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mon的纪录片,每部都会看,深入走访,做足功课,看的很过瘾。但是他有一点不太好,就是受BBC熏陶太久,比较白左,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处境无法深刻理解,常常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表达观点。不过整体来看,他还是比BBC其它主持人接地气的,毕竟去过了那么多欠发达地区。 |
|
军政府的罪恶被他揭露无疑。 |
|
高高在上,猎奇,惊异,过客。如果不是深刻的理解,就难以有真正的同情。一个节目。 |
|
评论区喷昂山素季的有毛病吧,缅甸的穆斯林罗兴亚人是什么货色还需要洗吗?Simon比较白左我能理解,但是我们国人不能中这个圈套。 |
|
天啊,右軚車又靠右駕駛,怕怕。。//Burmese military就是個大毒瘤啊。。//“Aung San Suu Kyi has failed to speak out against, let alone tackle the root cause of so many of the problems facing this beautiful land."//(prep.. |
|
这个深受独裁、民族纷争、宗教动乱困扰国家给我留下两个很深的印象,一个是贫穷,原来我知道缅甸不富裕,但没想到这么贫困。我认知范围内亚洲的贫穷国家斯里兰卡人均GDP是缅甸的2倍。另一个是这个国家真的够荒唐,进入这个国家的某些地区从邻国进入比从缅甸进入还要容易。如果这还不够荒唐,那么一个车辆驾驶位靠右的国家也靠右行驶,只因某位将军觉着靠左驾驶对这个国家不好...... |
|
訪問異見人士對翁山素姬的看法那部份很有意思 |
|
动乱的缅甸在2018// 那时佛教区日子蒸蒸日上,穆斯林的罗兴亚地区离家失所苦不堪言,第一集没讲述历史只呈现现状,而且现状是外国圣战被这里的仇恨吸引也来了。现在看只有完全推翻军队解散军队才能消除仇恨?也不是,仇恨已经扎根与民众心中了。可能各方都出绝对的领导人坐下来谈才行;来到同样是信佛教的掸邦,但不同名族。所以也有很大矛盾,军方也是想赶走他们,要他们的资源。但是他们相对于罗兴亚有高山地势,也有几万的军队,而且有美军老装备(背后扶持)。 |
|
2022.05,Simon选取Army这个角度来展示缅甸不算多新颖,但胜在够深入。看完想想,为了成为一个人,你可以付出些什么?/ 我想我是个懦夫 |
|
BBC真的,牛逼。 |
|
缅甸看着跟乡镇似的……原来这么穷 |
|
连佛教都受不了的某教啊. |
|
内容好看是好看,但和其他几部风格相似一如既往比较白左,罗兴亚问题追溯到英殖民期和二战期间还是英国给埋下的大坑,现在又打着和平共处旗号单方面指责。世仇下苦难的平凡百姓确实无辜,但是世上哪有净土可以逃离宗教种族冲突呢 |
|
罗兴亚的问题,少数民族的问题早已有之,已经太久。
媒体的揭露,世人的觉察都是积重难返的前夕的骤然引爆而已。
这部片子拍摄时间离现在已六七年,缅甸问题已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摊牌的时间不远了,只可怜了百姓,苦海无边。 |
|
这种即兴式走到哪儿说到哪儿的纪录片可以满足观众的窥探欲,给观众的体验感会强一些,比如片中呈现的走访罗兴亚难民营和掸邦游击队,但作者的见识决定了挖掘不出什么深度 |
|
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缅甸 |
|
疫情之前去过的最后一个国家,何其有幸 |
|
展现了缅甸政府不愿让外界看到的情形。
但西蒙囿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看不到昂山素季不是通过暴力革命得到权力而导致处处有名无实,西蒙只是单纯谴责昂山不作为是没有意义的 |
|
小哥还是非常彪悍啊…… |
|
Distressing facts... |
|
五十年的军政府统治把缅甸人的生活推向了深渊,现在依然还是这个样子,国民互相仇恨,宗教推波助澜,政治家无所作为,未来好像一幅模糊不清的画。 |
|
很多年前,趁著緬甸軍政府決定「改革開放」之前,跑去緬甸逛了一圈。還記得在曼谷的緬甸大使館申請簽證時,一大堆西方人都在排隊申請簽證,準備去這個神秘的國度一探究竟。彼時,昂山素季剛剛結束軟禁,跑去歐洲補領她的諾貝爾獎。猶記得那時候在鄉間閒逛,一大堆當地人都在收看昂山素季在牛津大學發表的演說,儘管大家似乎並不能聽懂電視上的英文(或許有字幕吧,我忘了)。 |
|
打破了昂山素季女士在我心中的伟光正形象啊!
