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
|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
|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 |
|
其实这片攒明星的意义要大于影片本身的主题。找到了大批的导演、摄影、剪辑、特效等大牌参与访问,观点其实很明确。重要的是从业者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从摄影、剪辑到调色、放映、存储,都是全面数字大潮,这是大势所趋,恐怕很难有逆转了。 |
|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
|
诺兰这个憋吃真讨厌 |
|
感谢竹雨推荐。电影纪录片。采访无数电影业内一线大咖。包括导演,摄影,制片,剪辑等。探讨电影胶片的没落与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无论是摄影,剪辑,放映还是存档,数字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以诺兰为代表的胶片党依旧坚持着胶片拍摄。片子浅显易懂。既可大众科普也可业内学习。推荐! |
|
好吧,其實片中的導演全部都支持電影數碼化。每當說到數碼技術的演化如何,音樂節奏便明朗輕快,旁人在笑,我睇到一殼眼淚。整部電影裡,全面支持菲林的,其實只有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當製作電影的人面對這些抉擇,其實作為觀眾,除了買票入場,究竟可以做甚麼? |
|
虽然出镜导演名单闪的不行,但听他们聊胶片摄影机像素成像后期制作的专业名词实在是太晦涩了,所以这个给业内人士看更合适吧。不过看看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也不错,Danny Boyle特活泼,诺兰特严肃,斯科塞斯特有激情,林奇特“legend”,芬奇是个老愤青,说了影片里所有的F词.... |
|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
|
人们喜欢好故事,好故事能带他们去到从未体验过的世界,至于是怎么去的,我觉得并不重要——David Lynch |
|
胶片江河日下,昨日之日不可留;数字蒸蒸日上,今日之日多烦忧。不论技术如何与日俱进,惟愿电影永远如日中天。 |
|
vividly... |
|
立场都是打哈哈的用语,一个个骑墙派,除了诺兰。电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停止的事情,真不希望看到电影进入下一个技术时代,那种不再需要现场指挥,不再需要出外景,不再需要演员表演,不在需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完全靠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还可称为电影吗? |
|
路上无聊端着pad一边走神一边说话一边看完的,坐稳了根本看不下去,keanu君,一副很孱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气场啊,作为采访者怎么行,完全没做好一个攒局人。 |
|
如果说《电影剪接的魔力》是对剪辑师工作的一次游览展示,那么《阴阳相成》就是一篇以胶片和数码为中心的论文,迷影人不可错过的纪录片!受访阵容中丹尼·鲍尔像昆汀般富有激情,芬奇就是个满嘴FUCK的痞子嘛,当然谁也阻止不了斯科塞斯卖萌啊! |
|
胶片之殇。数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所以影像在泛滥。个人认为,数码实质上是对观众体验的一种剥夺,我能清晰地记起看过的每一部胶片的感觉,就像一个个奇迹,但数字,很可惜,只是放大的电脑屏幕而已。纪录片应该访谈观众,一部电影的完成观众也是一部分。导演的片面之词,是自私的考虑。顶诺兰 |
|
中译名阴阳相成似乎多了些哲学意味,其实是数字电影和传统胶片菲林拍片的探讨。个人觉得,就像电子书占据实体书领域一样,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大趋势,但个人还是喜欢菲林胶片,喜欢那种颗粒感、即时的演绎、调动画面的艺术感和第二天出样片的那种期待。未来数码和菲林如何融合,见仁见智吧。8.4 |
|
迷影人必看!电影的数字与胶片之争。胶片死了吗…?此片从电影制作的各个角度来寻找答案,在各种电影技术活工匠的各式各样的态度中,观众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果然是坚定的胶片派!"我会用胶片用到死!(意译)"而卡梅隆和芬奇则是坚定的数字派。"龌龊司机"姐弟真是姐弟… |
|
在那些老一辈眼中,电影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对电影的敬畏,是好电影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技术的帮助下,制作电影变得普遍化的时候,好电影反而变得异常稀缺了。当技术的一次次革新带给电影改变时,电影似乎总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改变,电影都应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
