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波拉说他想让观众来看他的电影,想每五分钟给观众一个惊喜,性、暴力、仪式、anything,可他拿到的是一个关于四个人去杀一个人的stupid故事,要怎么讲?——听着真感动,为他对观众的尊重,也为他生存其中的社会有一大批值得他尊重的观众。PS:原来马龙这么不敬业,太毁了!◎_◎ |
|
虽然星光熠熠,也看似探讨各种议题。但就内核来讲,它依旧是部再主流不过的事后成功励志学的配套宣传片。当然,这并不影响片中某些人物依旧的牛逼闪闪。 |
|
在制作《现代启示录》的过程中,各种内或外的因素将其变成了一次苦旅,而科波拉也愈发成为了在外人看来已癫狂的科茨上校,这种诡谲的经历所铸就的便是不朽,然而他在本片之后的履历不禁让人产生本片是否彻底燃烧了他的艺术灵感之魂的疑问。 |
|
喜欢《现代启示录》的都可以试着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它的幕后,不比电影本身逊色。这部纪录片只是一部分了,没说到的自然还有当时Eleanor和Francis闹到快要离婚的地步。。。【于是懂了旁白为什么那么面无表情了。。 |
|
能成功拍出影史留名经典作品的导演要么足够有才,要么足够疯狂,或足够自恋、足够独裁、足够坚持。而科波拉集以上于一身,变成了那个寇兹上校。《现代启示录》的拍摄无疑是一场重蹈美军覆辙的灾难。严重超支超期、剧本捉摸不定、临时换主演、马龙白兰度耍大牌、马丁辛犯心脏病差点见上帝、台风暴雨摧毁片场、资金用完……拍电影能遇到的天灾人祸几乎都齐了。最终能够咬牙坚持下来,还一拍脑门临时想出结局,并用一年多时间做后期,打造影史首部立体声电影。科波拉最后的话成为预言,在当今数字时代的确人人都能拍电影,但电影工业也迎来巨大进步,仍旧有大量电影人在用胶片拍摄。 |
|
看《废柴联盟》知道的本片,看完之后就觉得,真是不疯魔不成活!你要想科波拉那么牛逼,你就得有他那么偏执、偏激和扭曲。真是一个执着到可怕的疯子… |
|
记录了Francis Coppola拍摄Apocalypse Now难以想象的艰难过程,一群艺术家集体疯狂的产物。或许很多人自以为有才华却苦于没有成就,这部纪录片深刻阐述了为什么只有像Coppola一样的少数人能产出流芳百世的艺术品:才华是given,最低要求;然后你需要像Coppola一样有钱或有权,调用菲律宾军用直升机、斥巨资建set、名演员想请就请想炒就炒;另外你要纠集一帮和你一样疯狂的人,你们要一起豁出性命地do drugs追寻灵感或去大胆尝试;你还要有Eleanor一样calm and supportive的伴侣,准备好随时追寻你走红毯或者睡马路…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难怪并不是所有有才华的人都能make it。另外Coppola和Brando的艰难合作奇怪地戳了我的笑点 |
|
"你必须要失败过一些,死过一些,疯癫过一些,才能到达彼岸“。羡慕勇于走在这条单向街上的人。 |
|
《现代启示录》拍摄纪录片,其实科波拉才是那位深藏在丛林中偏激的疯狂者! |
|
有些噩梦只是噩梦,有些噩梦成了灾难,而也有些噩梦成就了伟大的作品。 |
|
这部纪录片和电影一样可怕。在如此糟糕的制作环境下,科波拉为我们展现的是异人的克制和冷静。当然,他的一切疯狂就潜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男主角马丁因为心脏病半只脚踏入鬼门关时他用平静的话语说出:你记住,他死了,别人知道的他也是活的,只有我说他死了,他才是真死了。其实他的内心一直在呐喊。 |
|
一部电影的艰难拍摄使主创仿佛被角色与环境附身,整个拍摄进程演变为理性与魔性的互相绞杀,主要角色癫狂的状态果真靠飞叶子飞出来,被剪掉的白兰度片段让人感叹他的正常状态相当于一流演员的超水准发挥,科波拉老婆真是个伟大的伴侣,她全程展现出的平静克制得出奇的的精神态度实在不可思议 |
