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以后这种事儿还是交给猫和老鼠去做吧。。。 |
|
路易·马勒最新浪潮的作品,孩子进城对抗成人世界,最终引致混乱与失序。1.超级疯癫的技法:快动作(与追逐戏结合,令人想及默片喜剧与[猫和老鼠]),跳接,高速剪辑,甩镜头,拼贴,还有各种恍若梅里爱再世的光影魔法,大变活人,时间与空间完全被路易·马勒所解构混融,破坏性同质于希蒂洛娃[雏菊]。2.一部片名有地铁片中地铁却完全缺席的电影,一如首尾回环的火车进/出站,还有那场令人想及戈达尔[周末]的全城大塞车。3.色彩的盛宴,无论霓虹灯牌还是服装布景,皆浓郁饱满。4.致敬玛丽莲·梦露和费费[甜蜜的生活]。5.单人连续入画-出画的换装似[汤姆·琼斯]变奏,弄巧成拙的台球段落契如[猜火车]。6.埃菲尔铁塔观光/摆Pose与餐厅里的打砸抢烧大乱斗令人印象深刻。7.人体模型,强吻与迷情,卡通式的扔炸弹与巨型吸铁石。(9.0/10) |
|
想做地铁却从未做成 成人被小孩耍 成人世界的混乱与对抗与两性 透露出一丝绝望 可以当做巴黎旅游风光片看 埃菲尔铁塔吟诗 吃牡蛎 跳蚤市场 旅游大巴 酒馆。。。电影语言炫技般的强大 评其为十大法语片之一 |
|
1960年,路易·马勒竟然拍了一部捷克新浪潮电影 |
|
好疯狂的玩法,说实话对于路易马勒我还是消化不了。单说手法的话,在现在看来都是不得不瞪大了眼,充满了诡谲跳跃的迷乱风格,说到底,路易马勒其实从来就没有定则,总是超越受众和评论的。 |
|
“电影是每秒12格或8格的谎言”,时年28岁的路易·马勒大胆地尝试着丰富的镜头语言。非理性的人物角色、无逻辑而荒谬的城市,对“猫和老鼠”巧妙的戏仿。追逐、跳跃,两个基本动作,空间、时间的跳跃剪辑,皆玩转自如。初看更像是捷克人的戏耍,但细想扎齐其实才是天使爱美丽的鼻祖。 |
|
可以当playtime的姐妹篇 |
|
强大的调度... |
|
《扎齐》没有舞蹈,却是一部歌舞片,剪辑师即编舞。源自卓别林或梅里爱松散,跳跃的低帧率杂耍风格进入彩色有声电影语境中。
有的时候,言语(人声)被剥离为纯粹听觉,与配乐,影像同为舞蹈提供材质。
路易马勒将新浪潮影像及其所在空间巴黎解构,并波普地重新拼贴,"含义"与讽刺的对象都是次要的 |
|
即便放置于新浪潮作品中看也相当前卫。并且其与雅克·塔蒂的《我的舅舅》构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镜头语法构建策略。如果说雅克·塔蒂在《我的舅舅》中采取的是极端理性或曰冰冷(冷色调、机械元素、固定中全景、刻板肢体设计)的构图/运镜思维来呈现现代性社会中疏离冷漠的社会概貌。那么路易·马勒在《扎齐坐地铁》中则以一种极端感性甚至是混乱无序(手持特写、升降格、跳跃性匹配剪辑、环绕镜头、超现实情境)的极具间离特色的镜语体系完成了一次对“影像世界”中律动与空间的同频共振。所有看似混乱失衡的语法技巧均在此同频率的世界级共振中脱离其原初现实主义与物理法则的肘掣与束缚而获得完全意义上的现实正当性。一部将放飞式跳脱镜头语法以不可思议的同频共振式手段完美嵌入电影文本的典范之作。 |
|
延時與慢鏡,不規則跳接,無序的影像。最厲害是複製《貓和老鼠》追逐那一段,訪談里說到用色是波普藝術的影響,電子燈的光,當然除了結尾的自我陳述,基本沒有太白的地方。地鐵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角色 |
|
所以就是在講成人世界的混亂的麽..果然俺不是個文藝的人0 0 |
|
对不起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
|
这闹心的哟。鞋匠有个镜头是黑人演的,是有意挑逗观众吗? |
|
最后,乘了计程车和电梯就算历过险的城市观光客们在夜总会里倾尽全力献上了最混乱的一幕,最后,小莎芝没实现目的而且“马马虎虎,又长大了一点”,最后,吹着口哨的轻松的片尾曲,这就是终结啊。 |
|
78/100 Lockdown时人们也许更想用升格来放慢时间,马勒则在罢工时用降格来加速时间。其实是砸破片场和城市抗议的传统艺能吧,卡通化处理致敬了默片的趣味性。至少在电影所营造的比较新的秩序下讨论了性多样性、警民关系等话题。相比于塔蒂精心构建的反思与秩序,马勒这部属于更加混乱疯狂的随机性。 |
|
遊巴黎。 |
|
路易马勒的反类型作品,算是相当的新浪潮。怪咖的角色加荒诞的剧情呈现的是一道法式幽默大餐,有点戈达尔加塔蒂的感觉。 |
|
7.9;现实世界的混乱不可理喻 |
|
路易·马勒:我所有的电影都是以纯真的丧失为主题的。 |
|