民族迫害、民兵和政府军的冲突、黑市贸易、占绝大多数的佛教徒对其他教徒的丑化、国家贫穷、前军政府的人员仍然有权或钱、缅孟边境的贫民窟、伐木业、开油井、缅泰边境的各派民兵、海上蔬菜种植、大象、柚树、因屠杀而成为孤儿的人…… |
|
主持人功课做得很足,风景很少,政治很多。虽然有很多俯视苦难的视角,但总比这些事情掩埋在大山里好。 |
|
反正在西方叙事里 你一旦是双方冲突中“被压迫”的一方 那你的一切极端行径都是有理的 佛教徒说罗兴亚武装分子对他们的暴行: 故意煽动仇恨 ;罗兴亚武装分子说自己为了安拉发动圣战:值得理解和同情 就仿佛前一秒把地道入口建在幼儿园 后一秒就捧着被炸死的孩子给记者拍照 结果在社交网络上获得大规模声援的哈马斯一样 |
|
可以看到一般游客去不到的那部分缅甸 |
|
其实很好奇,缅甸有没有影视行业,是否能传播更多的缅甸情况出来。仇恨被激化,言论被压制,最终人与人之间的表达就是夹枪带棒的。 |
|
从若开邦到掸邦 |
|
3.5 / 5。西蒙有白男的毛病,但不可否认这部片仍有价值,真实的片子难能可贵。 |
|
风光甚好,挖掘不深(毕竟是白左)。缅甸僧伽在驱逐罗兴亚人中扮演的角色难道就是传说中的necessary evil?罗兴亚人的采访中,有些人因为全家被杀,主动成为jihad,还引来巴基斯坦和沙特的人培训他们,这真的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
|
佛教、伊斯兰教和诈骗 |
|
题材是我感兴趣的,观点基本也是我认同的。灵媒那段太过于猎奇了。孟加拉库图普隆难民营里那个说摄影机很像军政府的枪的罗辛亚小男孩,某种程度上,摄影机的确可以成为枪。 |
|
一个普通游客的缅甸见闻。世间的事那么复杂,所以特地去油罐里把昂三素鸡在海牙的演讲找来看了一下,难解啊 |
|
众生皆苦 |
|
BBC的立场明显站在分裂势力一边(事实判断)。 |
|
主题和内容都不错,似乎一切问题都是military power,似乎对英国殖民时代的历史遗产和深层原因剖析不够,设问也非常直接 |
|
Military. Power. Belief. Race. |
|
虽然不太喜欢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无法绕开政府军、宗教、难民谈缅甸。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政体好不好的判断很直观,那就是生活好不好,其他都是虚的,只可惜了仰光、蒲甘这样的历史名城被战乱添上了一抹灰色 |
|
没带字幕也看完了,看个大概。 |
|
风光真好 昂山素季被批惨了 |
|
西方视角,但bbc还是厉害。 |
|
见到北回归线时期的女导游挺感慨的,那时候都是生死由命,大家各自有了孩子和家庭以后都多了一份顾虑和慈悲,罗兴亚人的问题肯定不可能摆到明面上讲,但我们看的人还是多留个心眼多查查资料得好。至于政治问题,多渠道了解不要妄下评判。 |
|
地域冲突都是为了利益,而无法和平解决是因为大家都没法绝对压倒其他对手。 |
|
Always stay alerted |
|
小哥还挺猛,把昂山素季批惨咯,本以为是纯旅游纪录片呢。 |
|
不管观点怎样,至少看到了不怎么了解的缅甸的另一面。 |
|
看完缅甸已经不是早前旅游平台宣传的千佛之国 结合着最近缅甸政变 实在觉得缅甸人民好悲惨 |
|
之前感觉西方对于东缅甸的声音很少,能看到bbc如此敬业到掸邦做节目真是业界良心! |
|
了解一下一天天总往我们国家偷渡的邻国 虽然有些西蒙的观点不认同 |
|
之前Simon在缅甸被一路追杀,狼狈得很。此次旅程安全不少,不过也还算险象环生。总体而言,这一部做得不太尽如人意,说教味道过浓,白左立场毫无遮掩。不是我说,一帮英国人最后还好意思说缅甸“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东南亚的乱局一半归罪于当年的殖民者也不过分吧?还有,特么到底啥是问题的根源啊?不明不白的,搞得跟真相昭然若揭似的。然而光是民族主义这一个命题就够难解了,何况这乱局还要牵扯到文化、人性、权力、金钱和国际势力这一系列因素。所以说啊,白左最害人的地方就是把逻辑简单化了,总以为喊喊人权、给弱者发发声,世界就走向西式真善美了——这固然不算恶事,但不感觉有点太想当然了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