|
今年注定要坐在电影院里迎接《现代启示录》的4K修复。于我而言这部电影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一词意图承载的所有含义,它是我在这年灵魂为之一振的宿命,一个梦境,一次预言,一场奥德赛,一场战争,甚至于一种信仰,是现代社会直接面对无意识的深处,对英雄主义的最后一次回眸。在这个已经被犬儒蛀得腐朽崩坏的世界里,如果还有一点狂热的光亮从先知的口中道出死亡的讯息,那这面荧幕便是它的子宫。但是这点荧幕上透出的真相,恐惧和希望真的属于电影吗?我觉得它远远比“电影”一词及其全部的历史加起来都大太多太多,它的祖先正是原始人面对天长地久的幽暗时,心生的代代相传的恐惧,而它的居所恰恰是每一个有意识的人类,夜半梦醒之时冷汗淋漓的内心深处。感谢科波拉。 |
|
艰难看的一本书 |
|
“在那儿的时候,我们感觉我们在别的什么地方。”影片记录的自始至终是失控和疯狂,而最后的成品居然能如此完整和清晰,我好奇科波拉在菲律宾被几百人围着面对着几十件控制得了得事和几十件失控的事的时候,他脑袋里都在想什么。希望,希望这辈子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一次《现代启示录》。 |
|
美国电影工业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有很多像科波拉这样的导演,为了一部电影,他们可以让家族倾家荡产,反观内地的投机主义,热炒IP,乱象丛生的影视现状,从创作之初就已经背离了电影的本质。 |
|
非常精彩的纪录片。看过决定找《现代启示录》来看了哈哈~一个导演从自信满满到穷途末路再到峰回路转。所有的磨难坎坷和瓶颈如同矬子打磨着电影这块玉石,直到光芒四射,背后的辛酸无奈只有在纪录片的镜头中才能展现。向科波拉伟大的妻伊莲娜·科波拉致敬! |
|
+ 与其说捕捉了拍电影的工作,不如说捕捉了拍电影的奇观,但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工作是无法触碰的秘密。 |
|
简单来说,在经历了抵押全部个人资产、撤换男主角、直升机随时会被菲律宾军方抽调去前线、台风、开头的更改、结尾的更改(实际就是各种边拍边改)、马丁辛心脏病、白兰度耍大牌,以及其他任何你能想象到的意外延误,在原定十六周实际四十多周的外景拍摄和两年半的后期制作之后,科波拉拍出了他梦寐以求的影像史诗。《现代启示录》是科波拉对自己发动的一场越战,毫无疑问这是他最为呕心沥血的一次创作,某种程度上这才是他的垫棺作枕之作。另外个人觉得《教父1、2》、《现代启示录》、《窃听大阴谋》是科波拉难分伯仲的几座创作高峰。 |
|
To be a director, it is a destiny |
|
有奥逊的《黑暗之心》广播剧真是惊喜<3 。喜欢看科波拉带大家读剧本和改写剧本的部分。艺术家是要有些疯狂的。我一下子就理解科波拉看上LaBeouf哪里了。树屋字幕组的中字非常差劲。【更别提还输出了对HoD原著的搞笑理解,笑死我了 |
|
科波拉妻子提供的原始资料与画外音,开头本来期待着以女性视角重述这部阳刚气味十足的史诗或戏仿史诗,但后面还是变成了对创作者的浪漫神话。片中反复提到拍摄《现代启示录》是导演的心魔,以至于为此破釜沉舟,但以越战注解《黑暗之心》这个构思也不一定只有这一种高代价的实现方法。具体动机在片中并没有向观众沟通,狂热的导演确实也因此变得像库尔茨或当时的政客一样,为权力而病态、着魔。拍摄100天与200天的庆祝看起来很是铺张,但也没有因此让剧组显得像一个团体。当然,标题就指明了这是“一位”电影人的叙事,材料与观点配合地很成功。现在看来,最后一幕科波拉希望业余电影取代体制电影的愿望并非发自真心。 |
|
一部经典电影的背后,必有深刻的思考和呕心沥血的投入。还没来得及看《现代启示录》,我想等到我看的时候,必会多一份亲切和尊重。向真正爱电影的导演致敬! |
|
