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让人觉得很离奇,有点难以理解,这绝不是冒充者的智商有多高的那种伪装,而是失踪儿童当事者的家庭里那份难以填补的心灵空缺和遗憾,利用这点的人已经够残酷无耻了,但最终冒充者依旧是大言不惭不知悔改。真实事件再现的做法很失分,但剪辑很给力,直接让影片成了一部悬疑犯罪心理片。★★★☆ |
|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老爷爷坐在摇篮里! |
|
起初的一个小时我觉得这是一部拍摄很精致而且手法精妙并且有设计的纪录片。但最后半个小时的反转让认目瞪口呆简直超神,第一次觉得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实击败了电影世界中再造过的事实。 |
|
如此奇葩而揭示人心的事件要拍得难看也很难吧。成功的骗子大概都是表演型人格,自白时表现力甚至优于很多演员。再现场面其实有点打断当事人叙事节奏。主题歌是16马力的Wayfaring Stranger,嗲! |
|
这实在太离奇了 我不该看到一半笑出来的...而之后的剧情大转折和悬疑气氛的完好营造 又让人后背发凉 况且还是部纪录片 真相不论哪一种 都十分瘆人 被愚弄的就真是善人吗 那家人绝对是有问题的...说起来imposter他的笑容诡异瘆人 生平经历或许曲折 但的确是个大大的奇葩 |
|
比黑色电影更黑一百倍的真实。有谎言,有阴谋,有犯罪,有死亡,甚至连警方和私家侦探都齐活了,各种转折和陷阱真是编剧都编不出 |
|
其实这是部暴露了无良媒介如何混淆视听的作品,将一单我不熟悉的骗局讲得丝丝入扣,巧舌如簧的剪辑真是将我们耍了一遍猴。从开始动机的闪现到结尾摆出毫无悔意的胜利姿态,主人公暴露在镜头内的不止是他的演技,更是对他人逻辑能力的嘲讽。但似乎没有解释为什么姐姐一家抗拒骗局的拆穿,疑点线尾仍在。 |
|
神奇的故事,奇葩到了一定境界了。最后三十分钟活生生的逆转啊,国际大犯都被抢了风头,比伯尼那个故事更奇葩,还都是真实故事。 |
|
你们都是哪里看到的啊.找了半天都找不到相关资源.. |
|
如果换一个讲述视角或者叙事顺序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平铺直叙,把悬念的点落在身份上而不是事件的发展上,或许会更有主题性更好一点? |
|
纪录片里的情景再现总是有一种特囧的感觉。不过这个案例本身还有点意思。 |
|
没下线大丧失 |
|
又一个神奇的德州真实事件,结尾的反转确实够震撼,留下一个不可思议的悬念。不过这种半电影半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做得远没有《BERNIE》自然和有说服力 |
|
回来的儿子 |
|
爲什麽在事件重演時要對口型,可能導演根本就沒想過吧 |
|
不是纪录片却拍成记录片样子什么的最讨厌了! |
|
在纪录片里增加叙事电影元素从来不是问题,因为所有纪录片都必定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指向。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对普遍想象的再现是否损害了观众对这个事件想象补完的权力。就这个案件而言,通过情景重现增强感染力无疑已经干扰到了观众对事件之荒诞的脑补上限。 |
|
又是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利用了人的一些弱点乘虚而入。男主角应该是童年阴影使他需要获得各种心理补偿。拿纪录片当剧情片拍总让人想起很多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剧。最后的一段舞很神。 |
|
一个猥琐男假扮小青年跨国诈骗国籍事件的犯罪实录 |
|
真是猜不到结尾! |
|
元芳,你怎么看? |
|