|
对于电影技术的堪忧~心情欠佳有待重看 |
|
内容丰富、剪辑流畅,非常棒的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我们能够见证胶片与数字电影的并行时代,实属幸运。不过即便你对这场争执不感兴趣,光是看看一众大师级导演(林奇还是最帅有木有)和摄影师现身说法的壮丽,也完全对得起这一个半小时的光影之旅。(9.0/10) |
|
胶片时代已经过去,影院时代也快过去了 |
|
菲林是替代不了的啊亲 |
|
电影制作的介绍性“论文”,从拍摄到剪辑到调整色彩到当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机和3D技术,我是完完全全地被吸进去了~赞!基努这个发型变化也是很狂野啊,啧啧。卡梅隆像科学家,诺兰很绅士,芬奇好流氓啊,丹尼鲍尔好激情! |
|
基努·里维斯采访克里斯托弗·诺兰,马丁·斯科塞斯,大卫·芬奇,拉娜和安迪·沃卓斯基,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还有史蒂文·索德伯格等电影界知名人士,畅谈数字技术与胶片。 |
|
现在人人都能拍电影,人人都能写作,但我们多了多少好故事呢?好处是效率提升了,坏处是,我们的技术和民主使得品质被数量和个人中心所淹没,没有人再在乎品味。 |
|
用90分钟的时间,向普通观众讲述了电影拍摄由胶片如何发展到数字时代的一个过程,数字特效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如何推动了数字摄影的发展。导演、摄影、演员等等对这些变化的感受和讨论。挺有意思的纪录片,非专业人士也能看明白。作为观众,看完后对电影的理解又多了一种新的感受 |
|
还是成本效益最被关心.....其他都是假的!! |
|
电影工业中从胶片到数字摄影的变革。 |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068289/ |
|
电影技术长姿势入门论文作品。关于胶片与数字的选择已经被讨论了无数遍,对于电影这一门综合艺术“重要的是内容而非介质”这一大概念继续适用。看诸位从业者的不同言谈表现也挺有意思的。 |
|
其实胶片原教旨主义坚持的不是胶片的物质性,而是物质性携带的权力。数字带来的是权力的稀薄化,不只是拍摄成本的降低、拍摄手法和画面制作的自由度以及导演、摄影和后期团队对终剪的控制权重商重组,更是广义的公众对媒介的access——某种程度上,科技带来的是影像的部分解放,是旧结构的打乱和重建,是变相促进了一场民主化。影院的神殿属性不会彻底消失,只是其空间边界扩展/模糊了。好玩的是,明明都是控制欲极强的导演,芬奇和诺兰从胶片数字之争中得出了关于自身权力的结论截然相反,这简直仿佛美国政治左右之争的好莱坞微缩。不过!资本当然可以找到钳制数字的新方法(如3D滥用),一扇门开了,会有新的大门随之诞生。最重要的是扫描修复归档!喜欢卡梅隆反问:When was it ever real?! 以及,老马❤️ |
|
一些技术细节很有意思 |
|
以诺兰为首的胶片保守派看起来只是还没准备好接受正在慢慢成熟的变革,数字化进程已经挡不住,或许下一步真就要抢演员的饭碗了,现在已经初见苗头=。=。。。作为纪录片一般 |
|
摄像机的进化对电影工业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拍一部好电影,便宜的摄像机? |
|
film or digital |
|
2013.2 |
|
我没有任何胶片情节,但我认为世间永远是百花齐放的,而胶片和数字,其实都是达成影像的手段罢了。过去大家用钢笔,现在大部分用圆珠笔,但还是有人用钢笔不是~ 重要的是看写出的字怎么样。 |
|
数字和胶片之争。算是个标明观点的小论文。轻松的访谈形式让几个导演的性格一下子就出来了,比如果然斯文的诺兰、果然很学问的斯科塞斯和林奇,以及果然爆粗的芬奇……倒没想到丹尼鲍威尔是个这么容易激动的人…… |
|
看到一群大导就心满意足了。。 |
|
名字起得就很有机关,胶片与数码,其实完全支持胶片的也就诺兰一人吧。大势所趋,作为观众能做的其实很有限,想看个胶片imax也没地方。林奇很有气场,芬奇喜欢爆粗,卡神的一段抢白很有意思,马丁斯科塞斯卖萌,影迷不可错过的纪录片。 |
|
有很多思考围绕着胶片与数字展开,如3D是不是只是噱头?如何储存?将来人们会觉得电影是类似动画片的东西吗?看完想去打印一些自己拍的照片了。。。 |
|
觉得重新上了一次“影视技术概论”课.....各大导演集聚一堂还是很吸引眼球的。 |
|
is it the end of the film? YES vs NO |
|
斯科塞斯:CG的泛滥 我怕年轻人再也不相信银幕上的任何东西了 |
|
娱乐界青睐新技术 胶片终究还是走向衰败了 |
|
技术在发展。无论你是否觉得它是一种进步,都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适应它,跟上潮流。和黑胶、磁带、打字机、纸张一样,胶片的时代过去了,我们都很怀念它。 |
|
9/10.迷影人最爱!我就是!一场关于数码和胶片的辩论,恰恰就是当今电影业的新浪潮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以卡神为首的数码派和以诺神为首的胶片派,各自阐述了很详尽的原因.而且纪录片的结构也分得很清晰,开始引入话题,然后后各位电影人的工作状况,最后是两派的博弈.P.S.大卫芬奇好多脏话哦,哈哈 |
|
bo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