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谢特是法国哪吒?布列松说:写作这事,不要用形容词,用动词。布列松的电影属于越看越妙之列。 |
|
平静、冷酷又绝望,布列松简直不是人... 穆谢特的人生,本可以是充斥着无数次情绪大起大落的:酗酒又残暴的父亲和哥哥,病重早早离世的母亲,襁褓里的弟弟... 而用倔强和沉默面对这一切的她,竟在遭受暴力侵犯后寻到仅存的温暖,尽管那也稍纵即逝。被结局弄崩溃了真的,虽然一切都是注定 |
|
世界对少女穆谢特来说是如此的苍凉而无情,唯有死亡才能解除外部的苦难与内心的恨愤。影片开头,穆谢特在树林里自问:“没有我的话,他们该怎么办?”类似的问题曾由弗兰克·卡普拉以一种无比励志的方式探讨过([生活多美好]),而布列松的冷酷则贯穿首尾,一如猎捕与陷阱的隐喻,以及多次在银幕上杀死主角(重复镜头回放)。推搡与冲撞的动作母题,无可挽回的跌坠,一切都面目狰狞。即便是仅有的、微末而酸甜的幸福时刻(第二次哼唱圣歌&经典的碰碰车段落),也只是(如布列松在采访中所透露的)为了更为绝情地摧毁希望与赎救的可能。(8.5/10) |
|
【蝉鸣知了的讨论】“四百击跑个长镜头算毛,穆谢特用滚的!连续循环滚! ”之前并没有看过这部,但是最后“连续循环滚”让我想起了去年看的——心是一片暗林女主也是滚着下定决心回家杀死孩子杀死自己的。所以说这是一份似曾相识的绝望和归途 |
|
@北京法国文化中心 布列松影展。看到这部的时候就已经严重感觉演员在布列松电影中的类道具的雕塑感,他们表情极为匮乏,基本上哭的时候和往常比就只有两行泪的区别,他的电影是靠影像本身和内部张力来撑的,轮到这样的题材,没一个漂亮女孩真是看不下去呀。:-( |
|
布列松对于心理刻画和生活真相的追求近乎偏执,他让观众眼睁睁的看着穆谢特所遭遇的一切,丝毫不加修饰。他告诉你(你也心知肚明)这就是真实的、去戏剧化的故事。这是老塔、伯格曼等大师都想要达到的高度,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太过残忍了,剧情的跌宕对本片来说毫无意义,唯一重要的只有事实。 |
|
让人回想起贝拉塔尔《撒旦探戈》里的小女孩,罗西里尼《德意志零年》里的小男孩。他们都执行了一场死亡,然后毫无征兆的选择了自杀。小孩的世界是去中心化的解构的世界,由不得成人读解的余地。这是最不克制的布列松电影,但是最压抑的一部。原著中没有的三次翻滚,是我见过最震撼的电影结尾之一吧。 |
|
野兔也想贴近果子,但首要的是活着,这就是现实主义。能给予猫猫狗狗最大的善意,却冷漠对待与己无关的挣扎灵魂,这就是我们自己。 |
|
驴子的前世。穆谢特不合脚的大鞋,便是整个故事的缩影。她的命运也如同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被捕获猎杀的小动物,唯有逃窜挣扎。碰碰车是短暂的快乐,却同样是动物性本能的延伸。生活没有给予她什么,只有彻底的强加,她企图为自己找到一个角落,但是脆弱的屋檐不断坍塌。话语引导她滚出生活,紧抓裹尸布。 |
|
C / ...... / 二刷:整体还是不太能get到点,觉得比较神奇的是中段那场暴风雨。在暴风雨中猎人逐渐进入醉态,与穆谢特之间居于最不设防的放松状态。然而一曲圣歌唤醒之后的猎人反而侵犯了她。之后守卫却说这只是场小雨,穆谢特则声称猎人是她的情人。所以这场雨到底是什么?到底在何处落下? |
|
#重看#4.5;与《驴子》《钱》有共通处,都是冷漠环境对人的戕害;茕茕孑立一身,受尽冷眼偏见忽视,家庭环境的恶劣和父权压迫,邻里戴着有色眼镜地贴羞辱标签,无人可爱,无爱可诉,一度心存幻想妄图伸手抓住虚假的光,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这个也曾努力对生活微笑的卑微女孩。开篇设下陷阱一幕,奠定全片基调,被俘获被屠宰的命运无法规避。结尾堪称影史最佳结尾之一。 |
|
