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歌厅》我说自己从没看过这样的歌舞片,没想到看完《爵士春秋》还是这样的想法。鲍勃福斯真的是编舞之王,现在哪还有歌舞片能这样如此地把肢体语言融入到叙事里,“人生就如走钢丝,其他时间都是等待”,影片的每一段表演,每一种剪辑,都透露着对生活的孤注一掷... |
|
4.5;“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披肝沥胆,焚烧自身殆尽,以抵抗生命的虚无,死亡的追逐;死亡是唯一现实,是最好的落幕,醉生梦死抵不过对平庸的恐惧;大量意识流的内心剧场设置得极先锋,歌舞成为内心戏和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 |
|
你就是歌舞片领域的库布里克! |
|
本以为是爵士乐,没想到却是爵士舞。 |
|
整个片子除了歌舞(主要还是舞,音乐实在不咋),就是反反复复的对死亡的恐惧而已。而且还恐惧得非常空洞单调。秀场的复杂性也仅仅生硬浅显的点到一些。论艺人人生的混乱,远远比不上《Velvet Goldmine》和《The Doors》。拍摄手法还行,很多smash cuts,虽然有点眼花缭乱讲得还算清楚。论整体水平,音乐,和深度,还是比《芝加哥》差远了啊。 |
|
Roy Scheider举手投足把一个好色又有才华,娘气和傲气同在的歌舞剧大导演得淋漓尽致,舞台艺术极近华丽,美腿控必看! |
|
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Joe Gideon的百老汇资深导演,他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才华横溢,但是由于没有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工作的压力和情感的放纵使他灰心厌世,健康每况愈下,最后在其作品的歌声舞影中,Gideon哼着《再见我爱》在手术台上踏上了不归之路////我操这个简介谁写的!
|
|
在鲍勃·福斯导演兼编舞百老汇音乐剧《芝加哥》时,他的第三部电影《伦尼的故事》也在进行后期制作,双重压力下,酒精、香烟以及各种药物压垮了他,福斯在突发心脏病后有了一次濒死的经历。
这段经历后来便被他搬上了银幕,尽管这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带有很强烈的自恋倾向,但相对客观,没有过度粉饰福斯本人的出轨行为。
除却本人,影片中的绝大部分角色都源于真实生活,可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并没有让《爵士春秋》走向传统传记片的泥潭,反而造就了一次形式主义的狂欢,快速的交叉剪辑让电影、舞台、现实、梦境交织在一起,死亡空间里丰乳肥臀的女人、滑稽的表演和台下哄笑的观众似乎指向了费里尼的《八部半》,不过这些更像是福斯的《阿玛柯德》——在弥留之际的追忆与回溯。
影片上映八年后,《爵士春秋》中的内容如预言般变成了现实,令人唏嘘不已。 |
|
这个版本是不是被剪切了?总之芝加哥绝对是抄袭这个爵士春秋的 |
|
Joe的本性不是濫愛,而是缺愛。也只有這樣的男人,才會大期將至了,都仍妄想著用妄想「登臺」取代現實生命「下臺」的慌寥。 |
|
#大师展#“我从童年继承下来的东西只有一件,就是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甘没落的决心。” |
|
鲍勃·福斯第4作,1980戛纳金棕榈。影片将回忆(死亡的5阶段-愤怒否认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幻想(向白衣死亡天使倾诉)、闪前(临终)与现实交叉剪辑,呈现了一位酗烟、嗑药、浪荡的歌舞剧导演通往死亡之路。主观视点的声音特写搭配静默环境音处理:外化心脏病发预兆。情色舞剧排演,[再见我爱]。(9.0/10) |
|
【B+】“她不是在点评电影,她只是想显示自己有多聪明。”一位导演遇上创作瓶颈的故事,线性叙事插叙幻境,如同歌舞版的八部半,充满了自我解构与嘲讽,第三幕彻底走向梦的狂欢崩析。剪辑和音效都充满了先锋意识,看得出对达伦的黑天鹅与梦之安魂曲,都产生了很重的影响。 |
|
歌舞片能做到这个地步,基本已经登峰造极,没人能超过了,这样的观感此生估计也是只有一次。舞台-电影-现实-天堂四重时空交叉剪辑,相互依存、映射、预示,一开始让人不明就里,越往后越觉得牛逼。男主一方面让人迷醉,另一方面又充满腐臭和死亡气息,几段编舞让人瞠目结舌,还有大量幽默贯穿其间。 |
|
太个人化了,导演拍给自己的。 |
|
直至北影节才迟迟看上,比《爱乐之城》喜欢不止一个量级。带着1970年代特有的阴暗色调和摇摇欲坠的城市气质,艺术生命也在2小时的虚实交替、梦境重叠、意乱情迷之间,从在女人烟酒中的纵欲挥霍,变成病床前的苟延残喘。在梳理舞台剧生意经同时,与演员、妻女、投资者的告别,也在欢歌中呈现悲剧效果。 |
|
so sexy ! so sad ! so dreamy ! |
|
太先锋了! |
|