电影建立在半部素材丰富的“换子”故事之上,过后接着笔锋一转,瞬间“疑云”丛生。可惜最精彩的部分却不见任何言之确凿的事实作为依托,一切均建立在假设之上,因此无所谓意义。个人并不觉得这种大量引导观众、真人再现的探索频道模式是纪录片摆脱沉闷和视频材料不足的出路。 |
|
从70分才开始的奇葩剧情 |
|
现实永远比虚构精彩!一开始讨厌男主的长相和口音,后来才发现比这更怕的是那一家人阴险的人心! |
|
导演是Wes Anderson和Claire Denis的粉 |
|
3.7 聲音剪輯有意思,部份鏡頭超文藝....還是遵於多半電視紀錄片會有的形式,從中改變細節與手法,想法頗有意思與新意,但有點受不了過多的逆光鏡頭和部份為配合情節的懸念背景音樂.....每次斷點黑屏銜接好工整。 |
|
太欠了,想抽人。。。 |
|
是个木有字幕的,倒是能看懂啥意思,就是这个人胆真够大的。没想到豆瓣简介也是英文的…… |
|
有必要这么长么? |
|
厉害就厉害在不仅仅是冒充者一个人的故事 |
|
无聊 |
|
其实这个案子的主角伎俩很低级,以致于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受害者家属就这么轻信于他。骗感情的事情往往最富有戏剧性,人一旦对绝望的东西抱有希望,就会奋不顾身,头脑发热,甚至自欺欺人;当然故事更精彩的地方在于最后的倒打一耙,岂止是令人寒心。三流的剧情,一流的剪辑。 |
|
so fu*king creepy,,,,,,, |
|
到底是悲伤无奈渴望期盼都太过强烈蒙蔽了双眼,还是内心有鬼的帮凶真相只有他们自己才会知道了,冒充者能得逞跟演技没关系一切皆因其他人给了他机会~ |
|
真事真人来演,有点像《讲述》!★★★☆ |
|
真实比虚构更跌宕起伏 |
|
太喜欢这个故事了!而且是个纪录片。。真实的故事永远那么犀利!我特别特别想知道,这个男主角到底是真人还是演员演的??? |
|
三个时空描述出一个真实事件,纪录片外壳之下是电影的视听语言,二者彻底的结合将探究的过程、悬疑的气氛营造得更加出彩。娴熟的剪辑将编导之思想流畅地展现出来,让人不得不为之赞叹。片中的音乐亦是点睛之笔。主角本人从头至尾的脸部特写,压抑之下更突显其癫狂的本性。 |
|
冒充者不见得有多高明,只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被洗脑到很不可思议的程度。一步步的心理变化和情节转折有身临其境之感,诡异的笑让人胆寒,仿佛与魔鬼同行。 |
|
只能用“诡异”来形容的故事,而这是一部纪录片。变态大概是有特殊气场的,坐在你面前会让你从头到尾都不舒服。如果拍成电影不会有这种效果,真实,才更让人毛骨悚然 |
|
作为纪录片却比剧情片还具有悬念感,感觉今后的悬疑片可以借鉴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我们以往看到的侦探或是犯罪片,总是由警察寻找线索来揭开真相,而这部电影却是 以犯罪者作为主讲人,由他亲口阐述罪案的发生,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能剖析犯罪心理,令人眼前大亮 |
|
最后那段舞真 好笑好么 直接拍悬疑片多好啊 |
|
神了、 |
|
看得出导演是为了把纪录片拍得好看而用了一些商业手法,但毕竟那是表面文章。音乐选得不错,尤其最后出cast时那两首乡村民谣。 |
|
i'm speechless |
|
真真假假,爱信不信,奇葩人物混入奇葩国度搅乱奇葩家庭。 |
|
很奇特的一部片子,难以置信。不剧透,看过才知道。 |
|
Nicholas Barclay is still listed as a missing person。 |
|
一个很强大的故事,如果不用纪录片的形式表达,反而会缺少很多悬念。故事的脉络有了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爱的绝望,一种是冷的残酷。冒充者聪明,但谁说未必是家人技高一筹呢?真相,也许我们永远都触及不了了。虽然是伪纪录片,却真实到让人战栗! |
|
这智商要么是上限要么是下限啊。。。。哈哈哈哈,其实挺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