克制到没有棱角,冷静到近乎冷漠的叙述方式。穆谢特古怪、冷漠与世界格格不入。她神情从容地被每一个人伤害,面无表情地做微不足道的反击。妈妈为了襁褓中的婴儿想要活下去。想到以前我和室友讨论起自杀,她说她总会想如果自己自杀了她的外婆怎么办啊,就赶紧打消了想法;我瞬间感到特别难过,像她这样的女孩子真好啊。而从来没有,在那以后大概也不会,在自己痛苦到想要了结自己的时候还有余裕想到亲人朋友的我,真的冷漠自私到了骨子里。人和人之间以羁绊相连着构成的世界里,我从很小就依稀觉得自己是断开的一个点。有点像穆谢特那样,十几岁的时候我一个人逃课跑出来想闭着眼跑过一段传闻中经常出事的马路就一切都结束了。结果我高估了自己跑直线的能力一头栽进了绿化带。。。。。。。太蠢了以至于没有勇气再来一遍。我怎么写着写着画风突变了【 |
|
【B】让我想起了达内的罗塞塔,两个人挺像的 |
|
《The Dreamers》最后一段有用到这个片子的结尾。非常难忘。 |
|
电影中呈现的Mouchette的顺从跟反抗,都是她应对别人剥削的动作。Bresson的不剥削,或者说冷漠残酷之处在于,他将那么一丁点的Mouchette“为自己”的动作也省略掉了,眼见观众要跟她发生共感,下一秒已经切成了悲伤过后的满脸泪痕。因此,当末尾Mouchette终于去动机地不断翻滚,便成了全片难得的悠长的最终自处时刻。 |
|
跌落的是解放和挣脱。 |
|
波米老湿点出了布列松的少女情怀,其背后仍然是强烈的现实指向——社会、家庭、性别的多重弱者。女孩皮鞋倔强的噔噔声、来往车辆在昏暗房间里留下的光影和噪音、以及结局,让人难忘。 |
|
开头,母亲坐在画面中,感觉内心沉重如磐石;母亲起身离开,房间空空如也。片中频繁出现男性们狩猎的状态,穆谢特在镜头中间,和镜头中被众人猎杀的兔子位置一样。阿森进屋时手电筒在下体位置的特写,暗示了即将发生的剧情。穆谢特在整部影片所受伤害来自家人、来自老师、来自同学;不仅来自身边的人也来自陌生的路人,不仅来自男性也来自女性;可以说她所受的伤害来自所有人包括她自己……结尾,穆谢特一遍又一遍顺着山坡滚向河边,次数多到令人崩溃;最终她落入水中,沉了下去,水面空空如也。 |
|
三星半,可能是布列松最富有表情的作品. 他的电影往往全系于唤起情感又节制情感的微妙平衡,通过阻止演员阐发其角色,使无意识的气质显露出来;然而在本片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人物会哭、会笑、会痛苦地呻吟,另一方面却觉察到面孔上的泪水或笑容似乎又并非"发自内心",这在许多场景内造成了极其诡异的观感(相比之下,《驴子巴特萨》中延宕人物反应,令维亚泽姆斯基低头掩面,是更聪明的处理),演员所受的"感染"导致宗教启示式的力量未能奏效.实际上本片最值得称道之处,乃是由目光所串连的剪辑――"剪辑一部电影,就是通过目光将人物和人物、人物和物品连接起来." |
|
还是布列松一贯的风格。昨天看布列松就《扒手》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拍这部电影的缘起是为了表达一种孤独感。我觉得在《扒手》里面的孤独感还不是那么浓厚,但是《穆谢特》里的孤独感就很浓了,浓得化不开了。 |
|
布列松的电影没有太多价值评判,角色本身并非只拥有单一纯粹特质,角色间缺乏正邪对立关系,使得整个故事以及角色命运更加接近现实生活的运作方式,因此他的电影也经常是去戏剧化的,这种叙事方式体现在布列松对本片表演的指导上则更加明显,演员表情与动作经常是克制与麻木的,更贴近非戏剧化的现实 |
|
布列松之前的作品中人的动作往往在物体上得到承接,使物成为动作的延续,《穆谢特》其实是具备动作的场域退化为动作(少量片段也有例外),能指层面可以印证的是摄影机节制且冷漠于人物的运动;最终交代“动”的结果以给予推测情感驱动力的空间。 |
|
只有这一个导演 只用几分钟 没有话语 就能使我流泪 |
|
“穆谢特”法语意为“小苍蝇”,可能只是被人嫌弃的小姑娘外号,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真正的名字。她只懂得用恶意去反击世界加诸在她身上的恶意,到最后甚至已经不懂得如何回应人们的善意。前半段在游乐园时,她还曾在玩碰碰车中获得过些许笑意。可在悲剧接连发生的一夜后,先后面对两位对她关心的女士,只剩下了恶毒的目光和言辞。再也无法感知到爱,也就再也无法存活于世。