利用埃莉诺当年拍摄和录音的素材,真实展现了现代启示录235天的拍摄过程!看完这片,我觉得不能只说科波拉疯了,这个剧组就没有正常人啊!科波拉甚至不是最疯的,我觉得她老婆是最疯的!啥精神状态带着仨未成年孩子去菲律宾,不是去度假,而是去片场啊,卫生和安全问题都很难保证啊!说到科波拉抵押教父1和2挣来的私产,她说22间房的大宅太奢华了,没有这样的豪宅反而更舒服。认为科波拉拍片是总是从极致开始但最终回归正常,因此对他充满信心。还有就是男主马丁辛,来之前就担心自己抽三包烟眼看36岁的身体遭不住,结果拍卧室对镜那段,双手被划破也要坚持拍摄。心脏病突发痛到爬到路边请求救援,不懂英文的神父担心他到给他做临终祈祷。就这样回来还接着拍片。因为这段经历,也使得他让儿子去野战排历练一下,影史少有父子两代都主演越战电影 |
|
打四星。。。是给这片的评分。。。但大家还是表去看比较好 |
|
科波拉,你真狠,我佩服。
不做自己的导演不是好导演。 |
|
让我想起另一部纪录片:《电影梦》,和沃纳·赫尔佐格在亚马逊热带雨林里的陆上行舟一样,我在这个夜晚直面属于科波拉的热带,直面在成为不朽作品前的一堆执迷,直面一颗黑暗之心,亦是恐惧之心,直面孤注一掷的手臂,以及河流,失眠,还有那充斥着人与船只的记忆,以及一个答案--“在那条河流褪去之后有什么样的崇高还能屹立不倒?”“是我献出所有,为我自己,为电影所做的一切。” |
|
见证一部伟大电影诞生过程的电影都是如此牛逼,由此可见纪录片的题材很重要。动用所有智力与情感去不计代价地做一件事,通常都会悲惨得有限,艺术就是“不疯魔不成活” |
|
lost and found, insistence or giving up, everything was so blur and tangled in tropical rainforest |
|
印證了陀氏的那句“年輕人頭腦冷靜的時候太多,就靠不住,沒有多少價值”。人不瘋狂不執著成不了大事。 |
|
看科波拉拍电影简直太有意思了,多么纠结的一个人啊! |
|
并不觉得这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几乎没有解答任何创作上的问题,也丝毫没有深入到导演和主角的“幽暗精神状态”,只有科波拉的各种抱怨发牢骚。或许当镜头拍到片场的马丁·辛时,才能隐约窥见这个剧组的疯狂。 |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记录科波拉创作心路的《黑暗之心》,比《现代启示录》本身更加动人,它如实地反映了深渊对人类内心的拷问:在埃莉诺·科波拉的镜头中,科波拉呈现出比马龙·白兰度更癫狂的性格矛盾,他是一个饱受自我价值怀疑折磨的独裁者,真正地走入了历史上美军和故事中寇兹上校踏入越南的内心探索,在辗转反侧、吞云吐雾中,接受命运的淬炼;而能够支撑他的”最大希望”,是对电影的执著 |
|
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如何拍出自己豪赌的作品的。为了创作自由自己成立了制片公司,自己投资几百万美金占了投入大头,美国政府不支持去花钱搞定菲律宾军方。一群理想主义的艺术家在远离祖国的“蛮荒之地”忍受酷热和各种极端天气和调度难度,还有那永远不完善的剧本,和马龙白兰度这样不讲理的演员需要摆平。200多天,在家人和团队的陪伴下作品终于在舆论的漩涡中拍完了,还好最后的上映值回了投资,不然妻子的准备好调整在napa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还得再精简些 |
|
由衷敬佩,查后发现现代启示录比路上行舟更早,科波拉身上也具有某种赫尔佐格的精神,通过这次黑暗之旅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没有拿到奥斯卡是奥斯卡的遗憾,这是金棕榈证明其价值的地方。 |
|
