,我已经是年老的女人,而你还是年轻的男人。 |
|
一个游走于日法两国之间的导演,两种文化都能掌控,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婚姻的束缚像是无形的牢笼,每个深处其中的人都想挣脱,剪不断理还乱。 |
|
没有盐的眼泪。 |
|
看上去像是女人单方面的作 |
|
C'est La Vie!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将细节无限放大了。 |
|
3.5 |
|
【C-】导演想将人物完全置于环境,不受干扰,同时不断将人物放入边角,想挤压出情绪,以平静之姿完成情感的内在爆发。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完全通过台词推进。。直白的外显,影像上几乎没有一丝思考。(除了利用景别切换的反差)当然偶尔还是能感受到,但大多数时候情感的传递是相当失败的。固定镜头真应该学学邦哥。 |
|
“结婚十五年两娃,不爱了又没有勇气分开怎么办?”亲亲,更适合发在劝分组的东西,下次不许再拍成电影了喔。 |
|
镜头和空间的运用原来可以做到如此玄妙,演员功力十足,往往一个长镜头有十来分钟,随兴的发挥和毫不做作的表演,让整部电影细腻且生活化,使我们感同身受,非常不错的日本人拍的法国电影。 |
|
没有人能够看到全景,或者置身事外。空间对人的保护和隔阂不可逾越,声音不代表实体,互相缠绕却无法交心,只能静静等待奇迹的到来。4.1 |
|
厉害啊,花絮里说到诹访让演员们参与影响剧情的走向,直至最后事先未知的奇迹时刻,大部分场景中选取阿克曼式的固定机位,既不压缩空间也不压缩时间,追求纪实感,在某些情绪满溢的瞬间突然推到大特写拍面部,这点延续了卡萨维蒂的风格,音乐与沉默交替的声音处理值得注意 |
|
镜头太抓人了,她和他之间,有一个漩涡 |
|
8.0 定位长镜头与即兴表演构建虽有一门相隔却仍相通的日常婚姻生活,确实沉闷,但通篇简约朴素,除了悲伤疲惫的突然特写和两面镜子的咖啡厅。 |
|
将一对婚姻已久,相互有些厌倦感,同时又有些眷恋的夫妻心理,描摹得很是真实。拍得很细腻,主要靠细微的情绪变化取胜。 |
|
大量的固定机近景-全景构图,在形式上倒也映衬了诹访敦彦在片中所呈现的死气沉沉的婚姻,提供了一种近乎真实生活本身的人物状态,于是让人不得不把这种镜头语言上的简洁/贫乏理解为一种对表演的尊重。片中极少呈现男女主的目光交汇,哪怕是暗示性的视线关系,也几乎被晦暗不清的布光掩盖住了,倒是女主与雕塑作品之间的凝视关系显得颇为意味深长。临近结尾时,男女主之间戛然而止的情欲描写或者就是最好的脚注了,或许一桩破败的婚姻便是欲望的缓慢却也急促的消亡。片尾的远景镜头中完全听不到诀别的男女主在言语什么,倒也通过其他乘客的动作和站台空间中自然的光线变化,交代出两人关系最后的命运。 |
|
近乎完美 |
|
第一次见黑屏做成用手盖住镜头盖的感觉 |
|
手持大特写,遇到黑人,从中景突然切到手持大特写,极端镜头;手持特写用的不少;电影结束黑屏后还有声音表露剧情 |
|
4.5,这资源是真的难找,镜头真的是不错 |
|
1.7 这是非常失败的离婚电影,它的失败在于过于聚焦于女性。当我们回首《婚姻生活》,《婚姻故事》,《将爱放逐》它们对于离婚的两个主体是平等的,平等地展现夫妻双方。但只有两个主体平等,通常婚姻生活的问题才会显现而出(一方暴力一方劣势的比起婚姻问题更像是性别问题),影片快一小时,男主才拥有中景,而且固定机位让我们带入男性角色去凝视女性的不合理,无理取闹,导演的这种做法也是够恶心的 |
|
现代离婚故事 005.D9.MiniSD-TLF |
|
诹访敦彦用一部电影诠释了婚姻是爱情的延宕。人因为瞬间的起意而决定长相厮守,又因为长久的习惯而无法分离,实在是矛盾。电影中大量的固定镜头给人物出画入画,静止的画面甚至需要画外音来传递信息,只为让视线客观地从故事中抽离,厘清人与情感的关系。还不错。 |
|
画幕外的笑声 |
|
女人的歇斯底里不太高明,吧 |
|
酒店房间临时的门制造出爱人绝缘的假象,分置两侧的摄影机却早已完成了默契的对视,人物始终被同一镜头包裹,视线、声音、气味,没有什么能被阻隔。女人和男人短暂出逃,去博物馆重温亲昵、或在酒吧假意放纵,特写暴露了他们的孤独。争吵带来无尽的恨,然而每一次恨,都是爱的前戏。 |
|
羅丹 愛情的塑像,鏡頭內感情暗湧,像35杯朗姆酒,有你有我,永遠無法分彼此。覺得很悲哀,很像自己的某些狀態 w.s 新光 |
|
太太太好了!!! |
|
#Solaris 2005
【B–】预设的画框,构图,低照度的场景氛围,同即兴的表演,情绪流露进行对撞。一种似破碎而非破碎的感觉。 |
|
纠结 |
|
对话字字珠玑 女人害怕谈论孩子 男人害怕谈论以后 或者以前 对空间和画外空间的运用很棒 前半段剪辑节奏比后半段要好 最后一个长镜头几乎跟柠檬树中最后一个镜头如出一辙 |
|
【草莓主竞赛/最佳女演员】带着一些个加瑞尔触觉的【游览意大利】,但又超越了模仿和致敬。关于爱情和婚姻,边缱绻边挣扎,真实得不像话。【2005十佳No.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