本片比《驴子巴特萨》更加偏激,“模特”们的动作表情更趋木讷生硬,人际关系冰冷疏离,连主人公行为和表情都不像此前作品那样无辜单纯,变为沾染邪恶的叛逆与自弃。 |
|
布列松在展现女孩的悲惨生活上独具匠心,做得很赞,女孩的那些动作以及那一串眼泪确实让我难受,但是就从这个意义的呈现上,我确觉得不如Bill Douglas的《我的童年》更诗意更有力。原小说的几段话对我的触动更大,大概是布列松的风格不适合改编这个故事。 |
|
开头,结尾,非常之棒 |
|
第一部布列松,可怜可恨可叹穆谢特。人与人总不相撞,但碰碰车可以,快乐虽短暂,但总有可望。前面的主题凝练到后面的木偶泪戏,离去的时候一声咒骂,躲藏的时候一把泥巴,从未有过灿烂,荒芜成了希望。我也麻木,人也无魄,两大巴掌拍不心痛,世界在我来到前早已这样,风摧雨打,暗无天日。搞不懂为什么恶意无端如此之大,搞不懂人怎么能在一瞬间就露出锋芒。三次拷问,三次死亡,偶有微光,也是枉然。 |
|
咦居然没标记过。前半程描述状态,冷峻随处可见,几个片段分秒诛心;后半程顺理成章,温情稍纵即逝,直到落水算是彻底解脱。可以算作罗塞塔的原型,但布列松的贫穷见于压抑,达内兄弟的贫穷见于挣扎。 |
|
从开头凝视与被凝视的“陷阱”到结尾重复多遍的“滚落”:叙事由“布列松式自然主义”开始,又将回到“布列松式自然主义”之中。开头穆谢特母亲的Introducing则被看做是一个与主线悬空的宗教受难意味的“下降”(由银幕外降至银幕之内)。
穆谢特作为圣女—撒旦的同一体,二者在弗洛伊德层面并置。 |
|
极简主义的魅力,台词配乐减到了最少,却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丰碑。非专业演员在布列松的调教下全成了超级的影帝影后,运镜尽显大师风范,观影过程并不顺畅,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
|
哲学家布烈松说,这部电影是关于solidary in evil。他还说我们要用生命救赎我们自己,救赎必须现在就发生。当少女Mouchette目睹了野兔被猎杀,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这是生活之真相。我爱布烈松。 |
|
对西方人而言,可能很震撼。比比咱们农村的苦孩儿,缺衣少食,没钱念书,要都跟穆谢特一样寻短见,唉,后果不堪。布列森喜欢玩哲学、宗教意味,不过没什么水平。道理很简单,肚子里真有货,写几本书呀。老跟电影相结合,装b而已。 |
|
布列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完全超越了社会现实本身,从一个更为绝对的角度去探视,这和我的世界观完全抵触。还好,起码他的手法还是比较理性的 |
|
9/10。开始时特写对准了树丛中偷猎者的一只眼睛,它像魔鬼般狡猾,等动物路过被套进凶险的套索,当穆谢特最后经过森林,在中弹后挣扎垂死的兔子里看到了自己,她毫不怜惜老妇送的用来裹母亲尸体的连衣裙,半裹着被荆棘刺破的长裙从斜坡上滚落水潭。她曾在碰碰车场地有过爱情的撞击,却遭受父亲的巴掌,满脸泪水地坐回原位;她将偷猎者视为同类,用歌声安抚癫痫发作,掏出手帕擦拭他嘴边白沫,却收获残忍的强暴,只得回家后双手握紧躺在床上,外面马车碾压的声音代表摧残的心;原来女教师和男人一样伪善,狠狠抓起她的脖子按在钢琴上,另一只手猛地敲击琴键,逼她唱圣歌,布列松对手的动作处理类似强暴,以至穆谢特对女孩们漂亮的书包扔黑泥,要将鞋上污泥蹭在老妇家地毯上,希望她们一起被玷污。练习自杀前向拖拉机驾驶者的呼救犹豫了,害怕再一次受辱。 |
|
一直觉得布列松和施特劳布夫妇极简主义的机械化表演风格非常适合作为人们被规训化的社会行为,后者体现在《阶级关系》,而前者恰好体现在《穆谢特》。片头的野鸡、结尾被猎杀的野兔,种种意象都表明弱小纯真的生命之花将被无情摧残。伪善的音乐老师,强制唱圣歌的虚假神圣;虚伪残暴的偷猎人,温柔以待却得以强暴;支离破碎的亲情,母亲的去世与父亲的人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假施以关爱实化为共谋。一切都是如此黑暗,一切都是如此绝望,这何不是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化重构?—怀着崇高人文主义精神的主人公在黑暗的现实中败落。穆谢特的三次滚下是否可以视为对《等待多戈》的重释?得庆幸布列松的克制,偷猎者的枪口才没有对准穆谢特。
