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
|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 |
|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 |
|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
|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
|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
|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
|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
|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
|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通往死亡的理想,但它的过程无比美丽。这部电影的梦境作为心理状态引导主人公现实世界的行动,梦境中的隐喻形象在现实中被强调以及再现,引起对现实社会的再度深入刻画,叙事非常扎实。虽然是1985年的电影,但是拍摄手法却很有实验默片的感觉,各种蒙太奇的运用也十分复古,很有意思 |
|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
|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
|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
|
呃...有点消化无能... |
|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
|
mkv 特里不是搞科幻而是真正的奇幻高手,前面科幻的部分可能是故意用“生搬硬套”来讽刺某些定式,要不是有那些疯狂的管道工我就看不下去了。真像C说的,后半部分简直是喷发了。我还不信,直到最后11分钟时简直移动不了身子被吸引着,结尾大大加分,童话变咒语。梦境和现实就是应该用电影呈现。 |
|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
|
想象力极度丰富但反而不够简练。充满“突发事件”却缺乏人性。 |
|
本片在抛弃观众领悟能力的前提下做到了完美,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从人物到背景皆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观众在两个半小时的情况下很难完全吃透,除了体会到像奥威尔的《1984》一样辛辣的讽刺了专制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及思想禁锢外,那意味深长的结尾所要表达的有关哲学的讨论,只能在观影的过程中被动地忽略掉了。 |
|
2024-8-17重看;4.5;各种癫狂隐喻,最后半小时绝佳超验意识流,以最美好的希冀反衬最深沉的悲哀,突破天际的想象力不足以形容,是荒诞现实土壤上诞育出的普世恶果。
卡夫卡式噩梦具象演绎,架屋迭床的官僚系统如蚁窝,被文档淹没的螺丝钉们于集quan制度中的浑噩漂浮(听到文件缺失的修理工恐惧到立刻犯病,这才是真正的地狱笑话),伥鬼终生不会意识到被囚禁、被监视、被洗脑的处境,巨型建筑映衬下的微渺人物(城堡大门的意象永不过时),误捕后家属签收收据是某地镜像,敖德萨阶梯上的脚步步步逼近,奔向自由的人被公文吞没,发条橙的寓言永远复活在1984的谱系中。
大量致敬大都会,表现主义之魂再次复活,冷战期对未来科技展望的特征很明显,甚至超前预告了现时智能家电的来临,以及人在机械时代被物化、被异化的必然走向。 |
|
其实主人公应该叫Joseph K Winston--他分明就是Orwell"1984"里的Winston和Kafka"Castle"里的K的结合体。 |
|
说到乌托帮意义、倒不如说视觉营造与氛围特质的影响意义更大。而最后的那个twisted end在同类诸多的梦与现实题材中被用及。 |
|
预言和讽刺,超乎想像! |
|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 |
|
这片子太有意思了,算是1984的番外篇吧,利用1984的设定讲了一个相当疯狂又悲伤的故事。导演美术出身,片中的那些建筑,机械,怪物和服装等设计都太对我胃口了,这是一部由象征撑起来的片子,通过美术和视觉元素构建起了一个黑暗,巨大,漫无目的的官僚主义和极权的反乌托邦。德尼罗饰演的达托最后消散在paper work里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震撼的隐喻之一了。。高潮枪战还来了一段戏仿“敖德萨阶梯”。。结局很疯狂也很黑暗,算是一种首创,所以后来有很多人模仿。另外要重点提一下这位十分另类的导演,他是一个美国人,却玩转英国和英式幽默数十年,作为史诗级的巨蟒剧团里唯一的美国人以及动画/美术担当,特里吉列姆可以算得上是20世纪影视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个孤例。巨蟒团里每个人都是天才,而他虽然低调,确是天才中的天才。 |
|
故事所有拼圖都就位,可不知為何喜歡不起來。一來幻想元素也改變不了普通敵托邦題材的框架,二來設定和視覺元素龐雜卻非常失控,有些內容又蠢又不好笑。戴著假髮的Jill真的美到我。 |
|
就那样吧,看看无妨 |
|
深深的觉得应该看了影评再去看 一大堆消化不能的符号 |
|
【B】特瑞吉列姆是一个被太多人忽视和低估了的导演 |
|
妙想天开 Brazil |
|
女主美 |
|
布景赞。Ian Holm和他的部门都最妙:主任看着时一团忙碌,他一回办公室职员立刻围成一撮撮的开始看电视哈哈哈。最后为什么女主会是梦中女郎呢?因为一切从一开始就已经是脑内了吗? |
|
梦境中拔地而起的钢铁大厦比起严格的体制世界更赋有反乌托邦特质。影片伟大的意象有二:sam作为代表的数集展开翅膀升天抱得美人归;sam老妈拉皮重返十八岁。最终sam被困的疑似核电站冷却塔的巨大中空建筑,之后被x-men2借鉴。 |
|
它太酷了 |
|
体制外!体制外!体制外!质朴而生猛的表达主轴、作者的绝对在场都让并不系统的世界观、并不完整的故事成为一种大巧不工的存在,后半程时速亿万公里的疯癫被骤然收以一个完美句点,圆满了。最终所有向往和狂想都幻化为那个巨大牢笼里无休止的余音,不会消散,但也不会有结果。 |
|
brilliant~ |
|
忒闹腾 |
|
荒谬的主线,伴随各种让人感到离奇的细节与设定,在这种反乌托邦世界观下,角色的行动都与我们正常人相悖,陌生感。一路下去到最后的意识流宛如信息量爆炸一样让人目瞪口呆。 |
|
极为做作的伪科幻反乌托邦,故事拖拉没重点,角色演员神神叨叨不着边,我还以为自己看的是个蠢喜剧,1984跟它比起来真的好几倍啊....分数又坑爹了,你马不随大流会死么?! |
|
神作。Adam Savage推荐此片是因为美术风格,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大概就是癫狂轻喜剧版卡夫卡。各种画面细节的隐喻绝妙,富于思想深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想在反乌托邦世界中过“独善其身”的“正常”生活,不要觉得自己作为“螺丝钉”就不需要对他人负责。反乌托邦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正常的生活。 |
|
用夸张的表演,癫狂的表现和魔幻一般的场景和想象空间来表现集权和专制,在天地之间的对比中淋漓尽致而且让观众记忆犹新,表演有点用力过度,魔幻现实主义之笔过于频繁,无厘头之间也在削减电影本身的政治隐喻。【幻想的长翅膀飞翔的家伙,就是封神榜里的雷震子啊】 |
|
1984. |
|
带隐喻的电影多少都有点闷! |
|
1984+发条橙+大都会 |
|
Amazing Terry Giliam! Salute to 1984~ |
|
Brazil~ |
|
正在下载当中…… |
|
反乌托邦 寓言 彪悍 |
|
所有的荒诞、喜剧、喧闹甚至是儿戏般的处理都是为了最后深入骨髓绝望的“真实”,中间有个小片段还致敬了《战舰波将金》中的著名片段“敖德萨阶梯”,十年前第一次看时没有发现,居然片子里有德尼罗。 |
|
神作。被文件裹住消失的那段简直是天才,非常卡夫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