法国小孩的童年太好了,我全程都在疯狂截图。《我的叔叔于勒》、《普罗旺斯的夏天》、《扎齐在巴黎》、《父亲的荣耀》《巴黎淘气帮》,我五部电影是我法国儿童片最佳。 |
|
Malle is my God.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Ebav4v1MI8 |
|
这片子亮点太多了。。。 |
|
4.0 歡喜世界 熱鬧歡騰 |
|
超现实,很美好。1960年,马勒比杨德昌率先变老。 |
|
how |
|
童心未泯的视角,眼花缭乱的炫技,失序罢工的巴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年轻时的路易·马勒真是TMD天才啊!这片革了好多电影的命... |
|
俏皮与耍宝之间的左右徘徊 |
|
不喜欢这样的马勒 |
|
路易马勒用降格升格跳切等将时间与空间玩弄于鼓掌之中,再加以鲜艳浓郁的色彩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拍出了一部具有浓厚奇幻色彩的新浪潮杰作,只可惜非我杯茶。 |
|
前30分钟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猫和老鼠那一段虽然精彩但时间没控制好,之后的情节,除了坠入爱河的老板娘那一段、铁塔那一段和紫车贵妇那一段,没什么看点了。 |
|
真是能闹腾出个天儿来 |
|
很多匪夷所思的片段以及路易马勒敏锐的观察力 |
|
路易马勒总是那么关注儿童。 |
|
罢工背景下的巴黎奇幻舞曲。扎齐可以出现在任何时空,成为人们心里最叛逆的影子。口哨曲与列车主观视角首尾呼应,降格镜头,耳语接力,合成音,极富拼贴与解构色彩-对(权威)警察、警察局的挑衅,跳切-追逐似舞蹈,人物肆意地横冲直撞。巨型磁铁、爆炸动画、散架的敞篷汽车、脱落的电话盖、反弹的墙、皮鞋里的枪,天马行空的恣意,电影回归到杂耍性质-马戏团的大火与喷泉下的雨伞。霓虹灯下的巴黎夜晚,飞速旋转的时钟指针。与《我的舅舅》构成法国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以一种莫名的打闹对抗秩序,让人想起《操行零分》的枕头大战,摄影机混入其中,成为混乱的一分子。以“我长大了一些”作结。巴黎是一场梦中梦。又可名为巴黎汽车总动员。 |
|
角色和节奏,都让我厌恶。 |
|
好贱啊。几个地方被逗笑了。 |
|
让我们迷路的是这些微风 |
|
好神奇的片子,想起了,《鸟,孤儿和愚人》 |
|
很可爱,带着默片时代喜剧的韵味 |
|
我就想问问各位豆友……你们看的都是啥……我从始至终都认为看电影是一种娱乐,或者是一种情绪宣泄,必然是要和自己的感情有某种程度上的共鸣,但是这样的电影我丝毫感受不到任何情绪,当然不是一棍子把新浪潮都打死,也有好的新浪潮电影你能感受到很强烈的共鸣,但是,这部是啥? |
|
无福消受 |
|
木有看懂,卓别林有时, 费里尼有时. |
|
真是玩票 |
|
简直是一部默片,十分自然且有效地捕捉到人物动作表情的变化,反观语言只有在埃菲尔铁塔吟诗段落才起到一种类似启蒙的作用,这之前扎齐对城市的好奇成为主要叙述对象:这种好奇是一种混沌杂糅的情感文化,扎齐对城市是熟悉的,但电影却借助虚构手法表现,从动机和效果上看这又是真实的,再往前溯,某种程度上扎齐对地铁的原初向往可视为火车进站时期观众/人物对交通媒介的情感变体。吟诗部分后展露出扎齐被城市侵蚀的疲态,在影射政治的餐厅混战中,扎齐始终保持着非巴黎市民的参与者身份,但连基本的观察行为都未曾发出,此时语言仍被挤压,一直到结尾处扎齐说出“我老了”,像是一记警钟,又像是另次启蒙,其辐射范围是广泛的。 |
|
哈哈哈哈 哈哈哈 |
|
巴黎地铁罢工,扎齐心怀不满并由此拉开了她的梦境序曲。大篇幅快镜头,不断穿插着各种剪辑,向默片致敬的同时始终展现着蒙太奇之美。早熟的扎齐像是艾米丽的童年前身,她是劳苦大众的代言人。对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愤懑,片中以堵车、破坏等多种渠道来发泄。片尾的摧毁则将该情绪推向了高潮。 |
|
《天使爱美丽》+《野雏菊》+《我的舅舅》。新浪潮流的超现实。 |
|
[4.0/5.0] 幹要不是莎姬超可愛根本看不下去。http://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blogspot.tw/2011/09/richard-ayoade-top-10-criterion_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