另外,对镜头和剪辑的全景式、极简化和象征性应用简直甩《四百击》几条街啊。 |
|
忘记标注之再次看见片名已经完全想不起来内容是什么,只记得一个女孩最后滚落水中身亡——这大概就是绝大多数文艺片留给我的印象。 |
|
穆谢特让我第一次对布列松的魅力心服口服,太美了,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戏,小姑娘脏兮兮一缕一缕的头发也很美,一个完美的悲剧,而我,完美共情了她。最后一场戏,杂草把心不甘情不愿得来却又难免有点欣喜的新裙子扯坏了,真的是心也被扯开了……你永远都无法预料压死一颗濒临绝望的心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
|
6.2/10 越看越不理解布列松,当泪水可以在一个剪辑过后突兀落下,当随意的扔土块动作和准确的击中包,香水瓶等被剪辑在一起,布列松所关注的动作或行为在脱离了肢体之后,在处理情感时候,都被残酷地降格成一种被任意摆布的符号,甚至低于文本。低反差的黑白质感不足以表达光的闪烁,被肢解的人物行动进一步琐碎,时间被表达在何处,无处可寻,所得到的结果都不是文本,而是最基础的符号剪贴画,即便它足够精美。 |
|
最悲伤的电影。人性中的善那么僵硬、做作,转念即成恶。看得人难过极了。片首、片尾猎鸟、猎兔的隐喻就像画外音,猎人和动物,谁更是兽? |
|
穆谢特,我是你眼角的珠泪,游乐场的欢笑,河边不停翻滚的献祭;堕入水中,就像水消失在水里。 |
|
生活惨淡,可以勉力支撑;尊严尽失,难免分崩离析。Mouchette受尽欺压,却无处倾诉。家人,同学,猎人,邻居,算是认识的着实不少,实则无人可以信任。布列松用了非常写实的手法,关注主角,聚焦细节,让最后结局的起因细节首尾连贯。悲剧最终注定,就如同那一滚一样,可说是自然,也可说是有意为之。 |
|
有时摆出的极高姿态固然令人反感,好在故事仍然十分好看。这样费尽心机打造一个形象,还能说什么呢。只是看的过程不断感慨,乡村牧师日记的层次真是多啊。 |
|
[2011-09-26初看3星]布列松完全把原著拍毁了啊亲!觉得这姑娘做作吧,纯属布列松下手太狠了:最重要的一点是阿森给了她家庭缺失的尊重和关注啊,她是自我献祭啊,不是斯德哥尔摩啊!原著就是一夜一晨的集中叙事啊,很精妙啊!你这抻长了算什么啊!| [2023-06.24重看四星]资料馆2014修复版,其实技巧还是相当高超的。这次看居然才发现达内的《罗塞塔》基本上就是对这部片子的临摹啊…… |
|
扔出的泥巴,掉落的木鞋,一碗咖啡,一袭丧裙,“你能听见飓风的声音吗?”……不断倒放循环的最后数帧将悲怆诗意延拓开去 |
|
眼里常含泪水的穆谢特,了无牵挂的三次翻滚……冷静到让人绝望,布列松你是个坏人
|
|
你们不爱我 而我更恨你们 穆谢特眼泪的质地像汗水 |
|
把看的其他三部布列松都改成了四星。这部里阿基镜头语言的痕迹似乎更强烈,虽然脑子里几乎找不到《驴子》和《乡村牧师》的印象。喜欢这些鲜有表情台词也不多的角色,但都在极简的运镜下面阿基要酷得更加彻底,布列松反倒有回婉的余地 @资料馆 |
|
死亡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不能承受,我已无处可躲。我不能再想,我不能再想,我不,我不。 |
|
第一部布列松,自认已经非常悲观绝望了还是吃不消。黑白没有血色,所有人物的表现都让人烦躁;生存环境里各种杂乱的声音引发观众内心焦躁,但人物还是压抑着,不释放带来的对比更放大了观感;生活的陷阱,中套的鸟与被围猎的兔子是她人生的写照,结尾的翻滚是最后的挣扎,不是挣扎着生,是想挣脱生命。 |
|
虽然悲剧但还是想说碰碰车时候的sexual tension真的很好笑(这种配乐在布列松作品中是难得的欢乐吧),结尾出credit的时候湖水画面用完了结果就开始让湖水扩张收缩扩张收缩鬼畜起来你们注意到了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