有本片影碟,但某台自選上架這一套,以及電影的「終極版」、「重生版」,真是別具眼光。看完本紀錄片,會對《現代啟示錄》、哥普拉再多幾分敬佩,老人家實在太敬業,才成就如此瘋狂的傑作。 |
|
现代启示录最经典的几个段落穿插在片中,科波拉对电影艺术真是执着甚至可以说疯魔,套用他自己的话,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场越战,妥妥地一将功成万骨枯。 |
|
展示《现代启示录》的拍摄过程,一旦开启一个项目,需要解决数倍于想象的难题,科波拉和工作团队逐步深陷于菲律宾的丛林里,场面越来越大,场景越来越难以掌控,他在编剧写作和拍摄指导中梳理着千头万绪,逐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平时都难以触及的主题延伸和角色特质。精神濒临崩溃也必须坚持到底。好在《现代启示录》所取得的成绩和社会影响力让这一切努力都价值非凡。 |
|
72/100 狂暴之路,致幻之旅,过火之人,黑暗之心。 |
|
曾经,从一部电影的拍摄中死里逃生,和从一场战争中幸存一样,是会让人觉得他事无趣的经历。 |
|
电影就是科波拉的黑暗之心,为了电影走火入魔,极尽天才的癫狂与自负!还好有个老婆在背后默默支持,不然得猴年马月才能拍完。 |
|
电影《现代启示录》的片场纪录,从神剧《废柴联盟》里知道的,可惜《废柴联盟》第四季到现在还生死未知 |
|
真实的拍摄历程比作品本身更打动我,不知科波拉该高兴还是难过。对于文明的究竟意义的探讨、中间历经的困难、抑郁或癫狂,如果没有作品留下,对艺术家就没有意义。作品和艺术对艺术家就是这么残酷。或许这一段漫长的迷狂需要同样漫长的经历才能读懂。 |
|
科波拉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幕后故事比电影本身还要震撼人心,在如此恐惧恶劣的环境和种种问题里还能长时间不放弃拍出来《现代启示录》真是敬佩。“The Horror” |
|
出人意料的好哇 就像我们在恒星灭亡后看到它的光芒 又忍不住要写影评了 |
|
现代启示录的幕后制作故事一瞥。科波拉就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神仙,他的疯狂,坚定的决心,对电影的尊重,让人感动又震撼。片中演员也都不容易啊。 |
|
马丁辛一拳把镜子干碎那场戏竟然是即兴表演,血流不止也是真的。更绝的是他拒绝了导演请医生,就流着血继续演。 |
|
《现代启示录》开拍于越战结束不久,可其中的核心思想源于许多年前的一本书 Hearts of darkness. 有意思。这部电影拍摄之路可以说十分坎坷,美国军方的不配合,拍了三周换主演,拍到中间新主演发作心脏病停了五周。资金问题,和当地政府合作问题,自我怀疑,等等。这部电影能拍出来真不容易。是导演的执念让它最终走到世人面前。 |
|
创作这样一部电影是对智力、心力、体力的三重考验,科波拉的疯狂不亚于拍《陆上行舟》的荷索。电影不仅结合《黑暗的心》原著,还像奥德赛。基尔格就像独眼巨人Cyclops,那种注定被打败和欺骗的人,兔女郎是Sirens。the war has taking on an interesting character, it was becoming a psychedelic war, the culture was influencing, sort of seeping into Southeast Asia, the strange US culture was going on, that you really got a tone that it was a rock-and-roll war |
|
这里面很多话都值得细品,实在是个电影创作者的宝库。科波拉用自己的内心把握住了现实的精髓和内核,把握住了越战的本质——疯狂,这就是绝对的真实,不然我们需要在艺术语境中为“真实”发明一个更高级的新词加以替代。疯狂怎么可能是可控的呢?失控就对了。拍摄过程中的失控之体验同样是灵感的来源。 |