歌舞片的“八部半”,将承载痛苦和荣耀的生命放入跳跃错乱的叙事中,用爵士乐庆祝死亡的到来,看完觉得人生真是好大一场虚空... |
|
偏无感,可能价值观不一样吧,所以没觉得有多好....#歌舞真的很精彩# |
|
观影盘点期,看过好充逼 |
|
重刷,修复质量极佳。鲍勃·福斯,将形式主义推向极致的歌舞之王,醉生梦死、浮生若梦。 |
|
戏比天大,人如幻梦一场。“我们的宗旨是带你四处翱翔,但你哪也去不了。” |
|
All That Jazz的意思是all that shit,哪里来的爵士春秋简直了,辣莫七十年代辣莫disco辣莫生与死,pre迪士尼时代的时代广场。 |
|
@上海影城 |
|
呃,完全不懂得欣赏歌舞的人表示这舞还是挺好看的,关键是每段都不长>< 也似乎可以勉强理解渣男主的可爱之处,然后就像豆瓣介绍说的主人公百老汇资深导演“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才华横溢,但是由于没有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哈哈哈 |
|
私生活上是不思悔改的渣男但他们所有人在音乐与舞蹈中始终相爱,这才是一个艺术家的肖像,哪怕他的艺术是“庸俗”的歌舞秀场。歌一般,舞嗲,Roy居然不用怎么唱跳。摄影剪辑超牛,清晨梳洗段落当做间奏为神来之笔,浮华题材依然能拍得gritty |
|
Bob Fosse改变了莱坞传统歌舞剧... |
|
浮生若梦 |
|
歌舞片能玩到这个份上,已经算是登峰造极了... |
|
领舞的腿真是好看啊!!麻杆退散吧!!! |
|
take you anywhere, going nowhere. 面对死亡的五个步骤;审问旧情现代舞,飞机配对辣身舞,生日老少蹦爵士,濒死命运三女神,欢快见鬼谢幕礼。太经典 |
|
一个自弃、自恋导演的意外死亡,自省,自嘲,算谶语吗?剪辑太漂亮了,歌与舞,情相连,虚与实,纠又缠,幻与想,难区分,周日开讲。PS:《不夜城》之后看过的一直在抽烟的电影。 |
|
缺少呼吸感的影像质地。具体来说,即欲盖弥彰的,包罗万象的,花言巧语的,虚张声势的。 |
|
最喜欢的一首曲子是“《再见我爱》(Bye Bye Love) ”
然后《爵士春秋》的剧情简介大概是比较奇异的一偏 感觉是纯影迷写的:
“Fosse分别是这两部音乐剧电影版的编剧和导演,他的另一部著名作品就是这部《爵士春秋》。(其实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从《芝加哥》的编舞上发现许多《爵士春秋》的影子,而且《芝加哥》开门见山的第一只曲子就是‘All That Jazz’。) ”
PS: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解。。。 |
|
I fuckin cried for it. |
|
至今看仍极为先锋。肢体语言与音乐节奏完美融合,最特别的是,歌舞的形式主义成为表情达意的内容主义,并作为蒙太奇衔接现实、心灵、舞台、幻想多个时空,“歌舞作为叙事”直接影响《芝加哥》《九》并形成脉络。台词很赞,鲍勃福斯几段编舞大胆出位,永生难忘。(资料馆修复版) |
|
歌舞剧版微缩纽约 48‘ - 53’ 90‘ - end/byebye my life |
|
肉搏那段舞真好看 |
|
/A dying man's last show is his terrific life//
you love it and please just devote yourself to it |
|
@PCC |
|
3.5星。放浪形骸和才华横溢是一种平衡,对感情不忠和对艺术死忠是一种平衡,向死神吞云吐雾和向天使虔诚告白是一种平衡,虚伪的现实和迷幻的梦境是一种平衡,唯有如此才能在走钢丝般的人生中优雅的舞蹈到尽头。 |
|
3.5。可敬又可嘲的天才面对死亡时心理的职业病式外化,故事让人想起MJ,形式上执迷并游走于表象却不显肤浅。比歌舞编排更吸引我的一直是鲍勃·福斯的剪辑,这一部依然是完美诠释“剪辑铸就灵魂”的教科书作品,但因为极度私人化的关系,在技术之外难以企及《歌厅》的高度。可能是死前会想重温的电影。 |
|
太多神來之筆 群交航班太精彩了 長跪不起 全片大長腿 剪輯非常爽 真是嗑high了 |
|
兰姨的白衣女神即是Muse又是死神吧(说芝加哥抄袭这个的....该不是傻吧,到底知不知道Bob Fosse写过哪些戏啊啊 |
|
8.5,坟头蹦迪啊((*・∀・)...前半部的随性表达完全不拘泥于形式,后半部一定程度上被中心框住了 |
|
排练场里前妻的独舞和空乘情色舞蹈真是太棒了,美好的肉体。 |
|
真是有种SMASH的乱入感,特别是男主角,难道当初Derek角色的设置有参考这个么?群魔乱舞那段真是魅惑十足,相当精彩。 |
|
希望那一瞬间,听到你们的掌声。(大银幕看完震惊到说不出话来,中途几近泪目,所谓艺术的喧哗之美就该如此吧) |
|
在视听语言上做得相当出色,故事格局虽然远小于《歌厅》,但把百老汇的人生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中不足的是,歌曲部分似乎还是明显偏弱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